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
(宋)王安石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復閱讀課文,體會本文敘事簡練、見解精到的特點。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發展分階段、有詳有略地敘述的寫法。
3.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訓,認識后天學習對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學知識】
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經被列寧贊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 謁yè 稱chèn 泯mǐn
【積累詞語】
1. 參看課文注釋。
2. 重點掌握:焉、書、與、稍稍、或、然、謁。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翻譯:□□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從事農業生產。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翻譯:方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居借來(這些東西)給他。
原文: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翻譯:(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族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學識優秀的士人觀賞。
原文: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翻譯: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立刻完成,詩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翻譯:同鄉人認為他奇特,漸漸用待客的禮節款待他父親;有人用錢物求他寫詩。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翻譯:他父親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鄉,不讓他學習。
原文:□□余聞之也久。
翻譯:□□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翻譯: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
原文: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翻譯:又過七年,從揚州回來,再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說:“(他的特長)消失得像個普通人了!”
【課外作業】
1. 完成“學習建議”。
2. 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課文簡介】
課文寫方仲永從“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故事。“傷”是全篇的文眼,有多層意蘊:
㈠為天資聰明的仲永最終“泯然眾人”而惋惜。
㈡感慨仲永雖有天賦,卻放棄了后天的學習。
㈢批評環境不利于仲永的成長。文中對“其父”和“邑人”的敘寫,含有對人才環境的批評。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情況,選擇若干)
1. 方仲永“奇”在何處?(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㈠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㈡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㈢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 從本文看,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童年時期:才思敏捷,五歲“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少年時期:才思衰退,“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青年時期:表現平庸,“泯然眾人矣”。
3. 幾個階段是怎樣安排詳略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