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講學稿(精選12篇)
《化石吟》講學稿 篇1
[教學目標]: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優雅、日轉星移、海枯石爛”等詞語。 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重點) 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象思維,深入理解是個內容。(難點)[學法指導]:朗讀法、討論法、聯想想象法[教學過程]:一、整體感知:1.字詞積累奇huan( ) guo( )藏 cong long ( ) zhuo yue ( )。 )骨 潛( )行 軀殼( ) 檔( )案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化石吟》的主要內容。 3.《化石吟》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理解1.《化石吟》中“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 的意思。全文采用 修辭,顯得親切自然。2.第一、二節是全詩第一層,通過 的形式,作用是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對下文有什么作用?領起下文幾段的內容?分別講述了那些神話? 3.第三至六小節中,表現思路的句子是哪一句?其中“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詩中“你”指代什么?為什么不用“它”?而“皺紋”又指什么? 4.“冰冷的骸骨”回答了什么平凡的真理? 5.第四小節中,“生之靈火”指什么?“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這句話有什么含義? 6.為什么把大自然說成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7.詩的第二節和最后一結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三.拓展延伸1.與下面詩句銜接最緊密的一句是:朋友,不要說地上是陰影,那是因為你總低著頭。 a. 抬起你的頭,大步往前走,把陰影永遠留在你的身后。b. 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頭,把陰影永遠留在你的身后。c. 抬起你的頭,迎著太陽走,把陰影永遠留在你的身后。d.迎著太陽走,誓死不回頭,把陰影永遠留在你的身后。2.仿照句子,續寫一個句子,使之與畫線句子構成排比句。沒有書,就像天空失去了陽光,鳥兒失去了翅膀。書給予我們的是無形的財富——知識和閱歷。在奧斯特羅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我們學會了堅強:在羅觀眾的《三國演義》里,我們增長了智慧。 。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師生共用講學稿類型:新授 課題:《看云識天氣》 主備人:李愛華 審核:七年級語文組[教學目標]:理解幾類詞語,復習鞏固比喻的修辭,體味語言的準確生動。(重點) 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增加一些看云識天氣的常識。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重、難點)[教學方法]:朗讀法、觀察與聯想、圖表概括法。[教學過程]:一、積累運用1. 給加點的字注音峰巒( ) 一霎間 絲縷 棉絮 月暈 冰雹 預兆 彌漫 lin 波2. 給多音字注音 暈 稱 卷 圈 薄 二、整體感知:1.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云和天氣是什么樣的關系?用段中的一句話回答: 2. 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什么?用課文中的話回答。 3. 作者從哪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 三、重點理解:1.第一節第一句中 這個詞說出了云的總體形態, 這個詞說出了云的總體特征。用波浪線分別劃出這兩個詞照應的內容。2.第一段的語言很有特點,如“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這樣打比方的好處是什么?仿寫一句: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3.第一段最后一句在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4.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別和下文哪些內容相照應?“往往”“常常”兩個詞刪去可以嗎?為什么? 5.第三小節中,作者把薄云分為 這幾種,采用了 的說明方法。“卷云絲絲縷縷的漂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此句表達方式是 ,修辭是 ,說明方法是 。6.四、五兩段寫到了幾種云?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這兩段文字具體詮釋了上文中哪句話? 。“積雨云越長越高,云底慢慢變黑,云峰漸漸模糊,不一會兒,整座云山崩塌了,烏云彌漫了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有時竟會有冰雹或者龍卷風”,這段話中的動詞有 ,其作用是 ,采用了 的說明方法。說明語言 (生動或平實)。7.第六段的中心句是 ?哪一個字起過渡作用? 本段在介紹云上的光彩和天氣的關系時,說明方法和上文有什么明顯的不同? 根據運上的光彩現象,可分作 這四種光,這種說明方法叫 。8.看云識天氣的意義是什么? 9.填寫下列表格: 云的形態與天氣云名位置形態特點天氣征兆卷云最高絲絲縷縷的漂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晴朗 云的光彩與天氣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色彩天氣征兆 四、拓展延伸1. 仿寫生活是一杯酒,散發著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書,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生活是 。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輕輕的飄在空中; 。2.寫出四句含云的詩句: 。3。下列說明方法各舉一例:a) 打比方 b) 引用 c) 摹狀貌 d) 分類別 [板書設計]: [教后反思]
