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教案(精選16篇)
《回家》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經過了一個寒假,孩子重返幼兒園,在驚喜和孩子重逢的同時卻發現有不少孩子的不良習慣又滋生了,如:不愿意將玩具借給同伴玩,同伴間時常有爭搶玩具的現象,甚至出現動手打人的場面;不愿意自己動手做事,一碰到困難就哭,缺乏自信,導致不愿意來園等等。為此在開學的第一周,針對孩子頻繁出現的這些情況,我們開展主題《我的幼兒園》,想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幫助孩子盡快轉變面貌,逐步使孩子適應集體生活。本次活動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上面所說的問題,以大烏龜為活動主要線索,在幫助摔跤大烏龜的故事情節中,以此來激發孩子愛同伴的情感,體驗到同伴間互相幫助的快樂。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嘗試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2、激發愛同伴的情感,體驗同伴間互幫互助的快樂。
3、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
4、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送大烏龜回家》
活動過程:
一、引發想象師以故事的方式導入:“一天,烏龜爺爺要到山坡上去鍛煉鍛煉身體。它爬呀爬,一不小心,從山坡上骨碌骨碌地滾下來,跌到山腳下,四角朝天,爬也爬不起來!”
師作著急狀:“烏龜爺爺摔跤了,這可怎么辦?”(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想辦法)
二、理解故事(完整欣賞多媒體課件)
1、師:“烏龜爺爺怎樣爬起來的?”
2、師:“哪些朋友來幫助了烏龜爺爺?”(小蚱蜢、小老鼠、小刺猬、小白兔)
3、師:“小動物是怎樣幫助烏龜爺爺的?烏龜爺爺得到大家的幫助后是怎么說的?”。(再次欣賞多媒體課件,引導孩子用語言、動作來學著模仿)
活動反思:
在送大烏龜回家的故事中,小白兔,小老鼠,烏龜都是小朋友熟悉的小動物,但是對于小刺猬和小蚱蜢幼兒感覺比較陌生,不能馬上認識蚱蜢這個動物,但是對于送大烏龜回家的故事都很感興趣,特別是看課件的時候非常入迷。
我預設的活動目標是:
1、初步理解故事,體驗模仿小動物的樂趣。、
2、通過故事使幼兒懂得集體的力量大。
在活動開頭,為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我首先引出了今天的主角:大烏龜,引出今天的故事與大烏龜有關。接著播放課件,以分段的形式播放故事,一共分為三段,每段播放完畢之后,對剛才的內容進行提問,鞏固幼兒所聽到的內容。在小蚱蜢求救后,讓幼兒模仿小蚱蜢的求救聲,想讓幼兒通過語言體驗小動物的對話。但是在提問階段,由于課件準備不充分,幼兒沒有完全理解故事的內容,回答略顯生硬。
為了使幼兒懂得故事中所要表達的道理:集體的力量大。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環節,讓幼兒體驗一人搬積木力氣小,但是幾個小朋友一起搬就能夠使力量加大。通過行動,讓幼兒更直觀的理解這個道理,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只有少數幼兒能夠通過游戲來體驗,無法讓全體幼兒都體驗到游戲的樂趣,進而理解其中的道理。
在活動的創設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接受能力和年齡特點,對已有經驗把握不足。對于本活動的準備不夠充分,希望在下次活動中有所改善。
《回家》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在一定的距離間相互滾球、接球。
2、會與同伴合作完成胯下傳球的游戲,體驗合作游戲的樂趣。
3、鍛煉幼兒手臂的力量,訓練動作的協調和靈活。
4、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學會團結、謙讓。
5、樂于參與體育游戲,體驗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個球。
2、貼有小狗、熊貓、小猴、小兔頭像的皮球四個。
3、歡快、活潑的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1、隨音樂《去郊游》進入活動場地。
2、聽音樂《健康快樂動起來》做熱身活動。播放音樂,練習走、跑、跳等動作,活動身體的各部分關節,為游戲做好準備。
3、兩人一組,學習滾球、接球。
(1)教師用游戲的口吻,引起幼兒玩球的興趣。
師:我們中班的小朋友都非常熱愛運動,所以,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皮球,一會兒,就讓我們和皮球一起運動起來吧。
(2)教師示意幼兒安靜,做聽聲音的樣子,引出四位動物寶寶。
師:小朋友,老師聽到有說話的聲音,讓我來聽聽是誰?原來是小狗、熊貓、小猴、小兔四位動物球寶寶,它們聽說小朋友要和球一起來運動,所以它們也起來要和我們一起來玩了。
