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 > 8梅嶺三章(精選15篇)

8梅嶺三章

發布時間:2023-09-26

8梅嶺三章(精選15篇)

8梅嶺三章 篇1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同志在最艱難、最困苦、“慮不得脫”的生死關頭寫的這組絕命詩,以其崇高思想、熾熱激情和從容不迫的氣度。證明郭沫若的贊譽并不為過。詩中所體現出的為信仰而獻身的從容與豪邁令人仰之彌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運用

  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比喻一般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和借喻。詩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現本體、比喻詞,直接用喻體稱說。文中使用借喻的有兩處。

  ①血雨腥風應有涯。②人間遍種自由花。

  “血雨腥風”借喻戰爭,形象地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反映詩人厭惡戰爭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種虛擬的花名,用來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達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與事物有一定關系的名稱來替代該事物的修辭方法。本文中有兩處:

  ①旌旗十萬斬閻羅。②南國烽煙正十年。

  “旌旗”是旗幟的通稱。部隊都有作標志的旗幟,這里用標志部隊的“旌旗”借指部隊。“烽煙”原來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烽煙一起,表示要有戰事。文中用“烽煙”借指戰爭。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形象性、生動性。“血雨腥風”把讀者帶進戰火之中,仿佛已經嗅到了戰爭殘殺生靈的血腥味;“自由花”,雖屬虛擬,但在讀者的眼前展現出鮮花爛漫、和平溫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萬”,使讀者看到軍旗獵獵,大軍浩蕩的陣勢;“南國烽煙”再現出戰煙迷漫、昏天黑地的戰爭氛圍。

  三、語言特色

  這三首七絕,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嶄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

  在語言上,發揮詩重想象和幻想的特點,賦予舊詩新鮮的含義,這種語言上“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詩意更為新奇、生動。例如,表達“將革命進行到底”這一思想用了“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幾種說法,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處:

  1.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的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

  2.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恨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

  3.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土英魂共斬閻羅的哀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層)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進行比較閱讀

  舊體詩的寫作可模仿前人詩意,推陳出新,可將李清照的《烏江》、陸游的《示兒》與本課詩作比較閱讀,體會其中詩情的承繼與變化。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邁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了解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學法引導

  查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幫助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理解作者從眼前寫到未來,即使犧牲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勝利這三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了解“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殊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為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③《示兒》《烏江》《自由》(裴多菲);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后于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了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l.詩歌要表現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就是要學習這種為理想、為信念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后,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作一些關于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á   莽:mǎng   遍種:zhòng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覺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并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己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回答,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說,起一個什么作用?

  “創業艱難百戰多”追憶自己的戰斗生涯,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己犧牲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魂,和閻羅戰斗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斗,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l)“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難百戰多”大致相同,即雖然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斗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采納;后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滅吳。”后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己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著同志們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這兩句詩激勵同志們英勇戰斗,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盼望勝利,盼望戰友們頻傳捷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首革命戰爭——死不瞑目,激勵后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

  3.分析第三首詩

  (l)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該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為真理為革命而英勇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未來——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理解“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系是:回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展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為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質,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范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8梅嶺三章 篇2

  教學目的

  1.理解這三首詩的大意。

  2.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3.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教學重點:

  目標1 目標2

  教學難點 :

  目標1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以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介作者生平。

  介紹時代背景,導入  課文。

  1.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后來中央蘇區失陷,他便在贛粵區開展游擊戰。1936年4月,陳毅到梅山地區檢查工作。10月,由于叛徒出賣,陳毅在大慶遇上險情,馬上轉回梅山。回到梅山時遇到敵人捏山,便暫時隱蔽在一個山勒里。敵人縱火燒山,但天下大雨,火被淋熄,敵人搜捕直至天黑才撤走,半夜又反撲上山,還是一無所獲。當時陳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的叢莽中開出一塊很小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來敵人繼續搜山,前后圍搜達20余日才"解圍"。

  我們今天學的這三首詩就是作者在"慮不得脫"的情況下寫的。

  2.學生齊讀小序部分。這部分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經過和結果。

  (此處導入  可配樂朗讀,同時配以陳毅梅山被圍的畫面。)

  三、朗讀全文,理清思路。

  1.學生朗讀全文。正音。(或聽朗讀帶)

  2.三首詩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明確:這三首詩,首章首句設問,總領全篇。然后依時間順序,從"追憶往昔面對當日展望未來"三個角度回答首句問題,從眼前回顧過去,從現實寫到理想,一氣貫注。

  四、分析第一章。

  1.一個學生朗讀全詩。

  2、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精神?

