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通用14篇)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發布時間:2023-08-25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通用14篇)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教學中,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

  一、揭題,激疑導入: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讀了詩題,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

  二、初讀詩歌,落實讀通。

  1、師范讀。

  2、指名讀,結合讀指導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并板書到黑板上。

  三、精讀詩歌。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角色轉換——孩子成為詩人,完成情感體驗。

  (一)以詩人的視角看世界

  1、創設情境:深秋,天氣已經很冷。遠處山林中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馬鈴聲,那是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此時此刻,詩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圖,觀察:說說看到哪些景物?結合觀察,引導認識景物,并感受景物特點。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遠上寒山”

  (一個“遠上”再現了“山”的綿延起伏;一個“寒”傳神地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讓人產生一種悲秋之情。)

  (1)引導觀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是一座嗎?感情誦讀“遠上寒山”,體會“山”之連綿起伏。

  (2)陣陣秋風裹挾著片片黃葉向詩人吹來。此時,站在山坡上的詩人會有何感受?從哪個字能讀出詩人這種感受?感情誦讀“遠上寒山”之“寒”。

  “石徑斜”

  (一個“斜”字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飄逸的遠山之中。)

  (1)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借助簡筆畫理解“斜”字。

  感情誦讀“石徑斜”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

  “白云生處有人家”

  (1)看圖體會: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樣子的?感情誦讀體會“白云生處”的虛無飄渺。

  (2)看圖體會: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誦讀“白云生處有人家”,感受虛實結合的詩意畫面。

  (3)感情誦讀一句,加深體會。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過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讀2句說說原因。結合孩子的說,引導感悟:

  “楓林晚”

  (1)看圖想象:夕陽照耀在楓林上,是怎樣的景象?感情誦讀體會。

  (2)理解“坐”字,想象此時詩人看到此景會怎樣說?

  “霜葉紅于二月花”

  (1)生看圖說說楓葉是什么樣子的,想象二月開的紅花是什么樣子的?

  (2)感情誦讀體會霜葉之紅。

  (二)以詩人的情感誦詩歌。

  同學們,你覺得眼前這情景怎樣?詩人看著看著,竟不禁高聲吟誦起來,現在你就是詩人,請你來到畫面前高聲吟誦。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的8個生字,并能正確書寫。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朗讀,借助課文注釋和課外資源,利用小組合作優勢探究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習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

  2、豐富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感受到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燦爛。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突破方法:通過反復朗讀,借助課文注釋自讀自悟,理解詩意,然后充分發揮想象。

  難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語句進行體會;借助教師的點撥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優勢進行突破。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掃除文字障礙,弄懂關鍵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感悟古詩內容。

  一、激情導入

  二、資料交流

  1、學生出示課前收集的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教師簡介古詩作者。

  三、自讀自悟

  1、教師放錄音,學生聽,注意詩的節奏。

  2、學生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

  3、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4、學生初步感知古詩所描寫的內容。

  四、檢查效果

  五、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精讀課文,理解詩句大意,體會詩人的感情。

  2、想象詩中所描繪的圖畫。

  一、復習導入

  指名學生朗讀、背誦課文。

  二、精讀賞析

  1、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

  2、學生質疑,討論問題。

  三、想象詩境

  四、遷移拓展

  五、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5 古詩兩首

  《山行》           《楓橋夜泊》

  寒山    石徑斜        月、烏、霜

  白云    人 家        楓、火    愁

  愛     楓 林        城、寺

  霜葉 紅于 二月花        鐘、船

  教學反思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有人說:“秋風掃落葉,何等凄涼蕭條!”但是,在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山行》。

  2、板書: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自由朗讀

  2、請學生讀,互相評價

  3、齊讀

  4、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齊讀。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讀詩句,悟詩情。

  5、根據學法,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或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習古詩。

  6、小組匯報交流。

  (1)、簡介詩人杜牧;

  (2)、了解題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詞解釋:

  a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b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為;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d紅于:比……更紅。

  (4)、學生根據小組討論說說詩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師點撥:

  a、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于”不僅點出色彩鮮艷,而且顯得更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c、同樣寫紅葉的詩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比較而言,杜牧的寫法好在哪兒?(在深秋時節,詩人驚喜地發現,楓葉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d、前兩句描寫景物特點與作者情感表達又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前兩句描寫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愛的還是楓葉,所以說,前面景物的描寫是為下面的第四句作鋪墊的)

  小結:

  這首詩中,作者杜牧用驚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統攝起來,構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圖,以“愛”為核心的情感表達,使這首詩情景交融,令人白談不厭。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創設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讀,品悟詩歌表達情感。

  2、設置導語,配置音樂、角色、扮演(把自己當成詩人)。

  3、反復吟唱,強化記憶。

  四、選擇性作業。(任選一道完成)

  1、畫一幅秋色圖。

  2、改寫《山行》(以第一人稱,把古詩改成一篇記敘文)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4

  天到,大地還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宋朝的蘇軾和唐朝的杜牧用獨特的語言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愛,我們先來看看蘇軾的《贈劉景文》[ 出示詩句 ]。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解釋題意

  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贈劉景文》這首詩是作者贈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詩,詩中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2、請同學們自由讀讀,注意讀準字音