(3)啟發幼兒嘗試練習滾球、接球。
師:剛才四位動物球寶寶對老師說,它們最喜歡玩滾來滾去的游戲了,今天,它們想和小朋友一起來玩這個游戲呢。
啟發幼兒嘗試練習,在幼兒練習的基礎上,老師與一名幼兒示范。
(4)兩人一組,練習相互將球滾向對方,教師隨時鼓勵能力強的幼兒擴大滾球間距。
4、游戲:接送寶寶。
(1)師:四位動物球寶寶上幼兒園的時間到了,小朋友們來給它們做爸爸媽媽來送它們上幼兒園吧。暗示小朋友送寶寶時動作要輕柔準確,體會媽媽愛護寶寶的情感。
(2)啟發幼兒探索“爸爸媽媽”們怎樣有秩序地排隊送寶寶上“幼兒園”,并探索出送寶寶的方法。
引導幼兒分成四組,排成四隊,間距合適。聽到口令后,幼兒雙腿分開,由排頭開始,依次將球從雙腿間滾向下一位幼兒,比比哪隊動物寶寶最先安全到達“幼兒園”。
(3)以“球寶寶放學回家”再次玩游戲。
5、隨音樂《我愛你》帶領幼兒做放松活動。
6、帶領動物球寶寶參觀幼兒園。
7、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游戲《接送寶寶》是主題《了不起的我》中的一個教學內容,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學習在一定的距離間相互滾球、接球,會與同伴合作完成胯下傳球的游戲;體驗合作游戲的樂趣。在本次活動中,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我用四個“動物球寶寶”貫穿了活動的整個過程,從“動物球寶寶”喜歡玩“滾來滾去”的游戲,到接送“寶寶”上幼兒園,由于“動物球寶寶”的貫穿,也提高了幼兒的活動積極性。
《回家》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按相同標記把玩具送回家。
2、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3、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4、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5、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已初步學過“上、下、里”等方位詞。
2、物質準備:布置一家小熊的家,家中玩具、蔬菜擺放零亂,小熊一只。
【活動過程】
1、以幫助小熊引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老師調動了幼兒參與的興趣。)
2、引導幼兒觀察玩具掉在哪里,啟發幼兒使用“玩具掉在上面(下面、里面)”的語句。
(1)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方位詞,并使用完整句。
(2)鏡頭的攝入有所偏差,誰在說話時,鏡頭要跟緊誰。
(3)教師在提問幼兒的時候,沒有必要把小熊一直抱在手上,可以先放在旁邊。
3、引導幼兒討論,尋找:這些玩具的家在哪里?這些家上面你發現了什么?
(1)幼兒能積極地尋找玩具。
(2)在視頻中,老師可以看到在上課時所沒有關注到的其他幼兒,發現有個別幼兒趴在地上,有的幼兒很認真的尋找玩具的家。
(3)拍攝幼兒尋找的鏡頭都是全景,可以拍攝個別幼兒尋找的情況。
4、引導幼兒把尋找到的玩具送回家。(個別、全體)
(1)鏡頭拍攝幼兒如何放玩具的情況較少。
(2)幼兒都是從柵欄跨過去放玩具,教師可以把右邊柵欄收起來,以防幼兒摔倒。
(3)教師的感嘆詞較多。
5、請個別幼兒收拾餐具。
(在觀看視頻時,沒有拍攝到幼兒如何把餐具收拾進盒子。鏡頭可以著重拍攝幼兒如何收拾。這樣不但有利于老師觀看,也可把個別幼兒收拾的情景播放給幼兒觀看,加深幼兒如何收拾玩具的印象。)
6、老師以小熊的身份謝謝幼兒,并告訴幼兒:每一樣玩具都有自己的家,我們玩過玩具要把它送回家。
【活動反思】
本人能以幫助小熊的形式貫穿整個過程,幼兒興趣濃厚,參與的積極性高。在活動中,能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討論收拾玩具的次序,并引導幼兒有次序地進行收拾。在收拾菜市場的菜時,能結合復習方位詞與講完整句。大部分幼兒能根據玩具的標記找到各自的家,但還有小部分幼兒放錯家。本人沒有及時檢驗幼兒收拾玩具放回家的情況,進一步讓幼兒清楚玩具不能隨意放置,應根據各自的標記進行收拾。在收拾餐具時,本人有意讓幼兒清楚不是很多人才能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少只要少人就能收拾。但只是單純由老師講,幼兒不能理解。如果可以借助其他方法,讓幼兒親自體驗,這樣幼兒才能清楚地了解不是人多就是好辦事。
《回家》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聽音樂信號,愿意一起幫助大烏龜回家。
2、感受小動物一起互助的良好氛圍,為大烏龜獲救感到高興。
3、愿意欣賞散文,感知散文語言的優美,風趣。
4、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并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動物頭飾(蚱蜢、兔子、刺猬、老鼠)2、音樂3、PPT課件4、場地創設:點點、桌子、動物頭飾等活動流程:
聽聲音引趣--講述故事--體驗游戲--繼續講述故事--延伸活動指導:
一、聽聲音引趣1、聽一聽,這是什么東西滾下來了?
