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漳平附小 王灶旺
前幾個星期,我參加了學校語文課堂教學評優,我執教的課題是《最大的書》,通過教學,我有以下體會:
記得崔巒老師曾經說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讓學生寫寫字,這一說法,我是十分贊同的。尤其是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更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最大的書》這節課的教學中,識字、寫字環節也成為這節課的重點。
《最大的書》一課的生字比較多,要求會寫的字就有十二個,其中帶豎撇的字有五個,如何正確地書寫豎撇這一筆畫,也就是本課識字、寫字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識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能自覺地去學習并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們對識字的興趣,才能使孩子們對枯燥的生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增強識字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沒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書寫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課件展示“質”的筆順,引導孩子們觀察第一筆與第二筆的不同,那不同于平時的白底紅字,明顯放大的筆畫,逐筆的書寫,逐筆的比較,多媒體教學手段與識字、寫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引發了孩子們識字寫字的興趣,使孩子們迅速有效地掌握了豎撇的正確寫法。
為了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語文,扎扎實實地理解詞語,這節課中,我采用了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首先讓孩子們在讀課文的同時,畫出難以理解的詞語,然后在課文的學習中自然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理解“刨根問底”,先問孩子們:文中的川川總是在干什么?孩子們在讀了幾遍課文后,已對課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脫口而出:他總是在問問題。我接著問:問的問題多嗎?問了哪些問題?面對川川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們就自然地明白了,原來把事情問明白,問到底就是“刨根問底”。這樣的教學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了教師的有效引領作用。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涉及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點較多,由于我的教學經驗的缺乏,以至于后半節課的理解課文環節顯得急追猛趕,朗讀訓練的時間明顯不足,并且孩子們雖然理解了課文內容,但缺乏消化反芻的過程,這一點在拓展環節中體現尤為明顯。當我問出:你知道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是書?孩子們正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拋出《綠色情報員》一文,阻礙了孩子們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錯誤。
在以后的教學研究中,我將針對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學習,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中對動態生成的有效引領作用。
19《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一課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敘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學的知識,講述了在地質勘探員的眼里,巖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那上面有雨點留下的腳印,有波浪奔騰的足跡,有豐富的礦藏,還有由樹葉、貝殼、小魚組成的圖畫……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里。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孩子川川。
教學前,我認為學生對本文的內容可能興趣不大,沒想到,課堂上,我剛出示課題《最大的“書”》,同學們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當讓大家說一說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想知道最大的書是什么書! 有的說“書,為什么要加引號呢?”還有的說:“最大的書到底有多大?”有一個小朋友說:“我知道書加上引號是因為它跟我們平時看的書不同。”學生學會了提出自己的見解,還能幫助其他小朋友解答問題,我禁不住鼓起掌來。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答案,或者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的方法,那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