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尋夢園”
[教學目標]1. 體會文中袁隆平的“夢”和“尋夢園”的含義。
2. 搜集袁隆平農業研究事業的有關信息。
3. 學習袁隆平獻身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材料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貌。
難點:理解袁隆平的“夢”和“尋夢園”的含義,體會作者寫作意圖。
[學法指導]
1. 搜索整合文中資料,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
2. 圈點批注文中關鍵語句,加深對人物精神的理解。
3. 查閱背景資料,明確袁隆平研究工作的重要意義。
[學習內容]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大家都很熟悉,現在國際上稱中國出現了第五大發明,大家知道是指什么嗎?它就是由我國杰出的科學家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它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饑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把它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袁隆平的世界,親身感受一下他和他的成就。
整體感知:
⑴快速閱讀文章,勾畫關鍵語句,搜集文中信息。
⑵思考:讀了文章以后,你認為袁隆平是個怎樣的人?你的依據是什么?
袁隆平是個杰出的科學家,他研究的雜交水稻每年增產谷物3500公斤,相當于每年解決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40年來他在此領域始終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袁隆平是個堅持不懈,不怕困難的人,他為了尋找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頂著烈日,檢查了14000個稻穗。
袁隆平是個執著追求夢想的人,他出生在北京,卻放棄了優越的生活,在風華正茂之時違背母命,選擇了艱苦陌生的農學。
研讀與賞析:
夢想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美好的夢想往往能使人們為之付出終身的努力,并且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光榮。一個中學生要以什么為光榮,該如何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它直接影響著新一代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本文是一次夢想與榮譽的美好展示,作為一篇人物通訊,文章一開始就借筆者的口提出了一個讀者們關注的問題:“像袁隆平這樣一個出生在北京,生長在武漢、重慶等大城市,擁有優越生活條件的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他義無反顧地走上艱苦而陌生的農學研究之路?”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一直貫穿了課文的始終,帶著它去研讀課文,才能夠把握住作者的寫作意圖。
作者以袁隆平的“尋夢”作為線索,運用倒敘的手法,層次清晰的展示了袁隆平夢想的幾個階段,為我們揭示了問題的答案。明確夢想的幾個階段對于研讀課文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袁隆平生命中,他的夢想是在不斷推進擴展的:幼年時,他見到美麗的園藝場,郁郁蔥蔥的綠色植物在他幼小的心中構筑了一幅美麗的圖景,同時也讓他樹立起一個稚嫩朦朧的夢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20世紀60年代初的那場席卷全國的饑荒,深深震撼了年輕的袁隆平,美麗的憧憬與現實的遙遠距離,使他樹立起更為實際和堅定的夢想“讓所有人不再挨餓”,并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他取得“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之后,年近古稀的袁隆平又有了更高的夢想和追求: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類。他的夢想在不斷延伸、擴展。在梳理層次的過程中,既要明確三階段夢想的區別,又要找出它們的共同點:“解決全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造福全人類”,這是一直支持袁隆平走向成功的精神動力。只有弄清“夢想”的內容才能進一步把握“尋夢園”的內涵,在分析過程中應注意對人物精神和心理的把握,理清事件固然重要,但通過敘述事件贊美人物精神品質才是作者要表現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