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真美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領導讀生詞:
傍晚 光芒 深藍 起伏
漲紅 慢慢 下沉 日落
2.選用一個或幾個詞語說說文中描寫的夕陽的景色。
——有“傍晚”一詞引出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是非常理想的一舉兩得之法,經常練習選生詞說和課文內容相關聯的話,不僅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了孩子的說話思維和能力,其實也是給了孩子一個思維的依靠,降低了獨立思維表達的難度,對保護孩子的說話和作文興趣是非常有效的。
二、教學第一自然段:
媒體展示該段:傍晚,爺爺和奶奶帶著我去看日落。
交流:從這一句話中了解到了什么?(時間、人物、事情)
[設計意圖]敘事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在第一自然段里出現了三個。引導學生了解這三要素,既進入了課文內容,也初步涉及了敘事文寫作的基本規范。
三、教學第二、三、四自然段:
1.整體感知:
①自由輕聲朗讀二-四自然段,劃出描寫夕陽變化的三句話。
媒體展示第二、三、四自然段:
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藍。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余暉,顯得十分壯麗。
太陽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圓圓的臉漲紅了,把身邊的云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
太陽的臉變得更紅了。它輕輕地走向西山的背后,那燦爛的霞光留在遙遠的天邊。
②交流:
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藍。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余暉,顯得十分壯麗。
太陽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圓圓的臉漲紅了,把身邊的云染成了黃色、紅色、紫色……
太陽的臉變得更紅了。它輕輕地走向西山的背后,那燦爛的霞光留在遙遠的天邊。
③小結:課文是按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順序來寫的。
[設計意圖] 在我國哲學史上,一直占主導地位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對待事物的認識上,強調對事物整體的直接體驗和感受。認識論中的這一“整體論”同樣適用于我們的閱讀教學。結合整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在整篇文章的背景下對文章中的字詞句進行理解和把握,也是人在閱讀時應遵循的認識規律。本環節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整體了解夕陽落山的全過程。
2.精讀第二自然段:
媒體展示第二自然段:
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藍。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余暉,顯得十分壯麗。
這一段有幾句話?分別寫了誰?(找主語詞——太陽、天空、西山)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同樣遵循了整體感知的規律。
第一句,比較感知:西斜夕陽與東升旭日、中天朗日相比——盡管沒有刺眼的光芒,但是卻有了讓我們舉目欣賞它美的機會。夕陽美得溫柔!
第二、三句:感受夕陽余暉映照下的天空、西山的“十分壯麗”。
理解“連綿起伏”、“壯麗”,通過朗讀以反饋。
(以學生的手勢輔助理解“連綿起伏”,以比較的手段理解“壯麗”。)
反思:這一段描寫的夕陽真美,是否就是夕陽的獨美?
理解:夕陽的美,更美在與天空和西山的共美。(板書:傍晚的太陽真美)
小結:這一座一座有高有低的山在深藍天空的映襯下,在夕陽余暉的照射下,顯得多么雄偉多么壯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