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合集(通用4篇)
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合集 篇1
一、說教材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篇,詩中通過李楊的愛情悲劇來表達作者對國家巨變,以及對美好愛情的深深遺憾。王安憶的《長恨歌》卻是通過一個女人王琦瑤的故事來表達一個城市的傳奇與命運,并寄寓了自己對這種滄桑嬗變的哀傷。
本文《圍爐夜話》,是其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長恨歌》的第一章,給我們展現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這篇的語言頗有自己的特色:1.純敘述性的語言格調。面對紛繁蕪雜的日常生活,王安憶采取了一種具有概括力的理性敘述,避免造成嘮叨反復的文字堆砌,顯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 陌生化語言的智慧。使那些現實生活中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化為一種具有新的意義、新的生命力的語言感覺。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了兩大塊:
1.感受小說的語言特色。
2.理解小說中對于日常與歷史的看法,通過日常來表現歷史的寫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課我擬采用的教法是點撥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是涵詠法、批注法。
課堂教學中我們一直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注意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獨自去感悟內容,品味語言是實現任何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復涵詠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國最古老的學習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時記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火花、點滴感受,促進思維。而點撥法則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只有把以上兩種學法和一種教法科學地結合融匯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會通過閱讀悟出來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東西,這樣的教法和學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示標
以《長恨歌》這個題目導入,分別從白居易和王安憶的不同主題出發,明確這兩篇的截然不同。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過程
1.學生自讀。給定時間八分鐘,邊閱讀,邊做初步的圈點批注。
2.涵詠品味。給時間十五分鐘。
教師大屏幕展示如下兩個問題:
(1)、這屋子里的人們,總是在重復著這樣的生活,從文中劃出一些細節,分析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存狀態?又表現了怎樣的內在意義?
(2)、閱讀全文,你覺得本文的語言有怎樣的特點?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個是針對第二個教學目標來的,后一個是針對語言特色來的。
要回答好這兩個問題,必須在自己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初讀時的圈點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是在訓練學生閱讀必須具備的兩個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給學生五分鐘時間。
針對以上教師設計的問題,或者自己在閱讀中發現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們可以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環節為交流階段,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組織,但注意不能搶占學生時間,還是以學生交流為主。
重要的是,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共性的問題,或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記下來,以便于點撥補充。
4.點撥指導。 時間不超過十分鐘。
教師針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回答不完善的問題予以點撥指導,歸納總結。目的是讓學生的疑問變成知識或者能力。
5.課堂練習。五分鐘。
目的是鞏固本節課的內容。可選用本課練習冊上的兩道題。
當堂練,當堂指導。
6.本課小結。兩分鐘。
把這節課的所有內容回歸到教學目標上。讓學生再次理順思路,明確重點,知曉收獲。
7.作業 :
(1)遷移寫作,讓學生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關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進行模仿寫作。
(2)練習冊本課練習。
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合集 篇2
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語言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皇帝的新裝》一課。
以下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體裁為童話,學生初次學習這種體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記敘文的基礎上采用擬人的方法、將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夸張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教育。所以這一課既是對記敘文鞏固,又進一步學習擬人、夸張等修辭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實際運用,對培養學生今后閱讀童話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課在本單元及本冊教材知識體系中處于重要位置。
2、教學目標
學生初次接觸童話,有很必要了解童話有關知識,同時為了給學生今后的研究提供規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啟示,所以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1)知識掌握目標:掌握字詞、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話的有關知識,學習通過人物描寫、運用恰當的修辭、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題。
為激起學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確定(2)能力培養目標為:訓練想象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為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結合教材確定(3)品德和心理素質培養目標為:注入無私無畏、敢于說真話的精神養料。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結合本節實際確定(4)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
3、教學重、難點
為給學生今后寫作提供方法方面的啟示,確定本節教學重點:學習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及恰當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題。