《化石吟》講學稿 篇2
這是一首宣傳科普知識的抒情詩。詩人以優美的語言、神奇的意境,熱情洋溢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化石,為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觀,讓我們了解了那些已經滅絕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風采。詩歌構思巧妙、語言優美、意境奇麗、很有特色。
詩歌開篇,詩人用一組設問句組成的排比句,從個體到整體,由魚兒、鳥兒、樹兒推及到整個世界,發出一連串有趣的詰向,激發讀者的情思,激活讀者的思維,引導我們去思索探究億萬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礎上,作者十分機智地再用一設問擬人句:“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激情滿懷,巧妙扣題,總領全詩。一個“沉睡”,一個“長眠”,一個“蘇醒”,使詩歌上下呼應,環環相扣;一個“請”字,極富人情味,使詩歌情趣盎然。
接著,詩人用了四節詩,大肆鋪陳,吟詠化石,盛贊化石的功勞,為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為我們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們的“思緒引向遠古”,為我們描繪“生物進化的圖畫”,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進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著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的過程中,是化石,“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保存了“生命的檔案”;是化石,使我們得以復原恐龍、猛犸,讓我們仿佛看見了它們的“引頸長吼”;是化石,使我們得以重現遠古的林木,一睹它們“蔥蘢、幽雅”的風姿。然后,詩人以一“啊”字領起,用第二人稱親昵地直抒胸臆,議論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贊大自然這位“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詩歌寫得美麗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詩歌精美而靈動!澳惴穸嗽煳镏鞯拇嬖,/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詩眼,詩人在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又弘揚了唯物主義的進化論的真理,詩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詩人專門用了一節詩照應第二節,巧妙作答,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之美。結尾句“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不只是對第二節詩詩意的重申與反復,而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總結全詩,有力收束。讀罷上文,化石講述的故事難道不“令人神往、驚訝”?詩人在這樣的抒情議論中收束全詩,不但獨具匠心,而且強化了主旨。
詩歌向我們講述了化石保存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神話世界,盛贊了化石,宣傳了生物進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學知識,又頗具唯物主義精神,給人深深地教育和啟迪,直是難能可貴。
《化石吟》講學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知識有關,學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痘鳌肥且栽姼璧男问,贊美了化石對于人類認識古代生命的作用,目的是啟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因此,在本詩的學習中,除了詩歌知識的學習,還必需了解化石的有關知識作為背景,才能較深刻地理解化石對于生物進化論的貢獻以及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化石等古生物方面的知識較為缺乏,要靠教師補充和引導。
三、教學方法:
1、預習背景知識的方法。教師提供化石與進化論方面的知識材料給學生預習,使學生對化石的感受能夠豐富起來,側重點是理解化石說明了生命演變的事實,證明了生物進化的真理。在此基礎上理解作者贊美化石的感情,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2、擬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出示遠古動植物化石的相關圖片和播放有關遠古時代恐龍的科學幻想片(《侏羅紀公園》)。(這個做法能積累理解本詩第3節、第6節的知識背景)。
3、對比法。引入學生學過的《石灰吟》和本詩對比,同是贊頌詩,但贊頌的側重點卻不同。
4、朗讀法。本詩與第6課《理想》一樣,節奏感強,適合朗讀。在朗讀中理解化石的外表特征,如“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等。同時在朗讀中理解本詩的押韻、設問、擬人等特點。
5、拓展延伸法:閱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教學過程:
1、課前印發教師收集的“化石簡介”的資料,學生自由閱讀。
2、課堂提問,就同學們所看資料,回答:a、什么是化石?b、化石是怎么形成的?c、化石分為哪幾類?d、科學家是怎樣研究化石的?e、化石說明了什么真理?
