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教案(精選3篇)
《嘟嘟》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領悟經常遲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體驗歸咎于別人與改正自我兩種態度及行為的不同結果。
活動準備
男孩玩偶一個
活動過程
一、你會遲到嗎?
小朋友,你們上幼兒園會遲到嗎?為什么會遲到呢?
小結:有的小朋友有時會遲到,有的小朋友經常會遲到,有的是因為感冒了去看醫生所以遲到了,有的是因為吃早點慢遲到了,還有的是因為各種各樣其它的原因遲到了。那今天有一個小朋友啊,他也經常會遲到,我們聽聽他的理由。
二、不是我的錯。
1、教師一邊演示玩偶,一邊講述:有一個小朋友名字叫嘟嘟,他上學經常會遲到。老師問他,他就說:不是我的錯。是不是嘟嘟的錯呢?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2、教師講述故事從開頭至“嘟嘟漲紅了臉,不知該怎么說”。
3、故事剛開頭,老師為什么問“嘟嘟,你怎么又遲到了”?(因為嘟嘟經常遲到)
4、嘟嘟是怎么回答老師的?(不是我的錯,是媽媽騎車太慢)
5、第二天,第三天,嘟嘟仍然遲到,他又是怎么說的?他說是誰的錯?(他都說不是自己的錯,要么是媽媽不好,要么是爸爸的錯,要么是鬧鐘的錯)
6、聽了嘟嘟的話,同學們為啥都笑起來?嘟嘟為啥漲紅了臉?(嘟嘟講的不對,同學們才笑。嘟嘟難為情了,所以漲紅了臉)
二、究竟是誰的錯?
1、嘟嘟經常遲到,究竟是誰的錯呢?我們繼續聽故事。
2、教師講述故事“老師彎下腰來”到結尾。
3、老師彎下腰來,對嘟嘟說了些什么?(自己早點起來,動作快一點,這樣就不會遲到了)
4、嘟嘟照著老師的話去做了嗎?他是怎么做的?(早早就起來,很快就準備好)他這樣做了以后,有沒有再遲到?(沒有遲到。大家都在操場上玩,還沒上課呢)
5、小結:上學經常遲到,是因為嘟嘟起得晚、動作慢,還是爸爸不好、媽媽不好、鬧鐘不好?
三、怎樣才能不遲到。
1、嘟嘟遲到的時候是低下頭走進教室的,嘟嘟不遲到的時候,是怎樣的呢?(高高興興坐在位置上,抬起頭,挺這胸,看這老師)
2、我們怎樣才能不遲到,高高興興地開始意義天的學習呢?
3、引導幼兒討論具體的做法(起得早、動作快……)以及正確的態度(不要都說成別人的錯,應該從自身找原因)。
4、引導幼兒一起學說嘟嘟的那句話:不遲到,真好。
《嘟嘟》教案 篇2
過程
一、導入
介紹來自剛入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嘟嘟。教師一邊演示玩偶,一邊講述:有一個小朋友名字叫嘟嘟,他上學經常會遲到。老師問他,他就說:“不是我的錯。”那是不是嘟嘟的錯呢?
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二、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不是我的錯》的第一部分(嘟嘟漲紅了臉,不知道該怎么說)講述故事之前先提醒小朋友們仔細聽,注意聽嘟嘟是怎么回答老師的話
提問:
1、老師詢問嘟嘟,你怎么又遲到了的時候,嘟嘟是怎么回答的?(不是我的錯,媽媽騎車太慢。)
2、第二天、第三天,嘟嘟仍然遲到,他又是怎么說的?他說是誰的錯?(他都說不是自己的錯,要門是媽媽不好,要么是爸爸的錯,要么是鬧鐘a的錯)
3、聽了嘟嘟的話,同學們是怎么樣了呢?為什么會這樣呢,你們覺得嘟嘟這樣說對嗎?(嘟嘟講得不對,同學們才笑。不對)
(二)講述故事《不是我的錯》的第二部分(教師講述故事“老師彎下腰來”到結尾)
1、嘟嘟經常遲到,究竟是誰的錯呢?我們繼續聽故事
2、老師彎下腰來,對嘟嘟說了什么?(自己早點起來,動作快一點,這樣就不會遲到了)模仿老師說話
3、嘟嘟照著老師的話去做了嗎?他是怎么做得?
(早早就起來,很快地準備好)
他這樣做了以后,有沒有再遲到?
(沒有。大家都在操場上玩,還沒上課呢)
4.、小朋友們覺得是誰的錯?