  明確:這首詩著重寫陳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不見革命勝利,死后必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斗,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烏江》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詩意。

  3.引入李清照《烏江》詩,學生讀。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

  學生討論。

  明確:一個"招"字,體現革命領袖的號召力和聲勢的浩大。一個"斬"字,把百戰將軍、十萬部屬的斷頭之恨、未竟之志,沉著痛快、筆力干鈞地流露出來了。

  5詩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詩中"旗旗"借代部隊;"閻羅",影射反動勢力的頭領;首句設問,總領全篇。

  6.朗讀指導。

  要讀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凜然正氣。"意如何"、"艱難"、"招"、"斬"要重讀,"斬"要讀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學生讀全詩,背誦。

  五、分析第二章。

  1.學生讀全詩。

  2、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

  明確:這首詩著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3.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

  學生討論。

  明確:"頭懸國門",引用春秋吳將伍子骨的頭懸東門典故,表達了死不瞑目、據城門高處以觀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捷報飛來當紙錢"一句中,"飛來"是輕快、歡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詞。紙錢祭死者,帶有中華民族的民俗特點和時代色彩。捷報當紙錢,活脫突現出將軍豪邁爽朗的口吻,妙語天成,壯而不悲。

  4、詩中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明確:詩中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烽煙",指代戰爭。

  5、朗讀指導。

  引人陸游《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讀第二首,要讀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壯烈情懷。"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二句要揚起,要讀出語重心長的殷殷之情。

  6.學生齊讀此詩,背誦。

  六、分析第三章。

  1.學生讀全詩。

  2、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

  學生討論。

  明確:這首詩主要寫詩人投身革命,以革命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之花必將盛開。表現了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

  3.詩中哪些關鍵詞語體現這種精神?

  學生討論。

  明確:"投身"二字,洋溢著一種積極、熱情、主動獻身、心無貳志的高風亮節。"應有涯",是對反動派挑起事端、引發戰爭、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詛咒,同時又是革命的

  預言家在預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會過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論語》

  《孟子》"殺身以成仁"、"舍生而取義"的典故,表達了愿為信仰獻出生命的豪情壯志。

  4、詩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詩中以"血雨腥風"借喻戰爭,與首章"百戰多",次章"烽煙正十年"對應而遇異其趣;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眾解放的美好前景,不勝向往、欣慰、豪邁之至。

  5、朗讀指導。

  前兩句要讀出"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堅定信念,后一句要讀出向往、欣慰、豪邁之情。

  6、學生齊讀、背誦。

  七、小結

  這三首詩圍繞"斷頭"構思,扣住"意如何"鋪開,思想感情逐步升華,把過去、現在、將來融為一體。三首詩有共同的詩題,既能各自獨立成章,又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集中表達了詩人的革命樂觀主義態度、獻身精神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

  背誦全文。

  八、布置課外作業 

  A.默寫全文。

  B、把這三首詩當成一個整體,改寫成一篇散文

  C、完成練習三。(互相交流)

  九、說課精要:學習本文三首詩,要求了解全詩大意,熟讀成語,不用作過多的分析。舊體詩的寫作與新體詩顯著不同,要體會二者的區別。首章、次章末二句與李清照的《烏江》、陸游

  的《示兒》明顯相似,可進行比較。每首詩可按從"內容"到"形式"的步驟學習。教學中還

  應注意朗讀的指導。

  十、教學結構:導入  --朗讀--分析--討論--朗讀、背誦--小結--背誦。

  十一、教學后記:

  <-- #EndEditable -->

8梅嶺三章 篇3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同志在最艱難、最困苦、“慮不得脫”的生死關頭寫的這組絕命詩,以其崇高思想、熾熱激情和從容不迫的氣度。證明郭沫若的贊譽并不為過。詩中所體現出的為信仰而獻身的從容與豪邁令人仰之彌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運用

  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比喻一般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和借喻。詩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現本體、比喻詞,直接用喻體稱說。文中使用借喻的有兩處。

  ①血雨腥風應有涯。②人間遍種自由花。

  “血雨腥風”借喻戰爭,形象地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反映詩人厭惡戰爭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種虛擬的花名,用來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達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與事物有一定關系的名稱來替代該事物的修辭方法。本文中有兩處:

  ①旌旗十萬斬閻羅。②南國烽煙正十年。

  “旌旗”是旗幟的通稱。部隊都有作標志的旗幟,這里用標志部隊的“旌旗”借指部隊。“烽煙”原來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烽煙一起,表示要有戰事。文中用“烽煙”借指戰爭。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形象性、生動性。“血雨腥風”把讀者帶進戰火之中,仿佛已經嗅到了戰爭殘殺生靈的血腥味;“自由花”,雖屬虛擬,但在讀者的眼前展現出鮮花爛漫、和平溫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萬”,使讀者看到軍旗獵獵,大軍浩蕩的陣勢;“南國烽煙”再現出戰煙迷漫、昏天黑地的戰爭氛圍。

  三、語言特色

  這三首七絕,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嶄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

  在語言上,發揮詩重想象和幻想的特點,賦予舊詩新鮮的含義,這種語言上“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詩意更為新奇、生動。例如,表達“將革命進行到底”這一思想用了“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幾種說法,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處:

  1.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的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

  2.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恨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

  3.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土英魂共斬閻羅的哀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層)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進行比較閱讀

  舊體詩的寫作可模仿前人詩意,推陳出新,可將李清照的《烏江》、陸游的《示兒》與本課詩作比較閱讀,體會其中詩情的承繼與變化。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邁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了解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學法引導

  查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幫助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理解作者從眼前寫到未來,即使犧牲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勝利這三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了解“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殊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為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③《示兒》《烏江》《自由》(裴多菲);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后于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了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l.詩歌要表現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就是要學習這種為理想、為信念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后,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作一些關于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á   莽:mǎng   遍種:zhòng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覺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并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己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回答,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說,起一個什么作用?