1、看一看,聽一聽,到底是什么?
小結:原來烏龜大叔摔跤,爬不起來了。
二、聽故事呼救1、小蚱蜢在喊什么呀?
2、聽信號,一起呼救。
要求:聽音樂換一棵小樹站站好,喊一喊。
小結:我們一起喊,聲音傳的遠,小動物們聽見了都來救烏龜大叔了。
三、入情景救助1、完整聽一遍音樂,問:想一想,我們要怎樣推才能力氣大?
2、個別游戲要求:四個孩子拉住烏龜的四條腿,聽信號推。
小結:我們聽著音樂一起推,終于把烏龜大叔推到了小河里。
四、享助人之樂繼續故事結束語:烏龜大叔得救了,都是大家一起幫的忙,烏龜大叔請大家一起吃好吃的。
活動反思:
在送大烏龜回家的故事中,小白兔,小老鼠,烏龜都是小朋友熟悉的小動物,但是對于小刺猬和小蚱蜢幼兒感覺比較陌生,不能馬上認識蚱蜢這個動物,但是對于送大烏龜回家的故事都很感興趣,特別是看課件的時候非常入迷。
我預設的活動目標是:1、初步理解故事,體驗模仿小動物的樂趣。2、通過故事使幼兒懂得集體的力量大。
在活動開頭,為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我首先引出了今天的主角:大烏龜,引出今天的故事與大烏龜有關。接著播放課件,以分段的形式播放故事,一共分為三段,每段播放完畢之后,對剛才的內容進行提問,鞏固幼兒所聽到的內容。在小蚱蜢求救后,讓幼兒模仿小蚱蜢的求救聲,想讓幼兒通過語言體驗小動物的對話。但是在提問階段,由于課件準備不充分,幼兒沒有完全理解故事的內容,回答略顯生硬。
為了使幼兒懂得故事中所要表達的'道理:集體的力量大。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環節,讓幼兒體驗一人搬積木力氣小,但是幾個小朋友一起搬就能夠使力量加大。通過行動,讓幼兒更直觀的理解這個道理,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只有少數幼兒能夠通過游戲來體驗,無法讓全體幼兒都體驗到游戲的樂趣,進而理解其中的道理。
在活動的創設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接受能力和年齡特點,對已有經驗把握不足。對于本活動的準備不夠充分,希望在下次活動中有所改善。
2、小班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教案反思
《回家》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運動的興趣。
2.發展跑、跳的能力。
3.練習看信號標志做動作。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商量表達表現的形式,大膽表演。
活動準備:
頭飾(小兔、小鴨、小狗)、 貼有圖片的房子(胡蘿卜、小魚、骨頭)、拱形門、墊子、《走路》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1.準備活動
(1)幼兒隨音樂一邊唱《走路》一邊模仿歌曲里的小動物,自由地走走、跑跑、跳跳。
(2)玩猜猜猜、變變變游戲先請幼兒猜猜小兔"、"小鴨"、"小狗"的家分別在哪兒,再引導幼兒戴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頭飾,變成"小兔"、"小鴨"、"小狗",找找自己的家。(小兔的家貼有胡蘿卜圖片、小鴨的家貼有小魚的圖片、小狗的家貼有骨頭圖片)
2.玩送小動物回家的游戲"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都到森林里玩,可是它們玩忘記了回家的路,我們把這些小動物送回他們的回家,好嗎?
(1)介紹游戲玩法及規則在送小動物回家的路上有許多的標志,要按標志信息走,看到山洞(用拱形門代替)要鉆過去,看到紅色的墊子要像小兔子一樣地跳過去,黃色的墊子要跑過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把小動物送回他的家里。
(2)教師示范玩法幼兒帶小動物到森林里玩,把小動物放在森林的地板上,然后跑回來(老師跟幼兒合作游戲1~2次),練習時注意提醒幼兒看標志做動作。
(3)男、女孩子各玩1次教師對做得好的幼兒及時表揚,同時鼓勵認真做游戲的幼兒,增強其自信心,使之樂于參與游戲。
(4)全班幼兒一起玩1次小結:剛才你們做得真棒,把小動物都送回了家,他們很高興,想和我們一起來跳舞,讓我們一起動起來好嗎?