  3、老師請一位小老師帶領大家讀生字。[ 出示生字 ]

  4、把這些生字放到詩句中會讀嗎?(個別讀——齊讀)[ 出示詩句 ]

  5、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6、學生質疑(在詩句上劃上橫線)

  7、小組合作學習,自主解決疑難問題

  8、你們小組通過學習已經解決了哪些疑難?匯報交流

  9、估計還有“擎雨蓋”、“猶”、“傲霜枝”不能解決,教師利用課件幫助理解。[ 出示課件 ]

  10、梳理詩句意思。(小組合作練說——交流匯報)

  三、朗讀激情

  1、縱觀整首詩,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點來寫?[ 出示“荷盡”、“菊殘”圖 ]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樣?說說理由。[ 出示“橙黃橘綠”圖 ]

  3、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們的朗讀表達出來那該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讀——個別讀——齊讀

  5、讀了詩歌,你最喜歡哪一句,能不能背給大家聽

  6、假如整首詩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練——個別背——配樂朗誦)

  四、拓展升華

  1、古往今來寫秋天的詩歌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吳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師這里有一首《秋夕》請同學們自由讀,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寫秋天的?都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出示《秋夕》 ]

  2、學生自由讀詩歌

  3、交流匯報

  4、同學們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豐收的,秋天是喜悅的,讓我們用最飽滿的熱情來贊美秋天吧,齊誦《贈劉景文》。[ 出示《贈劉景文》]

  5、秋有秋的豐滿,春有春的華麗,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韻,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你還喜歡哪個季節呢?知道這個季節有哪些詩句嗎?[ 出示春、夏、冬詩 ]

  五、書寫鞏固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出示田字格 ]

  2、觀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記住這幾個字

  3、老師示范

  4、學生練唱

  六、作業

  1、收集有關秋天的文章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2、挑戰小老師背誦古詩《贈劉景文》

  二、談話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陶醉于宋朝蘇軾所贊美的秋色里,領略了秋天果實累累的豐收景象,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是怎樣描寫秋天的。一起來學習《山行》。《山行》是杜牧乘著馬車在山上行走時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興寫下的一首贊美了秋天的詩。

  三、讀通詩句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5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了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詩人筆下的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設計思路】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播放香山楓葉的錄像)

  師:你們感覺這怎么樣 這么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么做 讓詩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2,板書: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引導學生自讀.

  3,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 (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二,品讀古詩,領悟意境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但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呢 你們都知道哪些好辦法呀 (學生自由說)

  下面我們就運用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這首詩.學習要求:(1)讀一讀這首詩.(2)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互相討論,再和同伴說一說詩的意思.

  2,再讀古詩,品讀詩句

  (1)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書)從這些景物中,你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為什么

  (2)解讀感悟詩句.(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誰來讀第一句 通過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還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機點撥: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斜:作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②說一說第一句的意思 這些景物給了你什么樣的感受

  ③誰來讀一讀 (個別讀,齊讀)

  過渡: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映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這么一幅寧靜,悠遠的景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么呢 他看到什么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①欣賞楓林,感悟詩境.(出示楓林圖)

  師:同學們,這些楓葉美嗎 在你的眼中這些楓葉又像什么呢

  生:紅葉像天邊的火燒云那樣鮮艷,那樣壯觀.

  生: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嬌艷.

  ……

  ②師:在作者的眼里,這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還要美.誰來說說,春天的花是怎樣的

  生:爭奇斗艷.

  生:五彩繽紛.

  生:生機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楓葉為什么紅于二月花呢 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后更加明艷動人.

  ④還從哪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艷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相機理解"坐".)

  ⑤同學們,詩人喜愛楓林僅僅是因為楓林很美嗎 感受楓葉不怕霜凍,越冷越紅的精神氣質.

  ⑥指導朗讀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傍晚的楓林美得像一幅畫,連站在林中的詩人也成了畫的一部分,他怎能不發出這樣的感慨,誰來讀一讀第二句

  (3)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1,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不僅自己讀懂這首古詩,還讀得很有感情.那么,誰能看著畫面,邊想象邊用自己的話再來描繪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著畫面說)

  2,配樂背誦

  (1)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2)配樂齊誦

  四,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深秋山林圖的練習紙)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五,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正確流利地讀古詩,看圖片想象畫面,理解詩意,學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希望同學們以后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多讀,多背古詩.

  六,識字,寫字

  1,徑,霜:怎么記住這兩個字 看田字格,同桌記一記.

  2指導寫"霜":說說要注意什么

  3,教師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

  【作業設計】

  1,回家給畫涂上顏色,放進你成長記錄袋里.

  2,收集兩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寒山 石徑

  山 行 白云 人家

  (喜愛 贊美) 楓林 霜葉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6

  一、設計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并體會作者的情感。各種形式的朗讀、小組內當小老師、我是小畫家等活動形式都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學會多音字“斜”,理解這首詩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通過想象,感受詩中美的意境,體會作者寫詩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體會古詩的意境。

  四、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古詩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師:我國的北京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你們去過北京的哪些地方?

  生:香山

  師: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楓葉

  師: 是呀,到了深秋,香山上滿山遍野,一片火紅,你們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紅葉,那就隨我到北京一游吧。(播放仰天風光——香山的楓葉)

  師:你們感覺這怎么樣?一起說。

  生:很美。

  師:這么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么做?

