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精選15篇)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發布時間:2023-08-21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精選15篇)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1

  贈劉景文

  山行

  學習目標

  1會認生字。會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

  看圖,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4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想一想,議一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讀懂《山行》,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

  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

  (學生發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6、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美讀古詩

  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2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2.會認“劉、菊”等生字,會寫“于、首”等字。

  3.背誦古詩,鼓勵學生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通過朗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秋天的美麗景象,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2.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理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贈劉景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2.認識本首詩中出現的生字,學寫“劉、枝、首、記”四個生字。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生字及詞語卡片,錄音機和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卡片:這幅圖上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看出來的?(秋天的景色,一片片的紅葉告訴我們這是秋天的景色)

  你從圖上還看到了什么?(有一個小池塘,池塘里的荷葉已經枯萎,岸邊開滿了菊花)

  2.這幅圖畫就是詩人蘇軾當年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寫了一首詩送給他的朋友—劉景文。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劉 菊 殘 君 橙

  橘 首 枝 記

  (2)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字的?(小組合作,交流識記方法)

  (3)學習書寫劉、首、枝、記。

  ①.認真觀察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導書寫:

  劉:左右結構,“文”的第四筆改成“點”。

  枝、記:左右結構,注意要寫得“左窄右寬”。

  首:下半部是“自”

  ④.學生描紅、;臨寫。

  2.自由讀古詩,在詩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圈出來。

  3.小組合作學習古詩:(1)每人讀一遍古詩。

  (2)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一起討論。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詩,說說你懂了什么?讀懂了那句就說那句。

  學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說荷花已經凋謝了,

  連擎雨的荷葉都枯萎了。課件演示“擎雨蓋”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說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不怕寒冷。

  學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說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

  學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

  2.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全班一起解答。

  盡:沒有了,在詩中指荷花凋謝了。

  殘:是說菊花已經開敗了。

  君須記:你一定要記住。

  3.讀給你的伙伴聽。

  4.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象,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詩人在我們的眼前展現了一幅秋末的美麗圖畫,并用優美的詩句描寫了秋末時節美麗的景色,我們應該怎樣讀呢?

  自由讀,指名讀。

  2.說說你喜歡那句,并試著背下來。

  3.練習有感情地背誦。

  (五)啟發思考

  你認為一年中最好的時節是那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你對季節的喜愛。(寫、畫、講等形式)

  (六)板書設計

  4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 荷盡 橙黃秋末 好景 君須記 菊殘 橘綠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山行》,感受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學習詩中出現的生字。會寫“于、楓”這兩個字。

  3.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鼓勵學生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誰能把《贈劉景文》這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這首詩描寫的是那個季節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課題:齊讀。

  3.介紹詩的作者:杜牧,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自由讀古詩,畫出生字。

  2.出示卡片認讀生字:于、徑、斜、楓

  3.說說記字方法:

  于:同“干”比較。

  楓:用舊字“風”帶出“楓”。

  4.描紅、臨寫。

  5.再讀古詩。

  (三)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1.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2.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1)自學:借助注解或工具書弄懂詩意。

  (2)小組交流。

  (3)集體匯報交流。

  3.品析詩句,深入體會感情。

  (1)讀詩,從那些地方你能體會到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根據詩句發表自己的見解)

  (2)看圖想象: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不禁停車觀看,發出了“霜葉紅于二月花”

  的感嘆。如果你就是詩人,此時你會想到什么?

  (3)誦讀詩句,進入意境。

  指導朗讀:自由練讀,指名讀,老師范讀,齊讀。

  指導背誦。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師生齊背。

  (四)拓展活動

  把自己課內、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4 古詩兩首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五)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3

  教材分析:《贈劉景文》和《山行》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贈劉景文》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停車觀看,不禁發出“霜葉紅于二月花” 的感嘆。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這首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我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如:初步朗讀,感知大意;啟發想象,感情朗讀;反復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利用畫面再現,從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一課時贈劉景文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含義。

  2、體會詩人的寫作動機,感受秋天的美麗,懂得生活總有其美好的一面,我們要積極地去面對。

  3、欣賞情意豐富的古詩,能正確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流程:

  一、回憶導入,明確主題

  1、同學們,秋天已然悄悄地來到我們跟前。關于“秋天”,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課文,你還記得嗎?(學生背誦相關片斷)

  2、總結自己對秋天的經驗。

  按句式說話:“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詩人蘇軾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贈劉景文》,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給誰的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習生字:贈、劉)

  4、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

  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們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與他很談得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這首詩送給劉景文,所以題目就叫《贈劉景文》。(學生接讀,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學習生字。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流利。

  2、同桌相互聽一聽,看看他讀得對嗎?

