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成長的催化劑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及與學生交流對話后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反思的書面記錄。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或與學生對話交流后能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作出反思,但往往大都是內隱的,也就是說僅僅是思維層次的,隨著時間推移會遺忘,以至很好的教學建議不能付之實踐。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創新。如果說備課、上課是基本教學實踐,那么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手段 。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學日記,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育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完成一節課或階段的教學活動后,想一想得與失,例如: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教學情景是設計是否有創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調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否有了提高,教學過程是否得到優化,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教學手段的優越性是否得到發揮,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應該保留什么?想一想,動筆記錄一下,寫中有學,學中有思,思中有新,也許這就是一項教育科學研究的課題,距成為專業教師就更近了。
一、 教學反思的來源
教學反思實際上是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或應完善的地方進行記錄。它是教師的切身感受,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帶有濃厚的個性色彩。教師記錄的往往是零碎的、感性的片段,但有經驗的教師經過長期的積累及通過教學實踐,其每一個記錄都會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能深深吸引學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課堂教學中的靈感
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講解某個問題時,可能會出現突然的想法或稱靈感,使一個原本較難的問題讓學生輕松接受并理解,教師應該將這種妙想及時記錄。筆者以初二試卷分析時碰到過的一道選擇題為例。
下表是某哺乳動物的肺泡和三種器官中的血液里氧和血紅蛋白的結合情況,試判斷哪一種新陳代謝是最旺盛的。
表 某哺乳動物的肺泡和三種器官的血液里氧和血細胞的結合情況
名 稱 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率 %
肺 泡 94
器 官(甲) 62
器 官(乙) 48
器 官(丙) 25
由于初中生物教材中缺少相關知識 , 學生對動脈血、靜脈血及分布情況知道甚少,對解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前幾個班分析時雖然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可學生還是一知半解,正當自己不知如何講解此題時,卻突發妙想:借鑒物理學上的串聯和并聯模式圖正好可以解決。
我先問學生人體中血液流過的各種器官應串聯還是并聯,并用示意圖的形式(圖 1 )展示,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如果是串聯形式,隨著血液的流動分布到各器官血液中的含氧量會越來越少,以至器官會因缺氧而窒息;而并聯形式雖然減少了每個器官的血流量,但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含量并未減少(氧氣是自主擴散),不會影響氧氣從血紅蛋白進入組織細胞。學生了解各種器官的分布情況后,就會得出血液在進入各器官前血液中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率是相等的,流經此器官后,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率越低,說明此器官的耗氧量高,新陳代謝就越旺盛。
肺泡 器官 1 器官 2 器官 3
器官 1
器官 2
肺泡 器官 3
血液流動方向
圖 1 血液在肺泡和器官中流動途徑
2 、習題反饋中折射課堂教學的盲點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不管上得多生動、多成功也難免有疏漏,許多教師有這樣的共識:講好一堂課的重點難點并不難,難在如何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盲點。教師可能考慮到教材的各個重難點,并對它進行了詳細生動的講解,學生也對這些問題有了較為正確的掌握,但一些細小的問題或者說教師認為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卻成為了教學的盲點。這一點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會經常碰到,就需要教師記錄這些教學反思。
在“人的性別決定”一節的講解中,對人的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概念的描述、解釋人的性別決定等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學生在活動與交流中也都得到了較為有用的信息,但在習題反饋中一個不起眼的問題卻造成多數學生犯錯。例如:從理論上講,生男生女的可能性是 50% ,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可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是錯誤的。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容易忽略,以為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問題不值得一提。
3 、提問是教學反思記錄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來源
教師有時很難直接判斷自己的教學效果,提問是對課堂教學成功與否最好的檢測,也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交流對話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正確率是對教學內容接受和同化的有效反饋。同時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能檢測知識點或概念被學生掌握的情況。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提問,并及時記錄有價值的信息,以不斷完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