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精選13篇)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發布時間:2023-11-21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精選13篇)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1

  一、積累與運用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①嗜學②碩師③媵人

  ④容臭⑤廩稍⑤負篋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無從[致]書以觀②四[支]僵勁不能動

  ③有[司業、博士]為之師④[流輩]甚稱其賢

  3.解釋下列各句中一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擁覆②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傾耳以請④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4.翻譯并寫出其含義。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略無慕艷意。

  5.按原文填空。

  其業有不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6~17題。

  (一)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金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勝人持湯沃灌,以食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暗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表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難若此。

  6、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傾耳以請。

  ②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7、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余/幼時/即嗜學。

  b、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觀群書。

  d.俯身/傾耳/以請。

  8.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在閱讀段中,找出切身體會的句子。

  9.作者是從哪幾方面談自己刻苦學習經歷的?

  10.結合課文,說說現代中學生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二)

  蜀雞與烏鴉

  宋濂

  豚澤之人養蜀雞,有文而赤翁,有群余鳥周周鳴。忽晨風過其上,雞遽翼諸余鳥,晨風不得捕,去。已而有鳥來,與余鳥同啄。雞視之兄弟也,與之上下,甚訓。烏息銜其余鳥飛去。雞仰視帳然,似悔為其所賣也。

  11.試比較下列詞語古今詞義的異同。

  (古義_ 古義

  ①文 

  今義 今義

  古義( ) 古義

  ③去 

  今義( ) 今義( )

  12.找出并翻譯文中蜀雞對待“晨風”和“烏鴉”不同態度的句子。

  13.讀了本則寓言后,你受到什么啟發和教育? 

  (三)

  王冕憎寺夜讀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白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后。鄉里小兒竟遮道訕)笑,冕亦笑。

  14、結合文意,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竊入學舍②輒默記③兒癡如此

  ④恬若不見⑤曷不聽其所為③依僧寺以居

  15.下列句子,括號內的文字是補出的省略成分,錯誤的一項是…………………………

  a(王昆)竊入學舍,聽諸生誦讀

  b、已而(王冕)復如初

  c.(韓性)學遂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養

  16,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聽其所為?

  ②自被古冠服隨車后。

  17.從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樣的品質?他后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8、送東陽馬生序

  一、l.①shi4 ③shuo4 ③ying4④xiu4(5)lin3(6)qie4 2.①取得,這里指買到②通“肢”③官名,國子監的老師④同輩的人 3.①介詞,用②連詞,作“因為”解③連詞,相當于“而”④連詞.作“因為”解介詞,譯為“拿” 4.(翻譯略)含義:運用對比,襯托出自己由于學業出眾,盡管穿得破舊而無卑意。 5.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今耳豈他人之過裁

  二、(一)6.①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示尊敬而專心)請教。②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7c 8.“每假借…逾約”。 9.態度、行動。 10(此題為開放性試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1.①文:古義:花紋,文字今義:文化,文科,文章②翁:古義:鳥類頭頸上的羽毛今義:老者

  ③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④翼:古義:翅膀,用翼遮護,輔佐 今義:翅膀

  12.對待晨風:蜀雞急忙用自己的翅膀把小雞都遮護起來。對待烏鴉:蜀雞把把烏鴉當作兄弟一樣對待,

  同它一起飛上跳下。 13.(此題為開放性試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14.①私下的意思②總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詳的樣子⑤同“何”③同“而”,連詞 15.c 16.略 17.品質:勤奮好學,孝敬母親。原因: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并且達到人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后來成功的基石。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2

  《送東陽馬生序》練習

  出題人 王珂

  《送東陽馬生序》從                          、                        、                       、生活困頓等幾方面,敘述了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一,基礎知識:

  1,按課文填空

  ( )冰堅  弗之( )  德( )望尊 ( )疑質理  遇其( )( ) 

  足膚( )裂 負( )( )( )  以( )擁( ) ( )袍( )衣

  2,解釋加點詞:

  送東陽馬生序: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寓逆旅:

  無從致書以觀:                                                        計日以還:

  以衾擁覆:                                                               以中有足樂者:

  四支僵勁不能動:                                                   同舍生皆披綺繡:

