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讓我們一起快樂分享
因此在接下來,教師就積極地帶動幼兒參與分享、體驗分享,使幼兒在與同伴分享勞動成果的同時,體驗到分享的快樂,其中是來自被關注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受肯定的快樂,這些都足以使幼兒感受到分享的意義。并且給同伴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激發其他操作者也參與到分享中。教師不需要嚴厲的批評(你們這樣不對)和生硬的指令(完成的作品要掛在展示臺上),但始終沿著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對幼兒作出引導,使幼兒在體驗中感受到“不分享”與“分享”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使幼兒體驗到分享的快樂,愿意與他人分享。
三、案例反思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不能獨立的解決問題,需要教師的幫助,在以上的案例中教師通過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幼兒克服自己的行為,促進了分享意識和行為的發展。幼兒分享能力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應充分供給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集體教育活動在幼兒園教育中固然重要,但是自由交往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幼兒分享能力發展的基礎,是幼兒交際能力發展的重要平臺。在案例一中的兩位孩子的家庭環境是具有代表性的,現在的孩子缺少太多太多的與同齡孩子交往的機會,以至于養成了幼兒不與人分享、不會分享的不良意識和行為。供給幼兒自由交往的機會,逐漸使幼兒在交往中探索、適應,促進分享的發展。
其次,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對于幼兒交往過程中的分享情況,教師需及時把握介入,運用適宜的指導方法進行引導。案例一、二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積極引導幼兒學會分享的技能、體驗分享的快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體現了創設情境在引導幼兒分享的過程中是十分可取的方式。案例二中的雅婷如果不是分享的帶動者,或許孩子們就那樣默默著操作著,那么作為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介入引導,如“這是誰做的”、“你要做什么”等啟發幼兒分享自己美好的情感體驗。分享使每個孩子帶著不同的想法而參與進來,使得原來的個人想法成為一種資源,成為大家“合資”的資源銀行。個人單一的操作只能是使自己在認識基礎上增加微薄的技能,只有相互的分享、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擴展幼兒的認知和能力。
再如,每次美術活動后的作品,只要我們稍加展示,建構活動后的成果,只要我們稍加保護,另外加上教師的肯定和引導,如“你覺得他畫的怎樣”等,就為幼兒創設了與同伴分享情感和勞動成果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便能主動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針對案例二中幼兒欲將作品帶回家的現象,教師作出了及時的引導,幫助幼兒在體驗分享的樂趣中,促使幼兒愿意分享。這一方法也是我們教育者在今后分享的教育中,可積極采用的方法。
在其次,在“分享”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擁有三顆心:細心、專心、耐心,才能做好引導者:
1、細心觀察,掌握教育契機
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與同伴交往著,他們參與生活活動、區域活動、游戲活動,都離不開同伴的相隨相伴,在快樂的體驗、懊惱的摩擦中,與他人分享的行為也隨處發生著,因此教師只要細心觀察,一定能發現其中的教育契機。反之,教師如不關注幼兒的行為,以自顧不暇、毫無意義的態度對待幼兒的一舉一動,那么再有價值的教育契機都會從我們身邊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