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精選12篇)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1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2
設計思路
用朗讀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堅定、勇敢、樂觀的性格,教師相機佐以點撥,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解決生字生詞,并介紹作者。
2.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課
在座的每位同學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歲時,可以在父母的懷中撒嬌,感受家庭的溫馨;可以在老師的教育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可以在兒童樂園里盡情地玩耍,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兒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春節前夕重慶郊外的一個小姑娘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兒童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散文。
(三)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儀,檢查字詞的注音釋義。
(2)作者簡介。先讓學生回答有關作者的知識,后明確。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時期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中,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贏得很高的聲譽。
(3)時代背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瑞想1945年中國的現實是什么樣的?抗戰即將結束,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下,他們逮捕、迫害、暗殺革命群眾,重慶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
(四)教學過程
(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節
聽錄音或飽含深情地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簡述本文故事梗概。點一名學生口述,老師給予適當評議。
教師明確下列要點:
(第l-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時間,“十幾年前”“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地點,鄉公所樓上。人物,“我”與小姑娘。事件,“我”在鄉公所樓上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她要打電話找大夫給媽媽治病,“我”幫了她,打通了電話。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經過。
“我”買了幾個橘子,沿著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媽媽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爐、小沙鍋;睡的是板鋪;年夜飯是“紅薯稀飯”。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媽媽的枕頭邊,然后做橘燈,“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拿出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做成小橘燈。
“我”提著小橘燈,借助“朦朧的橘紅的光”,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離開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懷念小姑娘。
后來“我”知道,小姑娘的父親叫王春林,因給進步學生送信,失蹤了。“我”懷念小姑娘。每逢春節就想起小橘燈,想起小姑娘。
讓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討論下列問題,點一名學生回答,由教師明確: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況怎樣?
②你對姑娘的評價是什么?
教師明確:①貧窮又遭不幸,父親失蹤,母親被打。為共產黨送信,可以看出是進步家庭。
②從小姑娘的語言、外貌、動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懂事的小姑娘。
(五)總結、擴展
本文敘述了“我”初遇、探望、懷念小姑娘的經過,著重描寫小姑娘照著媽媽、做橘燈等情節,贊頌她在艱難的條件下仍然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
(1)找出描寫小姑娘語言、外貌、動作的語句,看看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讀“爐火的微光……無限光明”,體會:“黑暗潮濕的山路”和“小橘燈的光”有沒有別的含義?如有,是什么?
(七)隨堂練習(略)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讓學生概述本文故事情節,老師明確要點。初通→探望(做燈、贈燈、用燈)→懷念。
(二)教學過程
從第幾段開始寫“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讀第5-9自然段,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義?
交代當時的自然環境,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寫小姑娘的家庭情況,其家庭情況怎樣?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貧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鋪”;用的是“小炭爐”“小凳子”;吃的是紅薯稀飯。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著說”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艱難的家庭環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貧窮和不幸的重壓,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樣圍繞著做燈、贈燈描寫小姑娘的?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做燈,“拿”“削”“揉捏”“掏”“放”“穿”“挑”“點”,這一連串的動作干凈利索地制作了一個小橘燈,小姑娘的心靈手巧,動作敏捷,做小橘燈,照“我”上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大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贈燈,側重語言描寫。
“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這句話寫出小姑娘對我的關心體貼,情意濃濃,用光明和溫暖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這兩句話多么親切,充滿著深情厚誼,寫出對“我”的安慰,更為重要的是小姑娘對未來充滿必勝信心和堅定的信念,第一個“好”字指病好了,第二個“好”字指過上好生活。
細節描寫:“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寫出天真、可愛、稚氣,同時看出她的堅定信念。
體會修飾詞語的表達效果。
(1)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笑著”:面對這樣的貧窮生活,她笑著告訴我,表現勇敢、樂觀的精神,如果刪去“笑著”就變成冷冰冰的敘述,大大削弱了這句話的表現力。“年夜飯”寫出家庭的貧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一定”二字寫出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堅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像安慰我似的”表現小姑娘的鎮定樂觀的精神。
齊讀第8、9自然段。
4.范讀第10自然段或放錄音。提問:“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作者為什么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因為有了“朦朧的橘紅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線光明,能夠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給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滿希望。在“光明”這一點上,小姑娘的精神與小橘燈有相似之處,小橘燈象征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將被消滅,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正如冰心所說的:“一切的黑暗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橘燈的朦朧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為進一步感知,用投影儀體會小橘燈的光的作用。
齊讀第10段。
5.簡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作者怎么描寫小姑娘的?
外貌,(指名讓一個學生讀。)“只有八九歲光景……一雙草鞋。”這短短的幾行字,寫出了她的年齡、面容、衣著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貧窮。
動作,(讓學生找出動詞。)
“挪動”“登上”“摘”“縮了回來”“爬下竹凳”“回頭就走”等等。這一系列動作刻畫了一個鎮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雖然家庭貧窮,并且連遭不幸,但小姑娘絲毫不懼。
語言,找一排同學齊讀語言描寫。從小姑娘的言談中看出,小小年紀,見生人不驚慌拘謹,對答對流。
小結,初次相識,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勇敢,鎮定的精神讓“我”產生了憐愛、喜愛、敬佩之情,并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礎。
6.簡析第三部分。
讓學生快速默讀本部分,提問:本部分寫了幾方面內容?其作用如何?
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
兩個內容,一是介紹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敵人的瘋狂鎮壓和白色恐怖,從而襯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時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進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寫作者對小姑娘的思念。
7.簡析為什么以小橘燈為標題?
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小橘燈會使人聯想到一線光明,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從而給人以鼓舞,用小橘燈作標題,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刻畫得更加可愛可敬。
(三)總結、擴展
這篇散文運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燈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借描寫小橘燈贊美小姑娘,把小橘燈與小姑娘聯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著作者,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對小姑娘的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愛再到油然而生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熟讀課文。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仄、髻、瓤。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八九歲光景 仄仄的樓梯 無聊地站起 斑斑的血痕 驚異地說 靈巧的小橘燈
3.掌握作者的有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
1.理解小橘燈的象征意義以及對表現小姑娘性格的作用,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
2.揣摩修飾詞語對增強語言表現力的作用,訓練學生的辨析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認識反動統治下的黑暗社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美育滲透點
小姑娘在艱難的環境中,具有鎮定、勇敢、樂觀精神所表現出來的意志美。
二、學法引導
用朗讀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堅定、勇敢、樂觀的性格,教師相機佐以點撥,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加深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及解決辦法
1.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性格特點。
分析法、討論法、朗讀法相結合。分析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她的性格特點。
2.修飾詞語的表達作用。
用“比較法”。換一個詞或去掉一個詞,與原文比較,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從而體會其表達作用。
(二)難點及解決辦法
小橘燈的象征意義及其對表現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解決辦法:講析法與朗讀法相結合,重點段落,在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老師點撥講析。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片:①生字詞;②隨堂練習.
2.課文錄音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1.讓學生速讀課文,口述文章內容,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2.讓學生討論、分析,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1.讓學生先概述故事情節,并評議概述情況.
2.針對重點段落(第8、9、10自然段)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如指名讀、分組讀、齊讀等。
3.針對重點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4.讓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口頭作文。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解決生字生詞,并介紹作者。
2.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課
在座的每位同學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歲時,可以在父母的懷中撒嬌,感受家庭的溫馨;可以在老師的教育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可以在兒童樂園里盡情地玩耍,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兒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春節前夕重慶郊外的一個小姑娘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兒童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散文。
(三)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儀,檢查字詞的注音釋義。
(2)作者簡介。先讓學生回答有關作者的知識,后明確。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時期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中,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贏得很高的聲譽。
(3)時代背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揣想1945年中國的現實是什么樣的?
抗戰即將結束,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下,他們逮捕、迫害、暗殺革命群眾,重慶在白
色恐怖的籠罩之下。
(四)教學過程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節
聽錄音或飽含深情地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簡述本文故事梗概。點一名學生口述,老師給予適當評議。
教師明確下列要點:
(第1--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時間,“十幾年前”“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地點,鄉公所樓上。人物,“我”與小姑娘。事件,“我”在鄉公所樓上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她要打電話找大夫給媽媽治病,“我”幫了她,打通了電話。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經過。
“我”買了幾個橘子,沿著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媽媽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爐、小沙鍋;睡的是板鋪;年夜飯是“紅薯稀飯”。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媽媽的枕頭邊,然后做橘燈,“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拿出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做成小橘燈。
“我”提著小橘燈,借助“朦朧的橘紅的光”,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離開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懷念小姑娘。
后來“我”知道,小姑娘的父親叫王春林,因給進步學生送信,失蹤了。“我”懷念小姑娘。每逢春節就想起小橘燈,想起小姑娘。
讓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討論下列問題,點一名學生回答,由教師明確: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況怎樣?
②你對姑娘的評價是什么?
教師明確:①貧窮又遭不幸,父親失蹤,母親被打。為共產黨送信,可以看出是進步家庭。
②從小姑娘的語言、外貌、動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懂事的小姑娘。
(五)總結、擴展
本文敘述了“我”初遇、探望、懷念小姑娘的經過,著重描寫小姑娘照看媽媽、做橘燈等情節,贊頌她在艱難的條件下仍然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
(1)找出描寫小姑娘語言、外貌、動作的語句,看看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讀“爐火的微光……無限光明”,體會:“黑暗潮濕的山路”和“小橘燈的光”有沒有別的含義?如有,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讓學生概述本文故事情節,老師明確要點。初遇--探望(做燈、贈燈、用燈)--懷念。
(二)教學過程
從第幾段開始寫“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讀第5—9自然段,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義?