  3、反饋:

  (1)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名讀,正音)

  (2)引出生字教學:菊殘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的?

  (3)學生說說識記生字的方法——讀生字卡片

  重點:①同音字“菊、橘”的區分,“菊”草字頭,因為菊花是草本,“橘”木字旁,橘樹是一種樹。

  ②讀準“殘、君、橙”的讀音。

  4、朗讀這首詩(誰能大聲地再來讀讀?——大家再自信地讀給自己聽聽——齊讀)

  三、細讀品味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讀詩光讀還不行,還要邊讀邊想,看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2.現在就讓我們展開想象,讀讀詩句,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景象?

  3、反饋:(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教學)

  (1)荷盡

  出示2幅圖片:為了幫助大家讀得更好,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師給大家看這兩幅圖。

  你知道哪幅圖寫出了詩意,并說說理由。(理解“盡、擎雨蓋”)

  討論:秋天,荷花凋謝了,荷葉枯萎了,詩人為什么還要寫呢?

  (2)菊殘

  出示圖片,說圖意,理解“菊殘、傲霜枝”。這是怎樣的枝條?(交流,如:不怕寒冷,不怕困難,勇敢堅強,有毅力等等)

  秋風中,菊枝仍精神抖擻地挺立著,你想對它說什么?

  (3)橙黃橘綠

  讀了這幾個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圖片

  4、蘇軾看到的秋天就這些景物嗎?發揮你的想象,幫詩人說說他看到卻沒有寫出來的景色。

  學生交流——一起觀賞這些美景——學生說感受:秋天真是一個__________的季節!

  5、引出詩句:看來秋天的美景才不止這二十八個字呢!怪不得詩人對朋友說:“一年好 景 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你現在明白這兩句詩的意思了嗎?學生說詩意,悟詩情,教師板書:愛秋天。

  6、齊讀古詩:現在再來讀這首古詩,相信你頭腦中的這幅畫會更美。帶著對秋天的贊美語氣來齊讀這首詩。

  四、熟讀背誦

  1、說說方法:這么美的詩你想不想把它背出來?你有什么方法告訴大家?

  2、熟讀背誦。

  五、再讀課題,深化主題

  1.讀題

  2、討論:詩人贈給朋友劉景文的是什么?除了這首詩,還有什么?

  4、補充句段,或寫一段話。

  雖然秋風蕭瑟,秋葉飄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真美好。

  六、書寫指導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

  2、學生認讀

  3、讓學生觀察,說說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第二課時山行

  教學要求: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游嗎?現在秋高氣爽,正是秋游的好時節,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課件)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板書:山行(杜牧)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師:請同學們自己先來讀讀這首詩。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注意節奏。(生自由朗讀)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讀,重點正音:徑、斜)

  3、再讀,邊讀邊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詞劃出來,打個小問號。

  4、交流,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字詞不理解呢?老師把這首詩貼在黑板上,誰有不理解的字詞,請你上來劃一劃。

  (生上臺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推測提出的問題:山行的行石徑斜生處晚紅于坐愛)

  5、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這么多的問題,既然問題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呢?(愿意)現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詞典和手中的資料,同桌兩個一起來商討這些問題,爭取人人都當老師,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對方。

  (同桌互相討論。)

  6、交流:想不想把自己討論的結果告訴大家。(想)

  三、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現在讓我們邊讀邊想,看看詩中向我們描繪出了哪些景物?(自由讀詩,動筆圈一圈)

  2、交流:

  (1)你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寫楓葉紅的季節應是深;從“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節的景色;還有“寒”字也點明是深秋季節。)

  (2)那么,在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的山林景色圖,除了霜葉外(板書:霜葉),還有哪些景物?(指名說,板書: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3、請看這副畫,(課件出示圖畫,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它把詩人詩中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