  “創業艱難百戰多”追憶自己的戰斗生涯,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己犧牲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魂,和閻羅戰斗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斗,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l)“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難百戰多”大致相同,即雖然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斗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采納;后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滅吳。”后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己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著同志們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這兩句詩激勵同志們英勇戰斗,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盼望勝利,盼望戰友們頻傳捷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首革命戰爭——死不瞑目,激勵后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

  3.分析第三首詩

  (l)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該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為真理為革命而英勇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未來——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理解“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系是:回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展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為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質,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范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8梅嶺三章 篇4

  陳毅

  1936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召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8梅嶺三章 篇5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同志在最艱難、最困苦、“慮不得脫”的生死關頭寫的這組絕命詩,以其崇高思想、熾熱激情和從容不迫的氣度。證明郭沫若的贊譽并不為過。詩中所體現出的為信仰而獻身的從容與豪邁令人仰之彌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運用

  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比喻一般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和借喻。詩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現本體、比喻詞,直接用喻體稱說。文中使用借喻的有兩處。

  ①血雨腥風應有涯。②人間遍種自由花。

  “血雨腥風”借喻戰爭,形象地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反映詩人厭惡戰爭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種虛擬的花名,用來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達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與事物有一定關系的名稱來替代該事物的修辭方法。本文中有兩處:

  ①旌旗十萬斬閻羅。②南國烽煙正十年。

  “旌旗”是旗幟的通稱。部隊都有作標志的旗幟,這里用標志部隊的“旌旗”借指部隊。“烽煙”原來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烽煙一起,表示要有戰事。文中用“烽煙”借指戰爭。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形象性、生動性。“血雨腥風”把讀者帶進戰火之中,仿佛已經嗅到了戰爭殘殺生靈的血腥味;“自由花”,雖屬虛擬,但在讀者的眼前展現出鮮花爛漫、和平溫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萬”,使讀者看到軍旗獵獵,大軍浩蕩的陣勢;“南國烽煙”再現出戰煙迷漫、昏天黑地的戰爭氛圍。

  三、語言特色

  這三首七絕,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嶄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

  在語言上,發揮詩重想象和幻想的特點,賦予舊詩新鮮的含義,這種語言上“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詩意更為新奇、生動。例如,表達“將革命進行到底”這一思想用了“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幾種說法,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處:

  1.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的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

  2.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恨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

  3.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土英魂共斬閻羅的哀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層)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進行比較閱讀

  舊體詩的寫作可模仿前人詩意,推陳出新,可將李清照的《烏江》、陸游的《示兒》與本課詩作比較閱讀,體會其中詩情的承繼與變化。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邁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了解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學法引導

  查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幫助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理解作者從眼前寫到未來,即使犧牲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勝利這三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了解“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殊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為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③《示兒》《烏江》《自由》(裴多菲);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后于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了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l.詩歌要表現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就是要學習這種為理想、為信念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后,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作一些關于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á   莽:mǎng   遍種:zhòng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覺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并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己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回答,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說,起一個什么作用?

  “創業艱難百戰多”追憶自己的戰斗生涯,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己犧牲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魂,和閻羅戰斗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斗,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l)“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難百戰多”大致相同,即雖然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斗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采納;后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滅吳。”后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己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著同志們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這兩句詩激勵同志們英勇戰斗,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盼望勝利,盼望戰友們頻傳捷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首革命戰爭——死不瞑目,激勵后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

  3.分析第三首詩

  (l)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該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為真理為革命而英勇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未來——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理解“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系是:回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展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為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質,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范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8梅嶺三章 篇6

  湖南師大附中 黃 麗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因此,學生通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這么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領會詩歌所抒發的豪壯的情懷

  2.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初一的學生,他們對詩歌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么怎樣通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據這些情況,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詩的思想內容及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導入  新課、把握語脈、品味語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五大版塊。

  具體教學過程 如下:(邊講邊用多媒體演示)

  一、導入  新課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讓同學們初步了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著學習小序,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語脈

  1.聽三首詩的范讀錄音。

  聽的時候,提示學生聽清重音與語調,聽完后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著重寫什么?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么關系?“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后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三、品味語句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如準備何突破本文難點,我的設想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個知識平臺,引學生思維上路,分三步來化解本課難點: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分析詩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生動性;通過分析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1、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并學會、體味這些詞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針對第一章設計了這個問題:揣摩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的字好不好?為什么?

  此去泉臺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通過“招”、“斬”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②針對第二、三章設計了第二組問題

  a.“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個“須”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捷報飛來當紙錢”的“飛”字換成“傳”“飄”“交”字行不行,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為“參加革命”可不可以?為什么?

