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7-30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山行》一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于”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布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激情導入

  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樣的呢?

  2、今天,讓我們走進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詩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師配樂讀

  4、揭題解題

  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

  5、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結合季節特征,選擇悅耳的音樂,配樂朗讀,意境更唯美。讓學生介紹作者是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課外鼓勵學生大量搜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再次配樂地朗讀,關注學困生,要求人人熟讀,為理解打下基礎。

  二、理解讀——領略美

  (一)“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設計意圖】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設計意圖】“生處”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通過想象重現詩中畫面,對“生”與“深”的區分在賞畫品詩中明晰。

  (四)“放手”合作學習三、四句。

  在學習小組中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做上記錄,請教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先引導學生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設計意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三、反復讀——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復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談談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艷,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設計意圖】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二)體會情感

  1、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系,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么有生氣,那么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地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用心讀讀好。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設計意圖】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朗讀比賽。

  1、播放一組組楓樹林圖片: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的美呢?比一比,賽一賽,誰最有杜牧的氣質。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古詩,有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讀——升華美

  1、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詩的意思,然后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秋詞》和《臨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匯報學習成果。

  3、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并板書: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    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對于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選擇作業——表現美

  讓我們走進作業超市,學了這首詩,你想選擇什么作業呢?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詩作或搜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句段和詩詞,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尋美、賞美有課內延伸到課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選擇性作業,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2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古詩的經驗和體會,初步了解了古詩的一些特點,對古詩有了一定的情感傾向。基于這首詩是描寫秋景的,課堂上,我立足于讓學生通過朗讀、借助插圖入境悟情,體會詩的意境并達到熟讀成誦。

  為了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音韻之美,在教學時,我適當進行了朗讀技巧的指導,如“拖腔”的準確運用,每句第四個字做較大的停頓,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這樣一指導,就能顯示出古詩特有的樂感和韻味。

  這首古詩配有符合詩意的插圖,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我讓學生說說讀完這首詩后,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都能借助插圖和文本語言展開想象: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山腰間繚繞的白云、隱隱約約的幾戶人家、滿山遍野火紅的楓葉,學生腦海中都留有了畫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時候語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師的點撥指導。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熟悉、理解古詩的內容。

  2、感受秋天的季節特征。

  3、嘗試用熟悉的旋律來唱詩句。

  活動準備:

  畫有與古詩內容相一致的圖片、鋼琴曲《春江花月夜》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請幼兒欣賞老師畫的`《山行》一圖。教師朗誦《山行》(配音樂)

  二、基本部分:

  1、組織幼兒來欣賞畫中的內容結合古詩逐行的來欣賞有關詩句,請幼兒從圖中找一找詩文所描述的景色。

  2、引導幼兒逐句的來朗誦詩文,并向幼兒介紹我國故事的有關知識,從每句的詞、字中來了解古詩有五言、七言之分。

  3、配樂朗誦《山行》

  引導幼兒用原有的學習經驗來嘗試唱一唱古詩。

  教師根據幼兒要求彈琴,請幼兒有節奏的來唱詩句。

  活動結束:

  教師彈琴請幼兒用分唱的方法來演唱古詩,加深對古詩內容的了解。

  遠目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提示:

  沿著不平的石路登上帶有寒意的山間,白云飄出的地方有人家。因為深深喜愛傍晚楓林的美景而停車欣賞,經過霜打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4

  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簡介]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寫的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沒有一點深秋凄涼的景象,而是一幅濃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美麗油畫。

  二、[目標預設]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三、[重點、難點]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它們讀起來瑯瑯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營造的意境或美麗、或凄涼、或明快、或哀怨,引領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一直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 “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的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

  五、[設計思路]

  1.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畫面想象,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自主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3)本課古詩教學把觀看圖象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對理解詩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課,簡介詩人,配樂欣賞詩文。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創作這些瑰寶的是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詩人?這節課,老師再為大家介紹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牧的《山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時,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寫下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放課件,教師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這么美的詩,你們愛讀嗎?那就大聲的讀吧!讀時要注意讀準字音,自由讀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出示掛圖)同學們,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提問:

  (1)楓葉什么時候會變紅的?