  生:把這幅美麗的圖畫畫下來。

  師:說的真好,讓詩人看到了——

  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這首詩。

  板書:山行(杜牧)

  師:那么你們平時是怎么學古詩的?

  生:先背誦這首詩,再學會默寫,然后抄寫詩意。

  師:這種方法不錯,想不想用另種方式來學這首詩?(想)那就請同學們自己先來讀讀這首詩。

  投影: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后邊讀邊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有哪里不懂的?

  (生自由朗讀)

  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

  師:他的讀音讀準了嗎?

  生:他把“斜xia”讀成了“xie”

  師:應該是——

  生:石徑斜xia

  師: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詩人被滿山的楓葉吸引住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詩中這句“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說明詩人不再行走,要在這里觀賞一下楓葉。

  生:他還寫了連綿起伏的高山。

  師:同學們讀書真仔細,你們讀的時候,還有哪些字詞不理解呢?老師把這首詩貼在黑板上,誰有不理解的字詞,請你上來圈一圈,畫一畫。

  (生上臺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提出的問題。

  山行的行   石徑   斜   生處   晚   紅于   坐愛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這么多的問題,既然問題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 力量來共同解決呢?(愿意)現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詞典和手中的資料,同桌兩個一起來商討這些問題,爭取人人都當老師,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對方。

  (同桌互相討論。)

  師:想不想把自己討論的結果告訴大家。(想)

  師:從大家的聲音里可看出大家信心十足。

  師:“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詩人在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請同學們看第一句詩(投影:遠上寒山石徑斜)結合同學們畫出的字詞,誰先說說你的理解?

  生:“寒山”是深秋時的山。

  生“遠”是深遠的意思。“石徑”是石頭小路的意思 。“斜”是傾斜的意思 。

  師:誰敢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生:在深秋時節的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

  師:說得真棒。

  師:請看第二句詩。“深處”是——

  生:深處是飄浮的意思。

  師:那白云深處呢?

  生:白云飄浮的地方。

  師:那對這句詩是怎么的理解?

  生:在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

  師:真不錯。前兩句詩,同學們理解的非常好,那后兩句詩咱們一起說,行嗎?

  (投影: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誰想來試試。

  生:“坐“是因為。“紅于”是比。。。。。。還要紅。

  師:那什么比什么還要紅?

  生: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師:你理解的真棒。

  生:晚是傍晚。

  生:我通過查資料知道霜葉樹是經霜變紅的樹葉,多指秋天的楓葉。

  師:查資料這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兩句詩的理解呢?

  生:我停下來,是因為喜歡在這美麗的楓樹林,在夕陽照耀下顯得格外紅。

  師:咱們能換種說法嗎?

  生:四周楓葉如火,更顯得紅葉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所以詩人被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車來觀賞。

  師:說得太好了。通過我們合作學習,已經解決了提出的問題,基本了解了詩意。現在,讓我們結合對詩的理解,再來朗讀這首詩。讀詩講究抑揚頓挫,老師試著給這首詩加上了停頓符號。同學們,請看“︱”表示停頓的時間稍短些,“‖”表示停頓的時間稍長些。當然,你有不同的停頓方法也行。

  (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自由朗讀)

  師: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

  師:誰能說說他讀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讀得很好,加上了感情。

  師:聽得真仔細。是呀,讀書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那么,我們就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師;通過讀,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有的詩中是”白云深處”

  師: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課前我看過兩本書,一本書是“白云深處”,一本書上是“白云生處”。

  師:研究古詩的學者也提出了兩個問題,請看

  出示課件:各抒己見

  白云生處

  第一種解釋:白云飄浮的地方。

  第二種解釋:在古代,人們以為云是“觸石而生”。,大山就是白云的故鄉,在《山行》這首詩中,“生”可以理解為產生或生成的意思,白云生處就是白云生成的地方。

  “晚”

  第一種解釋:傍晚。

  第二種解釋:查字典,“晚“有6種解釋,第二種解釋為“時間靠后”,再看詩人所處的季節,是楓葉被秋霜打過且紅似火的季節,時間靠后的秋季是深秋或晚秋。在《山行》中,“晚”的解釋應是晚秋或深秋。

  師:他們對詩中的兩個詞理解有所爭議:一個是“白云生處”,一個是“晚”都有不同的解釋。請同學們自己把這些解釋讀一讀,然后放到詩中想一想,你覺得哪種解釋最有道理,你自己還有沒有其他解釋?請同學們試試。(生自由讀“各抒己見”)

  師:誰有自己的想法,請站起來說。

  生:我覺得是第二種解釋,因為在古代,人們認為“云”是從深山或山洞里形成的,是飄出來的,杜牧是古代的人。

  師:你是從詩人的年代出發的,還有嗎?

  生:我贊同。在古代有些字有不同的意思 。如“見”還讀“xian”。所以我認為是第二種解釋。

  師:還跟其他的詩聯系起來了,不錯!對于“白云生處”大家都談了自己的觀點,說的也挺有道理,不過,你覺得哪種解釋最有道理,就采用哪種。誰來說說“晚”的解釋?

  生:

  師:大家都大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是我們學古詩應具有的精神。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詩中寫了許多景物,你覺得哪處景物最美呢?