(三)引申
1、提問:嘟嘟遲到的時候是低下頭走進教師的,嘟嘟不遲到的時候,是怎么樣的呢?(高高興興坐在位置上,抬起頭,挺著胸,看著老師)
2、模仿:分別請兩位小朋友作為遲到的嘟嘟和一位不遲到的嘟嘟
3、提問:以后小朋友們上小學怎樣才能不遲到,高高興興地開始一天的學習呢?(與小朋友們互相交流)
4.、引導幼兒討論具體的做法(起得早、動作快......)以及正確的態度(不要都說是別人的錯,應該從自身找原因)
三、總結
把故事的大概再復述一遍從而引導幼兒一起學說嘟嘟的那句話:不遲到,真好。
不是我的錯
嘟嘟剛走進教室,老師就問他:“嘟嘟,你怎么又遲到了?”
嘟嘟低下頭,支支吾吾地說:“不是我的錯,媽媽騎自行車太慢了。”
第二天,嘟嘟又遲到了。他說:“不是我的錯,爸爸喊我太晚了。”
第三天,嘟嘟又遲到了。他說:不是我的錯,鬧鐘的聲音太輕了。”
聽了嘟嘟的話,有的同學“嘿嘿”地笑出聲來,有的捂著嘴偷偷地笑。
嘟嘟漲紅了臉,不知道該怎么說。
老師彎下腰來,小聲地堆嘟嘟說:“以后,自己早點起來,動作快一點,這樣就不會遲到了。”
嘟嘟想,也許應該照著老師的話試一試。
這一天早上,嘟嘟早早地就起來,很快地轉杯好。他和媽媽來到學校,同學們還在操場上玩呢。
嘟嘟和同學們一起走進教師,他看見老師笑瞇瞇地看著自己,嘟嘟高高興興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他和同學們一樣,抬起頭,挺著胸,看著老師。他心理想:不遲到,真好。
《嘟嘟》教案 篇3
二、教材與學情簡析:
1、教材簡析:嘟嘟是什么?什么是嘟嘟?全書用這樣一句話引導孩子展開想像去認識一個個寶貝,喇叭、汽車、肥豬……這些物品通過巧妙的變化都可以變成嘟嘟,這些巧妙的轉變就成為幼兒一個新知識經驗,這么多嘟嘟大家都有,只有懷懷沒有,故事到了這里轉折了,那么有什么辦法幫助他呢?幼兒在這里需要遷移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像,為懷懷也找到一個寶貝嘟嘟。
2、學情簡析:幼兒早期閱讀的經驗可能有些缺乏,一些閱讀習慣還沒有完全建立,如:一頁一頁的翻書,尋找書的頁碼等;對嘟嘟的理解主要建立在對這個聲音的來源分析上,很多幼兒認為可以發出聲音的東西就可以叫“嘟嘟”,如:汽車、火車。
三、活動重點:通過觀察畫面和游戲了解故事中幼兒的嘟嘟是什么,并喜歡參與集體閱讀。
設計意圖
活動目標
1、閱讀圖書《嘟嘟》,知道讀本中幼兒的嘟嘟是什么?
2、通過對文本的觀察,能積極想像故事中懷懷的“嘟嘟”,并愿意表達。
3、體驗閱讀的快樂。
本故事有生動有趣的情節,在和孩子邊讀邊玩邊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閱讀,使閱讀更為有效。
活動準備:
1、人手一本圖書;
2、事故中提到的實物;
3、《嘟嘟》ppt
活動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
老師帶來了一個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冬冬,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吧。冬冬手里拿著什么?吹喇叭有什么聲音?
●出示ppt圖書,引起幼兒有意注意
●激發幼兒對“已有的陳述性知識”的回憶、再感受,猜測畫面上的小朋友。
二、學習新知識
今天王老師給大家講的故事的名字就叫《嘟嘟》,我們一起來聽一聽1—15
1、冬冬的喇叭為什么叫嘟嘟?
2、觀察圖片線索結合實物,猜測每個人的嘟嘟是什么?
3、對懷懷的的嘟嘟進行大膽的想象與猜測。
a、懷懷有嘟嘟嗎?b、他的表情是怎樣?
c、我們一起來幫助懷懷想想還有什么可以當嘟嘟的?他手里拿著什么?你能把他的繩子變成嘟嘟嗎?
4、閱讀16—17頁,玩拼圖游戲,體驗想象與動手的樂趣。
5、閱讀18—23頁,并進行玩火車的游戲,進一步感受“繩子變嘟嘟”的快樂!
●呈現“本活動的新知識”信息。
●闡明新舊知識的關系,促進理解。
1、看圖說話
2、觀測圖片線索,猜測
3、配合實物道具幼兒參與講述
4、對懷壞的嘟嘟進行重點想象與猜測、表演、表達
5、傾聽教師閱讀
三、和孩子一起完整朗讀故事,體驗閱讀的快樂。
●對復習與記憶提供指導
對圖書文本內容進行鞏固,體驗閱讀的樂趣。
四、自我反思
教學策略:猜測;游戲;師幼共讀。
預期幼兒獲得閱讀經驗:1、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故事中孩子的嘟嘟是什么;
2、通過游戲體驗繩子變嘟嘟的樂趣;
3、體驗集體閱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