交代當時的自然環境,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寫小姑娘的家庭情況,其家庭情況怎樣?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貧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鋪”;用的是“小炭爐”“小凳子”;吃的是紅薯稀飯。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著說”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艱難的家庭環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貧窮和不幸的重壓,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樣圍繞著做燈、贈燈描寫小姑娘的?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做燈,“拿”“削”“揉捏”“掏”“放”“穿”“挑”“點”,這一連串的動作干凈利索地制作了一個小橘燈,小姑娘的心靈手巧,動作敏捷,做小橘燈,照“我”上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大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贈燈,側重語言描寫。
“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這句話寫出小姑娘對我的關心體貼,情意濃濃,用光明和溫暖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這兩句話多么親切,充滿著深情厚誼,寫出對“我”的安慰,更為重要的是小姑娘對未來充滿必勝信心和堅定的信念,第一個“好”字指病好了,第二個“好”字指過上好生活。
細節描寫:“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寫出天真、可愛、稚氣,同時看出她的堅定信念。
體會修飾詞語的表達效果。
(1)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笑著”:面對這樣的貧窮生活,她笑著告訴我,表現勇敢、樂觀的精神,如果刪去“笑著”就變成冷冰冰的敘述,大大削弱了這句話的表現力。“年夜飯”寫出家庭的貧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一定”二字寫出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堅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像安慰我似的”表現小姑娘的鎮定樂觀的精神。
齊讀第8、9自然段。
4.范讀第10自然段或放錄音。提問:“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作者為什么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因為有了“朦朧的橘紅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線光明,能夠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給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滿希望。在“光明”這一點上,小姑娘的精神與小橘燈有相似之處,小橘燈象征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將被消滅,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正如冰心所說的:“一切的黑暗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橘燈的朦朧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為進一步感知,用投影儀體會小橘燈的光的作用。
齊讀第10段。
5.簡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作者怎么描寫小姑娘的?
外貌,(指名讓一個學生讀。)“只有八九歲光景……一雙草鞋。”這短短的幾行字,寫出、她的年齡、面容、衣著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貧窮。
動作,(讓學生找出動詞。)
“挪動”“登上”“摘”“縮了回來”“爬下竹凳”“回頭就走”等等。這一系列動作刻畫了一個鎮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雖然家庭貧窮,并且連遭不幸,但小姑娘絲毫不懼。
語言,找一排同學齊讀語言描寫。從小姑娘的言談中看出,小小年紀,見生人不驚慌拘謹,對答對流。
小結,初次相識,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勇敢,鎮定的精神讓“我”產生了憐愛、喜愛、敬佩之情,并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礎。
6.簡析第三部分。
讓學生快速默讀本部分,提問:本部分寫了幾方面內容?其作用如何?
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
兩個內容,一是介紹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敵人的瘋狂鎮壓和白色恐怖,從而襯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時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進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寫作者對小姑娘的思念。
7.簡析為什么以小橘燈為標題?
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橘燈會使人聯想到一線光明,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從而給人以鼓舞,用小橘燈作標題,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刻畫得更加可愛可敬。
(三)總結、擴展
這篇散文運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燈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借描寫小橘燈贊美小姑娘,把小橘燈與小姑娘聯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著作者,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對小姑娘的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愛再到油然而生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熟讀課文。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3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2
設計思路
用朗讀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堅定、勇敢、樂觀的性格,教師相機佐以點撥,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解決生字生詞,并介紹作者。
2.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課
在座的每位同學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歲時,可以在父母的懷中撒嬌,感受家庭的溫馨;可以在老師的教育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可以在兒童樂園里盡情地玩耍,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兒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春節前夕重慶郊外的一個小姑娘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兒童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散文。
(三)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儀,檢查字詞的注音釋義。
(2)作者簡介。先讓學生回答有關作者的知識,后明確。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時期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中,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贏得很高的聲譽。
(3)時代背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瑞想1945年中國的現實是什么樣的?抗戰即將結束,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下,他們逮捕、迫害、暗殺革命群眾,重慶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
(四)教學過程
(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節
聽錄音或飽含深情地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簡述本文故事梗概。點一名學生口述,老師給予適當評議。
教師明確下列要點:
(第l-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時間,“十幾年前”“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地點,鄉公所樓上。人物,“我”與小姑娘。事件,“我”在鄉公所樓上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她要打電話找大夫給媽媽治病,“我”幫了她,打通了電話。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經過。
“我”買了幾個橘子,沿著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媽媽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爐、小沙鍋;睡的是板鋪;年夜飯是“紅薯稀飯”。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媽媽的枕頭邊,然后做橘燈,“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拿出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做成小橘燈。
“我”提著小橘燈,借助“朦朧的橘紅的光”,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離開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懷念小姑娘。
后來“我”知道,小姑娘的父親叫王春林,因給進步學生送信,失蹤了。“我”懷念小姑娘。每逢春節就想起小橘燈,想起小姑娘。
讓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討論下列問題,點一名學生回答,由教師明確: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況怎樣?
②你對姑娘的評價是什么?
教師明確:①貧窮又遭不幸,父親失蹤,母親被打。為共產黨送信,可以看出是進步家庭。
②從小姑娘的語言、外貌、動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懂事的小姑娘。
(五)總結、擴展
本文敘述了“我”初遇、探望、懷念小姑娘的經過,著重描寫小姑娘照著媽媽、做橘燈等情節,贊頌她在艱難的條件下仍然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
(1)找出描寫小姑娘語言、外貌、動作的語句,看看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讀“爐火的微光……無限光明”,體會:“黑暗潮濕的山路”和“小橘燈的光”有沒有別的含義?如有,是什么?
(七)隨堂練習(略)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讓學生概述本文故事情節,老師明確要點。初通→探望(做燈、贈燈、用燈)→懷念。
(二)教學過程
從第幾段開始寫“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讀第5-9自然段,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義?
交代當時的自然環境,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寫小姑娘的家庭情況,其家庭情況怎樣?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貧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鋪”;用的是“小炭爐”“小凳子”;吃的是紅薯稀飯。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著說”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艱難的家庭環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貧窮和不幸的重壓,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樣圍繞著做燈、贈燈描寫小姑娘的?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做燈,“拿”“削”“揉捏”“掏”“放”“穿”“挑”“點”,這一連串的動作干凈利索地制作了一個小橘燈,小姑娘的心靈手巧,動作敏捷,做小橘燈,照“我”上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大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贈燈,側重語言描寫。
“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這句話寫出小姑娘對我的關心體貼,情意濃濃,用光明和溫暖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這兩句話多么親切,充滿著深情厚誼,寫出對“我”的安慰,更為重要的是小姑娘對未來充滿必勝信心和堅定的信念,第一個“好”字指病好了,第二個“好”字指過上好生活。
細節描寫:“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寫出天真、可愛、稚氣,同時看出她的堅定信念。
體會修飾詞語的表達效果。
(1)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笑著”:面對這樣的貧窮生活,她笑著告訴我,表現勇敢、樂觀的精神,如果刪去“笑著”就變成冷冰冰的敘述,大大削弱了這句話的表現力。“年夜飯”寫出家庭的貧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一定”二字寫出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堅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像安慰我似的”表現小姑娘的鎮定樂觀的精神。
齊讀第8、9自然段。
4.范讀第10自然段或放錄音。提問:“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作者為什么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因為有了“朦朧的橘紅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線光明,能夠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給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滿希望。在“光明”這一點上,小姑娘的精神與小橘燈有相似之處,小橘燈象征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將被消滅,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正如冰心所說的:“一切的黑暗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橘燈的朦朧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為進一步感知,用投影儀體會小橘燈的光的作用。
齊讀第10段。
5.簡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作者怎么描寫小姑娘的?
外貌,(指名讓一個學生讀。)“只有八九歲光景……一雙草鞋。”這短短的幾行字,寫出了她的年齡、面容、衣著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貧窮。
動作,(讓學生找出動詞。)
“挪動”“登上”“摘”“縮了回來”“爬下竹凳”“回頭就走”等等。這一系列動作刻畫了一個鎮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雖然家庭貧窮,并且連遭不幸,但小姑娘絲毫不懼。
語言,找一排同學齊讀語言描寫。從小姑娘的言談中看出,小小年紀,見生人不驚慌拘謹,對答對流。
小結,初次相識,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勇敢,鎮定的精神讓“我”產生了憐愛、喜愛、敬佩之情,并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礎。
6.簡析第三部分。
讓學生快速默讀本部分,提問:本部分寫了幾方面內容?其作用如何?
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
兩個內容,一是介紹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敵人的瘋狂鎮壓和白色恐怖,從而襯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時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進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寫作者對小姑娘的思念。
7.簡析為什么以小橘燈為標題?
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小橘燈會使人聯想到一線光明,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從而給人以鼓舞,用小橘燈作標題,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刻畫得更加可愛可敬。
(三)總結、擴展
這篇散文運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燈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借描寫小橘燈贊美小姑娘,把小橘燈與小姑娘聯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著作者,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對小姑娘的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愛再到油然而生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熟讀課文。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4
博羅縣平安中學 謝偉強
一、說該課內容及其在教材上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小橘燈》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七課。該課文是第二單元的講讀課文,也是一篇較好地體現單元學習重點的文章。它上承第一單元知識點“感知全文,提煉主旨”,下啟第四單元的“整體感悟,發表見解。”對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以及培養學生的吸收和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說該課的教學目標 和教學思路。
該課的教學目標 是:引導學生從感性體會課文到理性分析作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本教學目標 的設置是結合了本單元的知識重點和學生對知識認知的規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只有從文字上獲得感性認識后才能用自己的語言去對課文進行理性分析。本目標,一是體現教學思路是感性——理性;二是體現理性——感性——啟發運用,這一引導訓練過程。而整課的教學思路則體現:整體感悟——具體分析——欣賞與探討,這一教學主線。
三、說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本課的教學難點 是:體會作品的藝術特色。
(重點與難點的定位理由是:因為該單元的知識點是“把握文意”。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創作意圖,就必須把學生引入文章的角色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內化,從而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如果學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出來,那么對文意的把握就更準確。因此這一重點與單元知識是符合的。而難點則體現在語文教學的發展方面,作為語文課,不是機械地對學生進行某一方面知識的訓練;而是讓學生全方位地把握課文,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賞課文。讓學生學會鑒賞作品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本課的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整體教學法、讀思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其具體操作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中相機啟發學生思考相關問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切實提高他們的感悟與表達能力。
五、說該課時的教學過程 。
(一) 復舊引新:(出示小黑板)
1、《小橘燈》一文按“我”和小姑娘接觸的時間順序,是怎樣組織材料的呢?
2、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與作者非親非故,那么,作者為什么初遇她,又去探訪她,事后又深深地懷念她?
3、作者用“小橘燈”為題用意何在?