  通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第一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2.為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問題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3.為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為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變被動為主動地吸取知識,使我們這堂課的重點難點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四、拓展思維

  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并培養他們的比較閱讀能力,我設計了下面的比較閱讀訓練。

  下面三首詩的詩意與《梅嶺三章》有相似之處,請比較它們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a.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裴為菲《自由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五、提高能力

  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強誦讀,準備參加本班的詩歌朗誦比賽。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8梅嶺三章 篇7

  教學目的

  1.體會這組詩篇回環遞進、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2.學習陳毅同志面臨險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學設想

  本課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面對當時的必死險惡環境,雖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激勵后死同志英勇斗爭;追溯參加革命的理想,堅信革命理想必將實現;三首詩之間構成了回環遞進的關系。詩中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氣勢磅礴,壯懷激烈,表現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英勇面對必死險惡處境,視死如歸、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必能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樂觀革命精神。引導學生體會這組詩篇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達到教學目的。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1. 由開始教學詩歌單元,引出《梅嶺三章》(板書課題)。指出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

  2.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揭示,初步了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3. 要求學生參看注釋閱讀小序和詩篇,理解詞義、句意、小序和詩篇的大意。

  4.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旌(旗):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īng yá (遍)種:zhòng

  5. 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后,引導學生口譯、分析它的作用。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明確: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了。“伏叢莽間”的“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藏匿在樹叢密草當中20多天。“得脫”的“得”,能夠;考慮到不能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序寫出詩人自身——陳毅同志當時重傷患病被圍,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詩篇的創作背景(板書:創作背景 必死險惡處境)。

  6. 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首詩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運用的句式在詩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斷頭今日意如何”,“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覺察到必死的險惡處境,英勇地面對必死的險惡處境(板書:英勇面對險境)。這個設問句式的開頭句,振起這一首詩乃至這一組詩的抒寫情懷,慷慨壯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樣的含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創業艱難百戰多”,表述出艱難創業中經歷過了很多的戰斗,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運用舊時“泉臺”、“閻羅”等迷信傳說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現出即使自己犧牲了,死后還要招集舊部的英魂,和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這兩句運用了“泉臺”、“閻羅”這樣舊時傳說的詩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了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書:繼續戰斗 雖死不渝)。“閻羅”這個陰間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動頭子的作用,能夠喚起人們對反動統治者的仇恨。

  (4)詩句中的“招”、“斬”兩個動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招”這個動詞,表現出把在不同戰場、不同時間犧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來,空間廣闊、聲勢浩大。“集”,空間較小;“收”,缺少聲勢;“率”,不含招集之意。“斬”這個動詞,表現出巨大威力,斃敵干脆利落,褒意鮮明。“打”,沒有斃敵之意;“殺”,褒貶不明;“伐”,也無斃敵之意。“旌旗”,原指旗幟,這里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部隊,表現出部隊的昂揚士氣、浩大聲勢。

  7. 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首詩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第一句寫出了什么?內含著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內含著雖經十年激烈戰斗尚末徹底打敗敵人的憾恨(板書:回首革命戰爭)。

  (2)第二句用了一個典故。《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夫差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國,未被采納;后又諫阻夫差舉兵攻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報仇,夫差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抉(剜出)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后吳果被越滅。這句詩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此頭須向國門懸”,表現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關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們怎樣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遭到失敗(板書:死不暝目)。

  (3)三、四兩句表達出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表達出激勵同志們英勇戰斗取得勝利和切盼得到勝利消息的強烈感情(板書:激勵戰斗)。“捷報”當“紙錢”,把民族特點和時代色彩統一起來了。

  (4)詩句中的“飛”這個動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烽煙”,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飛”這個動詞,形象地表現出捷報輕快地傳來,接連地傳來,富有感情色彩。“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這里運用借代修辭方法,借代戰爭,表現出革命戰爭的如火如荼。

  8. 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首詩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1)這首詩前兩句表現出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投身革命即為家”,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以革命為家,“投身”,表現出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革命(板書:追溯參加革命)。“血雨腥風應有涯”,堅信反動派的血腥統治應該有個盡頭,表現出為推翻反動統治而斗爭。

  (2)三、四兩句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取義成仁今日事”,表現出在今天面對必死險惡處境之時,決心為真理,為人民解放而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預言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樂觀的革命精神(板書:實現理想 堅定樂觀)。

  (3)詩句中的“應”這個副詞,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血雨腥風”、“取義成仁”、“自由花”,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應”這個副詞,表現出反動統治應該有個盡頭,信念堅定,感情充沛。“該”雖與“應”的表現作用相似,但念起來不如“應”順口;“當”、“須”,則都力量較弱。“血雨腥風”,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風,這里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反動統治,表現出反動統治的無比殘酷。“取義成仁”,是“舍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的縮語,原為孔孟提出的道德標準,這里運用引用修辭方法,表現為真理而犧牲。“自由花”,虛構的花名,這里運用借喻修辭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現革命理想實現。

  9. 引導學生體會三首詩之間的關系及其表現力量。 

  這三首詩之間怎樣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三首詩:第一首起于現在時間,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后還要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強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戰爭,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抒發死不暝目,激勵后死同志英勇戰斗的強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參加革命之時即為推翻反動統治而戰斗,再面對當時必死險境,表達革命理想必將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和樂觀革命精神。三首詩之間構成了回環遞進的關系,氣勢酣暢、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了壯烈情懷(板書:回環遞進 酣暢淋漓)。

