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學反思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本第六章第一節內容,學生剛剛接觸到遺傳和變異的相關知識,對什么是遺傳和變異沒有感性上的認識,也無理性的認識,所以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參與到學習與認知的過程中來,是教師上這節課的重要目標。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從指導思想、教學方法、學法及教學目標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
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充分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先建立知識框架,在教師情景創設的引導下,通過介紹科學家的實驗(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以及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再通過小組間的協商、討論,以及從自己設計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并讓學生掌握實驗設計的一般步驟和培養其科學精神。
在學法設計上,讓學生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用書本上了解的經典實驗的原理及過程轉化為自己設計實驗的基礎,并尋求答案。指導學生探索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知識目標,要求學生了解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及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然后通過歸納和比較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第二是能力目標,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學會實驗設計的思路及過程;第三是情感目標,主要要求學生學習科學家刻苦專研,勤于思考,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精神,其次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發現問題,探索奧秘,發表見解,能提高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并感到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
上完這節課后,學生的學習情況是令人滿意的,達到了我的預期目的。在某些方面還達到了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借鑒。
1、只要教師充分創設問題情景,不管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我覺得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比如開始我就創設情景:假如我們都回到19世紀末,已經了解在減數分裂、有絲分裂及受精過程染色體是穩定有規律變化的,又知道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構成,那到底哪種物質是遺傳物質呢?請大家提供一個思路。這個情景創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大家積極踴躍舉手發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2、在學科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潛移默化,學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在講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兩位科學家前后經過幾十年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后,請同學總結一個偉大的科學發現或者要進行科學研究需要具有什么樣的精神時,大家各抒己見,氣氛熱烈,從聰明的頭腦說到鍥而不舍的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同學們深受教育。
3、要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必須在每節課的教學實踐中進行貫徹和培養。這節課在研究了格里菲思的小鼠實驗后,我請大家設計一個實驗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根據前面提供的思路,設計出不同的實驗方案,我再讓其與艾弗里實驗進行對比,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其實驗設計能力。
當然,上完這節課后,我也感到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首先在上課過程中語言不夠精練,有些地方顯得重復和羅嗦;其次是提出問題后給學生的思考時間較短,在學生還沒有考慮成熟,就急于拋出問題的答案或是解決辦法;第三是多媒體課件的顏色不夠鮮明,動畫不夠靈活,課件運用不夠充分。這些問題是我今后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改進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