  生:楓葉。它有頑強的生命力,還非常紅。

  師:你不光看到他的外面,還看到了它的生命力。

  生:石徑,石頭鋪成的小路。它外表雖不美,但是它把自己埋起來 ,讓人們從他身上走過,默默地讓人們完成一天的旅途,而不求任何報酬。

  師:你考慮問題真深刻,不光看到了它的外表,還看到了它的奉獻精神,你們想不想具有它的這種精神。(想)

  配樂朗誦一:《漢宮秋月》古箏。

  師:如果把這些景物合起來,就更美了。讓我們配上音樂讀讀這首詩。大家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加上動作。

  配樂朗誦二:《夕陽簫鼓》琵琶

  師:還想讀嗎?這次請同學們小聲讀,邊讀邊想象詩中美麗的景物。

  配樂:《秋日的私語》(鋼琴)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隨著第三段音樂,這時在你在腦海里會出現了什么圖畫呢?

  師:看到同學們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擾你們。好,誰想說出你心中的圖畫?

  生:滿山遍野,全都是一片紅色,小鳥飛來飛去,一股股清泉,山間飄著幾朵白云,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

  師:遠景滲著近景,淡雅摻著紅葉,詩人看到此景,已陶醉。

  我們也被這美景所吸引,現在讓我們作個小畫家,請看這幅插圖,與你們心中的圖畫有不同之處。

  生:這幅沒有房子,沒有小路。如果讓我來畫,我會畫上小鳥在唱歌,還有些游人在盡情觀賞,加上幾朵飄浮的白云。

  生:畫上一些綠草地,一大片片楓葉。

  師:同學們真不愧是小畫家,提出了這么多合理建議,課后,把你們心中的圖畫畫下來。這節課通過我們獨立學習,在小組內當小老師等方式理解了這首詩。通過學習各抒己見,談心中的畫,我也是小畫家等活動對這首詩進行了探究,這些都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我相信利用這些方法,你們一定會學到更多、更優秀的詩篇。

  板書設計:  

  山行

  杜牧

  迷住   陶醉。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7

  教學目標:

  1、區別“停”“亭”。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在情境中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傾聽了《春曉》鳥兒清新的叫聲,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飛的靜謐美景,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另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秋天。請你看一組圖片:出示楓葉、楓樹、楓林的圖片,你有什么感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如爍彩霞,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了一首好聽的詩,你想讀讀嗎?請你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2、誰愿意給大家讀讀?指讀。

  3、出示畫面,師說意境:詩人在深秋的一個午后出游,他來到了林木蕭條的山前,看見用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山頭,那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看見幾戶人家,詩人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他情不自禁地揮毫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你聽:師配樂范讀課文。

  4、請你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

  三、感悟詩意,讀中體會詩情。

  請你讀前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遠上寒山石徑斜 板:寒山 石徑 學習“徑”字。請同學說說哪個字是小路的意思?從“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節)

  (2)白云生處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說明山很高

  師引讀:到底是深秋時節啊,的確有些寒意了,詩人遠遠望去,不僅感嘆到:“遠上.....白云.....”請你結合圖畫把這兩句詩讀一讀。

  指導朗讀:自由讀,指讀,男生讀,女生讀,小組讀。

  (3)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構成了一幅靜謐濃郁的山村秋景圖,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腳步,你從哪句話中知道他停下來了?“停車坐愛楓林晚。”

  ·區別“停”“亭” 出示涼亭的圖片,字理,怎樣記住這個字?字謎: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動作。出示句子:詩人(停)下腳步,來到一座(亭)子旁來觀賞這美麗的楓林。

  由于特別喜愛楓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車來觀賞。這句話哪個字說出了詩人的喜愛之情呢?(愛)正是因為楓林的美麗,所以作者對它產生了由衷的喜愛之情,不僅感嘆到:停車坐愛楓林晚。你愿意讀讀這句話嗎?

  讓我們再次欣賞一下這美麗的楓林。

  (4)面對如此美麗的楓林,你想贊美一下它嗎?用你自己的話說出你此刻的感受。詩人又是怎樣贊美的呢?“霜葉紅于二月花”

  為了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詩人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也與這自然融為一體,成了這景色的一部分。分層次指導朗讀: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楓葉都像燃燒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紅艷,他不由得發出感嘆:霜葉.....B。靜對這自然生命的壯觀,詩人心里充滿了感動,他不由得發出贊嘆:霜葉.....C。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這是一種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發出驚嘆:霜葉.....