幼兒一邊聽音樂一邊做放松運動。
活動反思:
活動前,我為幼兒準備了充分的操作材料。首先,第一個環節我讓小朋友幫每棟樓貼上門牌號碼。幼兒對樓層與樓層之間的房間號碼不懂得其真正的含義。而我也正忽略了這個問題。導致幼兒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出現很大的困惑。
第二個環節幫小動物分類并送小動物回家,我在房子上貼上了各類小動物的圖片。這個是我有欠考慮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限定了想幼兒的思考能力。
本次活動對幼兒來說總體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參與性也比較高。但是不足的是平時幼兒接觸這樣的操作機會比較少,在實際操作起來遇到了較多的困難。
《回家》教案 篇6
游戲目標:
1、學會行進間鉆的動作。
2、練習四散追逐跑,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3、愿意參與體育游戲,體驗在游戲中奔跑、追逐的樂趣。
4、培養競爭意識,體驗游戲帶來的挑戰與快樂。
5、樂于參與體育游戲,體驗游戲的樂趣。
游戲準備:
知識經驗:幼兒學習游戲的兒歌《捉小魚》
環境創設:操場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小魚鉆過漁網時,教師指導幼兒鉆的技能,彎腰低頭快速的鉆過去
活動難點:
被捉到的小魚,要及時松開前面小朋友的衣服,以防摔倒。
游戲過程:
一、引出游戲內容,激發幼兒對游戲活動的興趣。
教師引入:“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做個游戲,名字叫捉小魚
二、教師講解、示范游戲玩法
1、幼兒按秩序站好
2、教師講解玩法
第一輪:(1)請2名幼兒搭漁網,手拉手聚在頭頂(或平舉其他幼兒座小魚,排成圓圈分別從漁網下鉆過,一邊鉆一邊一起說兒歌,說到最后一句“三網撈個小尾巴魚”時,搭漁網的幼兒迅速將手放下,套住一條小魚,捉住的小魚跟其中的搭漁網的一名幼兒交換位置,再次進行游戲,捉到的小魚和第一次搭漁網的另一位幼兒換位置。
教師提問:“小魚怎樣才能鉆過漁網?”
“什么時候下落漁網捉小魚?”
“被撈到的小魚該怎么辦?”
(2)請個別幼兒和教師示范
第二輪:依次增加漁網的數量,分開一定的距離。選四名幼兒,搭兩張漁網,重復游戲過程。
三、幼兒進行游戲,教師講評指導
嘗試后,總結規則
四、講評游戲情況
兒歌:《捉小魚》
一網不撈魚,
二網不撈魚,
三網撈個小尾巴魚。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主要是培養幼兒手眼協調能力,訓練了他們的協作能力和身體的平衡能力。但在捉活魚的環節當中,好多小朋友都不能準確的捉住夾子,更別說不碰到扮演小魚的幼兒,有的小朋友更是一條魚都沒抓上。我想可能是平時對孩子們身體的協調性訓練的太少了,一直與他們在玩捉魚游戲的時候沒那么順利。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一定要對孩子們多做這方面的練習,以提高他們身體運動的各種能力。
《回家》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觀察螞蟻“搬食物回家”,感知螞蟻單個搬、群體搬食物,沿途回家這一有趣現象,培養幼兒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和探究問題的精神。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放大鏡、昆蟲盒、玻璃瓶或礦泉水瓶子、米飯、餅干、昆蟲尸體、彩筆、紙若干。
活動過程
找幼兒園內或園外螞蟻較多的地方(場地寬闊、安全),能看到螞蟻巢穴的人口;顒忧跋仍谒闹苋錾衔浵亹鄢缘氖澄铮缑罪垺⑿」、餅干等。
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晨間帶幼兒散步時,有意帶到指定場地,讓幼兒自發說出:看,有那么多螞蟻,它們在搬東西。激發幼兒觀察興趣。
看一看,說一說,螞蟻怎樣搬食物?
(1)螞蟻用尾部(屁股)搬的。
(2)螞蟻用頭上的須(觸角)搬的。
(3)螞蟻用手和腳一起拖的。
(4)有許多螞蟻一起拖的。
試一試,找答案。
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螞蟻搬東西。
(1)螞蟻用嘴巴叼住,把東西搬回家。嘴巴有一對像螃蟹一樣的大鉗子,力氣很大。
(2)當食物過大時,小螞蟻會用頭去碰另一只螞蟻的頭,過一會就有許多同伴來共同搬運食物。
(3)螞蟻搬東西回家時,是大家排成一隊,沿著原來的路回家。畫一畫、說一說,螞蟻搬食物回家。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盡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幼兒看、說、想,培養了幼兒的動眼、動口、動手的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課件的演示直觀、形象,幫助幼兒很好的了解了螞蟻的習性及螞蟻的種類。讓幼兒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很認真的去觀察、去學習。
《回家》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感知故事中角色情緒的變化,增強對角色的理解。
2、知道遇到事情要動腦筋想辦法,相互幫助。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感知故事中角色情緒的變化。
活動難點:知道遇到事情要動腦筋想辦法,相互幫助。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看,今天林老師請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小烏龜)
2、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小烏龜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二、整體講述故事
提問:故事力有哪些動物,你喜歡誰?
三、分段講述故事
1、出示掛圖一:
圖片上有誰?
狐貍想干什么?
狐貍向干壞事情被誰看到了?
2、出示掛圖二:
烏龜怎么做?青蛙怎么樣了?