  3,翻譯:

  a,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d,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一):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無從致書以觀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益慕圣賢這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    余幼時即嗜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敢出一言以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原文中劃分層次并概括每一層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記述自己的求學經歷,卻大篇幅地寫老師的嚴厲,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二):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找出文中兩人含通假字的句子并解釋其中的通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回憶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畫線句子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多處運用對比手法,試舉一例并說說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和作者當年的學習條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優越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學了課文,你受到了哪些啟發?結合本文,說說現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三)

  真是春風得意,這次多虧郵局工作的老同學“幫忙”,給我拍了封“母病危,速回”的電報,撈到了一個回家探親的機會。半月已過,假期已滿。趕到縣城,我直奔售票處,買好回部隊的車票。

  剛離開售票窗口,那個一直守在邊上的老人突然拉住我:“去寧波?”我點點頭,忽然明白了什么,甩掉了他的手繼續朝前走。

  “探親還是出差?”他緊追不舍。“回部隊。”我愛理不理的。說實在,經常出門在外,這種人見多了,我猜得出再搭上兩句話,他就要說“到部隊看兒子,錢被人偷了。想借點路費,回去寄還”這類活,可能還會擠出幾滴眼淚,最后還可能拿出一個證件,但其真假只有天知道。

  老人一怔:“不,我想請你回部隊后替我發個電報。”說著遞上了一個信封和10元錢。

  我抽出信紙,上有一行話:“媽,兒因部隊需要不能回家并到醫院服侍您老人家,請媽原諒!小強于寧波。”

  我(a愉快h疑惑c吃驚□沉痛)地抬起頭,仔細打量著老人:“你自己可以拍封電報給兒子,像這種情況,部隊領導會考慮的。”

  許久,老人才緩緩地說:“他媽患的是絕癥,這幾天一清醒過來就要兒子,而小強卻在兩個月前因公光榮犧牲了,沒有辦法,只好……”

  啊!是這樣!我一時竟不知道說什么好,手上的信變得異常入重,仿佛捧著一顆跳動的心。

  “我還要到醫院去,這事拜托了。”說罷,他雙手為我扶正軍帽,撫平衣折,轉身融入xixirangrang的人流之中。

  望著人流中的老人,我莊嚴地舉起右手……

  1.讀拼音,寫漢字:xixirangrang (         )

  2.事情發生的地點在( )

  a.寧波b.醫院c.縣城售票處d.部隊

  3.“你自己可以拍封電報給兒子,像這種情況,部隊領導會考慮的."句中"這種情況"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要我到部隊后替他發電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 用簡潔的話概括本文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這樣!我一時竟不知道說什么好,手上的信變得異常沉重。”我感到這封信沉重的原因有兩個。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望著人流中的老人,我莊嚴地舉起了右手。”“莊嚴”一詞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對文中老人的思想品質,有以下三種歸納方法,最正確的一種是

  a.表現了老人驚人的頑強意志;

  b.表現出老人愛親人的高尚品德;

  c.老人具有樸實、善良、富有犧牲精神的高尚品格,是中國真正的脊梁。

  課外文言文:

  學弈

  《孟子》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注:弈:下棋。  數:技藝。   弈秋:人名。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

  繳 (zhuó):系在箭上的繩子。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一人專心致志,              雖與之俱學,

  弗若之矣                  非然也。

  2,翻譯句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成語:“專心致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弈秋教的兩個徒弟表現各異,一人“_______________”,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5,讀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一):

  1,略 2,略

  3,分層在“既加冠”前。第一層:敘述作者少睥時代求學的情形,寫得書之難。表現作者求學之勤苦。第二層,敘述作者成年后求師的情形,寫從師之艱。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

  4,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老師的嚴厲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突出了他求師的艱難。

  閱讀(二)答案見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第五單元測試題第197頁第二行開始。

  閱讀(三)答案:

  ): 1.熙熙攘攘 2. c 3.母親在醫院患病,請在部隊的兒子回來服侍4.不要讓妻子在臨終前知道兒子已犧牲的消息而受到精神上的打擊5.兒子犧牲了,老人卻要我以兒子的名義給患絕癥的媽媽發電報請假6(1)為老人失去兒子而深受感動7.我決心完成老人的囑托,并改正自己缺點的決心 8.c

  課外文言文答案:

  1,得:得到、獲得。 誨:教  其:其中  俱:一起,同時。弗:不

  然:這樣   2,弈秋是全國善于下棋的人。    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人嗎?不是這樣的。    3,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5,略。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3

  【自讀導言】

  1.認知和識記:嗜、硯、逾、碩、俟、衾、燁、叱、咄、皸裂、媵人、容臭、負篋曳屣等實詞的形、音、義;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點。

  2.理清思路,理解全文。

  3.學習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艱難困苦勤奮學習的精神。

  【自讀程序】

  一、參讀“閱讀提示”,誦讀全文

  二、借助字典和課文注釋,疏通文意

  三、弄清下列實詞的形、音、義

  嗜(shì):喜歡,特殊的愛好。

  逾(yú):越過、超過。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燁(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訓斥,呵責。

  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氣味,這里指香氣。

  負篋(qiè)曳(yè)屣(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篋,箱子,這里指書箱。曳,拖。屣,鞋子。)

  四、分組討論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闡述的?

  明確:見板書設計

  (解說:本文以記敘為主,適當渲染描繪,筆法簡潔,文采飛揚,氣韻流動。尤以首段對“趨行百里,負篋曳屣于碩師名人求教;俯身傾耳,甘于粗敝為進德修身足樂”的記敘、描述;第2段對“被綺繡,沃甘肥,學有不成怎可怨天?書滿棟師常伴,業有不精豈非不專”的記敘、描述,以及二者的對比,從而得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結論,這樣的寫法更是美妙絕倫,學習時務必引導學生仔細品味。)

  2.補出下列語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明確:先達、余、余、余、余

  (解說:此題可考查學生的理解與感悟能力。)

  五、課后延伸

  熟讀課文,寫一篇讀后感。

  (解說:本題設置意在使學生學習后受到教育,砥礪學生努力學習之志。)

  【自讀點撥】

  一、宋濂與《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謚文憲,浦江(在今浙江義烏縣西北)人。明初文學家。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明初主修《元史》,后歷任國子司業、侍講學士,后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學識淵博,工散文,文字簡練樸素,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學士文集》。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于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馬生,馬君則,國子監太學生。序,也稱作“敘”或稱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出版意圖、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于書后面的稱為“跋”或“后序”。贈序,古代送別以詩文相贈,寫在詩文前的文字稱為贈序。贈序多為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本文即屬此類。

  二、區別虛詞“以”的用法

  1.以衾擁覆(介詞,相當于“用”。)

  2.生以鄉人子謁余(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身份,可譯為“用(憑)……身份”。)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

  4.俯身傾耳以請(連詞,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語。)

  5.以中有足樂者(連詞,表原因,相當于“因為”。)

  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前一個“以”同“是”組成復音虛詞,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理的結果;后一個“以”是介詞,相當于“把”或“拿”。)

  三、難句解析

  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每:時常。假借:同義詞連用,可譯為“借”。時常向藏有書籍的人家去借。

  2.無從致書以觀。

  無從:沒有辦法。致:取得,這時指買到。沒有辦法買書來看。

  3.益慕圣賢之道。

  道:學說。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

  4.弗之怠。

  弗:副詞,不。之:代詞,指學習。“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詞賓語前置句。不敢放松學習。

  5.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碩:大。碩師即大師,才學淵博的人。游;交往。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不能與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俟:等待。欣悅:高興。請:請教。焉:兼詞,“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興了,便又向他請教。

  7.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篋:箱子,這里指書箱。曳:拖。屣:鞋子。在我當年從師求學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

  8.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勁: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湯:熱水。沃灌:澆洗。衾:被子。擁覆:圍蓋。久而:時間副詞,好久,“而”是副詞詞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役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我)才暖和過來。

  9.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綺繡:絲綢做的華麗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學們都穿著華麗的衣服。

  10.假諸人而后見也。

  假:借。諸:兼詞,“之于”的合音。從別人那里借來后才能看到。

  11.其①將歸見其②親也,余故道為學之①難以告之②。

  其①:代詞,指馬生。其②:代詞,作定語,他的。親:父母。也:句中停頓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結構助詞,的。之②:代詞,代馬生。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時,我特意向他講述(我當年)求學情況的艱難來勉勵他。

  (解說:這部分通過研究性學習,師生討論疏通文言語句完成。)

