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精選13篇)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序和贈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語的句式和一詞多義的用法;
2.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事例中獲得教益,為祖國建設的偉業而發奮學習,送東陽馬生序。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一段具體敘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奮學習的經過。
2.難點:對比手法說明“勤且艱”及主語省略的兩種情況。
三、教學時數:
課外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解題:
這是作者寫給他的同鄉后生馬君則的一篇文章,節選自《宋學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送東陽馬生序》。這是一篇“贈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書前評介作品或說明寫作目的的“序”。贈序是古代文體之一,有臨別贈言的性質。本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的力學苦學的情況,以激勵對方努力學習為目的。“生”是對晚輩的稱呼,也有親密的意思。東陽馬生:東陽的馬君則。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浙江義烏縣一帶),明初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為翰林院編修,他借口父母親年老,辭不就職,專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替太子講經,并在自己左右顧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稱為“國家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節)。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2
【教師寄語】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現漸江義烏人)。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元朝至正九年,元順帝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以奉養父母為由,隱居龍門山著書。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無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贊他為: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集》、《孝經新說》、《送東陽馬生序》等。他的散文以傳記文較為出色,善于通過人物言談和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形象鮮明,文字簡潔。
2、寫作背景
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辭仕。第二年,宋濂至應天朝見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讀書的東陽人馬君則,以同鄉晚輩的身份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
3、關于“序”
“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的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或給人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 本文就是一篇贈序。
4、關于馬生,馬君則。
“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馬君則是作者同鄉人,在京城太學里讀書。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過作者,并寫了長篇書信作為見面禮,文筆十分暢達。和他探討學問,語氣平和而且神色謙遜。還自己對作者說他小時候用心學習非常勤奮,這真是個好學的'青年。現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親人,作者因此講了自己求學的艱辛來勉勵他。
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教學重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一、自學導引:(我自主,我收獲!)
導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預習檢測:
1.用原文回答:人們為什么多以書假余?
2.作者最終能學業有成的原因是什么?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比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苦難就不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3、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4、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
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5、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4)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2)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四、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五、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
六、布置作業: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4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參照“教學設計(A)”。
二、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有關內容參照“教學設計(A)”。
三、朗讀課文,理解文句,疏通課文內容
1.教師播放朗讀帶,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1) 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然后要求學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難以把握的字詞。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自行翻譯第1段。
(3)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然后標注出其中的重點字詞。
(2)學生結合注釋自讀第2段后,向老師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指名學生翻譯全段。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1)要求學生筆譯第3段。
(2)學生相互檢查,討論對方翻譯中的不足之處。
(3)指名學生朗讀自己翻譯的內容。
然后教師進行評價,要求學生按照“信”、“達”的標準修改自己的譯文。
(4)學生齊讀第3段。
6.學生齊讀全文。
四、品讀課文,鑒賞課文內容
1.請學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細讀第1段,從中找出一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詞語。
3.默讀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寫出自己讀書時條件的艱難的?請引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問:請復述作者讀書時的勤奮的情形,想一想:這勤奮和前面所說的艱難的生活條件有什么聯系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5.提問:與作者讀書時相比,現今太學生的讀書條件怎樣?文章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⑵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⑷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⑴復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⑵體會本文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并學以致用,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⑶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易于成誦。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最重要的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達到熟讀成誦。教師應提示學生不僅要反復誦讀,而且要切實掌握誦讀文言文的三種方法:一是“疏通文意的讀法”,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讀法”,旨在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三是“品味意境的讀法”,旨在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讀得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這三種讀法是誦讀的三種境界,力求達到第三種境界。
