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學習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資源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錯誤是正確的先導,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學生犯錯的過程應看作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但長期以來,對待學生的學習錯誤,在認識上我們更多的是把“錯誤”當成了教育的“敵人”,以至于“不錯”便是“成功”,“不錯”成了我們不懈的“追求”;在實踐中則把其重點放在分析錯因、制定對策上(盡管這些很有必要)。對待學習錯誤,我們缺乏一種“主動應對”的新的理念和策略。教育專家指出:“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那么,如何利用這一“財富”,變學習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資源呢?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討。一、 利用錯誤,激發探究興趣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而“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習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它來自于學生、貼近學生,教學時又回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例如,教學工程應用題:“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完成?”出示例題后,我先讓學生根據通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列出算式: 30÷(30÷10+30÷15)=6(天),并說明算理。然后誘導學生:“如果這段公路長60千米,那么時間是多少呢?”“12天。”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來。“是嗎?請同學們算了再回答行嗎?”“這還用算!”嘴上這么說但同學們還是認真地算了起來。計算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6天。”路程擴大一倍時間竟然不變!“如果路程分別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時間又分別是多少呢?”此時學生不再顯得胸有成竹而是滿臉疑惑。“請同學們分組計算一下。”片刻,答案又出來了,“都是6天!”“為什么公路的長度不管變成多少千米,時間總是不變呢?”“是不是工程應用題中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無關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體的工作總量也能求出工作時間呢?”……“錯誤”引發了同學們對以上問題的主動、積極的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思維熱情,同學們在“欲罷不能”的濃濃的探究氛圍中開始了對新課的學習。
二、 利用錯誤,激活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一個人在已有經驗和一般思維的邏輯規律的基礎上,用一種靈活、新穎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探索求知的思維活動。利用學習錯誤,挖掘錯誤中蘊涵的創新因素,適時、適度地給予點撥和鼓勵,能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思維障礙,進入創新求異的新境界,讓學生體驗思維的價值,享受思維的快樂。
例如,一種織布機5臺2小時織布160米,某車間有20臺織布機,8小時一共織布多少米?
解答該題時,大多數同學都根據歸一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列式解答,算式為160÷5÷2×20×8=2560米,有一位同學卻列出了如下算式: 160÷5×8×(20÷5)=1024米,從結果看,顯然是錯誤的。但與眾不同的算式中又明顯含有“創新”的成分,于是,我請該同學大膽地說出他的想法。他說:“這個車間織布機的臺數是原有臺數的(20÷5)倍,前兩步表示5臺機器8小時加工的米數。”說到這兒,該同學遲疑了一會:“老師,我知道錯哪兒了,這里不是160÷5,而應該是160÷2,整個算式為160÷2×8×(20÷5)。”“現在再請你計算一下結果。”“,成了!”該生體驗到了創新求異的成功帶來的快樂。在該同學的啟發和影響下,其他同學也不再局限于“常規思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60÷5×20×(8÷2),160×(20÷5)×(8÷2)等不同的解法。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教育具有開發創新精神和窒息創新精神這樣雙重的力量。”如上例,學生發生學習錯誤時,做老師的如果大喝一聲:“這堂課你聽的什么?你看人家學得多好!訂正!”那學生創新的“火花”就會在瞬間被無情地“剿滅”。反之,如能善待、寬容、“利用”錯誤,則能為學生開辟出一片創新的“新天地”,達到激發創新情感,激活創新思維的目的。
三、 利用錯誤,提高反思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獨依*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以自我反省,特別是內在的“觀念沖突”作為必要的前提。利用學習錯誤,并及時引發這種“觀念沖突,能促使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對已形成的認識從另一個角度,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認識,這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教學“工程問題”時,在學生已掌握工程問題的基本解法后,在練習中,我安排了這樣一道題:“有一段路,單獨修,甲工程隊需1/3小時修完,乙工程隊需1/4小時修完,如果兩隊合修需幾小時修完?”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有同學作出了1÷(1/3+1/4)=1(5/7)的錯誤解。教學時,我把其作為促使學生反思的好材料,組織學生思考、辨析錯在何處,為什么錯,如何改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有學生說:“隊獨修只需1/3小時,乙隊獨修只需1/4小時,兩隊合修卻需1(5/7)小時,時間反而多了,這不合常理呀!”有的說:“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和=合作的工作時間,這從道理上講不通啊!”也有的說:求合修的時間,數量關系應該是工作總量÷工效和才對呀!”還有的說:“我們錯在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缺少靈活的思考,對本質的把握。”……最終,學生將算式修正為1÷(1÷1/3+1÷1/4)。一道錯例,引發了同學們對所學知識的一場大討論,同學們在主動參與找錯議錯、辨錯、改錯的反思中,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智慧水平,可謂一舉兩得!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成了廢物。”在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基本理念的新課程實施之際,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學習錯誤,我們必要站在新的視角對其“價值”進行重新定位,對其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這將是很有意義的嘗試,它的最終受益者無疑將是學生——使學生得到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