  (2)楓葉被霜打過之后,就會變得特別紅,特別漂亮!你們看,即使是春天的鮮花,也不見得有它這么美麗的紅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氣怎么樣?

  (3)尤其是山上,天氣更冷了!你們還看到了什么?

  2、那你們能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3、師小結:你們看,這兒有火紅的楓林、彎彎曲曲的石徑、繚繞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這樣的美景,忍不住吟誦起來,寫下了這一首贊美秋天著名的詩。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4、楓葉如此紅艷,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指名讀。

  (1)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指導研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①、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5、(在反誦讀之后)誰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詩的意思,而且對于古詩所描繪的秋色圖,在通過眼睛看,嘴巴讀,腦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誦讀詩歌,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挑戰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2、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創作。

  1、同學們,我們的校園也非常的美麗,現在請同學們把美術課上畫的校園一角的圖拿出來,請你也給自己的畫題一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嘗試作詩,教師不失時機地個別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6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8

  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于《山行》“遠上”兩字注釋的商榷

  作者:王秀亮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膾炙人口,被收入各種版本的唐詩、古詩選集,也是小學語文的傳統篇目。最近,我到小學聽課,又一次聽一位小學教師講授了這一課。但是,我覺得它對于對于這首詩的內容及其藝術性卻沒有真正的把握。我仔細讀了一下教材,原來問題就出在小學語文教材的注釋上。

  《山行》被編入現行小學五年制統編教材的第七冊,詩的正文下面有這樣幾行注釋文字:

  ①遠:山很幽深。②上:山很高。

  ……

  按照注釋,“遠”和“上”都是修飾形容“寒山”的。依照這個注釋把上聯改寫為今文就是:幽深高聳的綿綿秋山上,掛著一條又斜又窄的石徑。遠遠的白云生起的地方,隱約有幾戶人家。

  應該說,這樣理解從字面上看也能講的通。但是,這樣看來,這首詩就都成了純粹寫景的詩,沒有多少的情致,也更談不上什么運思了。

  筆者認為,這樣理解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它的不準確在于“遠”字和“上”字的解釋。這里的“遠上”,本來是修飾“石徑”的,原本不必作什么注釋,人們便可一目了然。它跟“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遠上”是一個意思,或者說,這個“上”字跟我們今人說“北上抗日”“上”是一個意思。即“向著地勢高的地方行進或延伸”。而把“遠上”特意加了如上的注釋,當成了山的形容詞,這樣理解,結果是割裂了詩句與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

  詩的題目是《山行》,詩句自然應當扣了題目起筆,筆者認為,這兩句不只是寫景的,而是景中寓情、景中寓事。即這二句所寫之景實際是寫作者的“山行”所關心的問題,——前進的方向和預期的投宿地。這絕不是硬要把每一句詩都要硬拉倒題目上來。因為,不僅是題目點明文旨,而且首句的“寒”字和后文的“晚”字,也告訴我們作者山中行進,天色已晚,到了準備投宿的時候。這樣,我們來分析詩的上聯,就不難發現它在寫景中還透出這樣一些信息:

  作者“山行”途中,天色已晚——山帶“寒”意;宿處尚遙——“人家”“遠”在“白云生處”。路徑難行——不但“上”行,又是狹窄“石徑”,崎嶇(斜)。

  這樣來看,這兩句詩就不僅是單純寫景了,而是景中寓事、景中寓情。

  應該加以辨析的是,作者寫“石徑”,目的在于強調路途難行,要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趕路上,而絕不是隨意寫通往山巔的石階。