  (5)古往今來,楓葉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精靈,被人贊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讀了杜牧的這首紅葉詩,也寫了一首紅葉詩,名叫《和杜錄事題紅葉》。 “和”在這里讀hè,意思是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杜錄事就是指杜牧。請你試著讀一讀: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讀,齊讀。師:在農歷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樹葉經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變了樣。你看,漫山的紅葉,就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火紅火紅的,但卻不是因為火才使它這樣紅的:又像盛開的鮮花紅紅的,但卻沒有等到春天就開放了。這首詩被稱為《山行》的姐妹篇。請你試著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們帶到秋的美景中,大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也不乏生機,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出示《楓橋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8

  目標預設:

  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并能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讀懂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方法:

  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引入:

  1、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2、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同學們,你們知道杜牧嗎?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4、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輕聲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師生交流。

  板書:(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楓葉)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么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這幾戶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云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9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古詩的經驗和體會,初步了解了古詩的一些特點,對古詩有了一定的情感傾向。基于這首詩是描寫秋景的,課堂上,我立足于讓學生通過朗讀、借助插圖入境悟情,體會詩的意境并達到熟讀成誦。

  為了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音韻之美,在教學時,我適當進行了朗讀技巧的指導,如“拖腔”的準確運用,每句第四個字做較大的停頓,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這樣一指導,就能顯示出古詩特有的樂感和韻味。

  這首古詩配有符合詩意的插圖,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我讓學生說說讀完這首詩后,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都能借助插圖和文本語言展開想象: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山腰間繚繞的白云、隱隱約約的幾戶人家、滿山遍野火紅的楓葉,學生腦海中都留有了畫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時候語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師的點撥指導。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0

  教材簡析:

  《山行》通過詩人的所行、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贊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詩由寒山、石徑、人家、白云、楓林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構圖和諧,抒情自然。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

  目標預設: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并能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讀懂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方法: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引入:

  1、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2、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同學們,你們知道杜牧嗎?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4、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輕聲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師生交流。

  板書:(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楓葉)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么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這幾戶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云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3、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為什么詩人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4、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霜葉比什么還紅?說說第四行詩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小結:這兩行是寫詩人看到的楓林近景。

  5、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小組內討論交流。

  6、師生交流: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7、教師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4、有感情朗讀背誦。

  五、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會怎么樣呢?

  六、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 霜     徑

  2、師范寫。

  3、生描習字冊,師個別指導。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霜葉

  情: 熱愛自然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

  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用具:小黑板,音樂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后人傳頌。

  3.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徑”“飄”

  2.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么?

  3.指名讀課文。

  4.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2.為什么稱為“寒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

  讀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么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5.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

  紅葉比什么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2

  教學目標:

  (一)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二)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三)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四)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難點: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同學們,從現在起,讓我們走進了《秋日擷英》這個單元吧。“擷”,是摘取之意,“擷英”就是采擇精華的意思。“秋日擷英”的意思就是采擇秋天的精華之意啊。

  秋,是豐收的季節,也是蕭條的季節。因此,傾聽大自然中“秋“的絮語,你可能會像《秋詞》的作者劉禹錫那樣,有一種“秋日勝春朝”的感覺,也可能會像《天凈沙•秋思》的作者馬致遠那樣,有一種“斷腸人”的感覺,當然也可能有和毛澤東一樣“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感覺。這是因為,“秋”的豐富語義和秋天的多樣物候特征,能使人產生多重的聯想。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山行》這一課。

  (二)走進作者,了解常識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萬年縣(現在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著名詩人,兼長古文。“人號為‘小杜’,以別于杜甫。”他生活的時代唐帝國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剛直,不愿茍合取容,始終未能施展其抱負。杜牧的詩文創作都有積極的追求。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已”(《答莊充書》),注重作品的思想內容。說自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獻詩啟》)。“苦心”說的是創作態度認真;“高絕”則指獨辟蹊徑的創作目標。他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劉熙載以“雄姿英發”(《藝概》卷二)來概括他的獨創風格。其七言絕句以畫面鮮明、詞采清麗、思情悠遠、風格俊爽為人所稱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卓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詞牌和詞牌名:詞牌,指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詞的內容多數與詞牌的意義無關。從北宋開始,詞人在詞牌之外,往往另加題名或序言以說明詞意。詞都有詞牌名。例如滿江紅,西江月等等。所謂詞牌名,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漁家傲》,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遂取以為名。《蘇幕遮》,此調為西域傳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錄音誦讀或教師范讀《山行》及范仲淹的兩首詞《漁家傲》《蘇幕遮》。

  補充注釋:

  【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徑】狹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產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處、高處。

  【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晚】指日落時分,傍晚。

  【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煙】課文中指秋天帶著寒意的水氣煙霧。

  【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愁腸】指充滿煩愁哀傷的心緒。腸,心腸,指內心。

  2. 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瑯瑯上口。

  3. 同桌互讀、評讀。

  4. 指名讀詩。學生從語速、語調、重音、感情四個方面作出評價。師重點指導“生”“斜”。

  5. 齊讀全詩。

  6. 四人小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7. 小組代表匯報交流,形成共識。

  8. 教師小結三首詩的詩意:

  《山行》: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漁家傲》: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蘇幕遮》: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著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淚。

  9. 全班齊讀三首詩。

  (四)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這三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小組合作學習《山行》

  1. 《山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層次嗎?

  【明確】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詩里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

  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2. 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請用“我覺得       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仿佛讓我看到了                         ”或“我覺得       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表現出了                         ”句式說話。

  【示例】

  (1)我覺得“斜”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仿佛讓我看到了一個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2)我覺得“生”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讓我看到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處,“白云”亦可理解為“炊煙”,一個“生”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機,使人倍感溫馨。

  (3)我覺得“晚”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蘊含多層意思:①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②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③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⑷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覺得“紅于”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的畫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3. 這首詩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與這句詩構成怎樣的關系?

