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課
徐匯區教師進修學院 小學部 閔曉立
評課是一種課堂教學評價。它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作切實中肯的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學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評課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是完善教學系統的重要環節,是推動教師教學活動“增值”的重要手段。
那么,我們該如何評價一堂語文課呢?
在評課之前,我們有必要對語文課程做一些相關的了解。
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意味著語文課程必須遵照語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掌握語言這一重要的交流與思維的工具;語文課程同時還要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與文本形成互動,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構筑學生一生發展的文化基礎。
二、語文課程的四條基本理念重在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
1、 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構建開放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是人類生活的濃縮,它的內涵極為豐富,包括了自然、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我們應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渠道。那么怎樣拓寬呢?
(1) 開放的語文課程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為依托,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強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既引導學生利用教科書學習語文,又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通過多渠道的語文實踐活動,加強人際交流,提高語言感受、運用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
(2)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語言學習的內容和形式。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能使語言學習的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為生動。大量的網絡信息,精彩的圖片,為語文學習提供了不可窮盡的資源寶庫。網絡的互動性又為學生營造了運用語言的平臺。
2、 開發語言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課程目標、內容、要求的確定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既有能力和發展可能,關心學生的內心需求。由于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而語文教學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還應鼓勵學生以靈活多變的方式學習,使他們能夠適應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環境,不斷地通過已知認識探求未知,為終身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在動態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感覺、體驗優秀作品的語言魅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對語言規律的無意識的認識,轉化為有意識的發現,逐步地由口頭語過渡到書面語,并由掌握的書面語提高已有的口語質量,使語言積累內化為語言能力。
3、 增加文化積淀提升文化品位。
語文課程不僅要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運用規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視學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這一理念的提出,強調了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語文課程與科學課程迥然不同,科學課程以理性著稱,語文課程則以感性見長。語文課程大量的是形象鮮活、感情強烈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必須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審美的感化、心靈的感動。教師應發揮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受感動,教師首先要受感動。只有當教師熱情投入、真情流露、激情四射的時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會神,學生才能真正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形成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健全的人格。
4、 逐步形成問題意識,培養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體驗性、研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這一理念的提出,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認識輕體驗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揚棄。這一理念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當學生產生了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選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集體探究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優勢互補中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更加豐富全面,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從而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加強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并不意味著拒絕接受學習。在新的教學方式里,教師仍要“講”,或是提供知識背景,或是點撥言語規律,或是交流自己收獲,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
三、新課標的三大特點
1、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要求的確定力求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
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評價意見,以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為核心,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
2、目標、內容、要求的確定針對上海中小學生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