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黃金分割1
中世紀的數學家開普勒(1571—1630)對黃金分割作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幾何學有兩大寶藏:一個是勾股定理,另一個是黃金分割。黃金分割是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所發現,后來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將此稱為黃金分割。在已知線段上求作一個點,使該點所分線段的其中一部份是全線段與另一部份的比例中項,這就是黃金分割問題。黃金分割”的比值為0.618,它不僅是美學造型方面常用的一個比值,也是一個飲食參數。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多年來穩居世界首位,合理的膳食是一個主要因素。在他們的膳食中,谷物、素菜、優質蛋白、堿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基本上達到了黃金分割的比值。
一天合理的生活作息也應該符合黃金分割,24小時中,2/3時間是工作與生活,1/3時間是休息與睡眠;在動與靜的關系上,究竟是“生命在于運動”,還是“生命在于靜養”?從辯證觀和大量的生活實踐證明,動與靜的關系同一天休息與工作的比例一樣,動四分,靜六分,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掌握與運用好黃金分割,可使人體節約能耗,延緩衰老,提高生命質量。
20世紀中,法國建筑師Le科布西埃發現黃金比具有數列的性質。他將其與人體尺寸相結合,提出黃金基準尺方案,并視之為現代建筑美的尺度。法國還產生了冠名為黃金分割畫派的立體主義畫家集團,專注于形體的比例。宇宙萬物,凡是符合黃金分割的,總是最美的形體。例如郵票、照片、課本、獎狀、國旗、小提琴......又如:以牛馬獅虎的前肢為界作一垂直虛線,將軀體分為兩部分,其水平長度之比恰符合黃金分割;再如:有經驗的報幕員往往站在臺側的三分之一強些的地方,觀眾看上去感到非常得體,整個舞臺那么祥和,因為是站在線段上的最佳點──黃金分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