  10. 要求學生默誦這組詩,進一步體會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

  11. 指定學生朗讀這組詩。

  要求讀出節奏韻律,讀出壯烈感情。

  布置作業 

  背誦這組詩,進一步體會藝術特點和表現力量。

  板書設計 

  梅嶺三章

  創作背景 必死險惡處境

  英勇面對險境 繼續戰斗 雖死不渝

  回首革命戰爭 死不暝目 激勵戰斗

  追溯參加革命 實現理想 堅定樂觀

  回環遞進 酣暢淋漓

8梅嶺三章 篇8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因此,學生通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這么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領會詩歌所抒發的豪壯的情懷

  2、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初一的學生,他們對詩歌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么怎樣通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據這些情況,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掌握詩的思想內容及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導入新課、把握語脈、品味語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五大版塊。

  具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讓同學們初步了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著學習小序,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語脈

  1、聽三首詩的范讀錄音。

  聽的時候,提示學生聽清重音與語調,聽完后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著重寫什么?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么關系?“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后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三、品味語句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如準備何突破本文難點,我的設想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個知識平臺,引學生思維上路,分三步來化解本課難點: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分析詩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生動性;通過分析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1、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并學會、體味這些詞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針對第一章設計了這個問題:揣摩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的字好不好?為什么?

  此去泉臺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通過“招”、“斬”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②針對第二、三章設計了第二組問題

  a、“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個“須”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捷報飛來當紙錢”的“飛”字換成“傳”“飄”“交”字行不行,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為“參加革命”可不可以?為什么?

  通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第一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2、為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問題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3、為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為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變被動為主動地吸取知識,使我們這堂課的重點難點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四、拓展思維

  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并培養他們的比較閱讀能力,我設計了下面的比較閱讀訓練。

  下面三首詩的詩意與《梅嶺三章》有相似之處,請比較它們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a、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裴為菲《自由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五、提高能力

  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強誦讀,準備參加本班的詩歌朗誦比賽。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8梅嶺三章 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邁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了解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學法引導

  查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幫助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理解作者從眼前寫到未來,即使犧牲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勝利這三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了解“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殊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為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③《示兒》《烏江》《自由》(裴多菲);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后于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了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l.詩歌要表現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就是要學習這種為理想、為信念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后,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作一些關于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á 莽:mǎng 遍種:zhòng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覺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并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己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回答,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說,起一個什么作用?

  “創業艱難百戰多”追憶自己的戰斗生涯,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己犧牲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魂,和閻羅戰斗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斗,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l)“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難百戰多”大致相同,即雖然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斗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采納;后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滅吳。”后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己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著同志們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這兩句詩激勵同志們英勇戰斗,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盼望勝利,盼望戰友們頻傳捷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首革命戰爭——死不瞑目,激勵后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

  3.分析第三首詩

  (l)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該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為真理為革命而英勇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未來——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理解“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系是:回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展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為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質,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范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8梅嶺三章 篇10

  教學設想

  一、領會詩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崇高的獻身精神,革命必勝的信念。

  二、理解詩歌所描繪的形象:運用借代、借喻和引用的手法,把現實、想象和理想來,表現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宏大氣魄。

  三、了解詩歌語言的精練、節奏、押韻的特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揭示課題,簡介背景。

  這節課,我們學習陳毅的詩《梅嶺三章》。梅嶺就是大疫嶺,"五嶺"之一,在江四、廣東交界處。三章,指詩歌三首。梅嶺三章是寫梅嶺山區的三首詩歌。"章"字從"音"從"十","音"表示音樂,‘"十"表示完滿,完足.古代音樂一曲叫做一章,因而"章"也指詩歌段落,后泛指文章段落。

  二、分析小序。

  時間:1936年冬。地點:梅山。事情原因:"虛不得脫"。"得詩""留衣底"是為了以詩作遺言,表現詩人從容、鎮定、視死如歸、革命到底的決心。

  得:①能愿動詞,能夠;②完成。伏:躲藏。莽:密生的草。旋:不久。

  三、教師范讀全詩,正音。

  1.三首詩形式上獨立,內容上卻是一個整體,每首詩各有側重,指名朗讀第一轉后,提問:第一句"意如何"是向誰發問?

  "斷頭"是犧牲生命,面對"斷頭"的考驗,向自己發問。

  "創業……""創業"即創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要經歷無數斗爭,而即使犧牲也要人"泉臺""招舊部"一起"斬閻羅",提問:這里的"閻羅"是什么人?反動派這首詩圍繞"斷頭"構思,扣住現實,提問:除了現實,哪些是作者的想象?"旌旗"指代軍隊,"去來臺""招舊部""斬閻羅",作者將想象句現實結合。在這三點中"去"’"招‘""斬"三個動詞的運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了革命者視死如歸的氣概和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精神。

  2.自讀第二、三首詩。

  1)第二首說"南國烽煙正十年".從1927年"八一"起義,到1936年恰好十年,"烽煙"是用與戰爭有關的事物來指戰爭,是借代用法。第二首與第一皆有沒有"照應"之處?

  "此頭須向國門懸",引用吳國伍子胥的典故。第二首詩中哪一句話是想象?表達什么內容?"捷報飛來當紙錢",想象勝利的喜訊連翩飛來,希望幸存的同志用勝利的消息祭奠自己,表達樂觀主義精神。

  2)第三首詩"投身革命"表明了作者主動、積極的革命精神。

  提問:以下又怎樣表現了作者的英明預見?