  4、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抓住“遠、斜、白云生處”的理解,說出理由,相機操作。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②“ 白云生處有人家”。這里用了一個“生”字,有一種版本印成了“白云深處有人家”。你覺得“生處”與“深處”用哪一個更好?仔細讀讀這兩句話,說說你的想法。同位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一下。(“生處”比“深處”更好,因為“生處”不僅有“深處”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師:“生”是一個動詞,“生”字把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給表現得栩栩如生,我們仿佛能看到白云升騰、飄浮的樣子,白云好象就在我們眼前動起來了。③下面同學們也運用聯想,從“有人家”三字會想到什么?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腦海中會出現怎樣的畫面?你能不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那么晚了,詩人停車駐足,詩中說,這全是因為——sx[s?qpmb@?ouor;w小學教案課件網(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c、師:經霜的楓樹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組經霜的楓葉圖。(多媒體展示一組楓葉圖)你會用學過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如火的楓林?(曾林盡染,疊翠流金)

  d、看著眼前這滿山如火的楓葉,詩人忍不住贊嘆道——(生齊讀:“霜葉紅于二月花”)。此時此刻,如果你也與詩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指名讀)

  e、楓葉似火,層林盡染。傍晚了,詩人還停車駐足,只是因為這勝于春花的楓葉,透過詩句,我們能走進詩人的內心,從這一句中,你讀出了詩人的怎樣的感情?(詩人對秋天的熱愛,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②引導學生角色體驗:這美好的秋景,這火紅的楓葉,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呢,讓我們也懷著對秋天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讀一讀這首詩吧!(師生齊讀)。

  ③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④ 配樂朗讀

  ⑥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能把詩人描繪的美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嗎?(描述畫面: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3、配樂背誦

  (1)讓我們把這美麗的景象深深的印在腦海里,配樂齊誦(配樂:《秋日的私語》)。

  (2)誰能看著畫面,背出這首詩?(指名背誦)

  四、指導書寫

  五、閱讀在線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4

  課文標題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教學目的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

  情。

  3、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及媒體資源播放

  教學用具   字母卡片、媒體資源(動畫、ppt、視頻)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板書:古詩兩首)。第一首是《贈劉景文》,第二首是《山行)》。這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美麗。

  二、學習《贈劉景文》

  1、教師朗讀或播放媒體資源范讀課文。

  2、學生將不認識的生字作標記。

  3、作者用了幾種事物、幾種顏色來表現秋天,請把它們劃出來。

  三、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要求認讀的生字,自讀。

  2、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小組輪流讀。

  (2)學生拼讀,互相糾正。

  (3)教師抽查學生拼讀以上生字。

  3、教師講解重要的生字,學生書寫。

  (1)老師講解重要的生字,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這些字的筆畫、筆順、結構、部首。

  如:贈、擎、菊、殘、橙、橘

  (2)學生書寫重點掌握的字,教師巡視。

  (3)讓學生到黑板上書寫,其它同學到黑板批改。

  四、課文講解

  1、學生自讀全詩,并思考: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

  學生答,教師補充并板書:秋天

  師:秋天的什么時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荷盡、菊殘  霜枝——荷葉一般是夏天開放,秋天花都謝了。菊花一般是秋天開放,所以,有“秋菊”的說法。菊花都凋謝了,說明已是深秋。文中說“菊殘猶有傲霜枝”,注意,霜是什么時候才有的?是天氣很冷,氣溫降到零度以下才有,霜一般是深秋時節才有,所以有“秋霜”的說法。“霜降”是我國24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霜降一般是在每年10月23日,它表示天氣更冷了,就要進入冬天了。)

  學生答,教師補充并板書:深秋  荷盡  菊殘 霜枝

  師:這首古詩是寫深秋的景色,作者以荷敗、菊殘,寫出了深秋時節的特征。

  學生朗讀第二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師:這里要注意兩個字的書寫,一個是“橙”字,一個是“橘”字。(學生書寫)

  師:到了深秋時節,花謝了,葉子也敗了,可是,作者說這是一年的好景,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提示:橙黃 橘綠——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此外,作者在第一詩里也作了說明:菊殘猶有傲霜枝,大家注意這個“傲”字,“傲”是高傲,不屈服的意思。“傲霜枝”說明菊花雖然凋謝了,但它的枝干還在,天氣很冷,但是它怎么樣了?它不怕,毫不屈服。說明它很堅強。作者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

  學生答,教師補充并板書:好景 橙黃橘綠 傲霜枝

  3、內容分析

  師:作者通過寫了哪些事物來表現秋天?

  學生答,教師補充并板書:荷、菊、橙、橘

  師:這首詩里,作者寫到了秋天的哪幾種顏色?

  學生答,教師補充并板書:橙黃 橘綠

  師: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秋天的景致豐富多彩,在凋敝中又富有生機。

  師:哪位同學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首詩的含義?