2、討論點撥法。本文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學生有較濃的閱讀興趣。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小組討論解決,也可請教別的小組成員或向老師提問。
3、復述法。教師要求學生復述文章內容,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樣做的原因,借此梳理行文脈絡,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品讀法。重點鑒賞本文借事說理的寫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5、延伸拓展法。可以把本文與荀子的《勸學》進行比較,體會比喻說理和借事說理的不同;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審視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具準備】
多媒體、文字資料、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及文體簡介;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歷史上艱難求學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舉一二嗎?(學生回答:孫康映雪、車胤囊蟲、王冕苦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在困境中求學不輟的故事。(教師板書文題)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1、關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浙江義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中,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頗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2、關于文體
序,是一種文體,分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贈序創于唐初,用于臨別贈言,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多為贊頌、勉勵、祝愿、惜別之辭。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清字音,把握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資料內容如下:
⑴辨明字音: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負篋曳屣(qièxǐ)皸(jūn)媵(yìnɡ)燁(yè)缊袍敝衣(yùn)屣(xǐ)
⑵辨析多音字:
冠:(guān)加冠臭:(xiù)容臭舍:(shě)舍棄
(guàn)冠軍(chuò)臭味(shè)學舍
數:(shù)數尺
(shǔ)數落
(shuò)數請之
⑶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通“肢”)
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穿)
⑷古今詞義變化:
走送之(古義:跑。今義:走路、步行)
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今義:飯湯、菜湯、湯汁)
⑸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掛,名詞用作動詞)
⑹一詞多義:
之:弗之怠(指代“讀書”這件事)
走送之(代詞,指“書”)
益慕圣賢之道(結構助詞,的)
當余之從師也(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蓋余之勤且艱苦此(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以:無從致以觀(表目的,來)
計日以還(表修飾,不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因為,介詞;以:把,介詞)
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因為,連詞)
以衾擁覆(介詞,用)
⑺重點詞語:
無從致書以觀稍逾約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之外俟其欣悅
日再食
⑻成語:
仔細分析例句中加粗詞的意思,并找出詞義相同的選項。
例:德隆望尊援疑質理
①A、望而生畏B、大失所望C、望文生義D、望子成龍E、德高望重
②A、理所當然B、理直氣壯C、理屈詞窮D、至理名言E、日理萬機F、不可理喻
⑼文化常識:
人生由小到大的順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交流,按“讀課文──釋字詞──譯文句”的步驟進行。如有疑難,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各組,答疑解惑,指導點撥。
四、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
教師提示學生:
⑴以《宋濂的求學故事》為題。
⑵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合理概括其求學經歷,抓住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么作的原因。
⑶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
學生推選兩位代表復述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教師根據學生表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作者選擇了三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度和學習的毅力。一是借書。家貧無書,作者通過借書、抄書來頑強學習。二是求教。既寫先生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又寫自己虛心謙恭、認真討教。三是負籍遠游。寫環境惡劣,自己受凍的苦狀;又寫自己缊袍敝衣,“無鮮肥滋味之享”。綜合以上,在艱苦的學習條件下,作者勤奮學習、意志堅定、毅力非凡,是因為“中有足樂者”。
教師板書如下(邊講述邊板書):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學生根據板書提示,嘗試背誦課文。
五、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并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上網查閱苦孩子求學不輟,最終成才的故事,并加以整理。
3、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題目。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已卒,既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后。鄉里小兒竟遮道訕笑,冕亦笑。
⑴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A、聽輒默記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C、安陽韓性聞而異之。
D、夜潛出,坐佛膝上
⑵翻譯下列句子。
A、或牽牛來責蹊田
B、曷不聽其所為
C、門人事冕如事性
D、自被古冠服隨車后
⑶從這兩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樣的品質?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參考答案〗
⑴A、輒:就B、去:離開C、以……為異,認為……不同凡響D、潛:悄悄地
⑵A、有人牽著牛來責怪王冕踐踏了他們的田地。B、怎么不由他去呢?C、他的門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韓性一樣。D、自己穿戴著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隨在車子后面。
⑶勤奮好學;刻苦讀書;孝順父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品讀課文,美點尋蹤,重點鑒賞本文借事說理的寫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揣摩語言,品味語言的形象性,培養語感;體驗反思,組織學生討論宋濂求學故事的時代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個體背誦,集體齊背。
二、品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審美鑒賞
1、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現場采訪學生,圍繞“用審美的眼光看,你覺得這篇文章美嗎?美在哪里?”的話題,與學生交流。