  "血雨腥風應有涯","血雨腥風"借喻敵人對革命人民的鎮壓,"有涯",作者預言"血雨腥風’協有休止的時候。與第一首"斷頭"句照應的是哪~句?"取義成仁今日事",殺身以成仁,是孔子的話,舍生而取義是孟子的話,兩句連用,都指為信仰而犧牲生命,此處引用。全詩思想感情發展到頂點的是哪一句?"人間遍種自由花",意思是共產主義理想必將在全世界實現。

  四、藝術手法。

  1.修辭手法多樣化: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2全詩七言絕句,偶句壓韻,各押uo an a三韻。

  五、背誦全文。

8梅嶺三章 篇11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同志在最艱難、最困苦、“慮不得脫”的生死關頭寫的這組絕命詩,以其崇高思想、熾熱激情和從容不迫的氣度。證明郭沫若的贊譽并不為過。詩中所體現出的為信仰而獻身的從容與豪邁令人仰之彌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運用

  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比喻一般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和借喻。詩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現本體、比喻詞,直接用喻體稱說。文中使用借喻的有兩處。

  ①血雨腥風應有涯。②人間遍種自由花。

  “血雨腥風”借喻戰爭,形象地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反映詩人厭惡戰爭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種虛擬的花名,用來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達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與事物有一定關系的名稱來替代該事物的修辭方法。本文中有兩處:

  ①旌旗十萬斬閻羅。②南國烽煙正十年。

  “旌旗”是旗幟的通稱。部隊都有作標志的旗幟,這里用標志部隊的“旌旗”借指部隊。“烽煙”原來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烽煙一起,表示要有戰事。文中用“烽煙”借指戰爭。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形象性、生動性。“血雨腥風”把讀者帶進戰火之中,仿佛已經嗅到了戰爭殘殺生靈的血腥味;“自由花”,雖屬虛擬,但在讀者的眼前展現出鮮花爛漫、和平溫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萬”,使讀者看到軍旗獵獵,大軍浩蕩的陣勢;“南國烽煙”再現出戰煙迷漫、昏天黑地的戰爭氛圍。

  三、語言特色

  這三首七絕,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嶄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

  在語言上,發揮詩重想象和幻想的特點,賦予舊詩新鮮的含義,這種語言上“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詩意更為新奇、生動。例如,表達“將革命進行到底”這一思想用了“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幾種說法,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處:

  1.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的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

  2.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恨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

  3.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土英魂共斬閻羅的哀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層)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進行比較閱讀

  舊體詩的寫作可模仿前人詩意,推陳出新,可將李清照的《烏江》、陸游的《示兒》與本課詩作比較閱讀,體會其中詩情的承繼與變化。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邁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了解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學法引導

  查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幫助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理解作者從眼前寫到未來,即使犧牲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勝利這三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了解“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殊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為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③《示兒》《烏江》《自由》(裴多菲);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后于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了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l.詩歌要表現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就是要學習這種為理想、為信念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后,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作一些關于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á   莽:mǎng   遍種:zhòng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覺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并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己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回答,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說,起一個什么作用?

  “創業艱難百戰多”追憶自己的戰斗生涯,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己犧牲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魂,和閻羅戰斗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斗,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l)“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難百戰多”大致相同,即雖然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斗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采納;后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滅吳。”后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己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著同志們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這兩句詩激勵同志們英勇戰斗,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盼望勝利,盼望戰友們頻傳捷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首革命戰爭——死不瞑目,激勵后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

  3.分析第三首詩

  (l)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該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為真理為革命而英勇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未來——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理解“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系是:回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展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為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質,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范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8梅嶺三章 篇12

  教學目的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3.學習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重點:

  (1) 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難點:

  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出發長征,那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負軍事指揮,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斗

  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著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里。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解圍而去。今天,我們學習的《梅嶺三章》便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詩”。

  二、課文分析

  1.朗讀這三首詩(教師范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2.請一個學生讀小序,談談小序對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小序告訴我們這三首詩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寫作背景。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詩人的革命情懷,及詩人詩以明志的行為,表現了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

  3.這三首詩各著重寫什么,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試填表說明。

  ┌───┬─────────────┬──────────┐

  │ .....  │內容概括 ................         .│表現的革命精神 .....  │

  ├───┼─────────────┼──────────┤

  │第一章│身在必死險境,回顧艱 ..   ..│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

  │ .....  │難創業的征戰途程,申.....    │反動統治血戰到底的革│

  │.....   │明此生不見革命勝利, ...   ..│命精神。.....      .......│

  │ .....  │死后必要招集舊部英 .......    │ ..................         .│

  │.....   │魂,繼續戰斗。 ...........      │ ................         ...│

  ├───┼─────────────┼──────────┤

  │第二章│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 .  .│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

  │ .....  │人死不瞑目,勉勵幸存 ....   .│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 .....  │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 ...   ..│神。 ...........       ....│

  │....  . │報告慰死者。 ...........       ..│ ...............         ....│

  ├───┼─────────────┼──────────┤

  │第三章│詩人投身革命,以革命..... │表現了樂觀堅定的革命│

  │....  . │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 ..   ...│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