  (提示:荷花已謝,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菊花凋謝了,還殘留著花枝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

  4、小結

  這次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贈劉景文》。這首詩描寫了荷、菊、橙、橘的姿態與顏色,展現了秋天的豐富多彩,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蘇軾的《贈劉景文》。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四川眉山人。他寫了很多詩。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來讀讀。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杜牧的《山行》。“山行”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這首詩和《贈劉景文》一樣,也是寫秋天的景致。哪位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杜牧的情況?

  (提示: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字牧之,陜西西安人。他是晚唐時的詩人。也寫了很多詩,大家課后找來讀讀。)

  二、學習《山行》

  1、教師朗讀或播放媒體資源范讀課文。

  (注意:課件中的第一句詩第四個字“上”字應為“山”字。)

  2、學生將不認識的生字作標記。

  3、作者用了幾種事物、幾種顏色來表現秋天,請把它們劃出來。

  三、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要求認讀的生字,自讀。

  2、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小組輪流讀。

  (2)學生拼讀,互相糾正。

  (3)教師抽查學生拼讀以上生字。

  3、教師講解重要的生字,學生書寫。

  (1)老師講解重要的生字,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這些字的筆畫、筆順、結構、部首。

  如:寒、徑、斜、楓、于

  (2)學生書寫重點掌握的字,教師巡視。

  (3)讓學生到黑板上書寫,其它同學到黑板批改。

  四、課文講解

  1、學生自讀全詩,并思考:這首詩寫的是秋天什么時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深秋 寒山 霜葉紅。“寒山”說明天氣很冷。作者路過一片楓林,說它“紅于二月花”,楓葉是什么時候變紅?楓葉一般是十月底十一月初變紅,是深秋時節變紅。)

  學生答,教師補充并板書:深秋  寒山  霜葉紅

  師:這首古詩也是寫深秋的景色,作者通過描寫寒山和紅紅的楓葉,寫出了深秋時節的特征。

  2、學生朗讀全詩。

  3、解釋重要詞語。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傾斜、彎彎曲曲。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因為。

  愛:真愛,留戀。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4、內容分析

  師:作者通過寫了哪些事物來表現秋天?

  學生答,教師補充并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師: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秋天的楓葉在寒山與白云的襯托下,格外奪目。這首詩以“霜葉紅于二月花”而被廣為傳誦。哪位同學知道為什么楓葉會變紅?

  (提示:楓葉變紅是因為葉片中含有大量花青素。我們知道,葉子含有葉綠素,葉子還含有讓葉片呈現黃色的葉黃素、類胡蘿卜素,使葉子呈現紅色的花青素。春夏時,葉片的葉綠素含量高,所以呈現鮮亮的綠色。葉黃素進行光合作用,隨著氣溫的下降和白晝時間變短,葉綠素被大量分解掉,其他色素也就顯現出來。到了秋天,氣溫降低,光照減少,對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楓樹等紅葉樹種的葉子便呈現紅色。)

  師:哪位同學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首詩的含義?

  (提示:深秋時節,有一條石板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飄浮,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人家居住。我因為喜愛這傍晚的楓林,停下車子不走。被霜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要紅艷。)

  師:學習這首詩,我們還要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是先寫遠處的風景,再寫近處的風景,由遠而近地描寫景物。大家說說遠景寫了什么?近景又寫了什么?

  學生答,教師補充并板書:

  遠景: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近景:楓林  霜葉

  5、小結

  這次課,我們學習了杜牧的《山行》。這首詩描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展現了秋天的美麗,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五、學生自讀課文、背誦課文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5

  人教版第三冊第一單元第四課

  教學目標:

  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誦詩導入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聽?古詩為我們呈現美的意境,讓我們有美的享受。我們今天再來學習兩首古詩。(板書古詩題目)

  看圖感悟

  教師出示課文動畫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詩意:深秋時節,荷盡菊殘,然而“橙黃橘綠”。并伴以和諧優美的古箏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從圖入手,便于圖文結合,感悟詩意,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初讀感知,自主識字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

  3、提出不認識的字請大家想辦法幫助解決。

  師:誰愿意給大家讀讀這首詩?

  (生讀古詩)

  師:“贈”、“擎”、“猶”、“橙”這幾個字稍難讀些,讀時注意這些字的發音,現在同桌互相當小老師,認真聽對方讀課文,如果他完全讀對了,就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對的地方就幫幫他。

  4、互幫互學,同桌拼讀。

  5、請一組同桌讀、讀后評價。

  6、齊讀。

  過渡:現在大家都會讀這首詩了,如果把生字寶寶從課文中請出來,你還能準確地認出他們嗎?