生1:這篇文章很美,如促膝談心般,讓人感覺很親切。如果父母也能這么和顏悅色,現身說法就好了。言辭中透著執著、堅韌,讓人深思,給人啟迪。
生2:這篇文章說理很美,不是板著面孔說教,毫無聲色懼厲之感,反而給人一種如坐春風的感覺,很樸實,很平易。
生3:這篇文章很美,美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事不敘自清,理不講自明。
生4:文章語言很形象,易激發人的想象,有較強的感染力。
……
2、教師根據學生發言為鑒賞定向,賞析本文的說理美、手法美、語言美。
⑴賞析本文借事說理、寓理于事的寫法:
明確:作者是德高望重的達官顯貴,贈言的對象是一個同鄉的青年,但文章沒有盛氣凌人之感,而是通過現身說法的途徑,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后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去領悟要義,吸引學習的動力,把握學習的方法。寫自己的艱苦經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而這一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
⑵賞析本文的對比手法:
明確:作者用自己當年求學時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態度與同舍生作對比。同舍生生活條件優裕,顯得神氣活現,“皆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而作者則與之相反,衣著寒酸,“缊袍敝衣處其間”;飲食上也對比分明,同舍生玉饌錦食,作者卻“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但因為自己“中有足樂者”,追求的是知識才學,所以也就“略無慕艷意”“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鮮明,更有說服力。
⑶揣摩語言,賞析本文的語言美
學生自由選例評析。
生1:“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寫出了抄書的艱難。
生2:“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稍降辭色”“余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借寫先達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反襯自己虛心求學,百折不回。
生3:“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這幾句形象地寫出了環境的惡劣、自己受凍的苦狀,反襯出作者求學的決心之大,意志之堅。
3、教師總結:本文善于借事說理,寓理于事,使說理形象化;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表達更鮮明;形象生動的語言,使文章頗具感染力。這是一篇辭文并茂、情理兼備的勸學篇。
三、深層研討,課堂小結
教師請語文科代表主持討論會,就“作者求學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迪”或“文章給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為話題展開討論交流。
學生思考,準備精彩發言。
生1:逆境成才,這是個亙古常新的命題。困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而堅強的意志是成功以至成才的關鍵。
生2:要想自學成才,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宋濂從小就“嗜學”,成人以后,“益慕圣賢之道”,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標是極其重要的,這是成功的動力。
生3:“學海無涯樂作舟”,學習要有正確的苦樂觀,要善于苦中作樂,苦中求樂,化苦為樂,宋濂“以中有足樂者”故可“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們要樂中學,學中樂,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
語文科代表總結:各位的發言很精彩。先輩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尚未放棄心中的夢,仍在執著地努力著。如今我們擁有豐富的藏書,免了抄書之累;有了寬敞的教室,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滿懷愛心的老師,免了奔走之勞;有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優裕的生活條件,免了口體之苦。我們是幸福的一代,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實應珍惜時間,努力學習。讓我們秉承先輩們刻苦求學的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意志,在知識的大道上闊步前行吧!
四、拓展延伸,溝通課堂內外
(多媒體顯示)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節選)
1、理解這段文字的大意,說說這段文字講了什么道理,說理有什么特點。
2、學生思考,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這段文字談的是關于學習的問題,學習應持的方法態度:一是善于積累;二是堅持不懈;三是專一。
運用比喻說理,兼用正反對比的手法,說理形象、生動、具體。
五、布置作業
1、學習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一篇讀后感。
或者整理課堂上的討論發言,收入《成長的足跡》中。
2、閱讀《送東陽馬生序》的刪節部分,回答文后問題。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哪些方面?(請概括回答)他們沒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衣食無憂;無須奔波;有疑能解、書目齊全。他們沒有成就的原因是不能專心致志地讀書。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語文活動課設計
1、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請以此為話題,組織一次討論會。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看法可以不一致。如果有同學就此談到尊師重教與師道尊嚴的關系,甚至引用“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名句,顯然有助于將討論引向深入,應該大力表揚)
2、關于舉辦以“我的求學故事”為題的演講比賽的設想。
學習課文后,要求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求學經歷,交流學習的方法、經驗及感受。通過彼此交流,相互借鑒,同學們逐步樹立應對困難、超越自我的堅定信念。如有的同學力主“學海無涯樂作舟”,一字之變,對學習的主動需求已充分展現;有的同學談身處優越的家庭條件和較好的學習環境,應學會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專心學習,發展自我。當然,也有同學傾吐學習的苦衷,如“學習,想說愛你不容易”,只要發諸真情,就應該肯定,并作正確的引導。
3、關于組織小型學習心得交流會的設想。
學習本文后,要求學生談學習的心得體會,既深化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鍛煉了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
4、關于組織小型辯論會的設想。
辯題:學海無涯樂作舟(正方)
學海無涯苦作舟(反方)
正方:男生代表隊
反方:女生代表隊
二、寫作
1、生活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像方仲永一樣幼時天資聰穎,后來卻“泯然眾人”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像王羲之、王冕、宋濂一樣專心致志、刻苦努力,終于學有所成的例子,他們的故事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那么,從他們的故事中你得到哪些啟示呢?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2、看下面這幅漫畫,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備課資料】
一、課文賞析
以情感人借事明理的“勸學篇”
──《送東陽馬生序》賞析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文章大家宋濂為同鄉青年馬生所寫的一篇臨別贈言。文中敘述了作者早年求學勤奮艱苦的情形,勉勵馬生珍惜今天優越的學習條件,刻苦攻讀,使自己的道德文章達到“精”和“成”的最高境界。可以說,它是一篇鼓勵青年自學成才的勸學篇。文章通過現身說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后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去領悟要義。下面就對這一表現手法從兩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一,作者借事以明理,用委婉的敘事達到勸學的目的。
文章一開頭,作者介紹自己“嗜學”,成人之后,“益慕圣賢之道”,這實際上委婉地告訴馬生,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原因就在于此。接下來作者選擇三個典型事例,分別敘述他的學習條件、學習態度和學習毅力。通過三個事例的現身說法,就很清楚地告訴了馬生,這比單純的議論更為感人,也更容易被馬生接受。
第二,用對比的方法增加勸學的說服力和形象性。
