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還是用教材來教
“教教材還是用教材來教”——教師思考的貧困“教教材還是用教材來教”是今年的一個熱點話題。
自從新課程開始實施以來,教師最不適應的就是沒有教參的失落感。
不僅如此,教材也變得 異常“簡單”,文字少得可憐。
讀懂這樣的教材,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某教師在自己閱讀教材時,認為“觀察顏色、形狀就是用眼睛看”,于是她在整個教學 中始終按照這一思路引導學生,結果導致學生也認為,所有的觀察都是由眼睛而來。
另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從實際問題到方程”一課時,發現這一課的內容實在太少,太簡單, 于是補充了許多其他的知識。她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課要教的是一種重要的數學建模思想 。它的落腳點在“到”字上而不是其他。
這兩個例子說明,教師在理解教材內容,特別是理解教材內容背后的課程價值上存在種種困難。“教教材還是用教材來教”的提法呼吁教師不能儀在教材本身所呈現的知識框架上面, 不要受制于教材的設計,而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靈活的調整,即“用教材來教”。但這 一要求的前提是,教師必須把握這一知識內容的課程意圖。美國國際教育中心主任薩達特的 一句話很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他說:“我們應該叫我們七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天都來問他的教 師,你們今天教給我們的這些東西,我們到什么時候才有用?”鼓勵學生來反思自 己所學知識的價值,在我們國家可能還為時尚早,即使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也很少有學生有這樣的膽識。不過,這卻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了。在每一次備課時,教師必須追問,這一課的價值到底在哪里?為什么要教 這些知識?僅僅是教知識嗎?其背后更深遠的意義是什么?尤其是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豐富的學科思想。這 些思想應該是除了一般的教育理念以外,教師所時時不能忘記的。
這一話題其實還帶給我們更深的思考。
那就是在擁有教參的時代,我們的教學非常“順利”,很少有不能 “理解”課文內容的;在教參離開以后,我們怎么就讀不懂教材了呢? 新課程作為一種開放度更大的課程,不僅要賦予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權利,也在試圖啟動教師的思考力。
當我們習慣了過去一切作為定論呈現的時候,我們也習慣了 不需要任何思考和懷疑的接納,和學生一樣地去接納。
只不過,學生接納的是教材,而教師接納的,除了教材,還有一個使教師成為教師 的那個重要文本——教參!“如果我有那本教參,我也能當老師!”過去,學生常說的一句話道出了教師職業的“平庸”。
這種平庸,與教師 思考的貧困密切相關。
如果教師喪失了作為一個成人所具備的思考力,那么他與學生又有什么區別呢?教參的撤離打破了教師對其他文本的依賴和來自它們的束縛,而 課程標準的出現則要求教師更多地從課程的高度來理解和思考教學。
這正是新課程在試圖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自主權,是現代民主觀念的 體現。
但是,如何在本質上打破這種依賴,擺脫束縛,而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和執行者,是教師面臨的十分重要的挑戰。
這種挑戰,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 展,同時也能讓教師成為真正優秀的教師,體味到做教師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