為將本節所學知識運用到不同的問題情境中去。將學習重點再實際運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確定教學難點為:想象力訓練。
二、教材處理
教學重點的完成將依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及總結受騙人的相同的心理達到揭示作品主題的目的,課后練習穿插進行。教學難點安排在分析課文后,了解了課文內容及人物性格特征后再安排想象力的訓練更有利于難點的突破。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童話作品體裁的特點及時間所限,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1、字詞訓練,大屏幕顯示,師生合作完成。此為記憶性學習。
2、快速閱讀:理清故事情節,初步感知課文。
3、分組研究學習: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結合屏幕圖片展示,研究總結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悟出作者寫作目的,同時感受與人合作學習的愉悅,方法由記憶性學習上升到理解性學習。
4、想象:我本著營造機會就放手的原則,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給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激勵創新欲望,培養創新思維,使學生由理解性學習上升到創造性學習。
四、教學程序
(一)課前準備
1、思想準備:確認幫助學生成人,培養創新精神思想,按照研究式創新教學法進行教學。
2、心理準備:以積極飽滿的情緒上課,有實足的信心。
3、物質條件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
(二)導入:結合學生已熟知的童話故事,采用畫面展示《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海的女兒》等將學生引入童話世界,導入課題。
(三)了解作者及文體:初次接觸童話,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使學生了解童話有關知識,為今后學習同類體裁文章打下鋪墊。
(四)整體感知:這一環節設計是從課文整體入手,在快速閱讀中理解大意,對作品中人物作出初步評價。
(五)學生研究、解決教學重點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點及不同點,理解作品的現實意義,從而提示主題,這也是德育滲透的大好時機。
(六)創設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想象力的訓練會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為學生創設了培養創新思維的好機會,也是本節教學重點的實際應用。
(七)反思與小結
這一環節一方面系統地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表現,以提高學習質量,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八)研究性學習
此環節是想象力訓練的進一步強化,將口頭表達內容形成文字,更具問題的挑戰性,是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再提高過程。
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合集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王春紅,來自鞍山市寶得中學。我說課的題目是:《斑羚飛渡》,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本單元編選了《荔枝蜜》、《貓》、《斑羚飛渡》、《心中的鷹》、等四篇描寫人類的生存伙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里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本文(斑羚飛渡)描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讓每個讀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認知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2)、情感價值觀:理解斑羚在生死關頭所表現出來的美德,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生動的故事情節上。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2、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3、遷移法: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教學流程
環節一:設置情境,激情導入: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播放侃侃《可可西里》的歌曲)
給同學們講“跪拜的藏羚羊”的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斑羚飛渡》將又一次震撼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靈魂低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去感受那悲壯而感人的場面吧。
(我的導語設計意在貼近課文內容,和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再配以音樂,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引出本課內容。)
環節二:整體感知,理解大意:
學生在有了預習的基礎上,利用三分鐘快速瀏覽課文,進行填空:
文章寫了 事情;我被 精神所感動。
(這一環節讓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并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環節三:口語訓練:復述故事,加深理解
(學生分小組互相復述,然后小組代表參加復述比賽)
環節四:交流體會,情感體驗
分析欣賞斑羚飛渡的情景。
教師用課件演示一對對斑羚飛渡的情景,形象的感受這一震撼人心的畫面。學習老斑羚那種從容鎮定,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學習斑羚的種族精神。
(此環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更形象、更直觀。)
環節五:拓展故事,聯系現實
引導學生講述生活中曾見過或者知道的自我犧牲精神的故事。
(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環節六:設計對白,把握主旨
讓同學們設想自己就是這一群斑羚群中的一只,或者是一只老斑羚,或者是一只小斑羚,現在正面臨著飛渡,心里會想到什么?會對對方說些什么呢?并設計一段心理對話。
(同學們的對話設計要注意利用語言表現斑羚們的可貴的自我犧牲精神。)
環節七:設計口號,深化主題
(讓同學們來設計一條以“保護動物”為主題的口號或標語。完成價值情感目標。)
師生小結
首先學生自發的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提出保護動物的倡議。(此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作業設置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這樣一份作業:
以“小斑羚的哀鳴”為題,試給人類寫一封信。
時間安排:
激情導入2分鐘/整體感知8分鐘/口語訓練8分鐘/交流體會7分鐘/
拓展故事5分鐘/設計對白7分鐘/設計口號5分鐘/師生小結2分鐘/
作業布置1分鐘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斑羚飛渡
沈石溪
完型填空:
1、課文寫了_____________的事情;
2、我被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所感動。
小組交流:
最讓我感動的是______頁_______段______情節,因為_____________。
思考:我們應該怎么做?
