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成為中學生最喜愛的學科
三是強化基本功,讓學生在學會數學中獲得快樂。數學教學不應只關心學生學會數學,而更應關注學生會學數學。然而,實踐告訴我們,不“學會數學”就無從談起學習興趣,更不可能“會學數學”。就目前農村初中的現狀看,七年級讀完了還不會分數計算、有理數運算沒有入門的學生不在少數。試想這些別人講的聽不懂、分組討論講不出、自已動手做不對的同學,怎能對數學產生興趣、又有何快樂而言呢?數的運算、代數式的運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基本幾何圖形的性質和邏輯推理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功,不僅是進入數學殿堂的敲門磚,也是養成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和解決社會與自然問題的基石,更是建立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前提。而這些基本功的形成離不開必要的、一定量的反復訓練,這一點數學教師乃至專家們也是有切身體會的。因此,從小學的分數計算開始就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強化訓練,也是新課程實施中必須強調的一個重點。
四是磨練意志力,讓學生在克服困難中追尋快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數學絕不是“娛樂性”學科,單憑興趣而學是學不好數學的。皮亞杰說:“教學生解題是意志教育。”“如果學生在學校里沒有機會嘗盡為求解而奮斗的喜怒哀樂,那么他的數學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敗了。”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并讓其充分認識數學在實現這一目標中的重要作用,讓他們明白,沒有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和百折不撓是不可能學好數學的。同時,更多地創造“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學習情景,讓學生更多地體驗歷經磨難而獲得成功的不尋常的快樂。
五是增強成就感,讓學生在不斷成功中感受快樂。成就感是一個人保持對于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原動力。然而,客觀地說在普及教育的初中階段,要想用一刀切的要求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成就感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教師運用因材施教原則,分類要求、區別對待,采用“登門檻效應”,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每前進一步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積累成功中得到強化;其次,教師要真正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皮亞杰認為,數學教師的任務就是要給學生予恰當的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幫助應當不多不少,恰使學生有一份合理的工作;教師應當考慮周到地、不顯眼地幫助學生。”當學生真正感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就是我自已的時候,由此而產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俞的;同時,目前尚不能回避的中考、高考,數學每年都是最讓學生傷心的一科,偏難的命題也是挫傷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重要因素。要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成就感、自信心,中、高考數學命題必須降低難度。
我們認為只有正視中學數學教學的客觀實際、以揚棄的態度進行中學數學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雙基訓練與能力培養同行,增強數學素養與發展創新精神同步,課堂小環境與政策大環境協調,新課程的實施才能富有成效,數學才有望成為中學生最喜愛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