  7、出示生字卡片或(課件),請一組學生開火車認讀。

  一組學生開火車讀。(火車出現兩次故障)

  師:哪列火車能開得又快又穩?(學生紛紛舉手)

  8、再請一組學生讀。

  另一組學生開火車讀,(讀后響起掌聲)

  師:你們讀得不錯,大家的掌聲是最好的評價。

  9、搶讀。

  師:逐張出示生字卡片。

  學生搶讀,氣氛很熱烈。

  10、合作交流識字方法。(采取多種方式識記)

  師:同學們剛才表現得真不錯,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呢?

  學生紛紛舉手,說出各自的識字方法,比如:小老師教認字:姓劉的同學就可以教大家認識“劉”;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識記“菊、橙、橘”;編順口溜:“自言自語——記”;生活中的廣告標語識記“殘”字。

  再讀感悟,了解詩意

  過渡:同學們全認識了寶寶,現在我們把他們送回家,再來讀讀古詩。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通過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幫助學生讀懂詩句。

  想象畫面,領悟詩情

  1、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詩歌的畫面。

  2、秋天在你腦海里留下什么印象?

  感情朗讀,嘗試背誦

  自由朗讀古詩。

  指名朗讀,讀后評價。

  生1:我覺得他讀時沒有感情。

  生2:聲音有點小。

  指導朗讀。

  (結合古詩內容辨別語調)

  現在老師想讀讀這首詩,你們愿意嗎?

  老師范讀(掌聲)

  師:謝謝!

  學生評價。

  生:老師讀得有感情。

  生:老師讀得聲音亮。

  生:老師發音正確。

  生:老師讀時句子中間有停頓。

  師:誰敢向老師挑戰?

  指名讀。

  評價。

  師:他讀得怎樣?

  生:他讀時句子中間沒有停頓。

  師:你聽得很認真,你有信心讀一讀嗎?

  (生搖頭)

  師:句中怎么停頓呢?看來有困難,不過沒關系,我再來讀一次大家聽聽在哪兒停頓,邊聽邊在書上用“︱”標出來好嗎?

  生:好!

  老師范讀,學生邊聽邊用“︱”標出句中停頓的地方。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學生自由體會讀。

  學生個人比賽讀,小組比賽讀。

  學生齊聲朗讀。

  師:會背了嗎?誰來背一背。

  老師指名背,找學習伙伴,互相背誦。

  學生齊背。

  課內延伸

  過渡:除了這首詩,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歌,背給大家聽聽,好嗎?

  指名背誦,教師相機指導,背得好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導后再背一遍。

  師:還有許多同學想背,可是現在沒時間了。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去背。下周我們舉行一次古詩朗誦比賽好不好?

  生:好!(聲音響亮)

  作業:把詩中描寫的內容用彩筆畫出來

  教學評析:

  借助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視覺,聽覺感受,形象感知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從而讓學生進入古詩所描繪的情境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自主讀和互動聽讀相結合,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讀課文,做到不漏,不添,讀得準確。

  學生通過開火車,搶讀的形式鞏固了生字。搶讀時,不僅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聲音響亮,活躍了課堂氣氛,由此可知是一種收效好,深受學生歡迎的認字形式。

  讀讀背背,重在培養語感。低年級的學生以感性認識為主,因此在指導朗讀時,采用帶表情范讀,學生聽后直觀感悟應該用什么的語氣讀,然后讓學生模仿表情與語氣朗讀來體會文感,培養語感。

  在學生背誦課外學會的古詩時,把課堂上學到的朗讀方法運用到其他古詩的朗誦上,進一步鞏固了古詩的朗讀方法,也使學生感受到朗讀古詩與朗讀別的文章是不一樣的。

  本節課融視聽、認讀、朗誦于一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上出現了多次高潮。學生在民主、快樂的氣氛中學懂了古詩,增長了技能。

  程萬海 作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6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講析。本課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想像討論交流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一、牽手秋天,誦讀秋詩

  1、現在正是金秋十月,你們喜歡秋天嗎?你們能用自己的語言夸夸你所喜歡的秋天。

  2、我們還學過一些和秋天有關的古詩呢,誰起個頭兒,帶大家一起來吟誦吟誦。

  (生吟誦《山行》、《暮江吟》)

