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告訴我們要是在大自然的曠野中迷了路該怎么辦?為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1)我國地處北半球,正午時太陽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于是太陽成了我們的指南針;(2)晚上,北極星可以為我們指示北方;(3)陰雨天,大樹的枝葉稀稠可以幫我們辨別方向,樹葉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樹葉稀少的一邊就是北方;(4)冬天里,溝坡積雪的多少,也能幫我們判別南北的方向。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一定會把我們和學生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結合我的課題《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培養的實踐與研究》,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注重了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由字、詞、句到段都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進行"忠"和"盞"的教學中把它們與句子結合起來,進行學習,拓展延伸到:"除了課文中所說的忠實的向導以外還可以說忠實的什么","北極星是盞指路燈"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等。在學完四種辨別方向的方法后,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說說還有哪些可以辨別方向的方法。有的學生說可以根據樹木的年輪辨別方向:"年輪寬的一面是南面,年輪窄的一面是北面";有的學生說可以根據果子的顏色來辨別方向:"果子顏色深的一面是南面,果子顏色淺的一面是北面。"等等。然后再讓學生像課文中所寫的那樣再說一段話。讓學生在交流中實現資源共享,豐富知識。給學生充分的語言訓練時間,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利用簡筆畫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理解第5小節"溝渠里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為什么?"時,應該是溝渠里的積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面,化得慢的一面是南面。對此,學生不容易理解,因為按照常識,應該是南面照到的陽光多,積雪化得快。我就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溝渠,陽光從南面照過來,由于被溝渠的壁擋住了,所以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戳酥庇^的簡筆畫,學生就一下子理解了。
3、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伙伴合作讀、接龍讀、范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在多種方式的朗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讀《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學習溝渠里的積雪怎樣為人們指點方向的時候,我還真就“迷了路”,不能為孩子們“指點迷津”。
在理解第5小節“溝渠里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為什么?”時,這個問題的處理出現了知識性的錯誤,給孩子們講成積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化得慢的一面是北面,孩子們很相信老師,當時并沒有質疑。下午做練習時,我請一名同學說說溝渠里的積雪是如何指點方向的?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拔椅⑿χc點頭,正準備示意他答得正確,另一個孩子站起來不是很確定地說:“老師,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怎么會是這個答案?我心想:書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怎么會搞不清楚呢? “怎么會呢?”我問,“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為了阻止他繼續說下去,我在黑板上畫起了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我立刻發現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光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為它面朝南!我連忙停住了口,打開書仔細地看著課文“看看哪邊的雪化得快,哪邊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實書上就已經對應了呀,“快、慢”對“北、南”。這時有些孩子也反應過來了,開始小聲嘀咕,孩子們眼睛里的迷茫讓我愧疚、自責,怎么能出現這樣的錯誤呢?鎮靜下來我連忙說:“果真如他所說,是老師講錯了。溝渠里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為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孩子們一下都看懂了,齊聲說:“北邊!”我又靈機一動,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 立刻就有孩子舉起了手:“山坡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對!”這時的我是既為孩子的聰明感到高興,也為自己備課時的盲目自信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