烏龜緊緊地咬住狐貍的尾巴,狐貍說了什么?烏龜回答了嗎?為什么?
3、出示掛圖三:
狐貍去咬烏龜的頭,烏龜的頭怎么樣了?
狐貍去咬烏龜的'腳。烏龜怎么做的?
狐貍去咬烏龜的尾巴,烏龜怎么做的?
最后狐貍怎么樣了?
四、再次完整講述故事
討論:這事一只怎樣的烏龜?為什么說烏龜是只聰明的烏龜?
五、師幼共讀故事
幼兒翻看《小朋友的書》,共讀故事《聰明的烏龜》。
活動反思:
《聰明的烏龜》是一篇寓意很強、語言角色對比鮮明,形象生動的故事。通過故事中烏龜與狐貍的有趣對話,使得孩子懂得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時候,要機智、勇敢,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我根據故事中出現的動物、對話,進行了夸張的講述,語言的不斷渲染,使幼兒加深了對本次活動開展的興趣。這為幼兒對故事的深入理解做了好的鋪墊。活動中我提出了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能讓幼兒展開更多豐富的聯想,推理假設出各種不同的情節發展,并且能夠大膽地表述出來,但在表達的過程中,幼兒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不夠完善,因此,部分幼兒的表達不夠完整。
如果在活動中能夠讓幼兒進行相關的情景表演,那么更能體現出氛圍,使幼兒不僅學習了故事中角色的簡單對話,更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
3、小班主題送大烏龜回家教案反思
《回家》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幼兒每天入園、離園無論是步行還是坐車,都離不開交通安全,雖然有家長的保護,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時刻防護幼兒的交通安全固然重要,而讓他們了解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交通安全常識,培養他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更是重中之重。為此我們設計了《安全回家》這一活動,作為大班幼兒安全教育第一課。
活動目標
1、了解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交通安全常識,培養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
2、認識基本的交通標志和交通設施。
3、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以及生活實踐能力。
4、遵守社會行為規則,不做“禁止”的事。
5、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確立遵守交通規則的安全保護意識。
2、難點:認識有關的交通標志、交通設施。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教學課件、交通標志若干。
2、知識準備:幼兒認識基本的交通標志,初步了解一些交通規則。
3、家長工作:請家長帶幼兒去感受馬路上的車流、人流,觀察車輛通過路口以及人們走人行橫道的一般規律;和幼兒一起收集交通標志。
活動過程
。ㄒ唬┱勗、觀看課件導入活動
1、提問:小朋友,我們每天回家都要過馬路,過馬路時要注意什么呢?(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回答問題)
2、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馬路上發生了什么事情?(引導幼兒觀看課件:十字路口上,汽車、自行車川流不息,一個小朋友不看紅綠燈、不走斑馬線橫穿馬路,差點被汽車撞倒。)教師提問:剛才你們看到了什么?這個小朋友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展示紅綠燈、斑馬線課件教育幼兒掌握交通常識。)
兒歌:小朋友,過馬路,一定要看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看見黃燈停一停。
教師溫馨提示:斑馬線是人行橫道,小朋友過馬路時一定要走斑馬線,可別亂走。
教師小結:小朋友,過馬路時一定要看紅綠燈、走斑馬線才能安全回家。
。ǘ┰俅握J識學習過的交通標志。
教師提問:馬路上除了紅綠燈和斑馬線,我們還認識哪些交通標志呢?引導幼兒交流:將自己收集到的交通標志與同伴分享,請個別的幼兒將自己畫好的安全標志用展示臺展示給其他小朋友看并說說它的作用。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些大家認識的標志,讓我們來認識認識吧。"(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依次展示交通標志,并告訴幼兒此標志的作用),引導幼兒復習已經認識的交通安全標志。
。ㄈ└傎愑螒蚪煌ò踩珕栴}判斷。請幼兒自由結伴分成四組,進入問題搶答環節并告訴幼兒游戲規則,幼兒依次觀看圖片中小朋友的行為,四組幼兒觀看完進行搶答,搶到了要說出做得對還是不對?應該怎么做?答對的小組就能得到一朵小紅花,以得到小紅花最多的一組或勝。
第一幅圖:幾個小朋友在馬路上玩球。
教師小結:小朋友不能在馬路上追逐奔跑、嬉笑打鬧、玩游戲。
第二幅圖:一個小朋友在馬路上鉆爬交通隔離設施。
教師小結:小朋友過馬路要走斑馬線,不鉆、不跨越交通隔離設施。
第三幅圖:幾位小朋友在站臺上排隊上公共汽車。
教師小結:乘車時要排隊等候,按先后順序上車,不要擁擠爭搶。
第四幅圖:一個小朋友乘車時把頭伸出車窗外。
教師小結:乘車時不要把頭、手、胳膊伸出車窗外,以免被對面來的車輛或路邊樹木刮傷;也不要向車窗外亂扔雜物,以免傷及他人,同時也保護了環境。
第五幅圖:幾個小朋友在車內邊聊天邊吃棒棒糖。
教師小結:在車內不吃帶殼帶棒的零食,如花生、瓜子、棒棒糖、麻辣串等,吃帶殼的零食影響車內衛生,吃帶棒的零食很危險,汽車剎車時容易刺傷咽喉,危及生命安全。
第六幅圖:馬路上發生了交通事故,該怎么辦?