我的口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合集 篇4
今天的課題我說課的題目是《采薇》,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采薇》是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這首詩雖然沒有《關雎》《蒹葭》等名氣大,但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充分體現了《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及初二學生詩歌鑒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了解《詩經》文化常識,反復誦讀,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獨特的語言美、音樂美;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把握戍邊士兵思念家鄉以及厭倦戰爭的復雜情感。
教學重點:反復朗誦,賞識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及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提問點撥法進行教學。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學生一味死讀書,不求甚解,最后仍是“過目皆忘”。這就需要我們為師者在教學過程中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如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提問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現實中的戰爭、民歌題材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二)說學法
將在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如何學習詩歌,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將疏通文意和理清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說教學流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了解《詩經》常識
生活中少不了詩,少不了歌,在我們這個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請大家欣賞兩首。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里,詩歌長河的源頭又在哪里?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去尋找。
你是一條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來邊唱邊走
多少人翹首追溯你神秘的源頭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風”——土風民謠,淳樸自然
“雅”——諸侯朝會,貴族歡宴
“頌”——宗廟祭祀,樂舞翩翩
直陳、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語言是賦、比、興
因了你,“風騷”成為文學的雅稱
你就是《詩三百》
人們還恭敬地稱呼你《詩經》
(二)、自主學習
朗讀要求:初讀正音,把握節奏,要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解意,把握行式,要讀得韻味深長。吟唱詩歌,品賞詩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學習一:請從以下活動中任選一個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現代漢語通順地翻譯全詩。
二、小組合作。把這首詩譯為現代詩,語言流暢,能押韻更好。
三、交流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作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
自主學習二:詩歌美好的詩情畫意讓人沉醉,走出詩歌,讓我們以探究的眼光,去尋覓本詩美的根源。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發現詩歌中的美詞美句,體會篇章的美。
(三)、提問點撥: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為什么在歸家途中還要悲傷?
材料: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解析:詩人被貶在外,家人音訊全無,終于踏上歸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為自己所累,團圓之夢成為泡影,越接近家鄉越是擔憂。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答案:歸家喜悅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而變得無比沉重。
路途艱難,又饑又渴的現狀。
回憶過去,痛定思痛。
問題3:如何表現士兵的哀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意象:楊柳、冬雪
(2)對比
以樂景寫哀,以以往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艱難,饑渴難耐,情景凄涼,語調低沉、蒼涼。
(四)聯系現實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時空來到今天,遇見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美國士兵,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五)作業:
一是朗讀背誦課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與課文比較,體會《詩經》民歌的源遠流長。
四、說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是舉綱張目,以線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綱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綱與目及目與目是怎樣聯結起來的,讓文章思路變成了學生思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背誦、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說教學反思
參與本課堂學習的學生為初二學生,對《詩經》了解較少,沒有學習過《詩經》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識也相對薄弱,因此對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誦讀欣賞,不要求過多糾纏于某一詞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夠從讀準、讀美、可唱的層面解讀本詩。對詞、句、篇章,也只是從聲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淺層次探究。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走進文本,發現美、感受美,在不斷追尋美的過程中激發愛母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