  【明確】“霜葉紅于二月花”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

  4. “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流傳很廣,比起其它三句,為什么人們偏愛這句詩?

  【明確】

  (1)對比、比喻新異。一般而言,秋葉意味著飄零、衰落肅條,二月鮮花意味著新生勃發,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將兩者在共同點上聯系起來的。詩人不僅將經霜的楓葉比作二月鮮花,而且說比這春天里最為鮮艷的花朵還要鮮艷。

  (2)情感獨特。落腳在紅色,強調紅色。引起的聯想是“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熱烈,紅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說秋葉的紅勝過了新生勃發的新春之紅。詩人從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異于一般詠秋詩的“悲壯”之調,而是甚至勝過春天的勃勃生機。詩人的情感是獨特的。

  (3)富有哲理。這是此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一個重要特點。把楓葉經霜喻理、象征為經受挫折、磨難,然而“經霜色愈濃”,因而“霜葉紅于二月花”有種對世間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4)此句和“紅”字為全詩靈魂,推出此句的過程很能說明為什么人們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頭兩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沒有使詩人停下腳步,使詩人駐足欣賞、流連忘返的,原來是楓葉如此美麗,原來是詩人驚異地發現頓悟了“霜葉紅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構思還是他的靈感“實錄”,都可能使讀者們隨著詩人的心靈變化、情緒轉折把最重要的關注投向了這“最后一句”。

  5. 古人云:“詩言志。”請你說說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6. 你能給這首重新擬一個標題嗎?

  【明確】山林秋色圖、秋山旅行圖、秋山楓葉圖、深秋晚景圖等。

  第三課時

  (一)小組合作學習《漁家傲》

  1. 詞的首句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其中哪個詞是關鍵?

  【明確】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點,“秋”點明時間,其中“異”字是關鍵,它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

  2. 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塞下風景”之“異”?

  【明確】

  從三個角度來寫:“衡陽雁去無留意”,從視覺角度寫,反襯邊地荒涼,戰士生活條件艱苦;“四面邊聲連角起”從聽覺角度寫,西風呼嘯,駝馬嘶鳴,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表現出了兵營生活的單調孤苦;“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再次從視覺角度寫,猶如特寫鏡頭,“長煙”、“落日”、“孤城”,壯闊的背景與伶仃的“孤城”形成強烈的對比,一個“閉”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戰事緊張。

  3. 你能給這首詞的上片擬個小標題嗎?

  【明確】

  邊塞風光圖、悲壯兵營圖、邊塞秋景圖、塞下孤城圖等。

  4.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你能從詞的下片讀出將軍流淚的原因嗎?

  【明確】

  思念家鄉,思念妻兒老小,可是敵人未滅、功業未成,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再加上身處濃霜滿地的夜晚,耳畔聽著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聲,使人倍感凄涼,內心充滿苦悶與悲憤。

  5. 你能給這首詞的下片擬個小標題嗎?

  【明確】

  將軍思鄉圖、將軍怨恨圖、征人思鄉圖、霜夜思鄉圖等。

  (二)小組合作學習《蘇幕遮》

  1. 這首詞的上片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明確】

  上片描寫了天、地、山、水、白云、黃葉、綠波、寒煙、斜陽、芳草,這些景物自上而下,自近及遠,際天極地,氣象萬千,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黃昏秋色圖”。

  2. 這首詞的上片是純粹寫景嗎?你是如何理解詞中之景的?

  【明確】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以草的纏綿,喻情思不斷;埋怨“芳草”無情,正見作者多情、重情。

  【相關鏈接】

  古代詩歌多以草喻離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撩撥碧羅天。(唐代劉禹錫《春日抒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東漢蔡邕《飲馬長城窟行》);獨依欄桿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宋代謝逸《蝶戀花》);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又有以草代指故鄉、思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還有以芳草喻愛人、親人、思念之情的,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總的來說都是與愁思有關。

  3. 這首詞的下片結句寫道:“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詞人思念什么?是通過什么來表現這種思念之情的?

  【明確】“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詞人通過融情入景、反襯、聯想等手法表現了在外淹滯之久與鄉思之深。

  詞人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圓,反襯出詞人身在異鄉,倍感孤獨寂寞。最后兩句是由李白詩“舉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誰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作者突發奇想,用一段“愁腸”把“淚” 與“酒”巧妙聯系起來,彌漫著蒼涼之悲,讀起來令人回腸蕩氣。

  (三)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1. 你能從不同角度說說范詞與《山行》一詩情調有什么不同嗎?請使用“我覺得        一詩(詞)情調是         的,這從‘               ’中可以體味的到。”這樣的句式來表達。

  【明確】

  我覺得《山行》的情調是熱情贊美秋天的勃勃生機,這從“霜葉紅于二月花”或“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等句中可以體味的到。

  我覺得《漁家傲》的情調是悲壯的,這從“燕然未勒歸無計”中可以體味的到。

  我覺得《蘇幕遮》的情調是悲而清徹的,這從“碧云天”“黃花地”“寒煙翠”“明月高樓”等詞語中體味到。

  (四)遷移拓展,意境延伸

  1. 課外搜集有關寫秋天的詩詞名句,并把它們摘抄到筆記本里。

  2. 背誦并默寫這三首古詩詞。

  3.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秋天的美景。

  【附】板書設計:

  篇    目 相  同  點 不   同    點

  《山  行》 都寫對秋天的獨特感受。  熱情贊美秋天的勃勃生機,一反歷來悲秋情調

  《漁家傲》  都寫鄉愁。 外在景色悲涼而內心滿懷豪情。

  《蘇幕遮》   色彩艷麗,意象明凈,情調悲而清徹。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3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山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六個方面說明對本課教學的理解與設計。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部編本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同時這也是學生在本冊書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我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如何學習,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又為本課后兩首詩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并通過課內外學習積累了很多的詩詞,有了初步的自學能力,但還應該不斷加強。因此本課教學關鍵是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特設置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意。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并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感受詩歌美的意境。(難點)

  【說教法】

  基于新課程標準中“以生為本”的思想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誦讀詩歌、想象畫面、句子訓練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這樣教學,符合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古詩,而且學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因此,讓學生反復誦讀,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表情,同時抓住重點字詞的理解,圖文結合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應用“讀—悟—說—讀”的學習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我的教學。

  第一步:導課解題,介紹作者

  介紹岳麓山引入課程。(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此環節,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

  第二步:初讀指導,讀準,讀通,讀出節奏

  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第三步:再讀指導,讀出畫面,讀出想象,讀出情感

  1.品讀古詩,讀出畫面

  意圖: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2.啟發想象,感受意境

  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意境。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美讀品味,體會詩情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說作業設計】

  意圖:(作業的設置建立在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之上。改寫《山行》或畫一幅山行圖。加強了對本課知識的強化鞏固。達到了讀寫統一。一堂課的結尾不止是畫上了一個句號,而是尋求一種延伸和開放。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古詩,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板書設計】

  (本板書設計遵循板書為教學服務的教學理念,概括了古詩的主要內容,簡潔的文字,既能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對古詩思想內容的把握,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 篇14

  第一部分  教學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著意描繪了秋天傍晚的美景,通過對幾個關于“秋”的典型意象——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的點染,抒發了詩人的熱愛之情。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感情最復雜最豐富的一個,可悲可喜。秋天也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季節,因此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引發對秋天的聯想。歷代關于秋的詩文也為數不少,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只要加以引導,容易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課堂上,教師重在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強調學生的整合創造。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以“秋”為主題,回顧有關詩文,聯系生活實際,探討秋的意境。

  3、能夠獨立完成一篇關于“秋”的寫景小文章,有一定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是一個愛做夢的季節,因此教師比較容易調動他們關于生活的聯想和想象,但教師應多作引導;我校的學生閱讀面相對狹窄,閱讀量不多,聯想和想象能力相對一般,教師在課堂上可多作提示。

  四、設計思路

  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注重實踐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從中協調,適時點撥。可以在課前先請同學觀察身邊的“秋”,并搜集有關“秋”的詩文。

  第二部分 課堂實錄

  師: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人稱“小杜”的杜牧的《山行》。(教師將詩的內容寫在黑板上)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認真讀這首詩。(學生自讀)

  師:好,現在請一些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哪位同學來?

  (三位學生一一朗誦了這首詩)

  師:哪位同學讀得最好呢?

  生:(較一致地)黃敏

  師:為什么大家一致認為黃敏同學讀得最好呢?

  生1:因為她讀得抑揚頓挫。

  生2:因為她讀得比較自然。

  生3:因為她讀得有感情。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我們為什么一致認為黃敏同學讀得最好呢,主要是因為她確實是讀出了詩中的韻味和感情,現在就請同學們再自讀一下這首詩,最好是閉上眼睛,體會詩人此時此刻的感情,讀的時候盡量要表現出詩的韻味和感情。讀到自己認為已經體會了詩的韻味和感情的時候,再動手將它默寫下來。

  (學生有感情自讀,默寫)

  師:好,現在大家都會默寫了。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秋景?也就是說,秋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身邊的景物有什么變化?在我們學過的詩文中,又有哪些是描寫秋的?

  生1:秋風蕭瑟,還有大雁南飛。學過的詩有“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和“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生2:草木凋零,天變涼了。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生3:晴空萬里。劉禹錫的《秋辭》中寫道:“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到處果實飄香,也是農民最忙的時節和最開心的時候。

  生5:八月桂花香,還有中秋的明月。

  生6: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寫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師:好。同學們剛才的發言,體現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能引用學過的有關詩文,甚至有一些還是課外的,說出了一些秋的意象。現在請同學們再將這些景物重新整合,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幅有自己特色的秋景圖來。想出來后,拿起你手中的筆,將它記下來好嗎?

  生:好。

  (學生思考,寫作)

  (教師巡視課堂)

  (學生基本完成)(教師發現其中兩位學生寫的文章較有特色)

  師:同學們,我現在想請兩位同學把他們心中的“秋景”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表現出期待的神情)

  師:好,現在請溫文富同學給我們描繪一下心中的秋景。

  生:(讀)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然而山那邊的楓林,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師生鼓掌)

  師:文富同學不但寫得好,而且讀得很有感情。好,下面請蘇俐俐同學來朗讀她的作品。

  生:(讀)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

  (師生鼓掌)

  師:比喻生動恰當,更是一段讓人奮發的好文章。相信同學們能夠從這兩篇文章里得到許多啟發。其實還有很多同學的作品寫得都很好,只是限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朗讀。今天這節課同學們發揮了集體的力量,通過聯想和想象,合作創新,寫出了一段段富有詩意的小文章,值得表揚。同學們回去之后,把你寫的這篇文章再修改、補充,要寫出你們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水平,明天再把它交給老師好嗎?

