我的叔叔于勒
4.關于小說的情節安排。
情節的安排對一位短篇小說作家來說,也是至關緊要的。《我的叔叔于勒》采取大起大落、大開大合的手法鋪排故事,看來平鋪直敘,實則波瀾起伏。在于勒出場前,小說大起大開,著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唯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書”……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直盼到這樣的境界:“簡直好像馬上就會看見他揮著手帕喊著:‘喂!菲利普!’”可是,時隔12載之后,窮困潦倒的于勒出現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像美麗的肥皂泡那樣霎時破滅。自此,情節大落大合,場景的氣氛,人物的情感,頓時一落千丈,產生了“意料之外”的藝術效果。然而,這里的大落大合,又非簡單突兀地直落和驟合,而是起伏跌宕,給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當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杳無音信時,作家筆鋒一轉,暫時拋開了情節發展的主線,而去寫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節的發展舒緩下來。接著,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絕妙地描繪和嘲諷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蠣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丟臉又怕花錢的尷尬處境,使讀者啞然失笑,心情更加輕松。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發現那個賣牡蠣的小販很像“于勒”,并驚恐地告訴妻子,從而把情節推向高潮,使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此時,作家并沒有立刻去揭示謎底,而是讓心驚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長探聽,使情節的發展又暫時松緩了一下。直至船長證實那個小販確是于勒,情節最終跌落閉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筆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蹤,把人們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而對一個普通的情節,莫泊桑能處理得這般有起有伏,有張有弛,曲折跌宕卻無斧鑿之痕,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5.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獨到之處。
這篇小說的主題不是多么深奧的,情節不是多么曲折復雜的。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可是能夠表達得深刻,能夠給人啟發,耐人尋味,這正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獨到之處。莫泊桑寫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繪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內心;這內心世界的揭發,又絕不靠作者的申說,而是用人物的言語動作,讓他們自己去自然地表露,當聽說于勒賺了大錢的時候,菲利普太太說“這個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當他又成了窮光蛋的時候,這位太太馬上把他說成了“這個賊”,“有辦法的人”馬上成了“是不會有出息的”。莫泊桑也并不忽視人物的外貌,然而,這外貌的描寫,同樣不依靠作者的敘述,也是用人物的語言動作,讓他們更生動地去顯示自己的神情。還拿這位菲利普太太來說吧:她出門的時候安詳地用手挽著丈夫的胳膊,接到小叔來信的時候是那么熱情地贊揚,發現小叔窮愁潦倒的時候,開頭居然能比丈夫更鎮靜,敏捷果斷,指揮若定,隨即就暴怒起來以致破口大罵。作者一方面生動地描繪出這個人物的神情,另一方面又留下了寬綽的余地讓我們自己去描摹,并不用他的過細的線條和色彩去束縛我們的想象。對于他所寫的事件和人物,莫泊桑不是無動于衷,而是有所喜愛,有所憎惡的。這些,他也不用自己的申述來表白。沒有用任何一句話來挖苦菲利普,沒有用任何一句話來貶斥菲利普太太,也沒有用任何特殊的顏色給他們抹上花臉,或者讓他們變成畸形,只是疏疏落落的幾處寫他們看來仿佛好笑的言談舉止,可是菲利普夫婦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已經出現了一副既可鄙又可憐的形象。小說里的故事,是原原本本地寫出來的,看不見多少倒敘、插敘,或者別的什么斧鑿的痕跡,然而,情節的進展隨處在我們的思想里引出問題,使我們急于要追問究竟。對于我們的追問,作者是不慌不忙的、從容自若的。他盡管慢條斯理地說下去,絲毫沒有故意要制造個什么氣氛的樣子,可是我們卻總是平靜不下來,心里老是起伏不平:“啊,原來是這樣!”“什么?這是怎么回事?”就這樣逼著我們非得一口氣把這篇小說讀完不可。讀小說,我們常常談論小說的表現手法。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穎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他的人物,在語言動作之中有內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節,在平鋪直敘之中,有波瀾起伏;他的描寫,在平實樸素之中有鋒芒;他的幽默,在輕淺素淡之中有辛辣。這些,也許就是這篇小說在寫法上值得玩味體會,值得參考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