(以上三道題,第一題是對上節課的知識進行回顧,也是為本節所要講的內容作好鋪墊。第二個問題是結合上一個問題的答案,開啟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而第三個問題側是第二個問題的深化,是文章主旨的體現。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在文章整體框架內做到有總有分,在教學過程 中,除第一個問題可以馬上得出確定答案,而二、三個問題則無需馬上確定,只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目的是使教學環節緊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角色。)
(二)帶著以上問題請同學們細讀課文。
(引導學生讀與思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讀后從六個步驟引導學生思考:
1、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作者留下了一個怎樣的印象?(提示:聯系所學知識、文章著重從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著手?這些描寫體現了人物什么特點?)
2、假如你是作者,你會對小姑娘產生一種怎能樣的情感?(憐愛)
3、因為作者有了這份憐愛的情感,再加上尋友不遇的情況,使作者產生了去探望小姑娘的愿望。在探望過程中,小姑娘有那些表現?品讀你認為最能表現小姑娘性格特征的語句。
4、探訪小姑娘之后,作者的感受與初遇小姑娘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憐愛——敬意)從那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5、在寫探訪完小姑娘之后,作者補敘了一段與朋友的談話,這使我們更清楚了了解到小姑娘一家的境況及產生的根源,你能用幾個詞簡潔地表達出小姑娘一家境況嗎?(父親失蹤,母親重病,生活貧困)。其根源是什么?(各自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老師明確:內戰、反動統治。)
6、假如你是作者,你遇上了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面對如此的困境,依然保持著那份鎮定.樂觀,依然對生活充滿信心,你能不為之感動嗎?所以從文章的末尾所流露出的是作者乍樣的情感?(深切懷念之情)
(以上六個步驟是對開頭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的細化,它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一是體現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二是體現出課文教學中的主導與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三是體現出教路的條理性;四是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從感性到理性;五是體現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三)回顧性小結。
1、引導學生完整地回答開頭所提的第二個問題。
(這樣回顧總結前面的課文分析,讓學生對作者的情感線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從整個故事來看,“小橘燈”與“小姑娘”有什么內在的聯系?(提示:品讀文中有關描寫“小橘燈”的語句,體會文章用“小橘燈”為題的用意何在?)
(這一設置,既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主人公的精神實質,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文意。)
(四)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藝術特色。(用小黑板出示)
1、運用了對比藝術。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與高貴的精神,形成對比。(教師結合課文作具體分析)
(2)對紅薯稀飯的珍愛對 的淡漠(甘甜橘子)
(引導學生結合文段分析)
(3)結合小姑娘家境貧寒,不幸遭遇與小炭爐的熱氣、熱情待客,可以歸納為 的現實和 的人情作對比(凄涼;溫暖)。
(以上對比寫作藝術分析,體現出教與學的互動,同時在訓練的形式上,采取歸納——分析,分析——歸納,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從而學會如何理性地賞析課文,從中體會到作品中藝術的魅力。)
2、巧妙的伏筆與照應
(1)在文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句子。
(2)在文中找出類似的句子,品味一下,說說這樣安排好在哪里?
(這一設置,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好的習作典范。”把作品賞析與指導學生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學生的作品賞析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自然會提高。)
(五)學生質疑。
總結全文,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
(這一設置部分主要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也有利教學信息的反饋。)
(六)作業 布置。
1、歸納課文的主旨。
2、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試結合課文進行分析。
(這一作業 設計,一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文意。二是增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挖掘教材中能展現人的最美好的一面,讓學生在作業 中重新感悟這種善良的人性本質。)
六、說該課的板書設計 。
小橘燈
作者:冰心
外貌
初遇 言談
行動
語言
動作
懷念 心理 深切思念
(這樣的板書,從情節、表達方式、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情感變化等角度入手,充分體現了文路、教路和學路的和諧統一。)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5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仄、髻、瓤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八九歲 的樓梯 地站起來 的血痕 地說 的小橘燈
3.掌握作者的有關知識。
4.理解小橘燈的象征意義以及對表現小姑娘性格的作用,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
5.揣摩修飾詞語對增強語言表現力的作用,訓練學生的辨析能力。
6.學習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認識反對統治下的黑暗社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及解決辦法
1.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性格特點。
分析法、討論法、朗讀法的結合。分析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她的性格特點。
2.修飾詞語的表達作用。
用“比較法”。換一個詞或去掉一個詞,與原文比較,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從而體會其表達作用。
(二)難點,及解決辦法
小橘燈的象征意義及其對硐中」媚鐨愿竦淖饔謾?
解決辦法:講析法與朗讀法相結合,重點段落,在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老師點撥講析。
三、課時安排:擬用2課時
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讓學生速讀課文,口述文章內容,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2.讓學生討論、分析,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1.讓學生先概述故事情節,并評議概述情況。
2.針對重點段落(第8、9、10自然段)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如指名讀、分組讀、齊讀等。
3.針對重點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4.讓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口頭作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解決生字生詞,并介紹作者。
2.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課
在座的每位同學們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歲時,可以在父母的懷中撒嬌,感受家庭的溫馨;可以在老師的教育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可以在兒童樂園里盡情地玩耍,享受現代文明帶給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兒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春節前夕重慶郊外的一個小姑娘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在“黎明的黑暗”時期兒童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散文。
(三)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儀,查字詞的注音釋義。
(2)作者簡介。先讓學生回答有關作者的知識,后明確。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時期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贏得很高的聲譽。
(3)時代背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揣想1945年中國的現實是什么樣的?抗戰即將結束,處在國民黨反對派的黑暗統冶下,他們逮捕、迫害、暗殺革命群眾,重慶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節
聽錄音或飽含深情地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簡述本文故事梗概。點一名學生口述,老師給予適當評議。
教師明確下列要點:
(第1—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時間,“十幾年前”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地點,鄉公所樓上。人物,我與小姑娘。事件,我在鄉公所樓上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她要打電話找大夫給媽媽治病,我幫了她,打通了電話。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經過。
我買了幾個橘子,沿著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媽媽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爐、小沙鍋;睡的是板鋪;年夜飯是“紅薯稀飯”。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媽媽的枕頭邊,然后做橘燈,“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拿出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做成小橘燈。
我提著小橘燈,借助“朦朧的橘紅的光”,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離開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懷念小姑娘。
后來我知道,小姑娘的父親叫王春林,因給進步學生送信,失蹤了。我懷念小姑娘。每逢春節就想起小橘燈,想起小姑娘。
讓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討論下列問題,點一名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況怎樣?
②你對姑娘的評價是什么?
教師明確:①貧窮又遭不幸,父親失蹤,母親被打。為共產黨送信,可以看出,是進步家庭。
②從小姑娘的語言,外貌,動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懂事的小姑娘。
(五)總結、擴展
本文敘述了“我”初遇、探望、懷念小姑娘的經過,著重描寫小姑娘照看媽媽,做橘燈等情節,贊頌她在艱難的條件下仍然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
(1)找出描寫小姑娘語言,外貌、動作的語句,看表現什么精神?
(2)熟讀“爐火的微光……無限光明”體會:“黑暗潮濕的山路”和“小橘燈的光”有沒有別的含義?如有,是什么?
七、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感體閱讀理解
讓學生概述本文故事情節,老師明確要點。初遇→探望(做燈、贈燈、用燈)→懷念。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從第幾段開始寫“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讀第5—9自然段,思考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義?
交代當時自然環境,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寫小姑娘家庭情況,其家庭情況怎樣?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貧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鋪”;用的是“小炭爐”“小凳子”;吃的是紅薯稀飯。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著說”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艱難的家庭環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貧窮和不幸的重壓,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激。
3.圍繞著做燈、贈燈怎樣描寫姑娘?表現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做燈,“拿”“削”“揉捏”“掏”“放”“穿”“挑”“點”,這一連串的動作干凈利索地制作了一個小橘燈,小姑娘的心靈手巧,動作敏捷,做小橘燈,照我上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大人”的形象,躍紙上。
贈燈,側重語言描寫
“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這句話寫出小姑娘對我的關心體貼,情意濃濃,用光明和溫暖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這兩句話多么親切,充滿著深情厚意,寫出對我的安慰,更為重要的是小姑娘對未來充滿必勝信心,堅定的信念,第一個“好”字指病好了,第二個“好”字過上好生活。
細節描寫:“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寫出天真、可愛、稚氣,同時看出她的堅定信念。
體會修飾詞語的表達效果。
(1)她 說:“紅薯稀飯——我們的 飯。”“笑著”:面對這樣的貧窮生活,她笑著告訴我,表現勇敢、樂觀的精神,如果刪去“笑著”就變成冷冰冰的敘述,大大削弱了這句話的表現力。“年飯”寫出家庭的貧困。
(2)“不久,我爸爸 會回來的。”“一定”二字寫出堅定的信念,必勝的信心,堅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 ……”“像安慰我似的”表現小姑娘的鎮定樂觀的精神。
齊讀第8、9自然段。
4.范讀第10自然段或放錄音。提問:“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為什么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因為有了“朦朧的橘紅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線光明,能夠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給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滿希望。在“光明”這一點上,小姑娘的精神與小橘燈有相似之處,小橘燈象征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將被消滅,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正如冰心所說的:‘一切的黑暗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橘燈的朦朧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為進一步感知,用投影儀體會小橘燈的光的作用。
齊讀第10段。
5.簡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怎么描寫小姑娘?
外貌,(指名讓一個學生讀)。“只有八九歲光景……一雙草鞋。”這短短的幾行字,寫出了她的年齡、面容、衣著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貧窮。
動作,(讓學生找出動詞)
“挪動”“登上”“摘”“縮了回來”“爬下竹凳”“回頭就走”等等。這一系列動作刻畫了一個鎮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雖然家庭貧窮,并且連遭不幸,但小姑娘絲毫不懼。
語言,找一排同學齊讀語言描寫。從小姑娘的言談中看出,小小年紀,見生人不驚慌拘謹,對答如流。
小結,初次相識,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勇敢,鎮定的精神讓我產生了憐愛、喜愛、敬佩之情,并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礎。
6.簡析第三部分
讓學生快速默讀本部分,提問:本部分寫了幾個內容?其作用如何?