  生:(齊聲)好。

  師:下課。

  第三部分  學生習作

  秋天即景

  高一11 溫文富

  “呼……”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

  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成了個“人”字隊;一會兒成了個“一”字隊。仿佛舞臺上裊娜的舞姿,富于變化,在天空這個深藍色的布幕的襯托下,顯得風致極了。鴨子在水中嬉戲,不時用翅膀拍打著本來就很平靜的水面,發出“啪啪……”的水聲。泉水也不甘服輸地唱起“叮咚……”的歌。這舞,這聲,這歌組成了美麗的歌舞曲,打破了深秋的寧靜。

  雖有落葉的悲劇,但也有收獲的喜事。瞧,山那邊的楓林,不,應該說是紅霞,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夕陽下的楓林

  高一11蘇俐俐

  夕陽尚未完全消逝,滿天揮著的是一片淡彩,酥黃的色調漸染成血紅色。這樣的好時光,是秋天傍晚時分獨有的美景。

  此時,恰逢深秋,在這血紅夕陽的籠罩之下,有一座高聳入云的深山,山上有一條盤旋而上的石頭小徑。滿山是血紅的夕陽,浸赤了叢林的樹梢,也染紅了路邊的小草,這時隱隱約約地聽見在白云深處傳來的飄渺的聲音,而大自然這位天生的藝術家,妙筆生花,使眼前的畫境富于層次感。畫的底色是澄藍——黃昏時分山間空氣的顏色;夕陽余暉幻成滿天火紅的云彩,跌宕起伏的高山在彩霞的映照下盡情延展、屈伸,勾勒出世間最自然最動感的曲線。這幅畫是如此的美。忽然一片火紅色躍入視野。噢,原來是一片楓樹林,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熱情的火炎在呼呼地燃燒;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永遠的理想像小溪般歡快的流淌……眼前的紅色,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楓葉盡染,在夕陽的點綴之下,那遍野的楓林,如火的暮靄,燒紅了半天的山崗。

在美的意境中放飛情懷——《山行》教學談(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于《山行》“遠上”兩字注釋的商榷(通用12篇)

    1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88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于《山行》“遠上”兩字注釋的商榷 作者:王秀亮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 《山行》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2、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積累語言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三、教學用時:1課時四、課型:講讀課五、教學過程:(一)導...

  • 山行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 第3課《山行》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一)借助注釋,理解詩義。(二)透過意象,感受詩情。(三)比較閱讀,體驗意境。(四)背誦課文,默寫課文。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難點: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 杜牧《山行》優秀教案優秀(通用15篇)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意,體會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認識兩個生字:徑、斜;學會5個生字:遠、亭、停、車、霜,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能區別亭、停,正確書寫。...

  • 《山行》教材解讀(通用12篇)

    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全詩寫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個“晚”字告訴我們:詩人趕路已經一天了,著實需要找一個“人家”歇歇腳了。...

  • 《山行》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山行》教學反思《山行》的作者是杜牧,這首詩意境優美,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對幼兒進行這首詩的教學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感受故事的意境。...

  • 《山行》教學案例 西師大版三上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2理解古詩內容,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懷。3背誦并默寫古詩。教學重、難點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自然風景的畫面,受到美的熏陶。教學時間1課時。...

  • 山行優秀教案(精選17篇)

    教材簡析:《山行》通過詩人的所行、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贊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詩由寒山、石徑、人家、白云、楓林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構圖和諧,抒情自然。...

  • 《山行》優秀教案(通用17篇)

    一、教學目標: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2、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積累語言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三、教學用時:1課時四、課型:講讀課五、教學過程:(一)導...

  • 山行 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 魯山山行(精選2篇)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 《山行》教學實錄(通用12篇)

    學習目標:1、學習本課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略秋天的景色,體會楓葉傳達的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精神,感受詩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 《山行》教案設計、說課稿、教學心得(精選5篇)

    《山 行》教案設計----白埕小學 沈藝貞一、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字。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 崇實 唯美 益智——《山行》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材分析:《山行》一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一极毛片 | 色欲av久久无码影院色戒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密芽三级 | 91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 色香色欲天天综合网天天来吧 | 国产成年人小视频 | av网站在线免费看 | 久久国产影视 | 1级黄色大片 | 97最新国自产拍视频在线完整在线看 | 他扒开我奶罩揉吮我奶头视频 |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视频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三极片 | 亚洲久久一区 |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观看 | 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免费a∨片在线软件 |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免费不卡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不卡 | 伊人久久丁香色婷婷啪啪 | 久久视频在线观看精品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春色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国产99久久久精品 | www日韩在线观看 | 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AI明星 | 偷拍各种美女wc嘘嘘视频 | 久久一区91|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AV伊人AV无码AV狼人 |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 |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 日韩不卡一二三 | 男人亚洲天堂网 | av午夜久久蜜桃传媒软件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网站 |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