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專題教學
[教學設(shè)想]
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古詩詞鑒賞題從未“缺席”。所謂鑒賞是指讀者閱讀作品時的一種審美活動。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作品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或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強烈反應(yīng),得到美的享受,從而領(lǐng)略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shù)特色。大多數(shù)學生對古詩詞鑒賞都有一點畏難情緒。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想在教學中安排一個古詩詞鑒賞專題,分別從知人論世、把握意象、品味語言、賞析表現(xiàn)技巧等四個方面入手,來提高高三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這節(jié)課,從理解意象入手鑒賞詩詞。明代詩評家胡應(yīng)麟曾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詩藪》)可見,品味揣摩意象對鑒賞古詩詞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
學會從詩詞的意象入手,解讀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想在這堂課上和大家一起探討古詩詞的鑒賞。一提到古詩詞,有些同學就有點兒望而生畏。其實,古詩詞鑒賞并不像有些同學想象的那么困難。詩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我們就能夠與幾百年前的詩人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這正是鑒賞詩詞的基礎(chǔ)。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這個切入點吧。
先讓我們來看一首唐詩。這首詩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幾年前香港的一位女歌星還為它譜了曲,把它請進了流行歌壇。它就是李白的《靜夜思》。請同學談?wù)剬@首詩的感受。
1、 “月”是客觀的景物,沒有感情色彩。而在這首詩中的“月”,寄寓了客居他鄉(xiāng)的詩人內(nèi)心深深的思鄉(xiāng)情懷。這種能夠傳達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在詩歌中稱為意象。
2、意象是構(gòu)成詩歌意境的具體的細小的單位。明朝的詩評家胡應(yīng)麟曾說過:“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可見,只要把握了詩詞中的意象,就不愁對整首詩境的領(lǐng)會了。今天,我們就從意象這一角度入手,來解讀詩意,體會詩情。
二、積累慣用意象
1、曾經(jīng)照耀過李白的那一輪明月,不知打動了多少人心。很多詩人詞人留下了傳誦千古的詩句。(請同學來說說)
2、為何月亮會引人思鄉(xiāng)?(月圓便想起團圓,月缺便想起分離。而人生總是離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圓人不圓。看見月亮很容易觸景生情,想起故鄉(xiāng)、親人;同一輪圓月照耀著游子同時也照耀著故鄉(xiāng)和親人。不禁引人遐想:今夜,月下的故鄉(xiāng)該是一如既往地美麗而寧靜吧。故鄉(xiāng)的親人又在干什么呢?)
3、可見,“月”因為有這樣一些公認的特點,才成為眾多詩人筆下思鄉(xiāng)懷人的意象。這種在古詩詞中反復出現(xiàn)的、表達某種特定情感的意象叫做慣用意象。
4、除了“月”之外,還有“柳”。如果我們在讀古詩詞的時候留意一下,會發(fā)現(xiàn):“柳”出現(xiàn)在送別詩中的頻率奇高。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鄭谷 《淮上與友人別》
在古詩詞中詩人常常用“柳”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因為“柳”與“留”諧音;北朝樂府有《折楊柳》的曲調(diào),表達惜別懷遠之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且楊柳隨風搖擺之態(tài)令人生依依惜別之情。
5、在古詩詞中象“月”、“柳”這樣的慣用意象不少。(請同學說說。)
見到落花流水就感嘆時光流逝,看到大雁南飛便心思故鄉(xiāng),這幾乎成了詩人共有的情懷。如果我們在平時能做個有心人,注意積累,那無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些詩句中蘊含的情感。
三、把握意象特征
1、當然,我們讀詩時也不能簡單的生搬硬套。因為詩是情感的產(chǎn)物,而情感是最具個人性的。所以我們在體會蘊含在意象背后的情感時,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就在眾多詩人把“柳”浸泡在離別的凄苦中時,唐朝詩人賀知章卻為“柳”寫下了一曲頌歌。(請同學背誦。)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1)賀知章贊美了柳的什么? (贊美了初春嫩柳的顏色、柳枝、柳葉,正是春風妝扮了柳。由此可見,詩人借“柳”來贊美春風、贊美春天。)
2)為什么悲喜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可借同一株“柳”來表達呢?
(同一個物象從不同的角度看,具有不同的特征。正所謂“橫看成林側(cè)成峰”。如“柳”,從字音,從傳統(tǒng)樂曲和習俗看,它可寓惜別之情;從它婀娜的姿態(tài)看,它可以傳達春的訊息。而不同的特征可以寄寓不同的情感。)
3、有時候,詩人為了抒發(fā)自己獨特的情感,還會去挖掘意象被忽略了的特征。“落花”的凋零、衰敗是極易引發(fā)多愁善感的詩人的愁情的,所以它成了許多詩人筆下嘆息時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意象。而有一位詩人面對落花就彈出了別調(diào)。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注]本詩是詩人辭去官職,離京之前所寫。
1)龔自珍筆下的“落花”有何特點? (花落歸根化作春泥,孕育新的花朵;“落花”是有情物。)
2)“落花”有著什么樣的“情”? (無私奉獻的精神。)
3)詩人當時因不滿官場黑暗,毅然辭官,回家鄉(xiāng)杭州講學,把自己的學業(yè)和思想傳授給學生,為國為民盡最后一點力。這首詩寫于即將離京之時。結(jié)合這一寫作背景,我們就不難理解詩人在詩中移情于落花,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要奉獻自我的愿望。
4、由此可見,詩人是根據(jù)自己的情感體驗來選擇意象,這就使他們筆下的意象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那么,細心的品味揣摩意象的特征,捕捉一切所有能展現(xiàn)意象的信息,同時結(jié)合詩人的經(jīng)歷、寫作背景,就能夠準確的體會詩人的情感了。
四、小結(jié)
1、積累慣用意象。
2、把握意象特征。
相信做到了以上兩點,對于我們平時解讀鑒賞詩詞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