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
兩個內容,一是介紹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敵人的瘋狂鎮壓,白色恐怖,從而襯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時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進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寫作者對小姑娘的思念。
7.討論下列問題為什么以小橘燈為標題?
在“黎明的黑暗”時期,小橘燈會使人聯想一線光明,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從而給人以鼓舞,用小橘燈作標題,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刻畫得更加可愛可敬。
(三)總結、擴展
這篇散文運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燈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借描寫小橘燈贊美小姑娘,把小橘燈與小姑娘聯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著作者,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愛再到油然而生的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擴展:課后練習八。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熟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小橘燈
七、參考資料
冰心談《小橘燈》
《小橘燈》是我在1957年1月19日為《中國少年報》寫的一篇短文。那時正是春節將屆,所以我在這篇短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春節,也講到春節期間常見的“燈”。
文章的中心事實,就是后面從“我的朋友”口中說出的:“去年山下醫學院里,有幾個學生,被當作共產黨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蹤了,據說他常替那些學生送信。”
故事就用了重慶郊外的歌樂山作為背景。抗戰期間,我在那里住過四年多。歌樂山下,有一所醫學院,我認識這學院里的幾位教師和學生。上山不遠有一塊平地,叫做蓮花池,池旁有一個鄉公所,樓上有公用電話,門外擺著一些賣水果、花生、雜糖的攤子,來往的大小車,也常停在那里。
這故事里上場只有三人,我和那個小姑娘還有“我的朋友”。我把“我的朋友”的住處,安放在鄉公所的樓上,因為我去拜訪這位朋友,而她又不在,由此我才有和那個小姑娘談話的機會,知道了她父親的名字和她的住處。
這個小姑娘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她的父親是位地下黨員,因為黨組織受到破壞而離開了家,她的母親受到追蹤的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在這場事變里,這個小姑娘是鎮定、勇敢、樂觀的。這一場,我描寫了她的行動;比如上山打電話、請大夫、做橘燈。寫了她對我的談話,“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這“一定”兩個宇表示了她的堅強的信念,然后她用手臂揮舞出一個大圓圈,最后握住我的手,說那時“我們大家也都好了!”也就是說:不久,全國一定會得到解放。
“我的朋友”是個虛構的人物,因為我只取了這故事的中間一小段,所以我只“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去看了這位朋友,而在“當夜,我就離開那山村”。我可以“不聞不問”這故事的前因后果,而只用簡樸的“便于兒童接受的文字,來描述在這一個和當時重慶政治環境、氣候同樣黑暗陰沉的下午到黑夜的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而一切的黑暗和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小小的“朦朧的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這件事發生在一九四五年的春節前夕,是我寫這篇短文十二年前的事了,所以我又用“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媽媽也一定好了吧?因為現在我們‘大家’都‘好’了!”來收尾,說明小姑娘的樂觀和信心,在十二年之后,早已得到了證實。
1979年3月12日晨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6
博羅縣平安中學 謝偉強
一、說該課內容及其在教材上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小橘燈》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七課。該課文是第二單元的講讀課文,也是一篇較好地體現單元學習重點的文章。它上承第一單元知識點“感知全文,提煉主旨”,下啟第四單元的“整體感悟,發表見解。”對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以及培養學生的吸收和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說該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思路。
該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從感性體會課文到理性分析作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本教學目標的設置是結合了本單元的知識重點和學生對知識認知的規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只有從文字上獲得感性認識后才能用自己的語言去對課文進行理性分析。本目標,一是體現教學思路是感性——理性;二是體現理性——感性——啟發運用,這一引導訓練過程。而整課的教學思路則體現:整體感悟——具體分析——欣賞與探討,這一教學主線。
三、說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會作品的藝術特色。
(重點與難點的定位理由是:因為該單元的知識點是“把握文意”。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創作意圖,就必須把學生引入文章的角色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內化,從而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如果學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出來,那么對文意的把握就更準確。因此這一重點與單元知識是符合的。而難點則體現在語文教學的發展方面,作為語文課,不是機械地對學生進行某一方面知識的訓練;而是讓學生全方位地把握課文,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賞課文。讓學生學會鑒賞作品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四、本課的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整體教學法、讀思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其具體操作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中相機啟發學生思考相關問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切實提高他們的感悟與表達能力。
五、說該課時的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一) 復舊引新:(出示小黑板)
1、《小橘燈》一文按“我”和小姑娘接觸的時間順序,是怎樣組織材料的呢?
2、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與作者非親非故,那么,作者為什么初遇她,又去探訪她,事后又深深地懷念她?
3、作者用“小橘燈”為題用意何在?
(以上三道題,第一題是對上節課的知識進行回顧,也是為本節所要講的內容作好鋪墊。第二個問題是結合上一個問題的答案,開啟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而第三個問題側是第二個問題的深化,是文章主旨的體現。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在文章整體框架內做到有總有分,在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中,除第一個問題可以馬上得出確定答案,而二、三個問題則無需馬上確定,只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目的是使教學環節緊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角色。)
(二)帶著以上問題請同學們細讀課文。
(引導學生讀與思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讀后從六個步驟引導學生思考:
1、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作者留下了一個怎樣的印象?(提示:聯系所學知識、文章著重從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著手?這些描寫體現了人物什么特點?)
2、假如你是作者,你會對小姑娘產生一種怎能樣的情感?(憐愛)
3、因為作者有了這份憐愛的情感,再加上尋友不遇的情況,使作者產生了去探望小姑娘的愿望。在探望過程中,小姑娘有那些表現?品讀你認為最能表現小姑娘性格特征的語句。
4、探訪小姑娘之后,作者的感受與初遇小姑娘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憐愛——敬意)從那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5、在寫探訪完小姑娘之后,作者補敘了一段與朋友的談話,這使我們更清楚了了解到小姑娘一家的境況及產生的根源,你能用幾個詞簡潔地表達出小姑娘一家境況嗎?(父親失蹤,母親重病,生活貧困)。其根源是什么?(各自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老師明確:內戰、反動統治。)
6、假如你是作者,你遇上了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面對如此的困境,依然保持著那份鎮定.樂觀,依然對生活充滿信心,你能不為之感動嗎?所以從文章的末尾所流露出的是作者乍樣的情感?(深切懷念之情)
(以上六個步驟是對開頭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的細化,它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一是體現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二是體現出課文教學中的主導與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三是體現出教路的條理性;四是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從感性到理性;五是體現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三)回顧性小結。
1、引導學生完整地回答開頭所提的第二個問題。
(這樣回顧總結前面的課文分析,讓學生對作者的情感線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從整個故事來看,“小橘燈”與“小姑娘”有什么內在的聯系?(提示:品讀文中有關描寫“小橘燈”的語句,體會文章用“小橘燈”為題的用意何在?)
(這一設置,既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主人公的精神實質,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文意。)
(四)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藝術特色。(用小黑板出示)
1、運用了對比藝術。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與高貴的精神,形成對比。(教師結合課文作具體分析)
(2)對紅薯稀飯的珍愛對 的淡漠(甘甜橘子)
(引導學生結合文段分析)
(3)結合小姑娘家境貧寒,不幸遭遇與小炭爐的熱氣、熱情待客,可以歸納為 的現實和 的人情作對比(凄涼;溫暖)。
(以上對比寫作藝術分析,體現出教與學的互動,同時在訓練的形式上,采取歸納——分析,分析——歸納,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從而學會如何理性地賞析課文,從中體會到作品中藝術的魅力。)
2、巧妙的伏筆與照應
(1)在文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句子。
(2)在文中找出類似的句子,品味一下,說說這樣安排好在哪里?
(這一設置,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好的習作典范。”把作品賞析與指導學生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學生的作品賞析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自然會提高。)
(五)學生質疑。
總結全文,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
(這一設置部分主要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也有利教學信息的反饋。)
(六)作業布置。
1、歸納課文的主旨。
2、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試結合課文進行分析。
(這一作業設計,一是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文意。二是增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挖掘教材中能展現人的最美好的一面,讓學生在作業中重新感悟這種善良的人性本質。)
六、說該課的板書設計。
小橘燈
作者:冰心
外貌
初遇 言談
行動
語言
動作
懷念 心理 深切思念
(這樣的板書,從情節、表達方式、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情感變化等角度入手,充分體現了文路、教路和學路的和諧統一。)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仄、髻、瓤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八九歲 的樓梯 地站起來 的血痕 地說 的小橘燈
3.掌握作者的有關知識。
4.理解小橘燈的象征意義以及對表現小姑娘性格的作用,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
5.揣摩修飾詞語對增強語言表現力的作用,訓練學生的辨析能力。
6.學習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認識反對統治下的黑暗社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及解決辦法
1.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性格特點。
分析法、討論法、朗讀法的結合。分析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她的性格特點。
2.修飾詞語的表達作用。
用“比較法”。換一個詞或去掉一個詞,與原文比較,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從而體會其表達作用。
(二)難點,及解決辦法
小橘燈的象征意義及其對硐中」媚鐨愿竦淖饔謾?
解決辦法:講析法與朗讀法相結合,重點段落,在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老師點撥講析。
三、課時安排:擬用2課時
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讓學生速讀課文,口述文章內容,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2.讓學生討論、分析,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1.讓學生先概述故事情節,并評議概述情況。
2.針對重點段落(第8、9、10自然段)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如指名讀、分組讀、齊讀等。
3.針對重點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4.讓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口頭作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解決生字生詞,并介紹作者。
2.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課
在座的每位同學們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歲時,可以在父母的懷中撒嬌,感受家庭的溫馨;可以在老師的教育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可以在兒童樂園里盡情地玩耍,享受現代文明帶給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兒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春節前夕重慶郊外的一個小姑娘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在“黎明的黑暗”時期兒童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散文。
(三)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儀,查字詞的注音釋義。
(2)作者簡介。先讓學生回答有關作者的知識,后明確。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時期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贏得很高的聲譽。
(3)時代背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揣想1945年中國的現實是什么樣的?抗戰即將結束,處在國民黨反對派的黑暗統冶下,他們逮捕、迫害、暗殺革命群眾,重慶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節
聽錄音或飽含深情地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簡述本文故事梗概。點一名學生口述,老師給予適當評議。
教師明確下列要點:
(第1—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時間,“十幾年前”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地點,鄉公所樓上。人物,我與小姑娘。事件,我在鄉公所樓上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她要打電話找大夫給媽媽治病,我幫了她,打通了電話。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經過。
我買了幾個橘子,沿著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媽媽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爐、小沙鍋;睡的是板鋪;年夜飯是“紅薯稀飯”。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枕頭邊,然后做橘燈,“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拿出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做成小橘燈。
我提著小橘燈,借助“朦朧的橘紅的光”,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離開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懷念小姑娘。
后來我知道,小姑娘的父親叫王春林,因給進步學生送信,失蹤了。我懷念小姑娘。每逢春節就想起小橘燈,想起小姑娘。
讓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討論下列問題,點一名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況怎樣?