  帶著這樣一些信息,再來從整體上品味這首詩,才可以看出作者運思獨到的妙處來。如果順了這個思路去想,那后面自然應該寫作者快馬加鞭,急忙趕路,不要誤了宿頭。但是,杜牧深諳詩中三昧,如果那樣寫下去,詩就一覽無余索然無味了。他在前兩句一起一承,引導讀者形成思維的必然走勢之后,卻又筆觸卻陡然一轉,非但不寫“我”匆匆忙忙急著趕路,而是“停車”賞景,一派悠閑安然之態。這就在文勢上形成反跌,這種反跌,自然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但是,絕句畢竟是絕句,僅有廖廖的28個字,不許宕開太遠。作者順即說明,為么要“停車”,原來是因為楓林晚景決非尋常的惹人喜愛。因為,紅葉在夕陽的余輝映照下,呈現了它艷麗色彩的極至,竟然“紅于二月花”。作者的這一轉,就把紅葉的吸引力給予了強烈的突出,給予了每一個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引發了極度的憧憬之情,把讀者從寒山晚景的冷寂中,一下跳進了火紅灼眼的的畫面之中。也使這樣簡短的四句詩,有了情致,有了波瀾,起承轉合,跌宕多姿。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jcsycorp.com)

  本文轉載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7

  教材簡析:

  《山行》通過詩人的所行、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贊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詩由寒山、石徑、人家、白云、楓林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構圖和諧,抒情自然。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

  目標預設: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并能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讀懂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方法: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引入:

  1、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2、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同學們,你們知道杜牧嗎?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4、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輕聲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師生交流。

  板書:(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楓葉)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么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這幾戶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云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3、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為什么詩人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4、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霜葉比什么還紅?說說第四行詩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小結:這兩行是寫詩人看到的楓林近景。

  5、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小組內討論交流。

  6、師生交流: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7、教師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4、有感情朗讀背誦。

  五、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會怎么樣呢?

  六、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 霜     徑

  2、師范寫。

  3、生描習字冊,師個別指導。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霜葉

  情: 熱愛自然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要求: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講故事,讓學生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感受詩人作詩時的情景。

  (二)介紹《山行》詩人。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一)配樂范讀古詩,讓學生在老師的范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味。

  (二)學生自由讀詩。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

  (學生發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①    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②    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④    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    配樂齊讀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四)看楓葉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像,練習說話。

  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嘆中,能看出你們很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會怎么樣呢?

  假如我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我會忍不住吟誦起這首詩的后兩句——

  三、作業

  1、背誦《山行》,并能說說意思。

  2、默寫古詩。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熟悉、理解古詩的內容。

  2、感受秋天的季節特征。

  3、體會詩中描繪的美景和作者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讓幼兒欣賞故事內容,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美景和作者抒發的感情。

  教學時數:

  一課時教學方法:講解法教學準備:課件、字卡、鋼琴曲《春江花月夜》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師生問好

  2、復習古詩《楓橋夜泊》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欣賞老師《山行》一圖。

  2、教師朗誦《山行》(配音樂)3、組織幼兒來欣賞畫中的內容。結合古詩逐句的來欣賞有關詩句。

  4、請幼兒從圖中找一找詩文所描述的景色。

  提問:圖上畫了些什么?他們是什么樣子的?

  5、引導幼兒學習古詩《山行》。

  (1)引導幼兒感受古詩中的語句,知道古詩的名稱。

  (2)古詩里說了些什么?說的是什么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6、總結全詩,體會感情這首詩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7、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8、引導幼兒逐句的來朗誦詩文,并向幼兒介紹我國故事的有關知識,從每句的詞、字中來了解古詩有五言、七言之分。

  三、結束部分:

  1、配樂朗誦《山行》

  2、小結課情。

  教學效果分析:

  1、通過學習,幼兒理解了山行這首唐詩的意境,能準確的朗誦詩歌;

  2、還需引導幼兒逐句理解古詩的內容。

  3、激發幼兒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喜愛。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10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3

  詩意在對話中生成——《山行》與《楓橋夜泊》教學

  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jcsycorp.com)

  本文轉載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一)認識6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認識一個偏旁“雨字頭” 。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學習本課要求會寫的字和要求會認的字。

  (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三)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和生活的情感,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一)注意指導“車”、“霜”的發音。

  (二)指導“亭”、“停”、“車”、“霜”這四個字的書寫,注意前一組字在字形及讀音上的聯系和變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講故事,讓學生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感受詩人作詩時的情景。