有比較才有鑒別。作者在對馬生勸學時不是以長者自居,訓誡馬生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而是通過不同人物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結果的對比讓馬生從中自然得出結論:要想業精德成,就必須“勤且艱”,否則條件越好,就越容易玩物喪志,敗壞學業。由于作者是通過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并在人物間展開對比來達到說理的目的,所以生動感人,使人自然折服。
總之,作者不是通過大量的事例、嚴密的論證、充沛的氣勢來說服讀者,而是通過親切的娓娓動聽的現身說法和形象鮮明的對比反襯來感染讀者,這是我們在寫作中應注意借鑒和學習的技巧。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2、背誦課文。
3、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
【教學建議】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教學本文,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要補充文體知識,引導學生大體了解“書序”和“贈序”的區別。要求學生注意一些文言詞的讀音。為進一步領會文章內容,可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對比手法領會,并體會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還要挖掘本文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勤勉學習,不怕苦。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一、簡介作者導入
二、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正音正字
三、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準確翻譯課文
四、體會課文的對比及其作用
本文寫法上的`特點是對比論證,第1、2兩段內容層層相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的見解。第2自然段可分為5層,前4層從四個方面與第1段相對照,第5層從對照之中得出結論。第1層“凜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層“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第3層“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未有稍降辭色”;第4層“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第5層結論:在艱難困苦中,尚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專。既親切感人,又很有說服力。
五、總結、擴展
課文通過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的對比,說明是否學有所求,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結合課文,談談自己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六、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第二段。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贈序”這種文體的特點。
2、在討論中體會對比手法的好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文言詞匯。
2、理解“贈序”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l、掌握古今異義的實詞。
2、體會對比的作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明代文學家宋濂勤奮好學,一生專心向學。“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他向后輩學子傾訴了自己的讀書經歷,今天讀來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樣能夠激勵和感召著我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介紹作者及文體知識。
1、作者介紹。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明代文學家。他自幼家貧,勤奮好學,常借書苦讀,曾跟從元古文家吳萊學習。元末詔為翰林院編修,固辭不就,入山為道士,專心著書。后應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開國后,主持編修《元史》,參與制定典章制度,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牽連,全家謫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長散文,作品內容充實,文字簡潔,行文富于變化。尤以傳記文成就最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細節刻畫人物,《送東陽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學者們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2、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予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義。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清字音,把握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義,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負篋曳屣皸媵
燁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軍)(臭味)
(數尺)
(舍棄)
舍數(數落)
(宿舍)
(數請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通“肢”)
同舍生皆被綺繡(通“披”)
(4)古今詞義變化。
走送之(古義:跑,趕快走。今義:走路、步行。)
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今義:飯湯、菜湯、湯汁。)
(5)一詞多義。
之:弗之怠(指代“讀書”這件事)
走送之(代詞,指“書”)
益慕圣賢之道(結構助詞,的)
當余之從師也(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以:無從致書以觀(表目的,來)
計日以還(表修飾,不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以:因為,介詞。以:把,介詞)
以中有足樂者(因,連詞)
以衾擁覆(介詞,用)
(6)重點詞語。
無從致書以觀稍逾約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俟其欣悅
日再食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交流,按“讀課文——釋字詞——譯文句”的步驟進行。如有疑難,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各組,答疑解惑,指導點撥。
四、學生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疏通文義。
五、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復述。
教師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合理概括其求學經歷,抓住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么做的原因。
2、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并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點實詞。
2、探究課文內容,完成“思考與討論”一、二題。
一、檢查上節課作業。
1、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2、明確本節課內容。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2)體會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二、整體感知課文,小組討論,提出問題。
通過閱讀課文,我們知道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那么作者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表現這一主題的呢?閱讀文章,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并沒有直接勸說馬生勤奮學習,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一意圖的?
明確:
第1自然段先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體寫了諸生的學習條件,與前面作者的情況形成對比,在此基礎上勸勉馬生刻苦學習。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學條件的?
