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與反思
(二) 用好現代教學手段,增強信息強度
《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顯現方式應豐富多彩。”現代教育技術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強信息強度的功能,本課例依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特點,采用多媒體技術中圖形的移動、定格、閃爍、同步解說、色彩變化等手段表達教學內容,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激發學生興趣。如動態演示角的形成和比較角的大小等,這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而動態的畫面與學生的思維活動緊密相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發揮,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得到發展。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學得實在。
(三)思維拓展題的設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
思維拓展題的教學,不僅是知識獲得的過程,更是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思維得到發展的過程。本節課多處設計思維拓展題,如用所給的材料做角,“在一些組合圖形中你能找到幾個角?”“思考一張圓形紙可以折出多少個角?”等問題。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拓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 ,讓一些同學個性飛揚,同時也體現課標所要實現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四)教學行為與教學設計的差距
數學課堂是學生發展的天地,正如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探索、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我總覺得,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有牽著學生按照課前制定的程序進行教學的弊端。因此,我認為這節課完全可以設計得更開放些,讓學生課前先尋找需要實驗的素材,自行確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實現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說明我雖有了新的教學理念,但理論與實踐仍有差距。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創造還給學生,使課堂煥發生命力,才能讓教育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才能有效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