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課
課程內容分別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學習”等方面提出要求。課程內容強化了文言詩文的學習,旨在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吸收語言精華,提高書面表達能力。
3、新課程標準賦予“語文雙基”以時代的內涵。
所謂雙基,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指語文知識:字、詞、句、篇;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根據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我們對語文學科雙基的認識也應該賦予新的內涵,著重從兩大方面打好基礎: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如,獲取語文字、詞、句、篇基礎知識,有初步的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備聽、說、讀、寫能力等;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如,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品位;形成初步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
在初步了解了語文課程之后,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評課方法:
一、綜合評析法
綜合評析法是對一節課從整體上作出全面、系統、綜合性的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系統地分析課之所以必要,是為了看出和理解各種教育現象的實質及 因果關系。”。
采用綜合評析法進行評課,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具體分析:
1、從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分析
目標要明確、集中、適切。“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明確”是指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具體的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準;“適切”是指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對情意目標的制定,要注意循序漸進,逐步達成。
案例一:《生死相隨的海鷗》教學目標(新教材第五冊)
1、能認識生字“衍”,通過查字典理解“繁衍”的意思。
2、能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詞語:“成千上萬”、“成群結隊”、“鋪天蓋地”、“四面八方”;并嘗試運用這些詞語寫一段話介紹海鷗集體營救同伴的場面。
3、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4、5小節。
4、能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動物和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
(評析:教師在鉆研教材、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制定了字詞教學、朗讀教學、語言實踐、閱讀教學和情意目標,清楚地呈現出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每一項目標的表述都相當具體,以第2項語言實踐目標為例,教師在表述時明確指出了進行語言實踐的條件——理解、積累詞語;行為——寫一段話;標準——介紹海鷗集體營救同伴的場面。情意目標定位在“感受動物和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2、從教材的處理分析
(1)整體的把握是否正確。
(2)突破口的尋找是否恰當。
(3)教學板塊是否合理。
案例二:《爸爸和書》教學板塊設計
《爸爸和書》一課,緊緊圍繞書來展開文章。書把爸爸、作者和姐姐聯系在一起。父母的生活條件并不好,但是總要省出一些錢來給孩子買書,希望孩子能認真讀書。孩子們在父親的關愛下,都深深的愛上了讀書,甚至把一本又薄又破舊的童話書視為珍寶。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正是充分挖掘了文中語言本身的價值,抓住“珍貴”一詞做足文章,設計出以下4個教學板塊:
(1)揭示課題引導質疑
(評析:在這一板塊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通過聽記一句話“我和姐姐有一百來本書,其中一本名為《皇帝的悲哀》的又薄又破舊的書,我們視它為珍寶。”引出統帥全文的“珍寶”一詞,然后,讓學生圍繞“珍寶”一詞質疑,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找到了組織教學的突破口——這本又薄又破的書為什么會被我們視為“珍寶”呢?同時明確了本課學習的主要目標——通過“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思”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2)學習課文3~13節,了解我們把這本書視為珍寶的原因。
(評析:在這一板塊教師仍然圍繞著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讓學生默讀課文3——13節,找出能幫助自己解決疑問的相關語句,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品詞品句,逐步理解“珍貴”的三個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十分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為了讓學生體會“不過,給你買一本書,今天就不能乘汽車回家了。你愿意走路,就給你買。”一句的含義,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適時補充資料:那時坐電車只需4分錢,而坐汽車也只不過需要五分錢。然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很自然地體會到了這本書的來之不易。有效地將聽、說、悟的訓練整合在一起。)
(3)學習課文第1、14——16節,通過想象說話理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的意思,體會我們愛書之情。
(評析:由于考慮到故事發生的年代離學生較遠,因此,教師通過提供畫面、提供句式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說話理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的意思,體會我們的愛書之情,更進一步的感受書的“珍貴”。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巧妙地將教師的分析轉化為語言的運用表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4)理解課文為什么要用《爸爸和書》作為課題,進一步體會文章的道。
(評析:在學生自主體驗,充分感悟的基礎上,最后讓學生“談談課文為什么要用《爸爸和書》作為課題”,可謂水到渠成,學生借助板書的提示,進一步地體會了文章的道——父親給予我們的深沉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