教師小結:發生交通事故時,不要靠近發生地,并且迅速撥打110報警或120急救電話。報警時要注意講清事故發生具體位置。
(四)活動總結教師:今天我們學到了很多的交通安全知識,每一組的小朋友都表現得非常出色,老師希望你們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告訴其他的小朋友,讓他們都能高高興興上學,安安全全的回家。
活動結束:和孩子們再一起念兒歌,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活動。
兒歌:
小朋友,過馬路,一定要看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看見黃燈停一停。
《回家》教案 篇10
設計意圖:
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對枯燥的石頭或海綿等物體的浮沉,不是很感興趣。于是通過幼兒喜愛和熟識的蔬果,開展了此次活動《果蔬沉浮》。讓幼兒學習和獲得沉浮概念。讓孩子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活動目標:
1.表達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浮沉現象。
2.獲得物體沉浮的概念。
3.學習簡單的記錄及統計。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實驗前后對照圖,各種各樣的水果、蔬菜的實物和圖片,水箱。
活動重難點:
獲得物體沉浮的概念。
活動過程:
●引出主題激發興趣。
它們是誰?說出蔬菜、水果的名稱。
●觀察實驗,理解浮沉概念。
你們見過蔬菜水果游泳嗎?
自選一種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觀察在水中的狀態。用語言表達浮沉現象。
●猜測蔬果浮沉現象,用蔬果圖片粘貼方式表現蔬果浮沉實驗前的對照圖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蔬果數量作簡單的統計。
●請幼兒將蔬果放到水里做實驗,觀察它們在水里的現象,也用蔬果圖片粘貼的方式表現在蔬果浮沉實驗后的對照圖上。
再把浮沉的蔬果數量作簡單統計。
●將實驗前后結果對照,增加活動趣味性。
活動反思:
針對小班幼兒來說,這個活動總體上比較滿意。在玩水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發現和獲得初淺的“沉”“浮”經驗,幫助幼兒歸納和形成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讓孩子們做簡單的記錄,目的是讓他們通過記錄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狀態,并且根據水果在水里實際的沉浮狀態來驗證原有的猜想,調整自己的認識,使幼兒感知到:事物要通過實驗、探究來認識,一切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激發了幼兒極大的探索和研究的興趣。
《回家》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 在看看、講講、表演小動物找朋友回家的過程中,幼兒學會角色對話,喜歡聽故事。
2、 幼兒能大膽想象,并愿意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3、 學說動詞:飛、游、走。
4、 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 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動物圖形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畫面(多媒體課件)引起幼兒觀察興趣,了解故事角色,展開討論。
1、 這是什么地方?有哪些小動物?
2、 小動物在一起玩得可高興了。一直玩到天黑了,才想到要回家了。你知道小動物是怎么回家的?
二、分段欣賞多媒體課件,理解故事內容,學說對話和動詞。
1、逐幅欣賞多媒體課件,幼兒觀察畫面,合理想象,并講述自己的理解。
提問:(1)仔細看,仔細聽,它們是怎么回家的?
(2)蝴蝶飛起來,小鳥看見了,它會說什么?(幼兒學說對話。)
(3)小魚在水里游動,烏龜怎么想的?(幼兒學說對話。)
(4)小貓想和小狗一起走回家,它會怎么說?
過渡語:熊貓慢吞吞地落在了最后,它看見朋友們都找好朋友一起回家了,大聲的叫:“等等我,我和你們一起回家!
2、幼兒根據小動物走路的特點,合理想象,展開討論。
3、幼兒欣賞后半段多媒體課件,驗證幼兒的想象。
三、 欣賞故事,幼兒自由跟講角色對話。
四、 根據自選的動物進行故事對話仿編。
過渡語:還有許多的小動物想找好朋友一起回家,找找看是哪些動物朋友呢?
1、 教師扮演小馬:我是小馬,我該和誰一起回家呢?
2、 教師找一名幼兒進行仿編示范:小羊,我和你一起走回家好嗎?