明確:求學條件艱苦:為了表現艱苦,作者先介紹了自己的家庭條件——“家貧”。然后又分別介紹了幼年時和成年后的學習條件。
3、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作者兩個學習階段的艱苦條件。
明確:
(1)幼時求學的艱難:致書之難借書抄錄。“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走送之”,其艱難可見。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觀群書”。
(2)成年后求師的艱難:
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而“遇其叱咄”時,只能“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大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
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一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i4) 怠(dai4) 叩問(kou4) 綺秀(qi3)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4)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
(2)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言材料,下節課交流。
八、布置作業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資料鏈接一、關于“序”
古人送別時,往往以詩相贈,有時還給這些詩寫上一篇序,以介紹有關情況。唐初以后,單獨寫的臨別贈言的文章,也叫序,內容多是勉勵、勸慰兼抒發自己胸臆,或對某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又叫“贈序”(和“書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我們學過的《(指南錄)后序》是一篇書序,書序是寫在書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書的過程、背景等。二、明初散文 ’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經歷了社會動亂,對治亂興亡的體驗較深,因此創作比較貼近現實。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劉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劉基則詩文兼長。散文長于議論,風格古樸豪放,鋒利遒勁,且富于形象性,《郁離子》《賣柑者言》可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繼承了宋的文統與道統,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潑辣,如《蚊對》《指喻》等。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利用文中的對比展開討論,層層剝繭,領會文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學重點: 文章的.內容層次和作者刻苦求學、自大勵奮進的精神。
教學難點: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
教學方法:讀啟發、比較法、感悟法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簡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早年家境貧寒,因能刻苦自學,終以文名稱世。元末被舉薦為翰林院編修,固辭不就。隱居山中,潛心著述。明初應聘到應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后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一,參與明初禮制重建,受到明達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牽扯連貶謫四處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學士全集》。
2、簡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種文體,送別時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別時,往往以詩相贈,有時還給這些詩寫上一篇序,以介紹有關情況。唐初以后,單獨寫的臨別贈言的文章也叫序,內容多是勉勵、勸慰兼抒發自己胸臆,或對某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叫贈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
3、我國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學的故事
囊螢映雪:囊螢,以囊盛螢。《晉書·東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以照書,以認繼日焉。”《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北人,性敏好學,家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
懸梁刺股:《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址三引《漢書》:“孫花色品種字文寶,發學,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時大儒。”
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畫荻教子:《宋史歐陽修傳》:“(修)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獲畫地學書。
教讀新課:
一、教讀1-2自然段
(一)自主學習
1、掌握重點詞句
(1)、余幼時即嗜學。嗜:喜歡。
(2)、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游:交往。趨:跑。
(4)、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被:披。腰:腰戴。
(二)、合作學習:內容理解
我求學時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討論明確:
(1)、致書之難。
因為家中貧寒,沒有錢買書。解決的辦法是向藏書人家借,親自抄寫,并且從不超過約定的期限,艱守信用。在抄書過程中,天寒地凍,硯池中的水結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為我講信用,所以大家樂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有機會博覽群書。
(2)、從師之勞。
所居之處地名人碩師和他交往,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難以得到解答。解決的辦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師,且對待老師的態度是畢恭畢敬,對老師要察顏觀色,等到他休息好了,還要等到他怒氣消了,心平氣和了,才敢去請教。所以最終結果是“卒獲有所聞”。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遙遠,季節又是寒冬臘月,路又崎嶇不平,還有大風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腳被凍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凍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熱水溫棉襖覆蓋才能暖過來。
(4)、生活之艱。
比較點
我
同舍生
吃
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鮮肥滋味之享。
穿
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感受
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熟讀成誦。
2.掌握常用的一些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用法,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3.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直至全文成誦。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培養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以記敘為主,適當加以議論和間以形象描寫的方法。
3.學習用對比來表現中心內容的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現身說法的用意--勉勵學生刻苦學習。
【教學重難點】
1.倒裝句和省略句。
2.用對比來表現中心內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的用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蘇秦“頭懸梁,錐刺股”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以此設置課堂教學情景,導入新課)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學生根據課前準備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1.寫作背景。
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洪武十年(1377)辭官。第二年,宋濂至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太祖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讀書的東陽人馬君則,以同鄉晚輩的身份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
2.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一帶)人。明朝文學家,幼年酷愛學習,家貧無書,常問藏書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堅持不懈,由此得遍觀群書,學識淵博。元末,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不受。后與劉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回鄉。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節。宋濂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文集》。
3.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初讀,讀準音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1.順暢讀出全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參照書下注釋,或利用工具書重點查釋文中無注釋的字。
四、譯讀,明其意
1.自由閱讀:參照書下注釋,初步疏通文意,用筆標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地方。
2.小組交流:我讀你譯,你讀我譯,以直譯為主結合意譯,力求準確、通順,翻譯時,尤其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把握。
3.課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翻譯重點語句。
4.交流質疑:讓學生把譯釋的疏漏點、謬誤點、疑惑點、分歧點提出來,師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
(2)古今異義:
A.走送之 走:古義指跑。今義指行走。
B.持湯沃灌 湯:古義指熱水。今義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詞類活用:
A.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B.主人日再食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C.腰白玉之環 腰:腰佩。
五、作業
1.對譯課文,要注意關鍵詞語譯準確了。
2.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導讀,解其旨
1.檢查學生熟讀、背誦的情況。(小組比賽,看誰背的快,推薦到全班背誦)
2.速讀第一段,找出描寫作者求學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或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提煉概括。
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4)余則袍敝衣處其間
3.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課堂討論:本段用什么手法寫自己求學艱苦的?好在哪里?
