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讓我們*得更近
問題3:預習與學生的思維的培養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不只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發展他們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但是,通過預習,學生往往比較容易地得到了結論或答案,對問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無暇把目光擴展到教材以外,導致思路閉塞,難以實現創新。有時侯我們會在課堂中驚異于學生獨特的思維角度,而我們成人往往不會那樣去思考,這是因為我們有了經驗,而這經驗恰恰影響了我們的思維。
教材是學生預習的載體。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他們預習時不可能深入教材,因此教師就應鉆研教材,理解教材,進而駕馭教材,要挖掘教材的空白處或抓住知識的發展點,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學、探討等活動不斷思考有無新的發現,有無更好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當然,有些概念性的知識,比如“圓的認識”這樣的內容讓學生自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錯的,通過預習也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深入。因此,預習內容應該有選擇性,必要時可采取多種形式進行,以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用課前準備部分代替預習任務:讓學生搜集有關統計圖表資料、調查便利店文具價格、設計平面圖等。讓學生體驗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問題4:預習與課外閱讀的關系
數學像語文一樣,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遇到疑問,別人不急于提示、幫助解釋,而是需要學生自己看書,查閱有關資料,試著自己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別人(老師)才可幫忙。這樣,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主人。數學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甚至比掌握數學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指導學生學會看書,而且能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養成自學預習(包括課內、課外)的習慣,看懂書上的數學表達方式,抓住重要的詞和句,依據自學提綱,尋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明確想會學,先從預習開始。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生學會學習將終身受益。
總之,我認為預習后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研究課”,教師應創設情境,提供學生活動機會和活動題材,讓學生在讀、查、思、比、記、練中探索、研究、創造性地學習新知,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能力就會得到培養和發展。從而在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由“學會”向“會學”轉化。
預習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一座橋梁。教師要鼓勵學生完成預習作業時,多提出問題,既可以是預習過程中尚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是其他的想法或要求。作為教師要重視預習作業的反饋功能,以便進一步的確定當堂課的重難點、課堂知識容量和教學進度等目的,改變傳統教學中由教參、教師主觀預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土壤,使課堂變成師生間雙向交流的場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