  │.....   │失敗,自由之花必將 盛開 。.│革命精神。.........     │

  └───┴─────────────┴──────────┘

  4.提問:第一首詩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首句用設問,總領全篇。回首平生,豪情無限。身經百戰,部下多有犧牲。后兩句生發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犧牲必去陰間召集舊部,率十萬精兵新殺閻王。這里的閻羅,影射反動的首頜。一個“斬”字,沉著痛快,筆力千鈞。

  5.提問:第二首詩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回首南國革命戰爭已進行了十個年頭,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對斷頭的今日,叮嚀后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烽煙”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狼煙作報警用,這里借代戰爭。“此頭須向國門懸”是汪精衛《獄中雜感》的原句。

  [煤山云樹總凄涼,荊棘銅駝幾變遷。/行去已無干凈土,化來徒喚奈何天。/瞻鳥不盡林宗很,賦鵬知傷賈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頭懸國門,用春秋吳將伍子前服懸東門典故,意為死不瞑目,據城門高處以觀天下大勢。“捷報飛來當紙錢”令人想起南宋陸游的《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飛來”輕快,歡欣,聯翩而至。紙錢祭死者,帶有民族特色,時代色彩。捷報當紙錢,活脫出將軍之口,妙語天成,壯而不悲。

  6.提問:第三首詩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風”借喻反動當局對革命人民的屠殺和鎮壓。“應有涯”是作者的詛咒,也是預言。“取義成仁”是引用典故《論語》殺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義”。“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眾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問:這三首詩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

  (1)用詞準確、形象。

  如:此去泉臺招舊部。用“招”,旗幟鮮明,有聲勢,有感召力。用“收”,有動作無聲勢,比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過程,顯得突然;用“集”,意與招略同,但舊屬厭聲,不含七律格律,續作平聲也不如“招”字響亮。

  如:旌族十萬斬閻羅。用“斬”,力度強,速度快,果斷干脆,有居蒿臨下的氣勢,聲調也猛烈高亢。用“殺”褒貶不分;用“伐”,用力太過;用“打”,與詩意不合。

  如:捷報飛來當紙錢。用“飛”,輕快,歡欣,聯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飄”,太緩慢,令人不耐煩;用“傳”,無形象感;用“交”,破壞詩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軌閻羅。借助迷信說法,抒寫情懷、反映生活、表達理想,可不排斥天國地獲等虛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類的怪異現象。下泉臺,招舊部,斬閻羅,比直接說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處在于:(一) 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惡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三)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士英魂共斬閻羅的奇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層的詩意,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小結

  這三首詩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無限忠于革命事業,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大無畏精神和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崇高理想。在寫作特色上,寫實與想象相結合,構思新穎、想象奇偉,表現了詩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與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義色彩。語言上運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語言形象精練。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默寫這三首詩。

8梅嶺三章 篇13

  湖南師大附中 黃 麗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因此,學生通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這么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領會詩歌所抒發的豪壯的情懷

  2.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初一的學生,他們對詩歌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么怎樣通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據這些情況,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詩的思想內容及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導入  新課、把握語脈、品味語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五大版塊。

  具體教學過程 如下:(邊講邊用多媒體演示)

  一、導入  新課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讓同學們初步了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著學習小序,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語脈

  1.聽三首詩的范讀錄音。

  聽的時候,提示學生聽清重音與語調,聽完后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著重寫什么?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么關系?“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后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三、品味語句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如準備何突破本文難點,我的設想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個知識平臺,引學生思維上路,分三步來化解本課難點: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分析詩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生動性;通過分析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1、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并學會、體味這些詞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針對第一章設計了這個問題:揣摩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的字好不好?為什么?

  此去泉臺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通過“招”、“斬”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②針對第二、三章設計了第二組問題

  a.“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個“須”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捷報飛來當紙錢”的“飛”字換成“傳”“飄”“交”字行不行,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為“參加革命”可不可以?為什么?

  通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第一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2.為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問題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3.為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為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變被動為主動地吸取知識,使我們這堂課的重點難點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四、拓展思維

  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并培養他們的比較閱讀能力,我設計了下面的比較閱讀訓練。

  下面三首詩的詩意與《梅嶺三章》有相似之處,請比較它們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a.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裴為菲《自由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五、提高能力

  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強誦讀,準備參加本班的詩歌朗誦比賽。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8梅嶺三章 篇14

  湖南師大附中 黃 麗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因此,學生通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這么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領會詩歌所抒發的豪壯的情懷

  2.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初一的學生,他們對詩歌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么怎樣通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據這些情況,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詩的思想內容及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導入新課、把握語脈、品味語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五大版塊。

  具體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如下:(邊講邊用多媒體演示)

  一、導入新課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讓同學們初步了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著學習小序,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語脈

  1.聽三首詩的范讀錄音。

  聽的時候,提示學生聽清重音與語調,聽完后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著重寫什么?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么關系?“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后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三、品味語句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如準備何突破本文難點,我的設想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個知識平臺,引學生思維上路,分三步來化解本課難點: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分析詩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生動性;通過分析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1、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并學會、體味這些詞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針對第一章設計了這個問題:揣摩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的字好不好?為什么?

  此去泉臺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通過“招”、“斬”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②針對第二、三章設計了第二組問題

  a.“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個“須”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捷報飛來當紙錢”的“飛”字換成“傳”“飄”“交”字行不行,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為“參加革命”可不可以?為什么?