  【自讀思考】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問題

  儉嗇老

  (漢)邯鄲淳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疏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聚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者,不得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減,以至于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復矚云:“我傾家贍君,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

  老人餓死,田宅沒官,貨財充于內帑矣。

  1.譯成現代漢語。

  2.鑒賞本文描寫人物的形象性。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4

  知識與能力: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利用文中的對比展開討論,層層剝繭,領會文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

  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i4) 怠(dai4) 叩問(kou4) 綺秀(qi3)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4)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

  (2)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余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言材料,下節課交流。

  八、布置作業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5

  學習目標:

  1、 朗讀背誦課文。

  2、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

  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后生勤奮學習的。

  4、 培養想象和情感體驗能力。

  5、 通過情景練習,進入→角色扮演的學習方法,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創意說明:

  本文重在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教學中通過設置情境,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培養學生想像和情感體驗能力,促使學生好學向上。

  學習步驟:

  一、新課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文學常識介紹:

  1、 介紹作者,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和課后資料。

  2、 介紹本文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作為文章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者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方法。

  二、初讀課文,疏通學問

  1、 師播放朗讀磁帶,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 生自由朗讀課文。

  3、 生根據注釋和詞語試譯課文。

  4、 四人小組直譯課文,教學巡視。

  5、 師生弄清課文大意,師朗誦重要字詞注釋。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教師提問:

  ⑴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那么做。

  ⑵文章從哪些方面寫其他學生的優越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寫作上有什么特點為?

  2、 小組議論

  3、 課堂討論

  明確:

  ①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老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②“同舍生……火華然者神人”。他們都沒有成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在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說其用心不專。

  ③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適當穿插描寫,運用對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經歷使人感到真誠。

  四、情境練習

  1、 教師介紹情境練習的要求。

  A、 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緊密結合課文解讀。

  B、 進行情感體驗,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去。

  C、 動口、動眼、動手、動腦,進行活動。

  D、形式:①一定要緊密結合課文內容。

  ② 都以第一人稱進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組練習中任選其一。

  ④ 可以說,可以寫,可以表演。

  2、 出示情境話題。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的說: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6

  教學設想

  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怠叩問綺秀裘葛謁余撰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

  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4)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采用結合注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閱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3)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七、學習課文第3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2.學生自行翻譯之后,教師指名學生翻譯本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訂正其中的錯誤,使學生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3.思考: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八、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業 

  (《初中語文第六冊教案》人教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7

  【教學設想】

  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 怠 叩問 綺秀 裘葛 謁余 撰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⑴ 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⑶ 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⑷ 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⑸ 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⑹ 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⑺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⑵ 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⑶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⑷ 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采用結合注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閱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⑴ 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 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⑶ 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七、學習課文第3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2、學生自行翻譯之后,教師指名學生翻譯本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訂正其中的錯誤,使學生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3、思考: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八、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業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8

  一、課文主旨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于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本文通過作者自敘青年時代求學的困難和刻苦學習的經歷,并與今天大學生求學之易進行對比,得出業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之理的結論,并勸勉馬生及大學生在優越的學習環境中更應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二、結構內容

  全文共3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自己求學之難和用心之專。可分為3個層次。

  第一層“余幼時……余因得遍觀群書”請幼時求書之難,雖難而得博覽群書。

  第二層“既加冠……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講成年后從師求教之難,這里有叩問之難,跋涉之難,食宿之難;雖難而心中快樂。

  第三層,最后一句話,總結說自己大體上就是這般艱難。

  第二段寫當前的住在太學里的學生們的優越的學習條件。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今諸生學于太學……假諸人而后見也”這部分先講學生的住、食、穿的條件都十分優越,再講學習環境好,這里有讀書環境好,老師好,書應有盡有。

  第二層“其業有不精者……豈他人之過哉?”這段是發議論。對于那些在如此優越的學習環境里而不能學有所成者提出批評。

  第三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三、難句解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全句譯作:有時遇到先達訓斥,(自己的)臉色(就)更加恭敬,禮節(就)更加周到不敢(隨便地)回一句話,等到先達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譯作:因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樂的(讀書)事,(我)不去理會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別人。

  3、生以鄉人子謁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馬生,即馬君則。鄉人子,同鄉人的子女(晚輩)。以,憑借。全句譯作: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

