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綜合活動設計:魚兒游啊游
四、游戲:小貓捉魚
幼兒按意愿扮演成自己喜歡的魚寶寶,教師交待游戲規則:媽媽要帶寶寶出去玩,附近有一只大饞一貓,當聽到貓叫聲以后要趕緊團家,不要被貓捉到了。音樂聲響起,幼兒自由、快樂地在“家”的周圍游來游去,當“小貓"出來的時候,“魚寶寶"們尖叫著四外躲藏。第一次游戲結束時,有少數幼兒找不到家,有的幼兒就說:“你找錯家了,請你快回家。”然后幫助他們找到家。接著幼兒互相商量,交換角色,體驗到了合作游戲的樂趣。游戲玩了三遍,幼兒還興猶未盡,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練習魚游的各種動作,體驗了游戲的樂趣。
五、延伸活動
師生一起到自然角為魚兒喂食和換水。
活動反思:
一、活動設計的整合性
活動設計中我整合了科學和藝術目標,讓幼兒通過觀察魚的不同外形特征、不同數量進行分類,嘗試隨著音樂旋律做魚兒游的各種動作,體驗學魚游的樂趣。同時注意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性的發展。
二、活動過程的游戲性
活動充分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游戲方式貫穿整個過程,有效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以魚媽媽帶寶寶去找魚朋友的游戲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再以“魚寶寶學本領"和“小貓捉魚”的游戲不斷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幼兒情緒飽滿,對活動十分感興趣,學得很開心,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標。
三、幼兒活動的自主性
活動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如自由觀察、自由交流討論、自由創編魚游的動作等,鼓勵幼兒用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接納他們獨特的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作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發現幼兒的閃光點,當幼兒在活動中敢于表現時,教師能及 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對有困難的幼兒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有進步的機會,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 滲透情感教育
首先是師幼間的情感溝通。在活動過程中我的“魚媽媽”角色身份讓幼兒感到親切,通過媽媽愛寶寶,摸一摸、夸一夸寶寶,和寶寶一起做游戲等拉近了與孩子的距離,師幼充分交流,有效互動,有效促進幼兒對活動的參與。其次是同伴間的情感溝通。在活動中不斷鼓勵幼兒進行交流與分享,并在游戲中通過互相交換游戲角色讓幼兒學會商量,體驗合作游戲
的樂趣。最后是幼兒與小動物之間的情感溝通。如向魚朋友問好、說再見,輕輕地將魚朋友送飼家,和魚朋友一起玩游戲,最后喂食和換水氰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五、材料的生活化、差異性
材料是幼兒探索和學習的橋梁。活動材料是否科學實用對于一個活動能否順利進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我覺得提供的材料應該生活化,體現差異性,所以我選擇了幾種生活中最常見的魚,如金魚、泥鰍和鯽魚,讓幼兒觀察。這些魚隨手可得,生命力又極強,,平時也便于飼養、照料。它們的外形特征又有明顯的區別,便于幼兒比較,從中發現問題。這些普普通通的材料不管是城市或農村都可以找到。有條件的還可以多媒體手段作為輔助,本活動我讓幼兒觀察了幾分鐘的課件資料,讓幼兒了解更多的魚,拓展知識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