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精選2篇)
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篇1
課堂是學生和老師最基本的生活學習模式,無論是過去的學堂還是新課程概念下的課堂,這一重要的模式很難打破,尤其在我們國家人口眾多,經濟又不很發達的國度來說,課堂教學仍然發揮著它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旨在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仍然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在這里我就課堂教學談幾點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一、課堂教學宗旨在于“生活”
學生大部分的生活是在學校度過的,而學校的大部分時間單位是課時。但現在我們的課堂并不等于生活,因為生活具有真實性、和諧性、生成性,但目前大部分課堂當鈴聲一響,老師和學生便進入了一種單一、機械的模擬生活模式,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并不一定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生的回答并不是自己的真實見解,而只是為了迎合老師心中早已預設好的答案,這樣以來課堂就變得枯燥無味,學生老師的課堂生活質量得不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就是一句空話。
所以我認為課堂首先是生活。要有真實性,學生能夠真實的表達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困惑,老師面對學生的真實需求進行巧妙點撥、指導、講解,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學習中從在的實際問題;要有和諧性,老師不要故弄玄虛,要蹲下來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建立融洽、默契的情感交流基礎,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和老師進行心靈對話,這樣才能使老師和學生體驗到課堂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要有生成性,在課堂中學生自主求知的過程,是建立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之上,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巧妙的遷移知識和方法,使學生發現并歸納出新的知識和方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豐富知識的方法不是憑借記憶與模仿而是靈活深刻的思考。
二、課堂教學重點在于“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將一堂課孤立起來分析。所以,一提起課堂,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師都會很敏感的想到“公開課”、 “示范課”、“賽講課”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其實,當一個教師承擔起某個班的教學任務后,最少需要1—3年的時間去完成,如果老師只僅僅的盯著一堂課的目標,課堂教學很難提升層次,教師也很難保證每堂課達到預期的目的,教師和學生也就成了知識的奴隸,幾年后老師和學生仍然疲憊的、被動的、低效率的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有句話說得好,“教是為了不教”,但我們都在認真的教,一天比一天認真,而我們的學生確一天比一天的不認真,老師只能在更多的方面替學生去做,學生表面上得到的是知識,但失去的是一個人應該擁有的各種素質與能力,高分低能,高才生無法生存的悲劇仍然在重演著。
所以,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能力和未來,通過學習知識來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應該成為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具體說來,課堂教學的培養目標主要有:1、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2、培養學生科學思考的能力;3、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4、培養學生反思和自律的能力。這些能力目標教師應該要有具體、操作性較強的實施方案,并通過課堂教學分階段、分步驟的有序進行。不能淺嘗輒止、一蹴而就,能力的培養需要的不僅是正確的方法,更重要的毅力,只有堅持不懈,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
三、課堂教學的靈魂在于“啟智”
人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這是人最為高明之處。學生學習浮躁、被動、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課堂中學生沒有獲得學習的興趣、動力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課堂教學缺乏知識的精妙
現在大多教師都能認真備寫教案,但并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備課,人常說“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在教師備課、講課中往往使知識失去了智慧的靈魂,課堂中的知識教學只是知識的表象和骨架,而并不具備知識迷人的神韻。學生感受到的是知識所帶來的負擔和煩躁。所以教師應該十分重視備課:在知識層面要真正的融會貫通、游刃有余,站在知識系統的高度定位;在設計層面要潛移默化、水到渠成;在引導層面要入心啟智、巧妙靈活。教師備課充分,不是為了課堂講得多,而是給老師提供更多啟發學生學習的方法,達到通俗易懂點撥,高屋建瓴的指導。