3、 請個別幼兒扮演角色找朋友回家,并進行對話仿編:你是誰呀?你想找誰一起回家?(幼兒游戲)
4、 幼兒自由組合進行游戲,并仿編對話。
五、教師小結,引起幼兒再學習興趣。
小結:你們都找到好朋友了嗎?原來小動物各有各的走路方法,有的會飛,有的會游,有的會走,還有的會跳。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的走路方法。
活動反思:
《綱要》提出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幼兒在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體驗,實踐,創造,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小班幼兒年齡在3歲左右,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會向別人表達自己基本的想法和要求,只是語句不夠完整,有時出現時斷時續的現象,即使說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
《回家》教案 篇12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會散文詩中水果娃娃的高興的心情,并能創造性地學習散文詩歌。
2、引導幼兒在理解散文詩的基礎上,有表情地朗誦散文詩。
3、學習仿編散文詩,初步掌握仿編散文詩的技巧。
二、活動準備
1、散文詩歌錄音帶及錄音機。
2、與散文詩歌內容相符的圖片
三、活動過程
。ㄒ唬╅_始部分
組織幼兒戶外觀察秋天的變化,教師重點指導與散文詩歌有關的內容。導入活動。
。ǘ┗静糠
。1) 教師組織幼兒討論自己剛剛所觀察到的景象,看誰說的有好有多。
。2) 教師出示與散文詩歌內容有關的圖片,與幼兒共同欣賞秋爺爺給水果娃娃帶來的歡樂。
。3) 幼兒欣賞錄音散文詩歌。
(4) 提問:水果娃娃們聽說秋爺爺要來,他們都是怎樣高興的?引導幼兒盡量復述散文詩歌的原句。
。5) 教師和幼兒共同在圖片的啟發下學習散文詩歌。引導兒邊加動作表演,幫助幼兒理解。
。6) 教師啟發幼兒思考:其他水果娃娃聽到秋爺爺來了,回怎麼想?怎摸做?初步掌握仿編散文詩歌的技巧。
。7) 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創編的散文詩歌。
(三) 結束部分
教師小結,組織幼兒玩游戲《找秋天》。
四 活動效果
幼兒能夠比較感興趣的參與活動,在理解散文詩的基礎上有表情的朗誦散文詩。并能體會散文詩中水果娃娃的高興的心情。大部分幼兒能夠背誦,有個別好的幼兒能夠對散文詩進行創編。
《回家》教案 篇13
活動目的:
1、在看一看、講一講、猜一猜小動物怎樣回家的過程中,讓幼兒喜歡上聽故事。
2、幼兒能大膽想象,并愿意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3、幼兒學說有"飛"、"游"、"走"的短句。
4、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5、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動物頭飾若干。
活動重、難點:
幼兒學說有"飛"、"游"、"走"的短句。
活動過程:
一、教師談話導入活動主題。
二、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引入故事,展開討論。
1、上面都有哪些小動物?
2、小動物們在一起發生了什么事情?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三、分段欣賞多媒體課件,理解故事內容。
1、看一看:
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第二部分,邊放邊講故事,幼兒聽故事。
2、講一講:
幼兒說一說自己聽到了什么,小動物說了什么,讓幼兒學說故事里的短句。
3、討論:
幼兒猜一猜小熊到底是和誰一起回家,并說一說為什么和他一起回家,它會怎么問小動物?幼兒再次學說短句。
4、教師播放課件第三部分,幼兒觀看故事結尾部分。
四、教師出示課件,讓幼兒逐一猜測課件上的小動物都是怎樣回家的,并玩驗證游戲。
五、結束部分。
幼兒自選動物頭飾邀約小動物回家。
1、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頭飾,說一說,要這樣回家。
2、教師引導幼兒一起出去找找看,還有那些小動物沒有回家,并邀約他們一起回家。
教學反思:
幼兒對扮演小動物的角色都很感興趣,大部他幼兒也都會用動詞說短句,但是在回家的'過程中有些幼兒的動作做的不對,不夠協調。因此,我覺得原來的教學設計可以這樣調整:活動前的經驗準備要更充分,讓幼兒了解更多有關動物的活動方式。在平時的活動中要加強幼兒的體能煅煉,發展各肢體的平衡能力。
《回家》教案 篇14
一、設計思路:
現在的天氣逐漸轉涼,幼兒穿的衣服也越來越多,一日活動中經常需要穿脫衣服。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完全自主的穿衣服、脫衣服還是有困難,經常會出現幾個幼兒穿著薄衣服在等老師的情況,雖然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互相幫助但是大多數幼兒沒有樂于幫助別人的經驗。其次,在學本領的主題過程中,幼兒已經漸漸認識了很多小動物,了解了常見小動物的本領,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因此我選擇了繪本《送大烏龜回家》作為素材開展一次語言活動,繪本中中出現了小老鼠、蚱蜢、小兔等幼兒非常熟悉、喜歡的小動物,幼兒有興趣聽故事,也可以根據已有經驗開動腦筋幫助他們找到送烏龜回家的方法,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在活動拓展時聯系到自己身邊的互幫互助的事例,幼兒在以后嘗試主動幫助別人。
二、活動目標:
1、在看看、聽聽、說說中理解故事,在情景中想辦法解決問題
2、在故事中體驗小動物們互相幫助的情感
三、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故事圖片、課件、主題樹
經驗準備:幼兒熟悉小烏龜的特點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森林里有許多小動物要去秋游啦,我們一起去瞧一瞧都有誰?