3、請一個同學背誦《石灰吟》,另一個同學朗讀《化石吟》,思考這兩首詩歌的異同點。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兩首詩歌都是贊美詩歌,但前者主要是詠誦石灰的堅貞的精神,目的是用來象征一種人;本課則是贊美化石講述了令人驚訝的“神話”,是贊美化石本身,贊美它講述了生命演化的故事,贊美它證明了生命進化的真理。
4、多媒體播放化石的圖片。然后請同學們齊讀詩歌,談談同學們對詩歌中描繪的化石形象做一個對比,增強對“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的理解。
5、同學們對圖片上的化石形象也許有點失望,這樣的化石怎么就“講述了奇幻的神話”呢?播放《侏羅紀公園》中的兇猛的恐龍和原始森林片段5分鐘。接下來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6小節,理解作者對大自然的由衷贊美。(即“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6、再次朗讀詩歌,分析詩歌的寫作上的特點。結構分為3個層次,1、2小節設問,第7小節回答,形成首尾照應。中間3、4、5、6小節寫化石對回答了真理,它的珍貴和證明了生命的不停息的事實。并歸結到對大自然的由衷贊美。再分析一下擬人手法的使用好處及本詩押韻上口的特點。
7、小結作者贊美化石的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化石保存了遠古生命的信息,使人類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從相信上帝、相信造物主到相信科學的進化論,這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里就有化石的功勞。
8、作業設計:閱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師批改作業后,選擇一部分好的在教室墻壁上張貼,供學生們交流。
附錄 學生預習資料:化石簡介
1、什么是化石?
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簡單的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后的遺體或是生活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后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
2、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于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后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巖或石灰巖。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巖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大概動物柔軟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在這兩個地區的凍原上發現的大量的凍結的多毛的猛犸遺體——一種絕滅的象。這些巨獸有的已被埋藏達25000 年。當凍土融解,猛犸的遺體就暴露出來。也有些尸體保存得很不好,當它們暴露出來時,其肉被狗吃了,其長牙被象牙商倒賣。猛犸象的毛皮現在在很多博物館展覽,有的把猛犸象的肉體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后并進一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雖然生物體的軟組織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化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對罕見的。古生物學家更經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巖石中的化石。
3. 化石分類:
遺體化石:遺體被埋藏并在一定條件下被石化而成的化石。
遺物化石:生物的排泄物(糞化石、卵化石)及人類使用過的工具形成的化石。
遺跡化石:古代的生物在脫水后的碳痕及足跡等化石。
4. 化石與生物的進化
生物進化的順序和意義:
(1)越是古老的地層(深層)里化石生物越簡單、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層(淺層)里化石生物越復雜、越高級。
(2)意義:動植物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
化石在地層按一定順序出現的事實是生物進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說明了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它反映了生物進化的順序是: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
《化石吟》講學稿 篇4
一. 由電影《侏羅紀公園》導入
二. 放映一組關于蟲魚鳥獸的化石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三. 研讀課文
1. 教師范讀 ,請學生思考詩中提出的問題
。ㄇ榫吃O計:假設你現在就站在生物博物館的門口,老師馬上就要帶你進去,你準備好了嗎?看到這些奇異的生物化石,你會想到什么?)
2. 由學生自由提問,老師歸納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全班討論
如:1,沉睡億年的石頭怎樣說話?
2,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什么觀點?
3,皺紋和化石有什么關系?作者為什么要寫皺紋?
3. 教師總結
。ㄇ榫吃O計:當你參觀完生物博物館,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你有什么感想?)
四. 反復朗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五. 作業
自己收集一些關于生物化石的圖片、資料,全班辦一個圖片展。
《化石吟》講學稿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嘆服、?菔癄、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了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爬斫庠姼鑳热,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
、茖W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培養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更是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里行間流露贊嘆之情。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詩歌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聯系生物學知識,充分調動思維活動,理解詩中所寫內容,激發探究生物進化的興趣。
3、討論點撥法: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圓合的結構美。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誦讀感知詩歌大意。設疑研討,調動想像力,理解詩歌內容要點和結構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古生物化石圖片)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痕跡的遠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二、解題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茖W詩是以詩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耙鳌笔枪旁娭械囊环N體式,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上比較自由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這里是贊頌的意思。
三、暢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朗讀,勾畫并疏解字詞,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投影:
⑴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guǒ藏cōnglóng
zhuóyuè骸骨潛行
軀殼檔案猛犸
、聘鶕屃x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谛稳菁澎o無聲的樣子。
、鄯Q贊而且佩服。
④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異而虛幻。
、窃谙铝袡M線上選填恰當的修飾詞語:
的神話、的真理
的骸骨、的密碼
的魔法師、的雕刻家
明確:
⑴幻裹蔥蘢卓越háiqiánkédàngmǎ
、朴难徘娜粐@服海枯石爛蔥蘢奇幻
⑶奇幻平凡冰冷珍貴高明卓越
2、教師感情飽滿地范讀全詩,學生感受其中對自然高妙的贊嘆和節奏韻律之美。
提示: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并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3、學生自由誦讀,結合生物學知識理解詩歌內容。
思考:
、呕鳛榈厍蛏显浻羞^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打開讀者思維閘門的?
