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讓我們一起快樂分享
小班案例:讓我們一起快樂分享
分享是幼兒的一種親社會行為,是指個體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源,如喜愛的物品、勞動成果及美好的情感體驗等。它是幼兒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質的保證,它能促進幼兒間的和睦相處,使幼兒愉快地游戲、交往,是人的社會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班是幼兒跨入幼兒園大集體的重要轉折點、適應期和過度期,他們離開了長輩的包圍圈,開始了獨立生活,他們從家庭的核心地位中漸漸釋放出來,開始融入到人人平等的交際環境中。因此幼兒需要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征,學習與同伴愉快地游戲,探索如何與他人分享,并在分享中享受快樂。
一、案例背景
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已經生活了一個多學期了,對于小班下學期的他們愿意和同伴玩耍,在熱鬧的活動室中,無處不見他們純真的笑容,隨處都能聽到他們爽朗的笑聲、熱情的談話聲,但其中也常摻雜著好些不和諧的聲音:“這是我的”,“我要玩”,兩個男孩扯著玩具互不相讓地叫嚷著;“老師,她的椅子子上有很多書”,一個女孩指著另一個女孩屁股底下的幾本書,翹著嘴巴很不服氣地說;“這是我媽媽給我買,不給你們玩”,一個女孩抱著新娃娃得意洋洋地對身邊好奇的觀眾說著……孩子們就是在這樣一個愉快與不不愉快、和諧與不和諧的氛圍中與同伴玩耍著,在他們間,不會分享、不愿與他人分享的情形時常出現著,他們急切地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和幫助。
在幼兒的美術、手工活動中,需用到蠟筆、雙面膠、剪刀、操作紙等的工具,我們通常以小組為單位將工具按組分放到幼兒的位置上,如雙面膠一組一個,蠟筆一組一盒,在共同使用的過程中,分享的問題常常突出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引起教師的關注。本次案例,以兩次的美術活動為背景,記錄了幼兒在活動中分享方面的一些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通過教師的思考、探索和嘗試,試圖幫助幼兒解決同伴交往中的矛盾,感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學習分享的技能,促使幼兒與同伴建立和諧的關系,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二、案例描述與分析
案例一:
在《漂亮的花瓶》的活動中,教師示范后,先將蠟筆分給孩子,供孩子對花瓶上的花進行涂色。一陣熱情的歡騰后,孩子們立刻沉靜到操作中。突然,傳來爭吵聲!拔蚁扔茫蚁扔谩,”只聽菠蘿組的小b和小a各自拽著蠟筆盒的一端,互不相讓地爭奪著!斑@是我先拿到的!”小b大聲地嚷嚷著!笆俏蚁饶玫降!”小a也不服輸地喊著。僵持了片刻,小a態度強硬地提出:“讓我先畫,再給你!”“不行”,說著小b轉身跑到我跟前,對我說:“老師,小a不給我用蠟筆,”說完又跑到小a的一邊。小b正要伸手拿,小a立刻將蠟筆盒往自己跟前一拉,小b也抓住盒子,兩人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見狀,我走到他們跟前,兩人都停住了,盒子“嘭”的一聲落到桌上!敖o你用呢!”小a很不樂意似的,推推桌上的蠟筆輕聲說。接著兩人一言不發地各自操作紙上畫起來。
看到大部分的孩子完成了涂色的任務,我又將蠟光紙和漿糊分別放到每組的桌上,供孩子們裝飾花瓶。午餐結束后,我請孩子們自己去選區域中的材料來游戲,并有意識地組織孩子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合作地玩。小b正端著椅子往區域中走去,我很快地上前問他:“你還想玩切水果的游戲嗎?”他點點頭,便在柜子上巡視著。我指著正仔細地操作著的小a說:“切水果的東西小a正在玩,和他一起吧!蔽液托來到小a的身邊,我先問道:“小a你們兩一起來玩怎樣?”小a抬起頭看看我們兩,沒有作聲!靶,小a在等你自己跟他說呢!毙有些不知所措,我又在他耳邊小聲地提醒著。“我們一起玩好嗎。,小b一個字一個字慢吞吞地說。“好吧,”小a勉強答應了。“你還要怎么說?”“謝謝!”隨著我的再次提醒,小b說。這時小a軒點頭答應,還挪了挪椅子,騰出更大的空隙讓小b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