②你對姑娘的評價是什么?
教師明確:①貧窮又遭不幸,父親失蹤,母親被打。為共產黨送信,可以看出,是進步家庭。
②從小姑娘的語言,外貌,動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懂事的小姑娘。
(五)總結、擴展
本文敘述了“我”初遇、探望、懷念小姑娘的經過,著重描寫小姑娘照看媽媽,做橘燈等情節,贊頌她在艱難的條件下仍然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
(1)找出描寫小姑娘語言,外貌、動作的語句,看表現什么精神?
(2)熟讀“爐火的微光……無限光明”體會:“黑暗潮濕的山路”和“小橘燈的光”有沒有別的含義?如有,是什么?
七、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感體閱讀理解
讓學生概述本文故事情節,老師明確要點。初遇→探望(做燈、贈燈、用燈)→懷念。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從第幾段開始寫“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讀第5—9自然段,思考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義?
交代當時自然環境,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寫小姑娘家庭情況,其家庭情況怎樣?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貧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鋪”;用的是“小炭爐”“小凳子”;吃的是紅薯稀飯。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著說”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艱難的家庭環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貧窮和不幸的重壓,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激。
3.圍繞著做燈、贈燈怎樣描寫姑娘?表現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做燈,“拿”“削”“揉捏”“掏”“放”“穿”“挑”“點”,這一連串的動作干凈利索地制作了一個小橘燈,小姑娘的心靈手巧,動作敏捷,做小橘燈,照我上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大人”的形象,躍紙上。
贈燈,側重語言描寫
“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這句話寫出小姑娘對我的關心體貼,情意濃濃,用光明和溫暖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這兩句話多么親切,充滿著深情厚意,寫出對我的安慰,更為重要的是小姑娘對未來充滿必勝信心,堅定的信念,第一個“好”字指病好了,第二個“好”字過上好生活。
細節描寫:“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寫出天真、可愛、稚氣,同時看出她的堅定信念。
體會修飾詞語的表達效果。
(1)她 說:“紅薯稀飯——我們的 飯。”“笑著”:面對這樣的貧窮生活,她笑著告訴我,表現勇敢、樂觀的精神,如果刪去“笑著”就變成冷冰冰的敘述,大大削弱了這句話的表現力。“年飯”寫出家庭的貧困。
(2)“不久,我爸爸 會回來的。”“一定”二字寫出堅定的信念,必勝的信心,堅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 ……”“像安慰我似的”表現小姑娘的鎮定樂觀的精神。
齊讀第8、9自然段。
4.范讀第10自然段或放錄音。提問:“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為什么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因為有了“朦朧的橘紅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線光明,能夠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給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滿希望。在“光明”這一點上,小姑娘的精神與小橘燈有相似之處,小橘燈象征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將被消滅,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正如冰心所說的:‘一切的黑暗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橘燈的朦朧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為進一步感知,用投影儀體會小橘燈的光的作用。
齊讀第10段。
5.簡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怎么描寫小姑娘?
外貌,(指名讓一個學生讀)。“只有八九歲光景……一雙草鞋。”這短短的幾行字,寫出了她的年齡、面容、衣著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貧窮。
動作,(讓學生找出動詞)
“挪動”“登上”“摘”“縮了回來”“爬下竹凳”“回頭就走”等等。這一系列動作刻畫了一個鎮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雖然家庭貧窮,并且連遭不幸,但小姑娘絲毫不懼。
語言,找一排同學齊讀語言描寫。從小姑娘的言談中看出,小小年紀,見生人不驚慌拘謹,對答如流。
小結,初次相識,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勇敢,鎮定的精神讓我產生了憐愛、喜愛、敬佩之情,并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礎。
6.簡析第三部分
讓學生快速默讀本部分,提問:本部分寫了幾個內容?其作用如何?
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
兩個內容,一是介紹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敵人的瘋狂鎮壓,白色恐怖,從而襯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時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進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寫作者對小姑娘的思念。
7.討論下列問題為什么以小橘燈為標題?
在“黎明的黑暗”時期,小橘燈會使人聯想一線光明,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從而給人以鼓舞,用小橘燈作標題,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刻畫得更加可愛可敬。
(三)總結、擴展
這篇散文運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燈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借描寫小橘燈贊美小姑娘,把小橘燈與小姑娘聯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著作者,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愛再到油然而生的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擴展:課后練習八。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熟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小橘燈
七、參考資料
冰心談《小橘燈》
《小橘燈》是我在1957年1月19日為《中國少年報》寫的一篇短文。那時正是春節將屆,所以我在這篇短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春節,也講到春節期間常見的“燈”。
文章的中心事實,就是后面從“我的朋友”口中說出的:“去年山下醫學院里,有幾個學生,被當作共產黨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蹤了,據說他常替那些學生送信。”
故事就用了重慶郊外的歌樂山作為背景。抗戰期間,我在那里住過四年多。歌樂山下,有一所醫學院,我認識這學院里的幾位教師和學生。上山不遠有一塊平地,叫做蓮花池,池旁有一個鄉公所,樓上有公用電話,門外擺著一些賣水果、花生、雜糖的攤子,來往的大小車,也常停在那里。
這故事里上場只有三人,我和那個小姑娘還有“我的朋友”。我把“我的朋友”的住處,安放在鄉公所的樓上,因為我去拜訪這位朋友,而她又不在,由此我才有和那個小姑娘談話的機會,知道了她父親的名字和她的住處。
這個小姑娘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她的父親是位地下黨員,因為黨組織受到破壞而離開了家,她的母親受到追蹤的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在這場事變里,這個小姑娘是鎮定、勇敢、樂觀的。這一場,我描寫了她的行動;比如上山打電話、請大夫、做橘燈。寫了她對我的談話,“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這“一定”兩個宇表示了她的堅強的信念,然后她用手臂揮舞出一個大圓圈,最后握住我的手,說那時“我們大家也都好了!”也就是說:不久,全國一定會得到解放。
“我的朋友”是個虛構的人物,因為我只取了這故事的中間一小段,所以我只“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去看了這位朋友,而在“當夜,我就離開那山村”。我可以“不聞不問”這故事的前因后果,而只用簡樸的“便于兒童接受的文字,來描述在這一個和當時重慶政治環境、氣候同樣黑暗陰沉的下午到黑夜的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而一切的黑暗和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小小的“朦朧的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這件事發生在一九四五年的春節前夕,是我寫這篇短文十二年前的事了,所以我又用“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媽媽也一定好了吧?因為現在我們‘大家’都‘好’了!”來收尾,說明小姑娘的樂觀和信心,在十二年之后,早已得到了證實。
1979年3月12日晨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8
教學目的
1.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及作者思路。
3.學習復述課文。
4.學習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復述課文。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及作者思路。
難點:
(l)理解小橘燈與小姑娘有什么內在的聯系,文章以“小橘燈”為標
題的含義。
(2)學習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仄仄(ze)無聊(liao 血痕(hen)瓤(rang)打量(liang
板鋪(pu)挪動(nuo)
2.解釋下列詞語。
(1)挪動:移動位置。挪:挪動。
(2)陰沉:天陰的樣子。另外也比喻臉色不好看。
(3)無聊:由于清閑而煩悶。另外還指(言談、著作、行動等)沒有意
義而使人討厭。
(4)安慰:用作動詞,使人心情安靜舒適。用作形容詞,心情安靜舒
適。
(5)贊賞:贊美賞識。
(6)鎮靜:形容詞。遇到緊急情況不慌不亂。鎮:安定。用作動詞,
使鎮靜。
(7)樂觀;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觀:對事物的認識。
(8)失蹤:動詞。下落不明(多指人)。蹤:蹤跡。
3·(1)初讀課文,給課文分巍⒐檳啥我狻?
(2)閱讀預習提示和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省福州人,現代女作家。1913
年到北京,次年進北京貝滿女子中學學習。后人燕京大學,1923年畢
業。“五四”運動時,在大學任學生會文書。在革命浪潮激蕩下,開始創
作散文、小說、詩歌,影響很大。代表作有:散文:《寄小讀者》、例。橘燈》,
小說:《兩個家庭》、《分》,詩集有:《繁星》、《春水》等。她的主要作品收在
《冰心選集》里。
為慶祝建國十周年而創作的《小橘燈》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指
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她的父親是位地下黨員,因為黨組織受
到破壞而離開了家,她的母親受到追蹤的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在這場
事變中,這個小姑娘是鎮定、勇敢、樂觀的。”
2.導語
閱讀課文時想一想: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表現在哪些方
面?作者細致的描寫那只“小橘燈”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
受到哪些感染?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或聽課文錄音。)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本文按時間的推移分段。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說著就登、登、登地下樓去了。”
寫初遇小姑娘,記敘小姑娘打電話為媽媽請醫生的過程。
第二部分:從“我又回到里屋去”到“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寫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經過。側重表現小姑娘的樂觀精神。
第三部分:從“我的朋友已經回來了”到完。
交代小姑娘父親的情況及作者對小橘燈的思念。
3.提問:文章第一部分從哪些方面描寫小姑娘,表現小姑娘是個
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
1)從外貌寫,寫小姑娘的年齡、面容、衣著,表現小姑娘的幼小、瘦
弱、貧窮。
(2)從語言寫,寫小姑娘小小年紀,見生人不驚慌,不拘謹,對答如
流,表現小姑娘勇敢鎮定的性格。
(3)從動作寫,寫小姑娘挪動竹凳子,登上竹凳想去摘墻上的聽話
器,看見把手縮了回來,爬下竹凳。(我幫她打完電話)她感激地謝了我,
回頭就走。(我問她的家遠嗎?)她指著窗外說。說完就登、登、登地下樓
去了。表現小姑娘勇敢、鎮定、機靈、有禮貌。
4.提問:“我”為什么要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媽媽?
