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讓我們*得更近
問題的提出:預習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預習是合理的‘搶跑’”。的確,學生一旦掌握了預習方法,一開始就“搶跑”領先,有助于掃清學習障礙,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拉近學生對新知的認識距離,使學習變為主動,形成良性循環。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自主、開放的學習。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有意無意地布置的預習任務是否真正達到預期的目的呢?學生預習時所面臨的種種誤區又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值得教師們深思的問題。
幾點思考:
“預習”乃是“學生預先學習”之意,是課堂教學前的準備,是課外到課內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初步發現問題的階段。對于數學課要不要預習,大家基本上都執肯定態度。因此,許多教師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以進一步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但反思學生的預習成果,恐怕許多教師都會無奈地說:預習,想說愛你不容易。
問題1:學生不知如何進行預習
經?吹竭@樣的情景,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總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一下!边@句話幾乎成了許多教師的“口頭禪”,但學生知道如何預習嗎?小學生年齡小,能力有限,預習時往往不知從何下手,許多學生把預習簡單理解成看數學書,學習時走馬觀花,一目十行,難以深入教材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新知,也有些學生把書后的習題做一遍便認為是大功告成了。把預習當成了枯燥任務來完成,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對學習數學興趣的減退。因此,教師要有步驟地分階段地進行預習方法輔導,必要時可開設預習指導課,在課堂上選取有代表性的內容,創設課前預習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掌握預習方法。教學中我通常采用這樣的四步驟來設計預習題:做什么——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做什么:告訴學生預習的內容,也就是即將學習的新知。
怎樣做: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為什么這樣做:反映學生的思維角度和方向。
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預習后發現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
上述幾個步驟是就設計預習作業的整體而言的,具體到某一堂課,應根據教材特點靈活設計。在四個步驟中“為什么這樣做”是基礎,它可以開拓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下面是學生預習了“比例尺”一課后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預習了“比例尺”,你已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比例尺的意義,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作這張圖紙的比例尺。
生2:我知道了怎樣求比例尺,是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師:同學們經過了認真預習,大致了解了“比例尺”這個新知識,你們還存在什么疑惑嗎?
生1:比例尺與比例有什么關系?它是一把尺嗎?
生2:比例尺的前項為什么一般為“1”?
生3:我想知道學習比例尺有什么用。
總而言之,預習應以內容的不同有所取舍,或是年級的不同、學生基礎的不同有所調整。
問題2:預習對課堂教學組織的影響
有些教師認為預習使學生提前知道了教學內容的結果,學生不會“慢慢地與教師經歷困惑、操作、比較、分析、綜合的思維站點,品嘗探索成功的滿足和愉悅,”不利于課堂教學的組織,影響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習得。在課堂上常常會出現少數課前預習的學生在新課伊始就報出答案,導致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景遭遇尷尬的現象。其實只要教師正確引導,把握學生知識生長點,調整好教學模式,數學課堂就會柳暗花明,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首先,對學生的預習過程或是結果,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及時地檢查、評價、反饋,注重發揚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思考的主動性。比如可以通過課前兩分鐘提問、小老師等形式檢查預習成果,及時給予評價激勵。同時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知識起點,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對沒有預習習慣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使其嘗到課前預習的甜頭。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前一天我對班里一名學習有困難、平日不愛預習的學生說:“明天我要上平行四邊形這一課,我還想找一名同學到講臺上當小老師,你愿不愿意?”他說:“我愿意,但我不會!蔽揖o跟說:“你可以提前預習呀,老師幫助你,明天給大家個驚喜好嗎?”放學之后,教室里就剩我們兩個。我先讓他把明天要教的內容通讀,接著讓他說說新的知識,每個步驟都達到要求后,我由衷地對他說:“你進步真快,老師很佩服你”。第二天,他真的登上了講臺?粗瑢W們欽佩的目光,孩子臉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在以后他堅持每天預習,一個學期下來,進步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另外,教師還充分利用學生的預習成果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如“年、月、日”一課是課前預習的。因此,一開課我說:“通過課前預習,你對年、月、日有了哪些了解?有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學生紛紛匯報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的信息,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每次我將有價值的或學生自己沒解決的問題簡單地記錄在黑板上。讓中、下生到黑板上講述,讓學習優秀的同學給予評價補充或是糾正。這樣我根據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與流暢性,“疑問”的數量與質量,講解的層次性與邏輯性了解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課前預習作出評價。這樣的課堂,學生想的多,說的多,交流的多,體驗的多,個性發揮的充分。同時,這也需要教師的寬容和賞識,更需要教師豐富的知識,靈活的思維和較高的應變能力和評判能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師和學生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共同探索、研究,一個個疑問在集體的智慧中“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