。ǘ┓侄涡蕾p,理解故事內容
1、誰來了?(烏龜)(既然小朋友們都認識烏龜,那請你們說一說烏龜有什么本領呀)
2、聽故事:大烏龜在爬山坡的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情?(烏龜從山上咕嚕咕嚕地滾了下來,真可憐,會有小動物來救他么?)
3、誰第一個發現了?小蚱蜢是怎么說的?(快來救救烏龜叔叔。
4、誰去幫助它了?大烏龜得救了嗎?為什么?
5、你有什么辦法救大烏龜嗎?
6、小兔子也想了個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7、大烏龜得救了嗎?怎么救的?為什么?
小結:小兔真聰明,它知道大烏龜會游泳,把大烏龜送到河里。這個辦法真好。大烏龜翻過來它會對小動物們說什么呢?(謝謝你們送我回家了)
。ㄈ┩暾蕾p故事,體驗互幫互助的情感
1、你喜歡這些小動物么?為什么?
2、你會幫助好朋友么?說一說。
小結:我們要互相幫助,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很小,但團結起來就有很大的能量
附:送大烏龜回家
大烏龜爬山坡,一不小心,從山披上骨碌骨碌地滾下來,跌到山腳下,四腳朝天,爬不起來。
小蚱蜢看見了,大聲喊:“快來救救烏龜大叔!”小老鼠來了,使勁想把大烏龜翻過身來,但小老鼠力氣小,幫不上忙。
小刺猬來了,用力搬動大烏龜的身體,要把大烏龜翻過身來,但小刺猬力氣小,也幫不了忙。
小白兔來了,對大家說:“來,來,來!我有辦法,我們把大烏龜推到河邊去。”大家用力把大烏龜推呀,推呀,一直推到小河邊,“撲通”一聲,讓大烏龜跌下河去。
大烏龜在河水里翻過身來,劃動四只腳,歡快地游開了。大烏龜回過頭來,對大家說:“謝謝你們送我回家!
《回家》教案 篇15
目標:
經由過程剪貼對水中、陸地、天上的動物舉行分類,勇敢表述本身分類的來由。
質料預備:
兩個交集圖,與交集相配套的動物卡片,鉸剪、糨糊人手一份、小籃子多少
歷程:
一.說一說
動物住的處所都一樣嗎?請你舉個例子(如:魚喜好住在水中;小狗喜好住在陸地上;鳥喜好在天上飛……)
二.送動物回家
1第一組動物,將動物剪下,分離將它們粘貼到該進入的圈內,并勇敢闡明來由。
陸地上生存的動物:豬、狗、雞
幼兒園教案水里生存的動物:蝦、魚、
陸上水里都能生存的動物:龜、鴨、鵝
2第二組動物,將動物剪下,分離將它們粘貼到該進入的圈內,并闡明來由。
會飛的動物:蜜蜂
會走的動物:兔、狗、羊、牛、猴、
又會飛又能走的動物:大雁、麻雀、丹頂鶴、鴿子
三.評論辯論查抄
幼兒間相互查抄動物棲身的處所是否準確,自由評論辯論進入交集處動物的來由。
四.延長運動:添上其他的動物,試著分一分,幼兒園教育隨筆畫一畫、說一說。
《回家》教案 篇16
活動目標:
1、聽音樂信號,愿意一起幫助大烏龜回家。
2、感受小動物一起互助的良好氛圍,為大烏龜獲救感到高興。
活動準備:
1、動物頭飾(蚱蜢、兔子、刺猬、老鼠)
2、音樂
3、PPT課件
4、場地創設:點點、桌子、動物頭飾等
活動流程:
聽聲音引趣——講述故事——體驗游戲——繼續講述故事——延伸
活動指導:
一、聽聲音引趣
1、聽一聽,這是什么東西滾下來了?
1、看一看,聽一聽,到底是什么?
小結:原來烏龜大叔摔跤,爬不起來了。
二、聽故事呼救
1、小蚱蜢在喊什么呀?
2、聽信號,一起呼救。
要求:聽音樂換一棵小樹站站好,喊一喊。
小結:我們一起喊,聲音傳的遠,小動物們聽見了都來救烏龜大叔了。
三、入情景救助
1、完整聽一遍音樂,
問:想一想,我們要怎樣推才能力氣大?
2、個別游戲
要求:四個孩子拉住烏龜的四條腿,聽信號推。
小結:我們聽著音樂一起推,終于把烏龜大叔推到了小河里。
四、享助人之樂
繼續故事
結束語:烏龜大叔得救了,都是大家一起幫的忙,烏龜大叔請大家一起吃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