討論并歸納:因為“我”喜愛、憐憫小姑娘,小姑娘這么小小年紀,在
媽媽生病的情況下,卻能表現出如此勇敢、鎮靜、懂事,使“我”欽佩,又
掛念她生病的媽媽。所以想去探望。
5.提問:到了小姑娘家,“我”了解到小姑娘的家境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家境貧寒,又遭不幸。
(l)住的:屋子很小很黑。
(2)用的:小炭爐、小沙鍋、小凳子、小矮桌。
(3)吃的: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
6.提問;生活重擔壓在這個八九歲的女孩子身上,小姑娘又表現
出什么樣的性格呢?
討論并歸納:
(1)動作:開門,微笑,招手114我進去,蹲在我旁邊,不住地打量我
——表現小姑娘有禮貌、機警。
作小橘燈的動作:伸手拿過一個最大的橘子來,用小刀削去上面的
一段皮,又用兩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輕輕地探捏著。慢慢地從橘皮里掏
出一部一部的橘瓣來,放在她媽媽的枕頭邊。極其敏捷地拿過穿著麻線
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像一個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
棍挑著,又從窗臺上拿了一段極短的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遞給我
——表現小姑娘靈巧、關心別人。
(2)語言:第一次安慰我的話,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
激。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笑著面向困難,表現出樂
觀的精神。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對生人不
講父親的去向,表現她的機警,更表現她的樂觀。“天黑了,路滑,這盞小
橘燈照你上山把!”表現小姑娘關心、體貼別人。第二次安慰我的話,更
表現她的樂觀精神。
四、小結
文章在對小姑娘的語言、動作的描寫中表現了小姑娘勇敢、鎮定、
樂觀的精神。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給下邊的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贊賞
A欣賞B 獎賞C.賞識D.鑒賞
2.鎮定
A安定B.堅定C.安靜D.平靜
3.失蹤
A足跡B.蹤影C.蹤跡隊腳印
(二)簡答題。
1.文章是怎樣描寫小姑娘的外貌?其作用是什么?
2.作者是怎樣描寫小姑娘家境的?這對表現小姑娘的性格有什么
意義?
3.小姑娘是怎樣一個人?你從她身上感受到什么?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熟讀課文準備復述。
2.思考課后練習二、三、四題。
二、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經分析了文章的段落層次及小姑娘的性格特征,這
節課,我們還要重點分析第8、9、10三個自然段,復述課文。
三、正課
1.精讀第8、9、10三個自然段,質疑。
(1)找出第8自然段中小姑娘做小橘燈的動詞,想想這些動作表現
了小姑娘什么?
討論并歸納:動詞有拿、穿、挑、拿、放、點、遞。這些動作表現小姑娘
心靈手巧、動作麻利,關心體貼他人。
(2)第9自然段,“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不久,我爸爸~定會回來
的。那時我的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加點的“一定”表
現了什么?兩個“好”字各有什么含義?
討論并歸納:
“一定”二字,表示她堅定的信念,她堅信,前途必定是光明的。第一
個“好”指媽媽病好了,心情也好了。第二個“好”指我們大家都會過上好
日子。
(3)第10自然段寫“黑暗潮濕的山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
表面上寫自然環境,實際上也暗指國統區的黑暗統治。文章用黑暗
反襯朦朧的橘紅的光,使膝脆的橘紅的光更顯得鮮艷突出,使‘我”似乎
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作者用象征手法揭示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
必將滅亡,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
2提問:練習三問題。
討論并歸納:課文用“小橘燈‘”作標題,著重描寫小橘燈,在“黎明前
的黑暗”時期給人一線光明,使人聯想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精神的
可貴,從而給人以鼓舞的力量。文章運用象征手法。
用“小橘燈”作標題,文中對“小橘燈”的描寫起到突出,深化中心意
思的作用。把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刻畫得更加可愛、可敬。
3.提問:文章第 11自然段寫“我”與朋友的對話,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
討論并歸納:通過“我”與朋友的對話,交代了當時重慶瘋狂鎮壓革
命者,白色恐怖的政治氣候,也交代了小姑娘的父親的情況,這些交代
反襯了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的可貴、可敬,也說明了作為革命
后代所受到她父親的教育和影響。
4.提問:請歸納文章的中心意思。
討論并歸納:文章以小橘燈為線索,贊美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
精神。反映了國統區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對光明的渴望,表達了作者對新
社會的熱愛。
5·復述課文。
復述是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課文內容。復述一般有詳細復述、簡要復
述和創造性復述三種。詳細復述是通過對課文的細致閱讀,作接近課文
原文的復述。但又不同于背誦課文,要求表達出原文內容的重點和語言
風格。因此,只要不改變課文原意,允許對原文語句作適當的變動。簡
要復述,可以圍繞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作概括的敘述。這要求學生學會
理線索,抓重點,概括課文的基本內容,略去次要部分,并組織恰當的敘
述順序,運用原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復述。創造性復述,有增添內容的
敘述,有變換人稱的敘述,有變換體裁的敘述,還有變換結構的敘述。這
些敘述都是對閱讀和表達的全面訓練,包括創造的因素,要求學生充分
開展思維和想象活動,以取得運用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效果。創
造性復述難度較大,要在全面掌握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要通過朗讀、談
話、討論等作充分的準備和醞釀,必要時先作書面準備或局部試述。
今天,我們先學習簡要復述。復述之前,我們先擬出提綱,并在課文
畫出關鍵詞語。
時間:十幾年前,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
地點:重慶郊外,鄉公所樓上
人物:“我”、小姑娘、小姑娘的媽媽,我的朋友。
事件:
(-)初通:小姑娘打電話
外貌
動作
語言
(二)探望:小姑娘的家境
住的
用的
吃的
小姑娘招呼我
迎客
對話、做小橘燈
送行
語言、動作
(三)思念:我的感受
我和朋友的對話
離開山村
想起小橘燈
四、總結
作者滿懷深情塑造了一個小姑娘的形象,俗小橘燈,象征了小姑娘
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用朦朧的橘紅的光,象征在國民黨黑暗統治下
的一線光明。揭示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必將滅亡,一個光明的新中
國必然誕生。文章抒情與敘事交融,敘事展開的過程,也正是作者感情
深化的過程。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爐火的激光漸漸地暗下去,外面變黑了,我站起來要走,她拉住我,
一面極其敏捷地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燈碗四周相對地穿起
來,像一個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從窗臺上拿了一段短短的
措頭,放在里面點起來遞給我說:“天黑了,路滑,這盞JJ、橘燈照你上山
’巴I”
我贊賞地接過來,謝了她,她送我到門外,我不知道說什么好。她又
像安慰我似的說:“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
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了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們大家也都好
了!”顯然地,這“大家”也包括我在內。
我提著靈巧的小橘燈,慢慢地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這像脫橘
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
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1.這段文字選自作者原名現
代女作家,她是人。
2.結合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
朦朧;靈巧:
3.從表達方式上看,第一段是、,第二段是、,第三
段是
《.用最簡便的話寫出這三段話的段意:
(l)__
(2)__
(3)__
5.第二段“大家’咖引號的作用是__這“大家”是指__
6.第二段中加點的兩個“好”含義不同,前一個“好”是指__
,第二個“好”是指__
7.第三段中作者采用了象征的方法,“用朦朧的橘紅的光”象征__
,“黑暗潮濕的山路”表面是寫
自然環境,其實也暗指__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9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2
設計思路
用朗讀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堅定、勇敢、樂觀的性格,教師相機佐以點撥,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解決生字生詞,并介紹作者。
2.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課
在座的每位同學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歲時,可以在父母的懷中撒嬌,感受家庭的溫馨;可以在老師的教育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可以在兒童樂園里盡情地玩耍,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兒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春節前夕重慶郊外的一個小姑娘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兒童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散文。
(三)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儀,檢查字詞的注音釋義。
(2)作者簡介。先讓學生回答有關作者的知識,后明確。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時期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中,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贏得很高的聲譽。
(3)時代背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瑞想1945年中國的現實是什么樣的?抗戰即將結束,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下,他們逮捕、迫害、暗殺革命群眾,重慶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
(四)教學過程
(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節
聽錄音或飽含深情地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簡述本文故事梗概。點一名學生口述,老師給予適當評議。
教師明確下列要點:
(第l-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時間,“十幾年前”“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地點,鄉公所樓上。人物,“我”與小姑娘。事件,“我”在鄉公所樓上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她要打電話找大夫給媽媽治病,“我”幫了她,打通了電話。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經過。
“我”買了幾個橘子,沿著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媽媽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爐、小沙鍋;睡的是板鋪;年夜飯是“紅薯稀飯”。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媽媽的枕頭邊,然后做橘燈,“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拿出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做成小橘燈。
“我”提著小橘燈,借助“朦朧的橘紅的光”,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離開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懷念小姑娘。
后來“我”知道,小姑娘的父親叫王春林,因給進步學生送信,失蹤了。“我”懷念小姑娘。每逢春節就想起小橘燈,想起小姑娘。
讓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討論下列問題,點一名學生回答,由教師明確: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況怎樣?
②你對姑娘的評價是什么?
教師明確:①貧窮又遭不幸,父親失蹤,母親被打。為共產黨送信,可以看出是進步家庭。
②從小姑娘的語言、外貌、動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懂事的小姑娘。
(五)總結、擴展
本文敘述了“我”初遇、探望、懷念小姑娘的經過,著重描寫小姑娘照著媽媽、做橘燈等情節,贊頌她在艱難的條件下仍然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
(1)找出描寫小姑娘語言、外貌、動作的語句,看看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讀“爐火的微光……無限光明”,體會:“黑暗潮濕的山路”和“小橘燈的光”有沒有別的含義?如有,是什么?
(七)隨堂練習(略)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讓學生概述本文故事情節,老師明確要點。初通→探望(做燈、贈燈、用燈)→懷念。
(二)教學過程
從第幾段開始寫“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讀第5-9自然段,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義?
