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最大的書》一文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于課文之中,字里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為此,本課的教學,以指導朗讀為切入點,以讀代講, 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巖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叔叔看到小魚不僅開心而且還特別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巖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里埋著煤礦,哪里藏著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么呢?還有什么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鉆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反思:“書”海起航——《最大的“書”》教學反思
第19課《最大的“書”》課文比較長,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還擁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所以,在這一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2、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抓住課文中的小主人公“刨根問底”這個詞展開教學,全文始終圍繞“川川是怎樣刨根問底的?”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川川刨根問底中了解巖石就是一本書;川川在刨根問底中知道巖石書上有字有畫,巖石書能說明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川川繼續刨根問底,了解“書”的作用,在回味整課對話中,讓學生再次感受“刨根問底”的意思。每一部分的內容都是以對話展開,根據這一特點,我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比如采用分角色對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一生與全班學生對讀來感受這一課對話的特點,在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
這是一篇帶有科普味道的課文,怎樣讓課文充滿語文味?在這堂課里我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其中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及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就是其方法之一。
在上課初始,我讓學生從課題開始,探究課題與以往學過的課題有什么不同?學生發現“書”加上了雙引號,而別的課題卻沒有,于是,我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讀課文,思考原因,從而明白,課題的書并不是我們見到的用紙做成的我們所讀過的書,而是把巖石比作書。學習巖石“書”的內容時,我采用了想象和拓展說話,比如讓學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樣子,通過一番想象,并出示圖片配合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區分“雨痕、波痕、礦物”就水到渠成,然后運用書上的語言介紹這些“字”,讓教學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教學,又如讓學生欣賞巖石“書”上還有哪些畫,在孩子們的好奇的猜測中,進而讓學生圍繞這些圖片進行拓展說話“你看,這兒有( ),有( ),還有( )哩!然后我還跟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把對話練習進行到底!整堂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