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讓我們一起快樂分享
評析:小班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最強烈的時期,以自我為中心,具有較強的強占意識,加上兩人的家庭環境,一個是家里的獨生子,另一個哥哥比他大了十來歲,兩人的愛好、興趣點相差甚遠,也就較少一起玩玩具或其他,因此兩人都缺乏與同齡人游戲互愛互敬的共同游戲經驗。在早上的活動過程中,對于小a的不與人分享的行為和小b不懂得如何要求與人分享的行為,教師沒有采用直接引導的方式,只是刻意暗示幼兒,幫助幼兒克制“以自我為中心”的情緒,幫助他改正了錯誤。
接下來的時間里,教師創設了情境,細心的引導幼兒,使孩子學會了如何用文明的語言方式要求同伴與自己分享,明白了要求同伴與自己分享不能靠“暴力”、“強制”性的手段獲得,并通過一句“謝謝”打開了對方的心靈,促使了對方樂意與他分享,并敞開心懷與之分享。無論是要求分享者和被要求的一方,都能在適當的語言方式進行交流,這樣使大家能快樂的分享,這種快樂通過語言的表達和彼此心靈感受進行分享。
案例二:
佳含仔細又熟練地將雙面膠粘在花環上,又將光滑面撕下,一會兒功夫漂亮的花環就裝飾好了,隨即她就將環戴在手上,變成手鏈。她自豪地擺弄著手腕,高興地欣賞起來。這時雅婷來到他身邊,贊賞地說:“你這條手鏈真好看,我也要來做”!她的聲音響亮又清脆,一下子吸引了瓊逸和瑞忠,他倆紛紛圍了過來,興奮地叫嚷著:“好漂亮啊,我也要做”。話音剛落瓊逸和瑞忠就行動起來。“我要做花環,戴在頭上,就像小仙女一樣!”雅婷一邊做著一邊自信地說。“我也要做花環,戴起來一定很好看,”瑞忠接著說。“我要帶回家給媽媽看看”,雅婷若有所思地說。“對,我也要帶回家”,“我也要帶回家……”瑞忠、雅婷、瓊逸和佳含紛紛搶著說。
區域活動的時間到了,我一邊彈著鋼琴,一邊提醒孩子們整理材料。“我們好了,哈哈……”,在美工區的瑞忠、瓊逸將花環戴在自己的頭上,回到位置。等孩子們差不多都坐到位置上了,我和他們便開始聊起來。“你們剛才玩了什么?”我問大家。“積木、娃娃家、樂器……”,孩子們積極地講述著。“瑞忠,你做的是花環?”他就點點頭。我向他招招手,示意他到我身邊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瑞忠做的花環,你們覺得怎樣?”大家紛紛說好,我又接著問大家:“你們會做嗎?”有的孩子沉默,有的孩子躍躍欲試,我便提議:“讓瑞忠來介紹一下他是怎么完成的吧。”接著瑞忠不緊不慢地講述著。待到結束,大家鼓掌,瑞忠高興極了。“瑞忠把花環夾在美工區的衣架上,讓我們小朋友來學一學、看一看,好嗎?”“好的,”瑞忠爽快地答應,便走向美工區。“我的,也要讓小朋友學學,”雅婷一邊說著一邊取下手鏈,接著瓊逸和佳含也迅速地跟在他們身后,去夾作品了。
評析:雅婷是個活潑、開朗,愿意與同伴分享感受的孩子,她總是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我們發現在她的帶領下,幾個孩子在操作中也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活動氣氛熱鬧而活躍。但其中卻反映了一個問題,孩子們一心想著將勞動成果帶回家,這意味著他們不愿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或者是更愿意與家人分享,經驗告訴他們,當自己想父母或祖父母展示自己的成果時,總能得到他們的肯定和表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我們的教育在引導幼兒分享勞動成果上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