  (二)介紹詩人。

  二、初讀古詩,感受古詩內容。

  (一)配樂范讀古詩,讓學生在老師的范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味。

  (二)學生自由讀詩。

  (三)學生匯報讀詩成果,指名朗讀。

  三、設置情境學詩,隨文識字。

  (一)欣賞圖片,學習“遠上寒山石徑斜”。

  這是石頭鋪成的小路,圖上畫的是深秋季節,深秋時節的高山會是什么樣的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山上的樹葉有深黃色的,有淺黃色的,有紅色的,是五彩斑斕的,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著。

  學習“遠”。在哪見過?(〈畫〉)在這里也是遠近的意思,“遠”在書寫時要先“元”,再寫走之旁。擴散走之旁的字。

  學習徑。在詩中是小路的意思。

  學習斜。在詩中指小路彎彎曲曲。

  再讀詩句。

  (二)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有著幾戶人家。(白云生處有人家)

  借助想像讀詩句。

  (三)看書中插圖,學習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學習亭。古人看到人站在亭子里的樣子,就把它畫了下來,這是亭子尖尖的角,下半部分表示人站在亭子里。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就成了現在的這個亭字。指導書寫。

  學習停。通過亭來學習這個字。

  學習車。注意這個生字的筆順。組詞,指導書寫。

  學習霜。溫度在0攝氏度一下時地面形成的一層白色晶體,霜葉就是經過霜打的紅葉。“雨字頭”與單獨書寫時發生什么變化?雨字頭的字:雪、雷。

  (四)看楓葉的圖片,激發學生的想像,練習說話。

  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嘆中,能看出你們很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會怎么樣呢?

  假如我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我會忍不住吟誦起這首詩的后兩句——

  (五)整體感受,背誦古詩。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的生字、新詞,了解詩句的內容。

  2、感受詩中表現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領悟詩人表達的心境和情趣。

  3、會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的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教學的難點】領悟詩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條悠久而豐厚的歷史長河中,唐詩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文學的星空上,剛才同學們已經背了幾首,今天老師和你們再來學習一首唐詩。

  二、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認為這是一首反映什么時節的詩?

  2、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三、欣賞圖片,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1、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

  2、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時光,唐代詩人杜牧在外出觀賞美麗的秋景時,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動,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投影出示: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四、指導學法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一些詩詞,你認為應該怎樣學習古詩比較好?(自由說)

  2、小結古詩學法:

  ⑴ 讀一讀:

  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 動一動:

  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 想一想:

  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

  3、自學古詩:

  ⑴ 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了解。

  ⑵ 合作學習,明確自學的任務。(完成表格)

  ⑶ 我會讀──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讀古詩

  1、精講第一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⑴ 寒山:

  深秋時節的山,因為深秋時節,天氣轉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 徑:小路。  

  ⑶ 斜:彎彎曲曲。

  ⑷ 前半句句意:

  一條彎彎曲曲的石子小路,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頂。

  ⑸ 后半句:

  白云深處指的是云霧繚繞的地方。

  ⑹ 句意:

  云霧繚繞的地方隱約可見幾戶人家。

  ⑺ 指導朗讀:

  讀準字詞,讀出節奏。

  2、小結學法:

  理解詩中的字詞,進而理解句意。

  3、師生一起學習、理解第二句:

  ⑴ 做:因為,古今異議字。

  ⑵ 愛:留戀,眷戀。

  ⑶ 晚:傍晚。

  ⑷ 紅于:比……更紅。

  ⑸ 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

  ⑹ 句意:

  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美麗的景色而停下車來,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山花還要紅艷。

  4、讀一讀第二句古詩。

  六、指導朗讀古詩

  1、多種方式的朗讀古詩:

  ⑴ 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

  ⑵ 配樂朗讀。(創設詩情畫意)

  2、理解并領悟古詩:

  ⑴ 這首詩主要講什么?