、企w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钦洺鲈娭4、6兩節的比喻句各一例。
、鹊3節中的“你”具體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為什么?
、苫匾暤氖湃トf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嗜娖吖澋乃悸穼哟问窃鯓影才诺模埡喴爬ā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旁姼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啤澳惆盐业乃季w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緊承問句之后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
、腔骸盀闅v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取澳恪敝复K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稱,顯得親切自然。
、蓪W生積極想像,可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補充。3、4、5、6節是化石的“話”。
、试姼韫财吖,可分三層。其中1、2節是第1層,通過問句引發讀者想像。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問有答。
4、學生集體誦讀全詩,讀出對自然高妙的贊嘆。
四、探究研討
1、指名學生誦讀第1節,思考:詩歌以四個問句開篇卻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進化的歷程,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請結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學知識,談談有關生物進化的話題。
明確:依次指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助讀:
投影:
魚類的進化
魚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群。它的出現,標志著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質的飛躍;它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
最早的魚類化石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原始的魚類渾身布滿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為無頜類。
泥盆紀是魚類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是魚類中興時代。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族達到全盛。
2、詩的第二節和最后一節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安排結構有什么特點。
提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后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說,第7節是對第2節的回答。
3、“復原的恐龍、猛犸仿佛在引頸長吼”詩句會引發你作何感想,請就你搜集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講有關恐龍和猛犸的情況。
助讀資料:
⑴恐龍:
恐龍是指古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大類,一類叫蜥龍類,另一類叫鳥龍類!翱铸垺币辉~的原來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都比較巨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大的體長數十米,小的體長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
兩億多年前,恐龍──這一奇特的生命曾經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稱霸一時,足跡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只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供人們猜測探索的謎團。這段歷史時期出現的許多有特色的事情,人們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尋、去思索,其中如最為兇猛的巨龍,身形秀麗、行動敏捷的食肉恐龍美頜龍,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是現今大象體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龍震龍,奔跑速度較快的似雞龍,聰明的傷齒龍,以及愚笨的劍龍和食量的腕龍等。
恐龍家族之最:
最聰明的恐龍有:傷齒龍美頜龍空尾龍
跑得最快的恐龍有:鴯鹋龍似雞龍棱齒龍
體重最重的恐龍有:震龍腕龍虛幻龍
脖子最長的恐龍有:馬門溪龍長頸巨龍梁龍
最兇猛的恐龍有:巨龍霸王龍躍龍
食量的恐龍有:腕龍虛幻龍達瑪拉龍
尾巴最為強勁的恐龍有:甲龍蜀龍梁龍
吼聲的恐龍有:擬櫛龍巨龍美頜龍
、泼歪铮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久遠的冰河時代。猛犸(又被稱為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的體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當代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猛犸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樣溫馴謙和。
猛犸的尸骨殘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的。猛犸的身世來歷在當時就眾說紛紜。但依考古發現可以推斷的是當時西伯利亞的猛犸數量十分可觀。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驚訝,閱讀全詩請選擇一種化石,合理想像,寫一段故事,體裁不限。
教師提供艾青《魚化石》片斷和猛犸的故事,以開闊學生思路。
投影:
魚化石
動作多么活潑,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
在巖層里發現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獵鹿人發現一具完整的猛犸尸體。在發掘現場,人們發現猛犸是保持一種“坐姿”死在一個堅硬的大土塊上,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現象,胃中尚有沒消化的食物──樹枝和青草,甚至嘴里還有一束沒來得及咽下去的青草?茖W家根據尸體的上述情況及現場環境,對這頭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測:在遠古時代的某一秋日里,一頭猛犸漫步在別寥佐夫卡河的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和樹枝卷進嘴里,突然,河岸邊的土層因河水的長期浸潤,承受不了猛犸這龐然大物的體重而發生坍塌,這頭猛犸束手無策地陷了下去,當它奮力掙扎總算支撐著站立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堅硬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以肌肉充血的情況可以判斷它最終是窒息身亡的。
5、放錄音,學生跟讀全詩。
《化石吟》講學稿 篇6
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痘鳌肥且皇卓茖W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的人類的偉大。教學這篇課文時要聯系生物學的內容,如魚類進化、鳥類祖先、兩棲類祖先、被子植物、恐龍、猛犸等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反復朗讀,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的節奏韻律之美?茖W詩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這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教學過程 中要以此激發學生愛科學文學的熱情。
本節課我要完成如下幾個目標 :
(1)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讓學生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 中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教學重點,本文教學重點是: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奏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我的教學過程 是這樣設計的:共分了導入 新課、整體感知、重點研討、質疑釋疑、拓展延伸、 小結、布置作業 六個環節。
1、導入 新課。
導語 如下:大家聽說過“滄海桑田”這個詞嗎?這個詞什么意思呀?晉代葛洪《神仙傳 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茖W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贊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2、整體感知。
在進行整體感知的時候我先出示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 ,投影顯示),然后范讀課文(或用錄音帶)。學生聽讀時要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1)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2)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課文內容,特別講解詩歌的幾個層次,理清詩歌結構。
因為這首詩歌比較長,學生在整體把握的時候,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建議在講解這一部分的時候。要進行分層。第1、2節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暇思的內容;第七節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響應。
