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這樣的行為喝彩!
一年級數學課上,有一道看圖列式的題目:左邊圖上畫了一棵大樹,樹上有5只鳥,樹的旁邊又畫了3只鳥(頭朝樹)。學生當即寫出算式:5+3=8,表示“樹上有5只鳥,又飛來3只鳥,一共有8只鳥。”右邊圖上也畫了一棵大樹,樹上有5只鳥,樹旁邊有3只鳥。只不過這3只鳥的頭的方向是遠離樹。學生也當即寫出算式:8-3=5,表示“樹上原來有8只鳥,飛了3只,還剩5只。”本來這些題在平時已經訓練得差不多了,學生也都能較快且正確的列出算式。這一切進行得很順利,突然一個學生舉起了小手,我看見了,示意他站起來回答問題,他說:“他列出的算式還是5+3=8,因為……”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同學們不太友好的笑聲淹沒了,還有同學小聲說:“真笨!連這都不會。”諷刺的聲音。我也剛想發火,想問問他老師平時講的他聽了沒有,可他那委屈的眼神和漲紅的小臉震撼了我,我必須讓他把話說完,即使他的理由是錯的。
我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差一點被磨滅的自信重又燃起,他大聲答道:“因為樹上有5只鳥,遠處有3只鳥,一共有8只鳥,所以算式是5+3=8。”他的想法也很有道理呀!我們憑什么規定“頭朝左邊,就表示加,頭朝右邊就表示減”?
再反思我們的教學,我們老師做過多少次這種人為的規定啊!“看見總共就加,看見剩下就減”……本來很簡單的數學,被我們變得越來越復雜。是我們教師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等不如學童?不是,那是什么?是我們教師已走進了太多太多的“方格”, 是“習以為常”的“慣性”制約了我們教師的眼睛、耳朵、大腦和手腳。如我們不能“跳”出書本教數學、不能“跳”出數字教數學、不能“跳”出自己教數學、不能“跳”出數學教數學等等。 但學生呢?一年級的學生很幼稚,他們非常的純真爛漫,想說就說,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沒有顧忌,沒有限制。因為他們還沒“跳”入教師所定的種種規規矩矩、有棱有角的“方格”之中。
數學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數學的探索性與想象力,只有充滿著想象的教學,才會深深地吸引著孩子,鑒此,作為一名從事低年級教學工作的老師,要讓孩子有一顆創造“心”,少給孩子的學習生活“畫”上一個又一個“方格”,以免成為孩子學習的“緊箍咒”。同時,教師也要打破原有的“套套”,以“格外人”的孩子般的心態平視孩子的一些出格行為,在必要的地方再作適當引導,讓孩子成功地走上正確道路。
因此我為孩子這樣的行為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