  ⑵ 再次欣賞美麗的圖片──美美的讀一讀這首詩。

  ⑶ 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讀一讀。

  七、小結延伸

  這首詩用寒山、石徑、白云、楓林向人們卻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圖,置身期間,讓人留戀往返。作者寫“秋景”,全詩卻不露一個秋字,真實讓人折服。我想,稱這首詩是“千古之絕唱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八、向學生推薦兩本書

  《唐詩三百首》、《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

  【板書】

  山 行

  【唐】杜 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因而,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后引導他們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加深對“秋”的認識──秋天是一個收獲是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由此,唐朝的詩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連忘返,文思涌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山行》。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古詩,因為學習方法就象打開知識門戶的一把鑰匙。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唐詩三百首 》、《小學生必讀70首古詩》,讓他們平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

  【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的難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景,引學生“上路”:

  在導入新課,學生初讀古詩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根據生活的經驗,說一說秋天──欣賞美麗的秋色圖。得出: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適宜外出旅游的黃金季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山行》做好了鋪墊。

  2、教給方法,讓學生自己“上路”:

  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在總結以往學習古詩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

  ⑴ 讀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 動一動: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 想一想: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么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么。引導學生自學古詩。

  3、指導朗讀,讓學生輕車熟“路”:

  常言道:“書讀百遍,情義自現”,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遺憾的是由于課前高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反饋理解詩意的時間稍長,最后不得不壓縮了指導朗讀的時間。因而導致了學生對古詩的節奏美、意境美領悟不深客。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13

  天到,大地還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宋朝的蘇軾和唐朝的杜牧用獨特的語言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愛,我們先來看看蘇軾的《贈劉景文》[ 出示詩句 ]。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解釋題意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贈劉景文》這首詩是作者贈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詩,詩中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2、請同學們自由讀讀,注意讀準字音

  3、老師請一位小老師帶領大家讀生字。[ 出示生字 ]

  4、把這些生字放到詩句中會讀嗎?(個別讀——齊讀)[ 出示詩句 ]

  5、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6、學生質疑(在詩句上劃上橫線)

  7、小組合作學習,自主解決疑難問題

  8、你們小組通過學習已經解決了哪些疑難?匯報交流

  9、估計還有“擎雨蓋”、“猶”、“傲霜枝”不能解決,教師利用課件幫助理解。[ 出示課件 ]

  10、梳理詩句意思。(小組合作練說——交流匯報)

  三、朗讀激情

  1、縱觀整首詩,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點來寫?[ 出示“荷盡”、“菊殘”圖 ]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樣?說說理由。[ 出示“橙黃橘綠”圖 ]

  3、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們的朗讀表達出來那該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讀——個別讀——齊讀

  5、讀了詩歌,你最喜歡哪一句,能不能背給大家聽

  6、假如整首詩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練——個別背——配樂朗誦)

  四、拓展升華

  1、古往今來寫秋天的詩歌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吳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師這里有一首《秋夕》請同學們自由讀,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寫秋天的?都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出示《秋夕》 ]

  2、學生自由讀詩歌

  3、交流匯報

  4、同學們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豐收的,秋天是喜悅的,讓我們用最飽滿的熱情來贊美秋天吧,齊誦《贈劉景文》。[ 出示《贈劉景文》]

  5、秋有秋的豐滿,春有春的華麗,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韻,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你還喜歡哪個季節呢?知道這個季節有哪些詩句嗎?[ 出示春、夏、冬詩 ]

  五、書寫鞏固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出示田字格 ]

  2、觀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幾個字

  3、老師示范

  4、學生練唱

  六、作業

  1、收集有關秋天的文章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2、挑戰小老師背誦古詩《贈劉景文》

  二、談話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陶醉于宋朝蘇軾所贊美的秋色里,領略了秋天果實累累的豐收景象,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是怎樣描寫秋天的。一起來學習《山行》。《山行》是杜牧乘著馬車在山上行走時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興寫下的一首贊美了秋天的詩。

  三、讀通詩句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14

  第一部分  教學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著意描繪了秋天傍晚的美景,通過對幾個關于“秋”的典型意象——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的點染,抒發了詩人的熱愛之情。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感情最復雜最豐富的一個,可悲可喜。秋天也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季節,因此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引發對秋天的聯想。歷代關于秋的詩文也為數不少,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只要加以引導,容易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課堂上,教師重在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強調學生的整合創造。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以“秋”為主題,回顧有關詩文,聯系生活實際,探討秋的意境。

