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成為研究者
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平時生活中應熱愛、尊重、關心每位學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機會和學生多接觸,多交流。營造出師生之間的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情感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有利于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意識及其能力。2、創設機會,使學生有機會研究。
首先,創設機會,讓學生進行研究,給足夠的時間,如果時間太短,會使研究流于形式,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發表。闡述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意見。
其次,創設機會,讓學生進行研究,必須給予學生廣闊的研究空間。表面上參與研究,既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樣也不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學長方形的特征時,教師讓學生沿著長邊對折,量一量,得出結論,再沿著寬邊對折,量一量,得出結論。這種教學表面上看似乎是讓學生進行研究,實際上是讓學生在設計好的腳印上一步一步走到終點的。如果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看一看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就給學生留有思考與研究的空間,他們會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得出結論。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3、培養興趣,使學生樂于研究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學生負擔。”如此下去,學生就更不可能主動地去進行研究。平時,我在導入新課時,常常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造成認知的矛盾沖突,把學生引入“提出問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一上課,我便對同學們說:“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數學游戲。”同學們一聽做“游戲”,頓時興趣倍增,我又說:“只要同學們說出任意一個多位數,我就能判斷它能不能被3整除,倘若不信,請同學們自己在練習本上算一算,驗證一下老師的判斷。”結果老師算得又對又快,同學們在驚訝之余,便急于知道老師的絕招。這時,學生急于探究問題的情緒就尤為強烈,課堂也始終牌積極探索研究的狀態中。
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體驗研究的樂趣。
4、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善于研究。
① 獨立思考是學生研究能力的集中體現。
有些教師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教學方案去展開教學活動,每當學生的思路和自己的方案不吻合,老師便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思路“逼”到自己的思路上來。久而久之,學生便不習慣于獨立思考,從而也不可能積極地進行研究。因此,教師必須大膽地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教師完全可以在提示表面積的定義之后,讓學生自己獨立進行思考,總結出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但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獨立進行思考的能力。
②教學生學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