  4、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第一個“其”,代“他”(馬生),第二個“其”代“他的”(馬生的)。故,特意。全句譯作:馬生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時,我特意講述自己過去求學的艱苦來告訴他。

  四、對比論證的運用

  課文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比論證。第1、2兩段內容層層相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的見解。例如吃的方面,“廩稍之共”與“日再食(每天只吃兩頓),無鮮肥滋味之享”對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遺”與“缊袍敝衣”對比;讀書方面,“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為求學)行深山巨谷”對比;老師方面,“有司業、博士為之師”,而且“未有問而不告”的與“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而且“未嘗稍降辭色”對比;書本方面,“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與“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對比。這些對比之后,結論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優越條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質”低下的問題,而是用心不專的問題了。

  五、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本文表達方式上以記敘為主,描寫、議論自然結合。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的加以渲染和描繪,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例如,寫到趨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門人弟子填其室”;寫了“先達”的表現:“未嘗稍障辭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悅”,把對“先達”莊重、嚴肅的態度寫得很有聲色;寫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寫出人物的神態。

  敘述和描繪的同時還適當穿插議論,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對比自己同那些被綿繡、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點出了甘于敝農、粗糲的原因:“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里的“足樂者”就是進德修業。這簡要的議論表現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講述了分之大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苦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揭示出的道理。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9

  學習目標:

  1、 朗讀背誦課文。

  2、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

  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后生勤奮學習的。

  4、 培養想象和情感體驗能力。

  5、 通過情景練習,進入→角色扮演的學習方法,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創意說明:

  本文重在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教學中通過設置情境,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培養學生想像和情感體驗能力,促使學生好學向上。

  學習步驟:

  一、新課導入 :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文學常識介紹:

  1、 介紹作者,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和課后資料。

  2、 介紹本文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作為文章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者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方法。

  二、初讀課文,疏通學問

  1、 師播放朗讀磁帶,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 生自由朗讀課文。

  3、 生根據注釋和詞語試譯課文。

  4、 四人小組直譯課文,教學巡視。

  5、 師生弄清課文大意,師朗誦重要字詞注釋。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教師提問:

  ⑴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那么做。

  ⑵文章從哪些方面寫其他學生的優越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寫作上有什么特點為?

  2、 小組議論

  3、 課堂討論

  明確:

  ①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老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②“同舍生……火華然者神人”。他們都沒有成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在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說其用心不專。

  ③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適當穿插描寫,運用對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經歷使人感到真誠。

  四、情境練習

  1、 教師介紹情境練習的要求。

  A、 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緊密結合課文解讀。

  B、 進行情感體驗,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去。

  C、 動口、動眼、動手、動腦,進行活動。

  D、形式:①一定要緊密結合課文內容。

  ② 都以第一人稱進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組練習中任選其一。

  ④ 可以說,可以寫,可以表演。

  2、 出示情境話題。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的說: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B、“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時,“我”欣慰地說: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

  ――當“我”聽說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說:

  3、 課堂展示,教師點評,揭示學生要學習宋濂艱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學習態度。

  五、課后延伸

  1、 生討論:作者家貧嗜學,樂而忘憂,敬重師長,說說你怎么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2、 宋濂求學過程中的方法和態度有沒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六、布置作業

  1、 朗讀、背誦課文

  2、 完成作業 本

  3、 寫一篇讀后感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10

  二十二    送東陽馬生序⑴

  宋  濂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序和贈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語的句式和一詞多義的用法;

  2.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事例中獲得教益,為祖國建設的偉業而發奮學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一段具體敘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奮學習的經過。

  2.難點:對比手法說明“勤且艱”及主語省略的兩種情況。

  三、教學時數:

  課外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解題:

  這是作者寫給他的同鄉后生馬君則的一篇文章,節選自《宋學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這是一篇“贈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書前評介作品或說明寫作目的的“序”。贈序是古代文體之一,有臨別贈言的性質。本文的重點是敘述自己的力學苦學的情況,以激勵對方努力學習為目的。“生”是對晚輩的稱呼,也有親密的意思。東陽馬生:東陽的馬君則。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浙江義烏縣一帶),明初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為翰林院編修,他借口父母親年老,辭不就職,專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替太子講經,并在自己左右顧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稱為“國家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節)。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宋濂、劉基、高啟”─明初娜蠹搖?br>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    致⑵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