最后讓學生自由、大聲的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3、重點研討。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把握文章主旨,在進行重點研討的時候,我設計了這么幾個問題:
。1)“你能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了什么樣的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然后組織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為單位起來發言。(其他的小組成員可以做補充發言),可能學生的回答不會很完善,這時教師就要適當提醒,幫其完善。
4、質疑釋疑。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采用學生討論的方式。四人一組進行探討,將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可以采用記者招待會的方式)。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5、拓展延伸。
以“交流會”方式,讓學生將自己課前收集的有關化石的圖片、光盤、書籍等內容展示給大家,互相交流。通過這個環節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關于化石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
6、小結、布置作業 。
《化石吟》講學稿 篇7
青島三十三中 作者:崔顯升
【教學目標 】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2、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一課時教讀。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在課前參觀當地的博物館,走訪有關專家,請教生物老師,或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找有關古生物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2、教師在備課前,也要搜集一些有關資料。
3、推薦網站:
(1)
(2)
(3)
(4)
。5)
(6)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贊頌化石的優美詩歌《化石吟》。(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將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圖片或文字資料,拿出來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備“拓展延伸”環節使用。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骸骨、烏有、裹藏、蔥蘢、幽雅、?菔癄、日轉星移
2、朗讀
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
。1)各自練讀。
。2)讓部分學生示范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3、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就詩歌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2節,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節,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化石中“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經過?菔癄、日轉星移,生命由低級逐步想高級發展;第6節,贊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通過化石我們可以了解生物的進化。
2、請你說說詩的第二節和最后一節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這樣寫,有放有收,前后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3、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顯得自然親切。全詩共4個“你”字,其中三個都用稱呼化石,但第6節中的“你”卻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明確:詩歌的第3、4、5、6節都是化石說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2、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圖片或文字資料,然后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有特色的圖片,并作簡要的解釋。
五、布置作業
根據自己搜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寫一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文章,字數要求在600字以上。
【本教案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薄敖處熓菍W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所以我在教讀本文時,一方面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逐步理解詩歌內容,并細心體會詩歌的鮮明節奏,和諧聲調,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目光從詩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學和古生物考古學,以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學。第三,在教學過程 中,學生能夠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這就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化石吟》講學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張鋒的科學詩《化石吟》。
【內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Σ豢蓻],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為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系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犸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拧±斫狻⒎e累“奇幻、蔥蘢、幽雅、?菔癄、日轉星移”等詞語。
、啤×私饣宫F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拧±斫庠姼鑳热,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
、啤W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關于教法】
為此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里行間流露出贊嘆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象中的遠古世界,并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于鍛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教學設想】
預計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投影展示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展示古生物圖片,完成知識目標二。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認識詩歌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聯想想象,描畫化石所呈現出來的奇幻圖畫。
第二課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詩歌的內容。
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提倡用詩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課時為例,說一下具體的課堂實施。
【教學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預習
1、劃出自己認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會讀會寫。
2、熟悉課文。
《化石吟》講學稿 篇9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诶砬褰Y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墼鰪娗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并指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了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四、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導入
①可采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并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②也可用音樂導入:《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么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笔^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3、感知內容
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后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于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范讀。(配樂范讀課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后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贊美之情。