  通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第一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2.為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問題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3.為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為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變被動為主動地吸取知識,使我們這堂課的重點難點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四、拓展思維

  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并培養他們的比較閱讀能力,我設計了下面的比較閱讀訓練。

  下面三首詩的詩意與《梅嶺三章》有相似之處,請比較它們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a.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裴為菲《自由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五、提高能力

  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強誦讀,準備參加本班的詩歌朗誦比賽。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8梅嶺三章 篇15

  一、主題思想

  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同志在最艱難、最困苦、“慮不得脫”的生死關頭寫的這組絕命詩,以其崇高思想、熾熱激情和從容不迫的氣度。證明郭沫若的贊譽并不為過。詩中所體現出的為信仰而獻身的從容與豪邁令人仰之彌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運用

  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比喻一般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和借喻。詩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現本體、比喻詞,直接用喻體稱說。文中使用借喻的有兩處。

  ①血雨腥風應有涯。②人間遍種自由花。

  “血雨腥風”借喻戰爭,形象地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反映詩人厭惡戰爭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種虛擬的花名,用來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達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與事物有一定關系的名稱來替代該事物的修辭方法。本文中有兩處:

  ①旌旗十萬斬閻羅。②南國烽煙正十年。

  “旌旗”是旗幟的通稱。部隊都有作標志的旗幟,這里用標志部隊的“旌旗”借指部隊。“烽煙”原來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烽煙一起,表示要有戰事。文中用“烽煙”借指戰爭。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形象性、生動性。“血雨腥風”把讀者帶進戰火之中,仿佛已經嗅到了戰爭殘殺生靈的血腥味;“自由花”,雖屬虛擬,但在讀者的眼前展現出鮮花爛漫、和平溫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萬”,使讀者看到軍旗獵獵,大軍浩蕩的陣勢;“南國烽煙”再現出戰煙迷漫、昏天黑地的戰爭氛圍。

  三、語言特色

  這三首七絕,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嶄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

  在語言上,發揮詩重想象和幻想的特點,賦予舊詩新鮮的含義,這種語言上“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詩意更為新奇、生動。例如,表達“將革命進行到底”這一思想用了“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幾種說法,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處:

  1.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的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

  2.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恨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

  3.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土英魂共斬閻羅的哀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層)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進行比較閱讀

  舊體詩的寫作可模仿前人詩意,推陳出新,可將李清照的《烏江》、陸游的《示兒》與本課詩作比較閱讀,體會其中詩情的承繼與變化。

8梅嶺三章(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梅嶺三章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同志在最艱難、最困苦、“慮不得脫”的生死關頭寫的這組絕命詩,以其崇高思想、熾熱激情和從容不迫的氣度。證明郭沫若的贊譽并不為過。...

  • 《梅嶺三章》說課稿(精選5篇)

    湖南師大附中 黃 麗《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

  • 七上《梅嶺三章》教案(通用12篇)

    祁家河初中學案設計 姓名: 課 題:梅嶺三章學習目標:1、熟讀詩文,理解并默寫。2、理解詩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3、體會革命者為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學習方法:反復誦讀、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 七上《梅嶺三章》教案(精選10篇)

    祁家河初中學案設計 姓名: 課 題:梅嶺三章學習目標:1、熟讀詩文,理解并默寫。2、理解詩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3、體會革命者為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學習方法:反復誦讀、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 《梅嶺三章》說課稿(通用4篇)

    湖南師大附中 黃 麗《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

  • 七上《梅嶺三章》教案

    祁家河初中學案設計 姓名: 課 題:梅嶺三章學習目標:1、熟讀詩文,理解并默寫。2、理解詩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3、體會革命者為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學習方法:反復誦讀、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 《梅嶺三章》練習測試題

    1.閱讀詩歌,回答問題。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 《梅嶺三章》教案1

    教學目的1.體會這組詩篇回環遞進、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2.學習陳毅同志面臨險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教學設想本課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篇。...

  • 河大版《梅嶺三章》教案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第三單元十二梅嶺三章清河二中郭秀菊教學目的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3、體會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作用。4、分析三首詩各自的側重點和相互關系。5、體會作者的豪壯革命情懷。...

  • 《梅嶺三章》說課稿

    湖南師大附中 黃 麗《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

  • 七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六区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 国产视色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 久久香蕉三级国产黑人 | yy111111少妇影院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看国产 | 一区二区三区日 | 免费看无码午夜福利片 | 亚洲欧洲日韩精品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蜜桃色永久入口 | 青青国产线免观 | 国产91对白叫床清晰播放 |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 | 玩弄白嫩少妇XXXXX性 | 特级视频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精品 | 啪啪毛片| 深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a久久久久久 午夜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操女人视频网站 | 操你av| 成人a在线观看 | 九九视频这里有精品 | 中文字幕无码乱码人妻系列蜜桃 | 夜夜嗨av色一区二区不卡 | 五月激香蕉网 | 九一视频在线看 | 亚洲精区二区三区四区麻豆 |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综合久久2o19 | 涩色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hd | 欧类av怡春院 | 极品少妇被猛的白浆直喷白浆 | 国偷盗摄自产福利一区在线 | 无码不卡中文字幕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