明確:主要用了記敘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寫和渲染及議論,使文章生動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明確: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裘葛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經過四層對比,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6.討論:課文第3段是怎樣體現贈序特點的?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7.文章的結構安排有什么特點?
明確:縱觀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現身說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礎;后兩部分則是層層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寫得愈充分,愈能打動人心,那么后兩部分發揮起來,就會越發自然流暢,結束時就更為明確飽滿。盡管全文沒什么波瀾起伏,大開大闔,但字里行間真誠動人,其胸襟、氣魄,在描述和說理中畢露無遺,正是因為這些,才使文章傳世不朽,膾炙人口,成為名篇佳作。
8.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練讀,背其文
1.完成“探究、練習”。
2.課文比較長,分段背誦,化長為短,組織學生力爭當堂背會。
【資料寶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于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尊處優,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后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涂節、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贊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于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后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也株及了他。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11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習目標:
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培養古文自讀能力。
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體會并學習古人刻苦學習和虛心求師的精神。
學習重點與難點
重點:①學習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②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難點: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講一則古人懸梁刺股刻苦勤奮學習的故事導入。其實古代還有許多這樣勤奮讀書的人和事,你還知道哪些呢?引導學生從記憶中搜索相關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奮的故事;囊螢映雪;成門立雪;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這樣一個勤奮好讀書的人,而且還是個善于勸學的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送東陽馬生序》
文題背景
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人。明初文學家。年宋濂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宋學士文集》。
關于“序”古代“序”有兩種:一是介紹、評論文章的序;一是臨別贈言的贈序。本文屬于贈序。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給同鄉(東陽)一位姓馬的晚輩(馬生)的臨別贈言(序)。這是一篇贈序,有別于介紹評價的序。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正音
易錯字嗜(shì)學硯(yàn)逾(yú)約叱(chì)咄(duō)負篋(qiè)曳(yè)屣(xǐ)皸(jūn)裂媵(yìng)人燁(yè)然持湯沃(wò)灌以衾(qīn)擁覆綺(qǐ)繡俟(sì)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容臭(xiù)既加冠(guān)僵勁(jìng)2四支僵勁支---肢“肢體”皆被綺繡被---披“穿”
學生自讀,梳理文意
重點字詞致:得到。假借:借。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讀書。走:跑。逾越:超過預定的期限。以是:因此。既加冠:已經到了成年。患:擔心,憂慮。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嘗:曾經。趨:奔,快走。叩:請教。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稍降辭色:言辭放委婉些,臉色放溫和些。叱咄:訓斥,呵責。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缊袍敝衣:破舊的衣服。
2.一詞多義
以衾擁覆(用,介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為,介詞/拿,把,介詞)無從致書以觀(來,連詞)每假借于藏書之家(的,助詞)走送之(代詞,指借的書)蓋余之勤且艱若此(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弗之怠:之:指抄書。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3.詞類活用
筆.錄用筆抄寫。(名詞做狀語)腰.白玉之環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湯:古——熱水今——菜湯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嘗趨百里趨:古——奔,快走今——趨勢卒獲有所聞卒:古——最終今——士兵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假:古——借今——假期5.通假字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具體研習
(一)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明確:得書之難,求師之難,求學之苦。
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四)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與書序(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寫給馬君則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三、深入思考
