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課下回想課堂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景,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備課時對文本重點難點的把握不到位。
二、上課缺少精心的準備。上這課必須要準備課件,“溝渠”、“北極星”、“指南針”學生不了解,要出示圖片,并補充有關北極星的知識。沒有了制作課件的時間,只拿著一本書進課堂。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講,尤其是對于孩子們不了解的事物,直觀演示是必須的。
三、備課時預設不足,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夠。從課堂上來看,不少孩子還沒有正確的方向感,對于常見的事物熟視無睹,自然知識貧乏。
四、在上這課前,應該讓孩子查找有關的資料:了解北極星、觀察大樹的枝葉特點,觀察大樹在陽光下的影子變化。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以詩的形式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和積雪,知識豐富,形式新穎、這是一首兒童詩歌。詩歌易讀易懂,節奏感強,詩句韻腳整齊,在教學中我就利用畫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可能直接文字敘述很難理解,用畫圖的方法就簡單多了,果然,學生都教會了。我接著讓學生看圖說話,請你能用上“因為……所以……”這個關聯詞語,把課文中某個小節的內容說清楚嗎?在學完四種辨別方向的方法后,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像課文中所寫的那樣再說一段話,給學生充分的語言訓練時間,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伙伴合作讀、接龍讀、范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松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從而很輕松的把課文背誦下來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告訴我們要是在大自然的曠野中迷了路該怎么辦?為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1)我國地處北半球,正午時太陽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于是太陽成了我們的指南針;(2)晚上,北極星可以為我們指示北方;(3)陰雨天,大樹的枝葉稀稠可以幫我們辨別方向,樹葉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樹葉稀少的一邊就是北方;(4)冬天里,溝渠里的積雪的多少,也能幫我們辨別南北的方向。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一定會把我們和學生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之后,我利用課件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了太陽光的照射和溝渠里的積雪,由于被溝渠的壁擋住了,所以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觀的畫面,學生就一下子理解了。為了讓學生靈活運用,我又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高山和太陽,請同學觀察,高山上的積雪和陽光照射與溝渠里的不同之處,然后說說:高山上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哪一方?這時的學生已能清楚地辨別了。
從學生的辯論中,我發現了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也能完整地表達,我們應該給他們創設這樣的機會,從中學生展示了自我,老師也會得到意外的收獲。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
二年級三班 王振軍
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神秘、有趣的……我具體體現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