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案例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寓許多在大自然中辨別方向的科學知識于詩歌的語言中,讀起來瑯瑯上口,又十分好記,學生學起來興趣十足。雖是一篇老課文,但每一次在教學時,我都有新的想法。特別是中間2-4(5)小節的教學,我就看到許多不同的設計,特別是以前聽到的兩個教學案例,又使我產生了許多感思。
案例一
生讀第二小節,找找天然的指南針指什么?
生:天然的指南針指的是太陽
師:課文中的兩個“它”又指什么?
生:這兩個“它”指的也是太陽。
師:你有什么不懂的詞語嗎?
生:忠實、向導。
生:忠實是忠誠的意思。
生:向導是帶路的人。
師:為什么說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呢?
生:太陽能在天空中給我們指點方向,所以說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
生:中午,太陽的位置在南方,樹影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
教師引讀這一節。
學生齊讀這一節。
由扶到放學習第3、4小節。
案例二
默讀2-5小節,思考什么時候,我們可以找到哪一種天然的指南針?
什么時候
天然的指南針師:為什么它們可以作為天然的指南針呢?說說理由,選自己喜歡的一種指南針學習,可以和周圍的小伙伴商量一下。
生:我知道中午的時候,太陽在南,樹影指著北方,太陽就是天然的指南針。
師引生讀這一節。
生1:我有問題:為什么說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呢?
生2:我知道向導是帶路的人,忠實的意思不知道。
師:有誰知道?
生:大概是忠誠的意思吧。
師:對啊,忠實就是忠誠可靠的意思,那么太陽怎么是忠實的向導呢?
生1:太陽不會指錯方向的,中午的時候,它一直在南邊。
生2:還有,地上的樹影指的是北方。
生3:只要有太陽,到了中午,太陽在南邊,地上的樹影正指著北方,所以說太陽是個忠實的向導。
生4:早上,太陽也總是從東方升起來的。(掌聲)
師:大家說得真好,誰再來讀一讀。
……
隨機學習3、4、5節(第5小節為新教材增加的一節)。
反思: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構建開放的課堂。案例一中,教師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設計的環節教下去,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被扼制了,課堂的氣氛自然不活躍,學生亦步亦趨地跟著,思維的火花沒有迸現,教師與學生基本呈現一種一問一答式的互動狀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雖然環環相扣,但忽視了學生主動地學習、發現和探究,看似有條不紊,卻沒能讓學生的主動精神和探索精神得到很好的體現,實則缺乏活力。案例二中,教師雖沒有設計大量的問題,但由于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機會和自由選擇的空間,同時加強了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避免了繁瑣的分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十分主動地參與了。教師并沒有直接把問題一一拋下去,而是引得學生在讀中產生疑問,教師從旁點撥,所謂“從旁指點桃源路,引得漁郎來問津”, 這時,教師又不急于解答,而是讓學生來解決,師生、生生都得到了有效的互動,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2-5小節的設計,看來是費了心思的,先讓學生自定讀書方式,通讀全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種天然的指南針?學生可以自由讀,默讀,也可以合作讀等,學生全都參與進來了,匯報后再讓學生思考“什么時候,我們可以找到哪一種天然的指南針?”學生默讀后完成填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尋求答案。學生可以選自己喜歡的一種指南針學習。學生就有了選擇的機會,學習的方式也可以選擇,練讀、評讀、仿讀、討論都可以,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高了。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主動地學、有效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