  3、能夠獨立完成一篇關于“秋”的寫景小文章,有一定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是一個愛做夢的季節,因此教師比較容易調動他們關于生活的聯想和想象,但教師應多作引導;我校的學生閱讀面相對狹窄,閱讀量不多,聯想和想象能力相對一般,教師在課堂上可多作提示。

  四、設計思路

  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注重實踐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從中協調,適時點撥。可以在課前先請同學觀察身邊的“秋”,并搜集有關“秋”的詩文。

  第二部分 課堂實錄

  師: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人稱“小杜”的杜牧的《山行》。(教師將詩的內容寫在黑板上)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認真讀這首詩。(學生自讀)

  師:好,現在請一些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哪位同學來?

  (三位學生一一朗誦了這首詩)

  師:哪位同學讀得最好呢?

  生:(較一致地)黃敏

  師:為什么大家一致認為黃敏同學讀得最好呢?

  生1:因為她讀得抑揚頓挫。

  生2:因為她讀得比較自然。

  生3:因為她讀得有感情。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我們為什么一致認為黃敏同學讀得最好呢,主要是因為她確實是讀出了詩中的韻味和感情,現在就請同學們再自讀一下這首詩,最好是閉上眼睛,體會詩人此時此刻的感情,讀的時候盡量要表現出詩的韻味和感情。讀到自己認為已經體會了詩的韻味和感情的時候,再動手將它默寫下來。

  (學生有感情自讀,默寫)

  師:好,現在大家都會默寫了。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秋景?也就是說,秋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身邊的景物有什么變化?在我們學過的詩文中,又有哪些是描寫秋的?

  生1:秋風蕭瑟,還有大雁南飛。學過的詩有“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和“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生2:草木凋零,天變涼了。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生3:晴空萬里。劉禹錫的《秋辭》中寫道:“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到處果實飄香,也是農民最忙的時節和最開心的時候。

  生5:八月桂花香,還有中秋的明月。

  生6: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寫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師:好。同學們剛才的發言,體現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能引用學過的有關詩文,甚至有一些還是課外的,說出了一些秋的意象。現在請同學們再將這些景物重新整合,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幅有自己特色的秋景圖來。想出來后,拿起你手中的筆,將它記下來好嗎?

  生:好。

  (學生思考,寫作)

  (教師巡視課堂)

  (學生基本完成)(教師發現其中兩位學生寫的文章較有特色)

  師:同學們,我現在想請兩位同學把他們心中的“秋景”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表現出期待的神情)

  師:好,現在請溫文富同學給我們描繪一下心中的秋景。

  生:(讀)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然而山那邊的楓林,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師生鼓掌)

  師:文富同學不但寫得好,而且讀得很有感情。好,下面請蘇俐俐同學來朗讀她的作品。

  生:(讀)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

  (師生鼓掌)

  師:比喻生動恰當,更是一段讓人奮發的好文章。相信同學們能夠從這兩篇文章里得到許多啟發。其實還有很多同學的作品寫得都很好,只是限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朗讀。今天這節課同學們發揮了集體的力量,通過聯想和想象,合作創新,寫出了一段段富有詩意的小文章,值得表揚。同學們回去之后,把你寫的這篇文章再修改、補充,要寫出你們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水平,明天再把它交給老師好嗎?

  生:(齊聲)好。

  師:下課。

  第三部分  學生習作

  秋天即景

  高一11 溫文富

  “呼……”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

  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成了個“人”字隊;一會兒成了個“一”字隊。仿佛舞臺上裊娜的舞姿,富于變化,在天空這個深藍色的布幕的襯托下,顯得風致極了。鴨子在水中嬉戲,不時用翅膀拍打著本來就很平靜的水面,發出“啪啪……”的水聲。泉水也不甘服輸地唱起“叮咚……”的歌。這舞,這聲,這歌組成了美麗的歌舞曲,打破了深秋的寧靜。

  雖有落葉的悲劇,但也有收獲的喜事。瞧,山那邊的楓林,不,應該說是紅霞,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夕陽下的楓林