c.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后,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4、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還應學會細致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谧灾魈骄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并體味)
問題組: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后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發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翱滔碌赖腊櫦y”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余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蹖W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復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芎献魈骄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么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么?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5、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閱資料后,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6、信息反饋:
《化石吟》講學稿 篇10
廣州市赤崗中學婁紅玉
一教材簡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單元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而《化石吟》作為第一篇課文,應是引導學生走進科學宮殿的前奏。它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也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熱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語言優美的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感情豐富。應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激發學生熱愛文學的熱情。
二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 理清結構,揣摩語言,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像。
3、 增強求知欲,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1、 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節奏、音律之美。
2、 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四教學策略
1、吟誦法。
詩歌教學首先應重在朗讀吟誦,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節奏,詩歌的韻律,詩歌的感情;在誦讀中揣摩詞語的形象精煉,句子的含義雋永,在誦讀中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2、聯想想象法。
科學的探索同樣需要豐富的想象。依據現存的化石推測逝去的世界,依據科學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聯想想象中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五學習方式
1、自覺參與
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創設適宜誦讀的情境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誦讀中來。讀中見意、讀中品詞、讀中悟情,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揮,參與意識不斷加強,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探究
依據化石推測上古的生物世界,打開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分聯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發言中主動思考,在表達中善于探究,逐漸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小組合作
整個教學過程 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人都明確分工,分別指定讀題員、記錄員、報告員、協調員等;小組之間公平競爭,合理比較,使學生群體間產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益。
六課前準備
1、 教師與學生一起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
2、 結合生物課了解生物的進化,化石的形成。
七教學步驟
1、 導入 新課
教師展示有關化石的圖片,并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懊CS钪妫乩咸旎;?菔癄,滄海桑田。但無論多久多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從遠古駛向現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那億萬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2、 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2)學生掌握生字詞。
。3)教師指導閱讀:
例:詩歌的節奏,
詩歌的韻律,
詩歌的感情。
。4)問題討論:
例: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中那些地方體現了這種感情?
。5)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詩歌,整體感知體會。
3、 揣摩研讀
。1)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詩歌語言的形象、精煉。
例:重點字詞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重點語句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
。3)學生集體朗讀詩歌,仔細研讀賞析。
4 、拓展運用
。1)聯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資料,推測猛犸的死因。鼓勵學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動描述。
。2)表達感受
面對這幅猛犸圖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請用一兩句詩來表達。
5、 教師小結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學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尋生命的足跡。同學們,愿這首詩不僅給你們帶來文學的享受,也給你們帶來探索科學世界的動力。
6、 布置作業
(1)收集有關化石的文字資料、圖片等,辦一份手抄報。
。2)你喜歡科學詩嗎?請模仿著寫一首。
八教學效果及反思
1、這節課把握住了課文的兩個重點來教,一是科學性,一是文學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頌法和聯想想象法來落實,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自覺參與,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達,激發了愛科學和愛文學的熱情,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
2、在品味詩歌語言這一環節上,學生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比較少,說明對詩歌語言的揣摩理解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引導、研讀和訓練。
3、推測猛犸死因的時候,有些學生的想象過于離奇,與上古時期的氣候、地理條件等都相差太遠。說明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對有關古代生物的知識了解太少,知識不夠廣闊。以后應指道他們開闊視野,廣泛吸收各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化石吟》講學稿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新鮮詞語:?菔癄、日轉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現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2.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ㄈ┑掠繕耍
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之美。
教學難點:
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
課文類型:
講讀課文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法。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帶、投影儀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贊頌化石的優美詩歌《化石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骸骨烏有裹藏蔥蘢幽雅?菔癄日轉星移
2.朗讀
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
(1)各自練讀。