交代當時的自然環境,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寫小姑娘的家庭情況,其家庭情況怎樣?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貧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鋪”;用的是“小炭爐”“小凳子”;吃的是紅薯稀飯。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著說”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艱難的家庭環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貧窮和不幸的重壓,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樣圍繞著做燈、贈燈描寫小姑娘的?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做燈,“拿”“削”“揉捏”“掏”“放”“穿”“挑”“點”,這一連串的動作干凈利索地制作了一個小橘燈,小姑娘的心靈手巧,動作敏捷,做小橘燈,照“我”上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大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贈燈,側重語言描寫。
“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這句話寫出小姑娘對我的關心體貼,情意濃濃,用光明和溫暖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這兩句話多么親切,充滿著深情厚誼,寫出對“我”的安慰,更為重要的是小姑娘對未來充滿必勝信心和堅定的信念,第一個“好”字指病好了,第二個“好”字指過上好生活。
細節描寫:“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寫出天真、可愛、稚氣,同時看出她的堅定信念。
體會修飾詞語的表達效果。
(1)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笑著”:面對這樣的貧窮生活,她笑著告訴我,表現勇敢、樂觀的精神,如果刪去“笑著”就變成冷冰冰的敘述,大大削弱了這句話的表現力。“年夜飯”寫出家庭的貧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一定”二字寫出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堅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像安慰我似的”表現小姑娘的鎮定樂觀的精神。
齊讀第8、9自然段。
4.范讀第10自然段或放錄音。提問:“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作者為什么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因為有了“朦朧的橘紅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線光明,能夠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給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滿希望。在“光明”這一點上,小姑娘的精神與小橘燈有相似之處,小橘燈象征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將被消滅,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正如冰心所說的:“一切的黑暗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橘燈的朦朧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為進一步感知,用投影儀體會小橘燈的光的作用。
齊讀第10段。
5.簡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作者怎么描寫小姑娘的?
外貌,(指名讓一個學生讀。)“只有八九歲光景……一雙草鞋。”這短短的幾行字,寫出了她的年齡、面容、衣著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貧窮。
動作,(讓學生找出動詞。)
“挪動”“登上”“摘”“縮了回來”“爬下竹凳”“回頭就走”等等。這一系列動作刻畫了一個鎮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雖然家庭貧窮,并且連遭不幸,但小姑娘絲毫不懼。
語言,找一排同學齊讀語言描寫。從小姑娘的言談中看出,小小年紀,見生人不驚慌拘謹,對答對流。
小結,初次相識,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勇敢,鎮定的精神讓“我”產生了憐愛、喜愛、敬佩之情,并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礎。
6.簡析第三部分。
讓學生快速默讀本部分,提問:本部分寫了幾方面內容?其作用如何?
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
兩個內容,一是介紹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敵人的瘋狂鎮壓和白色恐怖,從而襯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時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進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寫作者對小姑娘的思念。
7.簡析為什么以小橘燈為標題?
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小橘燈會使人聯想到一線光明,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從而給人以鼓舞,用小橘燈作標題,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刻畫得更加可愛可敬。
(三)總結、擴展
這篇散文運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燈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借描寫小橘燈贊美小姑娘,把小橘燈與小姑娘聯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著作者,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對小姑娘的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愛再到油然而生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熟讀課文。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10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課——《小橘燈》,說課的內容分五部分:說大綱(課程標準),說教材,說教學方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
一、說大綱(課程標準)
新修訂的教學大綱和剛頒布的《課程標準》在語文學科的地位、性質、基本理念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闡釋:
1、注重了語文學科的文化內涵,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強化了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按反映生活內容組織單元貫穿于教科書的始終,提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
3、要求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4、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新大綱及《課程標準》的這些要求無疑是看中語文能力這塊“基石”,將教學質量的提高,寄希望于學生的語文實踐,希望于讀的積累。在這里素質教育已不再是空泛的概念,“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厚積薄發式教育已體現于《課程標準》的 具體條目中。
我們雖然使用的是修訂版教材,但本著尋找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向《課程標準》靠攏的原則,我設計了這節語文閱讀課。
二、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第二冊第二單元的選文注重了與革命生活的聯系。《小橘燈》一課從一個側面為我們展示了廣闊的革命生活畫卷。這節課在本單元中起著一種過渡與橋梁的作用,學好了本文對鞏固第五課《紀念白求恩》,學習第七課《梅嶺三章》有著重要的鋪墊遷移作用。
2、教學重點:傳統教學主要著眼于對小姑娘的人物性格的分析。這未免有失偏頗洪鎮濤先生說: “語文教學是語言運用的教學”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重點還應當側重 課文的結構形式,為此,確定了三個重點:
(1)、理解、感悟小姑娘的性格特征。
(2)、理清課文的結構線索,進行思維訓練。
(3)、理解課文間接烘托手法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三、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語文閱讀能力來自于語文閱讀實踐。本篇文章文質兼美是進行誦讀訓練的好教材,教學中要抓住“讀”不放手,點撥前讀,點撥后讀,整體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多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交錯運用,將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注意給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如重音、停頓等。
2、揣摩感悟法
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探究。如“八九歲光景,吃了一驚,縮”等這些詞語體現了小姑娘幼稚中不失沉穩, 成熟中含著不安的性格特征。
3、比較法
比較:①小姑娘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有何相似點。
②小姑娘和小橘燈有何相似之處。
通過比較理解課文間接烘托手法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四、說教學程序
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同學們以我的行動為線索理清文章思路,明確課文的結構線索:看朋友——等朋友——見朋友——想朋友。
2、精讀課文,重點探究
抓住課文一些重點段落,如描寫小姑娘肖像、動作、語言的段落(第3段)
描寫小姑娘安慰我的話(第6段)敘述小姑娘制作小橘等過程的段落(第7段)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感悟、探究、質疑,從而體會小姑娘樂觀、堅定、勇敢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風貌。
3、深層研讀,強化訓練
對以下兩段(第十、十一段)進行深層細致研讀:
“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體會兩個“好”字的用意。
“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讓學生體會“桔紅的光”與小姑娘的精神是什么關系?黑暗的山路又象征了什么?從而讓學生感悟本文的中心。
4、積累聯想,拓展遷移。
(1)假如你是一位記者,受冰心奶奶委托,到重慶去看望小姑娘,想象小姑娘現在是什么樣子,他家里又是什么樣子?
(2)推薦閱讀:冰心《臘八粥》
五、說板書:
我設計了以上板書,這個板書形象直觀,富有藝術性。
①通過這個板書了解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
②通過這個板書,把小姑娘的精神展現出來,寓意明顯。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11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2
設計思路
用朗讀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堅定、勇敢、樂觀的性格,教師相機佐以點撥,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解決生字生詞,并介紹作者。
2.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課
在座的每位同學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歲時,可以在父母的懷中撒嬌,感受家庭的溫馨;可以在老師的教育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可以在兒童樂園里盡情地玩耍,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兒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國少年報》上發表了一篇散文,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1945年春節前夕重慶郊外的一個小姑娘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兒童的生活情況和精神面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散文。
(三)整體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儀,檢查字詞的注音釋義。
(2)作者簡介。先讓學生回答有關作者的知識,后明確。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時期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選集》中,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贏得很高的聲譽。
(3)時代背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瑞想1945年中國的現實是什么樣的?抗戰即將結束,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下,他們逮捕、迫害、暗殺革命群眾,重慶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之下。
(四)教學過程
(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節
聽錄音或飽含深情地范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簡述本文故事梗概。點一名學生口述,老師給予適當評議。
教師明確下列要點:
(第l-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時間,“十幾年前”“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地點,鄉公所樓上。人物,“我”與小姑娘。事件,“我”在鄉公所樓上見到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唇,頭發很短,穿一身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她要打電話找大夫給媽媽治病,“我”幫了她,打通了電話。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經過。
“我”買了幾個橘子,沿著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媽媽睡著了,“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爐、小沙鍋;睡的是板鋪;年夜飯是“紅薯稀飯”。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媽媽的枕頭邊,然后做橘燈,“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拿出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做成小橘燈。
“我”提著小橘燈,借助“朦朧的橘紅的光”,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離開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懷念小姑娘。
后來“我”知道,小姑娘的父親叫王春林,因給進步學生送信,失蹤了。“我”懷念小姑娘。每逢春節就想起小橘燈,想起小姑娘。
讓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故事情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討論下列問題,點一名學生回答,由教師明確: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況怎樣?
②你對姑娘的評價是什么?
教師明確:①貧窮又遭不幸,父親失蹤,母親被打。為共產黨送信,可以看出是進步家庭。
②從小姑娘的語言、外貌、動作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懂事的小姑娘。
(五)總結、擴展
本文敘述了“我”初遇、探望、懷念小姑娘的經過,著重描寫小姑娘照著媽媽、做橘燈等情節,贊頌她在艱難的條件下仍然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六)布置作業
(1)找出描寫小姑娘語言、外貌、動作的語句,看看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讀“爐火的微光……無限光明”,體會:“黑暗潮濕的山路”和“小橘燈的光”有沒有別的含義?如有,是什么?
(七)隨堂練習(略)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讓學生概述本文故事情節,老師明確要點。初通→探望(做燈、贈燈、用燈)→懷念。
(二)教學過程
從第幾段開始寫“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讀第5-9自然段,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天色越發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義?