(一)課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如第一段中一開始就運用對比,“嗜學”與“家貧”這對尖銳的矛盾,意在刻畫作者能克服困難勤勉好學。第二段寫求學的艱苦情況。寫家中窮苦、路途險惡等衣、食、住、行,這一切都表現一個“苦”字,目的是與同舍生形成對比,也表現自己外表雖苦,內心卻樂。對比中無不是從正面教育勉勵馬生。
(二)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明確: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歸結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補拙,后者表明樂以忘憂。
四、延伸拓展:
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五、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警句,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梁,錐刺骨”,“囊螢映雪”等等。在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度與方法是亙古不變的,這些足以供我們借鑒。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為求學之年,學有所成。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12
二十二 送東陽馬生序⑴
宋 濂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序和贈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語的句式和一詞多義的用法;
2.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事例中獲得教益,為祖國建設的偉業而發奮學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一段具體敘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奮學習的經過。
2.難點:對比手法說明“勤且艱”及主語省略的兩種情況。
三、教學時數:
課外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解題:
這是作者寫給他的同鄉后生馬君則的一篇文章,節選自《宋學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這是一篇“贈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書前評介作品或說明寫作目的的“序”。贈序是古代文體之一,有臨別贈言的性質。本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的力學苦學的情況,以激勵對方努力學習為目的。“生”是對晚輩的稱呼,也有親密的意思。東陽馬生:東陽的馬君則。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浙江義烏縣一帶),明初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為翰林院編修,他借口父母親年老,辭不就職,專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替太子講經,并在自己左右顧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稱為“國家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節)。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宋濂、劉基、高啟”─明初娜蠹搖?br>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 致⑵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
就愛好讀書 沒有辦法買到 常常 藏有書人家 抄
無從:無由 假借:同義
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 冰 堅, 手指不可屈 伸,弗之怠⑴。錄
錄 計算 來送還 硯臺里(墨汁)結成堅硬的冰 彎屈伸直 不停止抄書
以:而,便,就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之:指抄書
畢,走⑵送之,不敢稍逾 約⑶。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 得 遍 觀
趕快 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 都 把 于是能夠廣泛地閱讀
群 書。既 加冠⑷,益慕圣賢之道。又患 無碩師⑸名人與游,嘗趨 百里外
各種書籍 已經 學說 擔心 大師 交往求教 跑到
從鄉之先達執 經 叩問⑹。先達德 隆望 尊⑺,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
向當地 前輩 拿著經書請教 道德高 聲望高 擠滿屋子 稍微緩和
辭 色⑻。余立 侍(于)左右,援 疑 質 理⑼,俯身傾耳以請⑽;或遇其叱咄
言辭臉色 站著陪伴 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彎下 側著 請教 有時 訓斥
⑾,色愈恭,禮愈至⑿,不敢出一言以復⒀;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
周到 說 解釋 高興 向他
復:回答,解釋 焉:于之
愚,卒 獲 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 負篋 曳屣⒁,行(于)深山
愚笨 終于獲得教益聽到了一些東西 跟從老師學習的時候 書箱拖著鞋子 走在
當:在……的時候 之:取獨
巨谷中,窮冬⒂烈風, 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⒃而不知,至舍⒄,四
大 嚴冬 刮著凜烈的寒風 冰裂 客店
支⒅僵勁不能動,媵人⒆持湯⒇沃灌(21),以衾擁 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
僵硬 動彈 仆人 熱水 澆洗 圍裹覆蓋 住在旅店
支通肢 媵人:指古代陪嫁的人 灌通盥 寓:名作動
人(22),日 再食,無鮮 肥 滋味之 享。同舍 生 皆被 綺繡, 戴朱纓
那里 每天給兩頓飯吃 新鮮肥美味道好的東西享受 同屋住的同學 穿著華麗的衣服 紅纓
食:給飯吃,動詞 被通披,穿著 綺:絲綢 繡:繡花 (23)寶 飾之帽,腰(24)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25),燁然(26)若神人;
寶石裝飾 腰中掛著 圈子 掛著香袋 光彩照耀
腰:名作動,腰掛
余則袍敝衣(27) 處(于)其間, 略無慕艷意⑴。以中有足樂者, 不知口體之
卻 穿著破舊的衣服 生活在 他們中間 毫無羨慕的心 因為我心中足以快樂的事 吃的穿的
足樂者:指讀書
奉不若人也⑵。蓋余之 勤 且 艱若此。
如 (求學的)勤勞而且艱苦
奉:供 之:取獨
第二課時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⑶日有廩稍之供⑷,父母歲有裘葛⑸之遺,無凍
學生 官府 米糧 供給 夏天的衣服送來
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立之勞矣;有司業、
憂患 寬大的書房里 誦讀 辛苦
博士⑹為之師, 未有問而不告,求 而不得者也; 凡 所宜有之書皆集于
作他們的老師 卻 告訴 請教 回答的情況 凡是 應該 集中在
有之書:名詞性詞組
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⑺而后見也。 其 業 有不精,德 有不成者,
這里 那樣 向人借 然后 才能學習 那些學習 精通 道德 養成的人
諸:之于 而后:然后
非天質⑻之卑⑼,則 心不若余之專 耳,豈他人之過哉?