。2)讓部分學生示范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3.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就詩歌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2節,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節,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化石中“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經過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由低級逐步想高級發展;第6節,贊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通過化石我們可以了解生物的進化。
2.請你說說詩的第二節和最后一節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ㄟ@樣寫,有放有收,前后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3.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顯得自然親切。全詩共4個“你”字,其中三個都用稱呼化石,但第6節中的“你”卻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明確:詩歌的第3、4、5、6節都是化石說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2.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圖片或文字資料,然后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有特色的圖片,并作簡要的解釋。
五、布置作業
根據自己搜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寫一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文章,字數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書設計:
化石吟
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記錄了生命潛行的軌跡展現了神秘的遠古世界
自然的神奇科學的力量人類的偉大
七、教學后記:
在教讀時,一方面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逐步理解詩歌內容,并細心體會詩歌的鮮明節奏,和諧聲調,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目光從詩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學和古生物考古學,以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學。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化石吟》講學稿 篇12
[文本解讀]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也是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是用詩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以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吟”是古詩中的一種體裁形式。在文中有“贊頌”的意思。教學這首詩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理解詩的內容,二是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知識的興趣,進而意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珍稀動植物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想去說。要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既學習了語文,又得益于自然知識。教學中采用“朗讀法”和“聯想想象法”,通過反復誦讀,感受音樂美和情感美;聯系自然科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想象遠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有關化石的圖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導入。
1、出示始祖鳥化石及其復原圖。(第一張幻燈片)
2、師述:一塊堅硬冰冷的石頭,因保留了動植物的遺體、遺跡而成為化石。偉大的科學家們通過科學的推測、大膽地想象,復原出遠古生物原本美好的形態?磥恚叵聦毑夭粌H指金銀珠寶,還指這各形各色的化石。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化石吟》!耙鳌,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在這里有“贊頌”、“詠嘆”的意思。
二、讀課文,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說說讀后的感悟。
以“這是一首……的詩”說話。
2、指導朗讀。
、俳處煶鍪疽欢澋脑娢,示范朗讀。(第二張幻燈片)
、趯W生仿讀其他各節。
、壅故纠首x效果。
3、比較朗讀,體會開頭的好處。
比較原詩和改動的詩,看有什么不同?(第三張幻燈片)
最早的魚兒沒下巴/最早的鳥兒嘴長牙/
最早登陸的魚兒沒有腿/最早的樹兒不開花
明確:用一系列的問句,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也能起加強語氣的作用;還表現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求知欲望,感染讀者,讓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一萬年前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的奇妙的故事。
三、合作改寫
1、我們常說寫文章要開篇點題,那么這篇文章點題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確: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師述:是呀,化石開口講了話,幫助我們解答疑難。化石都講了些什么?我們來探究一下。四人為一組來合作學習。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詩,根據詩的內容,將詩的語言改為自己的語言。怎么說?這樣說: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啊,你的存在,否定了上帝造人、上帝造萬物是多么荒謬。其實,生命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這是你告訴我們的最平凡的真理。
2、學生合作,分組讀詩,討論,說話。
3、學生自由交流。
4、老師小結:通過合作學習、朗讀與改寫,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首詩歌的內容。那么同學們知道恐龍、猛犸的故事嗎?給大家講講吧。(隨即補充有關資料與圖片)
恐龍是遠古爬行動物的一種,原來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比較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有的長達數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也有在空中飛的翼龍。兩千多年前,它們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足跡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讓人猜測的迷團。
猛犸又稱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體形比象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當代象要長得多,看上去,給人青面獠牙的感覺,而不像現在的`大象那樣溫馴。
1901年,人們發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犸化石。猛犸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嘴里還有沒來得及咽下去的青草?茖W家推測:在遠古的某個秋日,一頭猛犸漫步在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卷進嘴里。突然,河岸邊的土層發生坍塌,這頭猛犸毫無防備地陷了進去,但它奮力掙扎總算站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它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最終窒息而亡。
四、拓展練習
1、出示魚化石或琥珀化石的圖片,讓學生復原其形象或想象其成因。
2、下面是艾青寫作的《魚化石》比較其與本文的異同。
《魚化石》
——艾青
動作多么活潑/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埋進了土層;
過了億萬年/地質勘察隊員/在巖層中發現了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連嘆息也沒有/鱗和鰭都完整/卻動彈不得;
你絕對的靜止/對外界毫無反應/看不見天和水/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五、總結本文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作者以詩的形式,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讓人驚嘆的生物世界。詩人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說話的化石文章開篇就以問句的形式引起讀者的興趣,讓人產生一種神秘感;進而將讀者引入對遠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體抒寫了遐思的內容。最后回答問題,呼應開頭,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傊,本詩通過對化石的贊頌,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贊美了科學的奇妙和人類的偉大。
教學板書:
。1)提問
揭示生命起源
化石吟(2)遐思提供研究資料首尾呼應
描畫生命檔案
。3)回答
科學的神奇人類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