  就愛好讀書                沒有辦法買到                      常常             藏有書人家                 抄

  無從:無由                                   假借:同義  

  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            冰  堅,     手指不可屈 伸,弗之怠⑴。錄

  錄     計算    來送還                       硯臺里(墨汁)結成堅硬的冰                     彎屈伸直  不停止抄書

  以:而,便,就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之:指抄書

  畢,走⑵送之,不敢稍逾   約⑶。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  得 遍      觀

  趕快                                 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       都 把                          于是能夠廣泛地閱讀

  群  書。既  加冠⑷,益慕圣賢之道。又患 無碩師⑸名人與游,嘗趨  百里外

  各種書籍  已經                                              學說       擔心    大師                 交往求教     跑到

  從鄉之先達執   經  叩問⑹。先達德  隆望 尊⑺,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

  向當地    前輩   拿著經書請教                       道德高 聲望高                              擠滿屋子           稍微緩和

  辭  色⑻。余立  侍(于)左右,援  疑  質  理⑼,俯身傾耳以請⑽;或遇其叱咄

  言辭臉色             站著陪伴                     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彎下   側著        請教      有時         訓斥

  ⑾,色愈恭,禮愈至⑿,不敢出一言以復⒀;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

  周到                 說                 解釋                 高興                       向他

  復:回答,解釋                                焉:于之   

  愚,卒  獲       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           負篋  曳屣⒁,行(于)深山

  愚笨  終于獲得教益聽到了一些東西                 跟從老師學習的時候      書箱拖著鞋子     走在

  當:在……的時候    之:取獨

  巨谷中,窮冬⒂烈風,          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⒃而不知,至舍⒄,四

  大                嚴冬       刮著凜烈的寒風                                           冰裂                                 客店

  支⒅僵勁不能動,媵人⒆持湯⒇沃灌(21),以衾擁  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

  僵硬             動彈  仆人             熱水   澆洗                         圍裹覆蓋                           住在旅店

  支通肢                             媵人:指古代陪嫁的人  灌通盥                                                          寓:名作動

  人(22),日     再食,無鮮  肥  滋味之     享。同舍    生 皆被  綺繡,   戴朱纓

  那里       每天給兩頓飯吃     新鮮肥美味道好的東西享受  同屋住的同學    穿著華麗的衣服     紅纓

  食:給飯吃,動詞                                                     被通披,穿著  綺:絲綢  繡:繡花 (23)寶 飾之帽,腰(24)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25),燁然(26)若神人;

  寶石裝飾            腰中掛著             圈子                            掛著香袋             光彩照耀

  腰:名作動,腰掛

  余則袍敝衣(27)   處(于)其間, 略無慕艷意⑴。以中有足樂者,   不知口體之

  卻 穿著破舊的衣服 生活在  他們中間  毫無羨慕的心             因為我心中足以快樂的事       吃的穿的

  足樂者:指讀書

  奉不若人也⑵。蓋余之      勤  且  艱若此。

  如                               (求學的)勤勞而且艱苦

  奉:供                                     之:取獨

  第二課時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⑶日有廩稍之供⑷,父母歲有裘葛⑸之遺,無凍

  學生                            官府                 米糧        供給                            夏天的衣服送來

  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立之勞矣;有司業、

  憂患             寬大的書房里       誦讀                                                           辛苦

  博士⑹為之師, 未有問而不告,求  而不得者也; 凡 所宜有之書皆集于

  作他們的老師                   卻       告訴    請教          回答的情況  凡是    應該                集中在

  有之書:名詞性詞組

  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⑺而后見也。  其  業  有不精,德  有不成者,

  這里                      那樣             向人借         然后  才能學習   那些學習          精通  道德          養成的人

  諸:之于   而后:然后

  非天質⑻之卑⑼,則  心不若余之專  耳,豈他人之過哉?