天資 低下 就是 專心罷了 難道是的過失嗎
非……則……:不是……就是…… 之:取獨
東陽馬生君則⑽在太學已 二年,流輩⑾甚稱其賢。余朝(于)京師⑿,
(學習) 同輩的人很 才德 到京城朝見皇帝
生以鄉人子 謁 余⒀。撰 長書以為贄⒁, 辭甚暢達。與之論辯,
用同鄉晚輩的身分拜見我 (他)寫(一封)長信 作為(表示)敬意的禮物 通暢明白 討論辨析
言 和 而色夷⒂。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 可謂善學者矣。其將 歸
語言平和 態度和悅 用功 勤勞 這樣的人 善于學習的人 將要回鄉
用心于學:于學用心
見 其 親也,余故 道 為學之難 以告 之。
探望他的父母 特意說說求學 的 艱難來 告訴他
課文簡析:
一、嗜學、力學:
1.無書借書抄書──讀書┐
2.無師遠訪先達──求教├艱
3.求學過程艱苦──有得┘
二、善學、勤學:
師:辭色嚴厲,甚至叱咄
師生態度 對比 ┐
生:色愈恭,禮愈至
├勤
同舍生:衣飾華美,飲食鮮肥
生活情況 對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僅再食
昔日作者:借書抄書,奔走求師,生活艱辛,尊師力學
學習條件 對比
今日太學生:衣食豐足,學舍寬宏,有問必答,應有盡有
三、寫序目的──篇末點題,交代主旨。
小結:
一、本文的啟示:
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時得書之難,求師之艱,刻苦攻讀,終于有所成就。通過今昔對比,勉勵馬生珍惜良時,刻苦力學,以期有成。作者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當然和今天不同,但仍很有啟發。“業精于勤荒于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二、立意深遠,結構謹嚴:
文章中心是“勸學”,通篇圍繞這一重點來寫,開頭提出“嗜學”,接著敘述“力學”,然后說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最后歸結到學生“善學”,脈胳分明,前后呼應,有力表現了激勵太學生學習的中心思想。
三、對比突出中心:
見課文分析二
四、句子成分省略:
省略主語的原因:
1.文言文里,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情況下,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使語言更加簡潔精煉。本文作者自敘經歷,省去一些句子的主語,不會發生歧解,所以主語“余”一般省去。(承前省和蒙后省,本文屬前種)
2.文言文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用作主語,凡是現代漢語需要用主語“他”“他們”的地方,在文言文里就只重復用名詞,或者省略主語。
如:(先達)未嘗稍降辭色。
(馬生)撰長書以為贄。
與之論辯,(馬生)言和而色夷。
(馬生)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學習對照的寫法。
2、否定句代詞賓語提前和主語省略的用法。
3、領會苦學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點難點】
1、對照的寫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
【教學設想】
自讀課。
此課可要求學生熟讀,并能背誦其中重段落,領會方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并學習對比
的寫作方法。
授課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指南錄〉》
“序” }
《送東陽馬生序》
│ 1、書序(序跋)
│ 《太史公自序》
│ 敘述著作旨趣
│ 《齊民要術序》
序│
│2、贈序
│ 《送孟東野序》
│ 寫給臨別親朋的
《送薛存義序》
二、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180,字景濂,號潛溪。浦江(浙江義烏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諾(參與撰寫朝廷重要文書)。因長孫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劉基和高啟)。著有《宋學士文集》。
三、自讀課文,并作分析
1、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
(1)敘述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嗜學勤讀,不怕艱難困苦的.堅強意志和刻苦精神。
簡析:
家貧無書
艱
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
求書 借書學習
勤 手自筆錄,弗之怠
遍觀全書
無師與游
艱
趨百里外求師
求師
師
勤 (對比)
生
奪走辛勞
艱 余
生活艱難 (對比)
從師 同舍生
略無慕艷意
勤 (側寫)
中有足樂者
正面寫自己得到學習的最大快樂,側寫專心求學,刻苦勤奮。
(2)批評當時太學諸生學習條件優越而不知好學,勉勵他們不要辜負好條件,應當專心至致志,努力學習。
簡析:
無凍餒之患
無奔走之勞
太學生良好學習條件
有師可問
有書可讀
(與上一段處處對比)
以“今”開頭,轉入與過去學習條件的對比,聯結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論斷,勉勵太學生德成業精。
(3)說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簡析:
撰長書—辭甚暢達(書面表達能力)
馬生“善學” 論辯—言和而色夷(口頭表達能力)
學習—用心甚勞(原因)
扣題。道為學之難以勉勵馬生。
2、歸納寫作特點。
(1)通過敘述自己親身經歷說明問題,令人有親切感,易于接受。(有情節,選材典型)(2)描寫人物生動形象。
先達──德隆望尊。
門人弟子──虛心好學,尊敬長者。
(3)對比鮮明。
師 余 前人 昔 昔 昔
生活 師 書 (生活、學習條件)
生 同余生 今人 今 今 今
四、小結
1.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現實意義)。
2.對比手法的運用。
五、作業
1、整理課文字、詞知識。
2、書題二、三。
【附錄】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書序
文體
贈序
昔(余) 今(太學諸生)
求書
凍餒之患
奔走之勞
求師 無
有師可問
有書可讀
從師
〖對比
自道為學之難 勉勵德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