  高一11蘇俐俐

  夕陽尚未完全消逝,滿天揮著的是一片淡彩,酥黃的色調漸染成血紅色。這樣的好時光,是秋天傍晚時分獨有的美景。

  此時,恰逢深秋,在這血紅夕陽的籠罩之下,有一座高聳入云的深山,山上有一條盤旋而上的石頭小徑。滿山是血紅的夕陽,浸赤了叢林的樹梢,也染紅了路邊的小草,這時隱隱約約地聽見在白云深處傳來的飄渺的聲音,而大自然這位天生的藝術家,妙筆生花,使眼前的畫境富于層次感。畫的底色是澄藍——黃昏時分山間空氣的顏色;夕陽余暉幻成滿天火紅的云彩,跌宕起伏的高山在彩霞的映照下盡情延展、屈伸,勾勒出世間最自然最動感的曲線。這幅畫是如此的美。忽然一片火紅色躍入視野。噢,原來是一片楓樹林,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熱情的火炎在呼呼地燃燒;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永遠的理想像小溪般歡快的流淌……眼前的紅色,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楓葉盡染,在夕陽的點綴之下,那遍野的楓林,如火的暮靄,燒紅了半天的山崗。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讀懂《山行》,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

  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

  (學生發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6、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美讀古詩

  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三、作業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于《山行》“遠上”兩字注釋的商榷(通用12篇)

    1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88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于《山行》“遠上”兩字注釋的商榷 作者:王秀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 《山行》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2、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積累語言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三、教學用時:1課時四、課型:講讀課五、教學過程:(一)導...

  • 山行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 第3課《山行》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一)借助注釋,理解詩義。(二)透過意象,感受詩情。(三)比較閱讀,體驗意境。(四)背誦課文,默寫課文。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難點: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 杜牧《山行》優秀教案優秀(通用15篇)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意,體會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認識兩個生字:徑、斜;學會5個生字:遠、亭、停、車、霜,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能區別亭、停,正確書寫。...

  • 《山行》教材解讀(通用12篇)

    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全詩寫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個“晚”字告訴我們:詩人趕路已經一天了,著實需要找一個“人家”歇歇腳了。...

  • 《山行》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山行》教學反思《山行》的作者是杜牧,這首詩意境優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對幼兒進行這首詩的教學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感受故事的意境。...

  •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2理解古詩內容,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懷。3背誦并默寫古詩。教學重、難點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自然風景的畫面,受到美的熏陶。教學時間1課時。...

  • 山行優秀教案(精選17篇)

    教材簡析:《山行》通過詩人的所行、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贊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詩由寒山、石徑、人家、白云、楓林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構圖和諧,抒情自然。...

  • 《山行》優秀教案(通用17篇)

    一、教學目標: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2、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積累語言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三、教學用時:1課時四、課型:講讀課五、教學過程:(一)導...

  • 山行 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通用14篇)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

  • 魯山山行(精選2篇)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 《山行》教學實錄(通用12篇)

    學習目標:1、學習本課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略秋天的景色,體會楓葉傳達的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精神,感受詩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 《山行》教案設計、說課稿、教學心得(精選5篇)

    《山 行》教案設計----白埕小學 沈藝貞一、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字。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乱子伦XXXX |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人 | 日本精品二区 | 伊人情人色综合网站 | 日韩一级片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自拍小视频 | 苍井优经典三级在线观看 | 欧美一二三四五六七区 |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 |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 操少妇逼 | 全篇肉高h秘书被c办公室有图 |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动漫 | 日本丰满妇人成熟免费中文字幕 | 特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视频 | 女人洗澡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大道综合伊人精品热热 | 成人拍拍拍免费视频网站 | 一区二区欧美激情 | 国产馆一区二区 | 91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wwww.国产|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 激情久久丁香 |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 成全免费高清观看在线电视 | 91呦呦|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亚洲av片不卡无码av | 成人资源在线 | 开心婷婷丁香五月综合中文日韩 | tube69最新 | www在线观看 |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看r | 国产午夜视频免费 | 少妇做爰特黄A片免费看9588 | 久久先锋影音av鲁色资源 | 欧美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