  天資            低下       就是                         專心罷了   難道是的過失嗎

  非……則……:不是……就是……               之:取獨   

  東陽馬生君則⑽在太學已    二年,流輩⑾甚稱其賢。余朝(于)京師⑿,

  (學習)                同輩的人很           才德             到京城朝見皇帝

  生以鄉人子        謁  余⒀。撰       長書以為贄⒁,       辭甚暢達。與之論辯,

  用同鄉晚輩的身分拜見我     (他)寫(一封)長信  作為(表示)敬意的禮物      通暢明白          討論辨析

  言  和  而色夷⒂。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       可謂善學者矣。其將  歸

  語言平和   態度和悅                            用功               勤勞    這樣的人          善于學習的人       將要回鄉

  用心于學:于學用心

  見  其  親也,余故  道  為學之難  以告  之。

  探望他的父母             特意說說求學  的 艱難來  告訴他

  課文簡析:

  一、嗜學、力學:

  1.無書借書抄書──讀書┐

  2.無師遠訪先達──求教├艱

  3.求學過程艱苦──有得┘

  二、善學、勤學:

  師:辭色嚴厲,甚至叱咄        

  師生態度                                                  對比    ┐

  生:色愈恭,禮愈至

  ├勤

  同舍生:衣飾華美,飲食鮮肥

  生活情況                                                     對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僅再食

  昔日作者:借書抄書,奔走求師,生活艱辛,尊師力學

  學習條件                                                                                                  對比

  今日太學生:衣食豐足,學舍寬宏,有問必答,應有盡有

  三、寫序目的──篇末點題,交代主旨。

  小結:

  一、本文的啟示:

  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時得書之難,求師之艱,刻苦攻讀,終于有所成就。通過今昔對比,勉勵馬生珍惜良時,刻苦力學,以期有成。作者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當然和今天不同,但仍很有啟發。“業精于勤荒于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二、立意深遠,結構謹嚴:

  文章中心是“勸學”,通篇圍繞這一重點來寫,開頭提出“嗜學”,接著敘述“力學”,然后說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最后歸結到學生“善學”,脈胳分明,前后呼應,有力表現了激勵太學生學習的中心思想。

  三、對比突出中心:

  見課文分析二

  四、句子成分省略:

  省略主語的原因:

  1.文言文里,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情況下,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使語言更加簡潔精煉。本文作者自敘經歷,省去一些句子的主語,不會發生歧解,所以主語“余”一般省去。(承前省和蒙后省,本文屬前種)

  2.文言文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用作主語,凡是現代漢語需要用主語“他”“他們”的地方,在文言文里就只重復用名詞,或者省略主語。

  如:(先達)未嘗稍降辭色。

  (馬生)撰長書以為贄。

  與之論辯,(馬生)言和而色夷。

  (馬生)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11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參照“教學設計(A)”。

  二、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有關內容參照“教學設計(A)”。

  三、朗讀課文,理解文句,疏通課文內容

  1.教師播放朗讀帶,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1)    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然后要求學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難以把握的字詞。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自行翻譯第1段。

  (3)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然后標注出其中的重點字詞。

  (2)學生結合注釋自讀第2段后,向老師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指名學生翻譯全段。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1)要求學生筆譯第3段。

  (2)學生相互檢查,討論對方翻譯中的不足之處。

  (3)指名學生朗讀自己翻譯的內容。

  然后教師進行評價,要求學生按照“信”、“達”的標準修改自己的譯文。

  (4)學生齊讀第3段。

  6.學生齊讀全文。

  四、品讀課文,鑒賞課文內容

  1.請學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細讀第1段,從中找出一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詞語。

  3.默讀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寫出自己讀書時條件的艱難的?請引用課文中的原

  句回答。

  4.提問:請復述作者讀書時的勤奮的情形,想一想:這勤奮和前面所說的艱難的生活

  條件有什么聯系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5.提問:與作者讀書時相比,現今太學生的讀書條件怎樣?文章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6.提問:通過這種對比,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呢?請用課文原話回答。

  7.請簡要介紹馬生,談談作者對馬生所持的態度。

  8.讀完這篇文章,你對學習有什么感受嗎?