2、課堂教學缺乏智慧的挑戰
本次在涇川聽了晁麗娜老師的《數的大小比較》一課,感受頗深。她將一節比較枯燥的數學課通過一個智力游戲活動貫穿起來,通過學生抽數字卡片,并進行排列,看誰得到的數字大。每抽一個數字學生都在期盼,當抽到數字后,小組內又能積極思考、討論,決定排列策略,并能流利的說出自己的理由。當數字抽完了,學生已經準確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的法則。在整個游戲過程中都是智慧的較量和體現,正因為如此,學生在活動中行動積極、思維活躍、情感投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智慧的張力,張力越大,課堂越精彩感人。
3、課堂教學缺乏情感的體驗
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進行深入的體驗,是理解和記憶知識的關鍵。但現在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體驗的重要性。這次在涇川聽了《黃河頌》一課,一篇很鼓舞人心的課文,經過教師的解剖,分解得支離破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失去了文章的自然美,只感到枯燥單一的語文知識,一堂語文課失去了它應有的人文價值,并沒有品嘗到原汁原味的文本,沒有抓住語文課堂“讀”這一關鍵,學生沒有體悟到課文的 “神”,怎能流露出 “情”呢? 我曾聽過我校賈蘆存老師的一節物理課,她講的是共鳴箱的原理。她把一個音*敲了一下,同學們只是用平常的眼光看著老師操作,她問:“同學們能聽見聲音嗎?” 有些學生說能聽到一點,有些說聽不見。她接著說:“現在我把著音*放在共鳴箱里……”隨著她的解釋,她把音*放進了共鳴箱,此時,音*的響聲怔住了所有的學生,隨之,教室里一片學生的歡呼……這種歡呼是發之內心的,是感受到知識真諦的一種情不自禁的感嘆!
4、課堂教學缺乏展示的平臺
新課程中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但由于應試教育和固有的教學習慣,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是有點“忍痛割愛”。教師總怕會浪費時間,得不償失,弄巧成拙。但我認為一種方法不去嘗試就否定它,未免有些違心。我的一位學生上初中時,她給我寫了一封信,讓我足足愣了半天。她說:“感謝李老師鼓勵我上講臺講了那道應用題。當時我害怕極了,但您總是用期待、贊賞的目光鼓勵我,我終于鼓足勇氣,忐忑不安的講完了那道寶貴的應用題。當我講完題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當時我激動得快要哭了……從此我從不喜歡數學、怕學數學,變得和數學有了特殊的感情,這次我的數學成績是全班第五名,我很高興,我真心的感謝您,是您給了我機會讓我愛上了數學……”事情我早已忘記了,但這件事讓我感受到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有意義和價值的,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就等于給學生提供了自主發展的更多機會和空間,而有些可能是學生人生當中的一個轉折點。
總之課堂教學是學生的生活,就應該不斷的去充實,體現人性之美;課堂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就應該有遠大長期的樹人目標,并堅持不懈;課堂教學的靈魂在于啟智,就應該用老師的智慧開啟學生的智慧,讓課堂永放智慧之光……
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篇2
音樂回歸自然
音樂創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它是人們生活的情感體現。而孩子們最自然的學習、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東西,都是從他們所熟悉的環境、生活中獲得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聯系,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
如在一年級《小雨沙沙》一課的教學中,我先給學生呈示一組自然界的音響(細雨聲、大雨聲、雨滴聲等),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美麗的自然界中。通過一段表現小朋友在雨中嬉戲、玩耍音樂的欣賞,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構架起學生音樂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再通過聽一段富有雨中情趣的音樂(節奏)片段,讓學生聽著音樂、和著節奏去自由表演,通過身體的運動、表現,使得音樂成為看得見的身體活動。同時在即興創作表演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雨中“玩耍”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與生活經驗建立了聯系,與音樂融為一體,在主動地探尋、領悟、體驗音樂作品的美的同時,也學習了音樂的基本知識與音樂技能。
二、讓音樂融入活動
要讓兒童要親自參與活動,在各項活動中去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創造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優化音樂活動的設計,以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供他們探究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參與,自主活動。
如設計讓學生根據詩歌《春曉》的意境探索音樂這樣一個環節,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利用身邊的樂器或其他物品探索音響,詮釋了詩歌《春曉》的意境,同時通過分組表現特定的音樂情景來再現詩歌內容,理解了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