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成為中學生最喜愛的學科
— —對于新課程實施中的幾個問題的再思考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展開,我校參與新教材實驗也已近三年。客觀地說,新教材的全面實在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改變數學課堂的面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確實帶來了可喜的變化。然而,近期我校以“你對數學學科的認識”為主題對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其結果卻不得不令人生憂。學生的總體認識是:“數學只上課,不做題就好了!”半數以上的班級,學生對數學的喜愛程度僅僅排在英語學科之前。面對這一無賴的結局,我們不得不回頭審視我們的課改。
就目前我們所了解到的課改中的數學教學來看,教師大多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改進課堂教學,試圖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是盡量以實例為模型引入學習內容,以生活情境增強數學的趣味性。新教材中已有許多示例正是如此構思的,也有許多教師聯系本地、本校及學生的生活經驗,開發了不少生動有趣、切合學習內容的課例,這無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僅僅為著“有趣”,不考慮“實例”與學習內容、學生的經驗和認識能力的相關性,而盲目地為每節課都添加一個牽強附會的“片頭”的現象也隨之大量產生了。例如,一教師為“同類項”這一課準備了精美的課件,其內容是遼闊的草原上牧民趕著牛羊的場面,畫面、音樂非常美麗、動人。由此,教師引出的回題是:“牧人將怎樣關好趕回的牛羊?”很顯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個“物以類聚”的道理,從而導出“同類項”的概念。誠然,這一設計也的確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有了情趣。但是,用近5分中的時間來引出一個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卻要思考。
二是課堂上增加學生討論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與同伴的合作中體驗快樂。新教材多以“問題串”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并且給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試一試”等諸多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對于那些知識結構恰當、問題難度適中的的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經過討論、交流在合作中學習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討論交流的濫用,甚至沒有小組交流就不是課改的極端認識也隨之產生了。例如,有的老師將什么是負數、什么是直線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交流各自所給的“定義”,學生實在是無從說起;又如函數的概念本來就是一個抽象而不易理解的難點,有教師在給出幾個實例后,讓學生用大量時間分組討論,去“發現”這一概念,各組交流時要么不得要領,要么生搬書中敘述。
三是減少純數學的運算論證,讓學生在輕松中增強興趣。對此,新教材已作了較大調整,既減少了習題數量,又對這類問題的難度作出了明確要求。教學活動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瑣運算與論證,對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師對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夠的、反復的獨立練習才能形成認識不足,出現了課堂上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完成基本運算,作業中的推理證明在相互“借鑒”中完成的現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訓練極不到位,造成了學生解題能力普遍下降。
四是改進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表揚聲中激發興趣。堅持正面激勵、讓學生體驗成功,這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學中評價簡單化的現象卻不容忽視。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之類的語言充斥課堂,它不僅不大適合初中生年齡特征,而且也是一種指代不明的評價。尤其是對于全班人人都明白的十分簡單的問題,老師還用這類肉麻的語言大加贊償,學生反而會誤以為是老師在挖苦他;另一方面錯誤信息不能及時矯正。答案的確定性是數學的一大特點,而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體驗“成功”,對于學生明顯的錯誤也用“你說的很有道理,不過···”來評價,顯然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一種誤導。
我們認為上述種種激趣之法,都是在學生的外部興趣上兜圈子,要讓學生形成持續、穩定的學習興趣,還必須發揮數學的學科特點,挖掘學生的內部動因。
一是建立師生情,讓學生在和諧交往中享受快樂。數學教學絕不僅僅是數學素養的培養,它更是一種師生心靈的撞碰、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把他們當著學生去交往,在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養的前提下,以真誠的愛心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對學生的各方面負責、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教師還應把他們當成孩子去交往,允許他們犯錯誤,寬容他們反復地犯錯誤,相信并幫助他們在不斷地犯錯與糾錯中逐漸成長、走向成熟;教師更應把他們當著朋友去交往,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不拘時空、不拘形式地與學生打成一片,力求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一旦濃濃的師生情建立起來,學生真正欽佩、喜愛數學老師了,由于“愛屋及烏”而導致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在教育實踐中屢見不鮮的事實。
二是挖掘數學美,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體驗快樂。數學的美是“冷而嚴肅的美”,它不可能象看小品或做游戲一樣讓人很直觀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讓學生去理性地體驗。然而,一旦學生有了感受數學美的能力,由此而產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是穩定而持久的。在數系的統一、運算的統一、數與形的統一等內容中挖掘數學的“統一美”;在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其它學科中的問題和聯系實際問題時挖掘數學的“抽象美”;在邏輯推理、依理運算中、“多一毫則長少一毫則短”的數學討論中挖掘數學的“嚴謹美”;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教學中挖掘數學的“奇異美”。只要教師注重挖掘,數學美無處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美的能力就會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