  五、學習遷移

  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業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12

  姚友勇

  教學設想

  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怠叩問綺秀裘葛謁余撰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第1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

  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4)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學習課文第2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采用結合注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閱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3)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七、學習課文第3

  1.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2.學生自行翻譯之后,教師指名學生翻譯本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訂正其中的錯誤,使學生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3.思考: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八、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業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 篇13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課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學習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拜訪,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學生通過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年輕時求學的經歷,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教給學生學會課前先預習課文,可以查找一些資料,根據課下注釋通曉文中大意。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模糊的地方劃出來。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點字的注音、意思。課上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也可以騰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問。要知道問題來自學生。對于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而在于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學生的提問,我知道了同學們的問題在哪兒,講課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先講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來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對文中的重點句的翻譯、重點文言詞進一步掌握。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并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精神。另外在教學環節的把握上、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細一些。作為文言文的教學,學生容易厭學。因此,可以多考慮一下教學的設計更新穎一些,課前可安排一些活動,便于營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結構。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 ──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說到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有師教、有書讀。文章的最后點明寫序的原因和意圖。

  每講一節課要不斷進行總結。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始終圍繞當堂課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為目的。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組討論,使學生的活動太留于形式。同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思考問題的空間,一個是問題空間,重要的一個是思考空間、時間的掌握要合理。在課堂小結中,要多樣化,不能讓老師唱獨角戲,實際上讓學生總結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課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有什么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送東陽馬生序》同步練習(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送東陽馬生序》公開課教案(精選12篇)

    【教學設計的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角色的轉變,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我們課堂上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在學習課程中特特...

  • 語文教案:《送東陽馬生序》(通用12篇)

    教學建議一、課文主旨《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于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本文通過作者自敘青年時代求學的困難和刻苦學習的經歷,并與今天大學生求學之易進行對比,得出業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之理的結論,并...

  •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2、熟讀并背誦全文。3、學習古人“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4、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教學重點反復誦讀至背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學習作者的好學精神和求學態度。...

  •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

  • 《送東陽馬生序》第一課時設計(通用13篇)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知識目標:1、 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2、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體特征。3、 理清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4、 背誦課文。...

  •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范文(精選14篇)

    【教學設想】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課時安排】1課時。...

  • 初中語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通用16篇)

    【自讀導言】1.認知和識記:嗜、硯、逾、碩、俟、衾、燁、叱、咄、皸裂、媵人、容臭、負篋曳屣等實詞的形、音、義;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點。2.理清思路,理解全文。...

  •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通用13篇)

    【學習目標】1.聯系自身,學習古人克服困難、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2.掌握文章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3.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學習重、難點】1.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2.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

  •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的:1.了解序和贈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語的句式和一詞多義的用法;2.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中心的寫法;3.引導學生從前人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事例中獲得教益,為祖國建設的偉業而發奮學習,送東陽馬生序。...

  •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能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熟讀成誦。2.掌握常用的一些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用法,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3.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直至全文成誦。過程與方法:1.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培養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 語文導學案《馬說》《送東陽馬生序》(精選12篇)

    語文導學案(49)年級:初二 主備: 審核: 時間: 、4、16課題:復習《馬說》《送東陽馬生序》 課時:一課時復習目標:1、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2、會翻譯重點句子。3、體會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 送東陽馬生序(精選12篇)

    教學建議一、課文主旨是宋濂寫于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本文通過作者自敘青年時代求學的困難和刻苦學習的經歷,并與今天大學生求學之易進行對比,得出業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為用心不專,不知勤苦求學之理的結論,并勸勉馬生及大學生...

  •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二十四 送東陽馬生序 江春飛學習目標:1、 朗讀背誦課文。2、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后生勤奮學習的。4、 培養想象和情感體驗能力。...

  • 送東陽馬生序 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了解序與贈序的不同。 2。學習運用對比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的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精神中受益。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 部編版初中初三下冊語文《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設計(精選16篇)

    學習目標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2.掌握常見文言實詞“序”“致”“質”等的意義。3.掌握常見文言虛詞“以”“諸”等的用法。重、難點1、 重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序”“致”“質”等的意義。...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后进式无遮挡啪啪摇乳动态图 | 一级毛片免费版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激情丁香|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九色 | 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a片 一人之下在线免费观看 |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 嫩模被啪的呻吟不断 |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 九九热最新|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 干色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岛国 | 热久久精品国产 |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乱码 | 中文字幕爱爱视频 | 欧美区一 |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 欧美黑人群一交 | 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色视频色免费 | 欧美日韩色综合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激情a | 在线精品无码AV不卡顿 | av毛片精品| 国产综合精品五月丁香好久久 | 在线a毛片 |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 国产精品福利网 | 久久天天东北熟女毛茸茸 |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 | 西游性淫片a级在线观看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版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青青青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一二三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