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和烏鴉》教學設計
具體地說,就是以狐貍說的三次話為線索,抓住描寫狐貍和烏鴉的神態、語言、動作的詞, 通過各種形式的讀,逐漸去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 從而悟出喜歡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
先是初讀,讓學生把 狐貍說的三次話找出來,指名請一個學生當“狐貍”讀給大家聽。
“您好,親愛的烏鴉!”
“親愛的烏鴉,您的孩子好嗎?”
“親愛的烏鴉,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來,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誰都愛聽您唱歌。您唱幾句吧!”
然后問大家:狐貍這樣說(僅僅用這種平淡的語調),能得到烏鴉口中的肉嗎?從而自然引入第二個導讀層次--精讀。
這個層次又以狐貍說的三次話,各設計了三個訓練組塊:
一是讀--在理解的基礎上讀狐貍的話,這樣才能讀出味來;
二是想--透過烏鴉的動作想他的內心活動,這樣的想象才是合理的。
訓練組塊(一):第一句
1讀--要引導學生聯系話前面的提示語和上下文來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讀。
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 )應該怎么讀狐貍的話,找出書上的提示。(學生勾出來:想了想、笑著。)
(2 ) 狐貍想了想,究竟想了些什么?又為什么要笑著說?
學生可能會說想烏鴉嘴里的肉。老師馬上問你怎么知道?(聯系上文:他抬起頭一看,烏鴉嘴里叼著一塊肉,饞得直流口水。把“饞得直流口水”的味道讀出來。)
學生可能還會說這是狐貍為了騙得烏鴉嘴里的肉在想的鬼主意。之所以要笑,是對別人有所求。自己開口向烏鴉問好,按照禮節習慣,烏鴉一定也會問好的。只要烏鴉一開口,它嘴里的肉就會掉下來。狐貍多狡猾呀!(要注意,學生能說多少說多少。)
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尊敬、問候的語氣。
2想-- 烏鴉有什么反應?為什么不做聲,他可能怎么想?
這個問題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
烏鴉第一次聽了狐貍的話,心想狐貍今天怎么向我問起好來,它不會懷好意的,我得小心,于是烏鴉不理狐貍,也不做聲。
訓練組塊(二):第二句
1讀--讓學生自己先小聲讀讀,看看怎么讀效果比較好,
通過學生反復的讀和比較,體會到要讀出親切、關愛的語氣,讀音應略高于第一次。
2想--烏鴉有什么反應?你怎么看出有點動心了?
提醒學生抓烏鴉的動作他“看了狐貍一眼,還是不做聲”來進行合理想象。
它想狐貍問候我的孩子,孩子都是媽媽的心頭肉,所以烏鴉心一動,但是馬上又想到我不能回答它,我嘴里還叼著肉呢,于是烏鴉只是看了它一眼,還是不做聲。
訓練組塊(三):第三句
1讀--仍然讓學生自己先小聲讀讀,看看怎么讀效果比較好,
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烏鴉和麻雀的幻燈片,仔細比較烏鴉的羽毛真的漂亮嗎?學生通過比較知道麻雀的羽毛很一般,不好看,而烏鴉的羽毛還趕不上麻雀。
然后播放烏鴉的叫聲來聽聽它的聲音是否好聽。
這兩句寫狐貍奉承烏鴉的羽毛和嗓子好聽,目的還是想騙烏鴉開口,好得到烏鴉口里的那片肉。
想--烏鴉有什么反應?
學生通過烏鴉“哇……”這個象聲詞進行分析,知道烏鴉聽了狐貍說它羽毛漂亮,嗓子好聽時,一下子得意忘形了,上了狐貍的當,這是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結果。
四 回到整體,體會內心活動,悟道理。(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