交代當時的自然環境,暗示當時重慶政治環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寫小姑娘的家庭情況,其家庭情況怎樣?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貧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鋪”;用的是“小炭爐”“小凳子”;吃的是紅薯稀飯。她的媽媽“閉著眼平躺著”“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著說”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艱難的家庭環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貧窮和不幸的重壓,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著樂觀精神,也是對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樣圍繞著做燈、贈燈描寫小姑娘的?表現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做燈,“拿”“削”“揉捏”“掏”“放”“穿”“挑”“點”,這一連串的動作干凈利索地制作了一個小橘燈,小姑娘的心靈手巧,動作敏捷,做小橘燈,照“我”上路,一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大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贈燈,側重語言描寫。
“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這句話寫出小姑娘對我的關心體貼,情意濃濃,用光明和溫暖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這兩句話多么親切,充滿著深情厚誼,寫出對“我”的安慰,更為重要的是小姑娘對未來充滿必勝信心和堅定的信念,第一個“好”字指病好了,第二個“好”字指過上好生活。
細節描寫:“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寫出天真、可愛、稚氣,同時看出她的堅定信念。
體會修飾詞語的表達效果。
(1)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笑著”:面對這樣的貧窮生活,她笑著告訴我,表現勇敢、樂觀的精神,如果刪去“笑著”就變成冷冰冰的敘述,大大削弱了這句話的表現力。“年夜飯”寫出家庭的貧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一定”二字寫出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堅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像安慰我似的”表現小姑娘的鎮定樂觀的精神。
齊讀第8、9自然段。
4.范讀第10自然段或放錄音。提問:“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作者為什么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因為有了“朦朧的橘紅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線光明,能夠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給了“我”鼓舞,“我”感到前途光明,充滿希望。在“光明”這一點上,小姑娘的精神與小橘燈有相似之處,小橘燈象征小姑娘勇敢鎮定樂觀的精神。
作者以象征手法揭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將被消滅,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必將誕生。正如冰心所說的:“一切的黑暗陰沉只為了烘托那一盞橘燈的朦朧橘紅的光,怎樣沖破了陰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無限光明。”
為進一步感知,用投影儀體會小橘燈的光的作用。
齊讀第10段。
5.簡析第一部分。
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給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作者怎么描寫小姑娘的?
外貌,(指名讓一個學生讀。)“只有八九歲光景……一雙草鞋。”這短短的幾行字,寫出了她的年齡、面容、衣著等,突出了她的幼小、瘦弱及家庭的貧窮。
動作,(讓學生找出動詞。)
“挪動”“登上”“摘”“縮了回來”“爬下竹凳”“回頭就走”等等。這一系列動作刻畫了一個鎮定、勇敢、懂事的小姑娘,雖然家庭貧窮,并且連遭不幸,但小姑娘絲毫不懼。
語言,找一排同學齊讀語言描寫。從小姑娘的言談中看出,小小年紀,見生人不驚慌拘謹,對答對流。
小結,初次相識,小姑娘的語言、動作、外貌深深打動了“我”,她的勇敢,鎮定的精神讓“我”產生了憐愛、喜愛、敬佩之情,并為探望小姑娘打下基礎。
6.簡析第三部分。
讓學生快速默讀本部分,提問:本部分寫了幾方面內容?其作用如何?
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明確:
兩個內容,一是介紹了小姑娘的爸爸,其作用是揭示敵人的瘋狂鎮壓和白色恐怖,從而襯托小姑娘的精神,同時暗示小姑娘的家庭是進步的家庭,革命的家庭。二是寫作者對小姑娘的思念。
7.簡析為什么以小橘燈為標題?
在“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小橘燈會使人聯想到一線光明,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從而給人以鼓舞,用小橘燈作標題,能深化中心思想,把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刻畫得更加可愛可敬。
(三)總結、擴展
這篇散文運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燈象征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借描寫小橘燈贊美小姑娘,把小橘燈與小姑娘聯系在一起,小姑娘的性格震撼著作者,引起作者強烈的共鳴,對小姑娘的感情也逐步加深,由同情到喜愛再到油然而生敬意。同小姑娘相比,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
2.熟讀課文。
《小橘燈》教學設計示例 篇12
《小橘燈》教案
(2003-05-24 18:17:19)
第一課時
一 把握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1.默讀一遍課文,思考幾個問題:
①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②從哪些內容可以看出故事發生在黑暗的舊中國?
③小姑娘家遭到了哪些不幸?
④面對這些不幸,小姑娘表現出怎樣的性格和精神?
2.再默讀一遍課文,默讀時眼前要再現故事片情節,再現小姑娘的舉止動作、音容笑貌。讀后,合上課本,列出復述提綱。
3.教師指定3—4位同學到前面復述,大家評議誰復述得最好。
4.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大家幫助糾正錯誤的字音。
二 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小姑娘性格特點
(一) 全班討論下列問題。
1.初遇小姑娘作者細致描寫了她的外貌和衣著,說說:
①“瘦瘦的”“蒼白的”“發紫”“很破舊”等詞語,寫出她生活在怎樣的境況中?
(缺衣少食,營養不良,饑寒交迫,小姑娘的境況正是舊社會廣大勞動人民悲慘境況的寫照。)
②這些描寫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小姑娘的外貌、衣著是從作者所見的角度寫的,從頭到腳,細致描繪,字里行間融入了深切的同情。)
2.打電話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作者為什么要詳細記敘與小姑娘的對話?
(交代小姑娘家的不幸遭遇,表現她面對巨大不幸卻表現出勇敢、鎮定的性格。)
3.說說下面兩面句話流露了作者對小姑娘怎樣的感情。
①我趕緊從機旁的電話本子里找到醫院的號碼。
②我拉住她問:“你的家遠嗎?”
說明:要引導學生抓住“趕緊”“拉住”兩個關鍵詞語深入理解。這兩詞語,寫出了作者對小姑娘感情深化的過程。“趕緊”,出于同情要幫助小姑娘;“拉住”,則洋溢著喜愛甚至依依不舍之情了。
4.“初遇”中,小姑娘留給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說明:討論這個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要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由同情到喜愛之情中含著敬佩。小姑娘留給作者最深的印象,決不是貧窮,而是對八九歲的小姑娘來說超乎尋常的鎮定與勇敢。
(二)先分組討論下列問題,然后全班交流。
1.作者說:“忽然想去探望那個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媽媽。”應當怎樣理解“忽然”?
說明:要引導學生從把作者思想感情發展脈絡入手,細心揣摩“忽然”中蘊含的感情,防止“望文生義”。這里,“忽然”表現出一種牽掛和急切的感情。
2.哪些語句描寫了小姑娘的貧困和不幸?
(住:屋子很小很黑;吃:紅薯稀飯──年夜飯;母親臥病在床。)
3.說說下面句中加線詞語對表現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①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你放心,大夫明早還要來的。”
②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
③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沒有說下去。
(這些加點詞語,寫出了小姑娘堅定、樂觀和機警。)
4.找出寫制作小桔燈動作的詞語,談談你對下面問題的理解。
①“我”把帶來的桔子放在床邊的小矮桌上。“她沒有作聲,只伸手拿過一個最大的桔子來,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兩只手把底下的大半輕輕地揉捏著”。
此時,小姑娘在想些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說明: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問題,要著眼于培養聯想能力。以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為根據,合情合理的聯想都應予肯定。基本要點是:感激作者來探望,想到天黑路滑,要作個小桔燈送給作者。
②“慢慢地從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來,放在她媽媽的枕頭邊。”
為什么要“慢慢地”掏?桔瓣為什么要放在媽媽的“枕頭邊”?
(“慢慢地”掏,怕把桔皮弄破,寫她制作小桔燈的精心;放在“枕頭邊”,媽媽隨時可以吃,寫她對親人的體貼入微。)
③小姑娘“極其敏捷”地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接著就“穿”“挑”“點”“遞”,這一串動作描寫,是不是僅僅為了表現她動作的熟練?
(還寫出她怕耽誤客人上路的心情,表現她對人的體貼入微。)
④制作小桔燈這件事,表現出小姑娘怎樣美好的心靈?
說明:要引導學生理解,一個八九歲的女孩,有著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重壓,卻仍然處處體貼、關心他人,這是令人感動的美好心靈。
5.討論課文后練習題四。
說明:要防止對小姑娘的言、行作牽強附會的分析。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早熟的性格,是黑暗陰冷的社會、貧困多難的生活磨練的結果,更是父輩熏陶的結果,這是小姑娘形象感人至深的原因。
三 字詞訓練
說明:可以印發下面練習,課上完成,教師抽閱一部分以了解情況;也可以用投影幻燈展示題目,學生用空白膠片或玻璃片作答,然后用投影幻燈交流、訂正。
1.給加線字注音。
大夫( ) 大家( )
打量( ) 重量( )
板鋪( ) 鋪張( )
削皮( ) 剝削( )
2.解釋加線詞語。
仄仄的樓梯( ) 只有八九歲光景( )
斑斑的血痕( ) 我無聊地站了起來( )
她驚異地說( ) 靈巧的小桔燈( )
第二課時
一 理解小桔燈的象征意義
請一位同學充滿感情地朗讀一遍課文,然后全班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為什么會把小桔燈和小姑娘聯系在一起?揣摩作者思路,說說你的理解。
說明:討論中,應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作者把小桔燈和小姑娘聯系在一起,是思想感情發展的必然結果。作者對小姑娘由同情、喜愛,到由然而生敬意,小姑娘制作小桔燈的過程(與作者交談中制作的),正是她鎮定、勇敢、樂觀以及關心體貼他人美好性格充分展示過程,作者借小桔燈贊頌小姑娘美好的內心世界,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2.討論課文后練習題五。
說明:討論中,不要滿足于能指出哪種分析正確,哪種分析錯誤,要弄清錯誤分析的思路為什么是錯誤的,從而培養正確分問題的能力。
3.根據你的理解,說說作者為什么用“小桔燈”作文章的標題。
說明:要引導學生從“實”“虛”兩方面分析。實:小姑娘送“我”小桔燈是故事的中心內容;虛:借小桔燈贊頌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用小桔燈作標題,有增強抒情意味、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
二 學習敘事中前后照應的方法
說明:對初一學生,只要引導他們了解從內容、語言形式上前后照應的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師指導下,分別找出與下列語句照應的語句。
如:第一段“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最后一段用“十二年過去了”與開頭照應 。
1.第二段“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最后一段用哪句照應。
(“每逢春節”)
2.第二段“墻上裝著一架電話”,第三段用哪句話照應?
(“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墻上聽話器”)
3.第三段“我媽媽剛才吐了許多血”,第五段用哪句話照應?第六段用哪句話再一次照應?
(“忽然想去探望那個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媽媽”“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4.第二段“她不在家……叫我等著她”第十一段用哪句話照應?
(“我的朋友已經回來了”)
5.第四段“就在山窩那棵大黃果樹下面”,五段用哪句話照應?
(“看到那棵黃果樹下面的小屋”)
6.第七段“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第十一段用哪句話照應?
(“以后王春林也失蹤了”)
還可以找出一些這類例子,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領會照應的方法。
三 聯想與想象能力訓練
討論課文后練習題八。
說明:討論這個問題,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只要合情合理都應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