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課堂是學生和老師最基本的生活學習模式,無論是過去的學堂還是新課程概念下的課堂,這一重要的模式很難打破,尤其在我們國家人口眾多,經濟又不很發達的國度來說,課堂教學仍然發揮著它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旨在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仍然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在這里我就課堂教學談幾點自己不成熟的思考。一、課堂教學宗旨在于“生活”
學生大部分的生活是在學校度過的,而學校的大部分時間單位是課時。但現在我們的課堂并不等于生活,因為生活具有真實性、和諧性、生成性,但目前大部分課堂當鈴聲一響,老師和學生便進入了一種單一、機械的模擬生活模式,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并不一定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生的回答并不是自己的真實見解,而只是為了迎合老師心中早已預設好的答案,這樣以來課堂就變得枯燥無味,學生老師的課堂生活質量得不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就是一句空話。
所以我認為課堂首先是生活。要有真實性,學生能夠真實的表達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困惑,老師面對學生的真實需求進行巧妙點撥、指導、講解,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學習中從在的實際問題;要有和諧性,老師不要故弄玄虛,要蹲下來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建立融洽、默契的情感交流基礎,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和老師進行心靈對話,這樣才能使老師和學生體驗到課堂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要有生成性,在課堂中學生自主求知的過程,是建立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之上,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巧妙的遷移知識和方法,使學生發現并歸納出新的知識和方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豐富知識的方法不是憑借記憶與模仿而是靈活深刻的思考。
二、課堂教學重點在于“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將一堂課孤立起來分析。所以,一提起課堂,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師都會很敏感的想到“公開課”、 “示范課”、“賽講課”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其實,當一個教師承擔起某個班的教學任務后,最少需要1—3年的時間去完成,如果老師只僅僅的盯著一堂課的目標,課堂教學很難提升層次,教師也很難保證每堂課達到預期的目的,教師和學生也就成了知識的奴隸,幾年后老師和學生仍然疲憊的、被動的、低效率的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有句話說得好,“教是為了不教”,但我們都在認真的教,一天比一天認真,而我們的學生確一天比一天的不認真,老師只能在更多的方面替學生去做,學生表面上得到的是知識,但失去的是一個人應該擁有的各種素質與能力,高分低能,高才生無法生存的悲劇仍然在重演著。
所以,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能力和未來,通過學習知識來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應該成為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具體說來,課堂教學的培養目標主要有:1、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2、培養學生科學思考的能力;3、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4、培養學生反思和自律的能力。這些能力目標教師應該要有具體、操作性較強的實施方案,并通過課堂教學分階段、分步驟的有序進行。不能淺嘗輒止、一蹴而就,能力的培養需要的不僅是正確的方法,更重要的毅力,只有堅持不懈,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
三、課堂教學的靈魂在于“啟智”
人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這是人最為高明之處。學生學習浮躁、被動、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課堂中學生沒有獲得學習的興趣、動力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課堂教學缺乏知識的精妙
現在大多教師都能認真備寫教案,但并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備課,人常說“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在教師備課、講課中往往使知識失去了智慧的靈魂,課堂中的知識教學只是知識的表象和骨架,而并不具備知識迷人的神韻。學生感受到的是知識所帶來的負擔和煩躁。所以教師應該十分重視備課:在知識層面要真正的融會貫通、游刃有余,站在知識系統的高度定位;在設計層面要潛移默化、水到渠成;在引導層面要入心啟智、巧妙靈活。教師備課充分,不是為了課堂講得多,而是給老師提供更多啟發學生學習的方法,達到通俗易懂點撥,高屋建瓴的指導。
2、課堂教學缺乏智慧的挑戰
本次在涇川聽了晁麗娜老師的《數的大小比較》一課,感受頗深。她將一節比較枯燥的數學課通過一個智力游戲活動貫穿起來,通過學生抽數字卡片,并進行排列,看誰得到的數字大。每抽一個數字學生都在期盼,當抽到數字后,小組內又能積極思考、討論,決定排列策略,并能流利的說出自己的理由。當數字抽完了,學生已經準確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的法則。在整個游戲過程中都是智慧的較量和體現,正因為如此,學生在活動中行動積極、思維活躍、情感投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智慧的張力,張力越大,課堂越精彩感人。
3、課堂教學缺乏情感的體驗
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進行深入的體驗,是理解和記憶知識的關鍵。但現在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體驗的重要性。這次在涇川聽了《黃河頌》一課,一篇很鼓舞人心的課文,經過教師的解剖,分解得支離破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失去了文章的自然美,只感到枯燥單一的語文知識,一堂語文課失去了它應有的人文價值,并沒有品嘗到原汁原味的文本,沒有抓住語文課堂“讀”這一關鍵,學生沒有體悟到課文的 “神”,怎能流露出 “情”呢? 我曾聽過我校賈蘆存老師的一節物理課,她講的是共鳴箱的原理。她把一個音*敲了一下,同學們只是用平常的眼光看著老師操作,她問:“同學們能聽見聲音嗎?” 有些學生說能聽到一點,有些說聽不見。她接著說:“現在我把著音*放在共鳴箱里……”隨著她的解釋,她把音*放進了共鳴箱,此時,音*的響聲怔住了所有的學生,隨之,教室里一片學生的歡呼……這種歡呼是發之內心的,是感受到知識真諦的一種情不自禁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