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
《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的文章,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古詩寫作的具體背景,展現了本詩的具體情境。古詩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而且很枯燥,而本文以一個感人的故事自然引出古詩,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體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在接到學校的通知后,我反復讀課文,看教參,可沒有思路,不知從何下手,像這種抒情性很強的文章我一貫不擅長。特別是古詩教學,我更把握不好,平時上學校的公開課,我一般會選那種中規中矩,線索比較清晰的文章,這利于自己把握。像這種內容含量大,情感豐富,比較散的文章我從來不敢上。
周六周日兩天,我“埋頭苦干”寫出了一篇自己很好把握的教學設計,對于試上也信心滿滿。后果可想而知:沒有新意,太老套,老師講得太多,太累,學生更累,而且一節課學生都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沒有生成,更看不到學生的進步在哪里,沒有體現“文包詩的”特點,把詩和文隔開了,朗讀指導太少……
上課前一天,我又反復“精雕細琢”每一個細節,但臨 “上陣”前,也沒有太大信心,課堂上還真的有點緊張,沒有上出自己預期的效果。
這兩天我認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沒能“輕裝上陣”,心里負擔重,
這是自己承擔過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課,第一次面對那么多重要的領導,那么多優秀的老師,而且,這次課不僅代表個人,更代表學校向外展示,更何況還有很多的人為了我這節課而付出很多,我心里壓力太大,雖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我卻沒有很好地化壓力為動力。在我的緊張情緒下,學生也發揮也有點失常。看樣子,真的只有經過大賽的磨練,心理素質才會更好。
二:課堂駕馭能力不夠。
在各位“前輩”的的指導幫助下,我的整個教學環節終于有了與眾不同的地方:“由詩入文”采用倒敘,也可以說是“詩包文”的形式,非常新穎。但我對于整個教案還是不熟,課堂駕馭能力也不夠,特別是對于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總怕放開收不回,而且詩文對照,品詞析句,指導朗讀,頭緒繁多,所以整節課,環節不是很流暢。
三:課堂重在創新。
通過這節課,也讓我明白,課堂一定要創新,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像我平時上課就“啃老本”,不鉆研,不學習,不讀書。平時不鉆研教材,上課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務了,才臨時抱佛腳,怎能在課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別是平時上課,就把別人的一套成果拿來直接展示給學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
四:缺乏應變能力和課堂機智。
如在學生初讀古詩后,我設計的問題是“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當時學生沒有一個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難度問“你讀懂了那句詩或那個詞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兩個同學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這說明學生并沒有讀懂這首詩,而我卻繼續我的問題:“從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寫出來前兩句詩的意思。”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問,學生連詩中的個別詞都理解不透,怎么能找到與詩句意思相對應的句子呢?所以學生遲遲劃不出來句子。現在想想當時應該換一種問法來降低難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劃出體現母親愛孟郊愛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學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