  3、老師這兒還一首秋天有關的古詩,請你們來讀讀這首詩,多讀幾遍好嗎?把詩讀準確,讀流利。

  二、研讀詩句,領悟詩意

  1、指名朗讀古詩。

  2、再讀古詩,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說說這首詩的大概意思。

  3、請學生交流,可以是詩中的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字,或者一個詞。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引導。

  (1)觀景感受深秋氣息

  △荷花謝。引導一個“盡”字。(盡字表示沒有了。)這個盡字,在我們學過的一首《登鸛雀樓》的古詩中也出現過 。“白日依山盡”,說的是太陽落山了。那么花沒有了我們可以說是——謝了。

  △荷葉枯。引導一個“擎”字。怎么樣的動作可以說是擎?用手筆劃筆劃。

  △菊花殘。寒冷的深秋讓人忍不住縮成一團,可是詩人感受到了殘菊的與從不同,你覺得詩人他感受到了什么?(雖然天氣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謝了,但它的花枝像個小戰士在和風霜在做斗爭,它們一點都不怕冷)想像說話:這些殘菊想跟這寒冷的天氣說些什么呢?

  (2)說理領悟深秋美好

  △你知道君表示什么?(是你的意思,對別人的尊稱,因為這首詩是送給劉景文的,所以這里指的是劉景文。)

  △引導“最是”的理解(可以認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強調。)

  △橙黃橘綠能分開來解釋嗎?(橙子黃了,橘子綠了。橙子、橘子黃了,綠了,說明它們在深秋的時候成熟了。)

  △ 你最喜歡秋天什么樣的景色?秋天有這么多美景,詩人為什么認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時候,是橙子黃了,橘子綠了的時候?出示圖片,小組討論。(1、它們顏色很漂亮,很鮮明,在深秋還有這么鮮艷的顏色的確讓人眼前一亮。2、還能讓人感受到豐收的喜悅。3、因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飄滿于天地間,也讓人不禁稱贊。)

  4、試著讀讀整首詩,把深秋的味道讀出來。

  三、介紹背景,感受深意

  1、讀到這兒,讓我們猜猜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吧,老師給你們三個提示。這是一位北宋的大詩人,大文學字,曾在湖州當過知府,“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著名的詩詞就出自他的筆下。

  2、對了,蘇東坡,蘇軾。蘇東坡的這首詩是送給一個即將遠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劉景文。讀讀他的詩,猜測一下劉景文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你為什么這么認為?

  (1)、一個跟蘇軾一樣很有才華的人。

  (2)、從“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句詩中體會出一個堅強、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3)、這首詩寫的是深秋的景物,劉景文可能是一個年紀很大的人。

  3、出示劉景文的文字資料。請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蘇軾為什么要寫這首詩給劉景文。

  劉景文:蘇軾在杭州當知府的時候,認識了劉景文,因為他很有才華所以受到了蘇軾的賞識,兩人的交情很深。蘇軾寫這首詩給劉景文的時候是元佑五年,此時的劉景文年紀已經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還是沒有受到重用,他的才華沒有地方施展。

  4、交流

  (1、蘇軾想用這詩詩鼓勵劉景文你雖然年紀不小了,都過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

  2、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就會迎來收獲的季節。

  3、勸劉景文不要泄氣,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會很美好的。)

  5、劉景文離開了,但他每當想起遠方的朋友,總會呤誦這首詩,劉景文會懷著一種怎樣的情會來呤誦這首古詩,請你們試試。

  6、受到了蘇軾的鼓勵,劉景文終于嶄露了頭角,后來他還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賞識,做了官,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十四字的勵志的詩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把這富有哲理的詩也送給自己好嗎?

  7、誰說深秋就等于悲涼,誰說深秋就不美麗了,又是誰說深秋沒有了芬芳。教師范讀根據這首古詩意思編寫的小詩。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兒謝了,葉兒枯了,是深秋來了。/在那層寒霜中,菊花敗了,可是你看,那花枝還是頑強地在風中舞動。是深秋來了。/是橙子黃了,是橘子綠了,是深秋來了。/淡淡的清香彌漫在你我之間,這不是最美麗的時候嗎?/我愛深秋,是深秋告訴我,

  。    

  8、你想到了什么,請你們把它寫下來,讓我們繼續在深秋中暢想。

  9、請幾位同學上臺組成一支小詩隊,暢談這首詩帶給我們的深秋感悟。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7

  第一課時(《贈劉景文》)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1、認識生字,能正確工整書寫生字。

  2、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朗讀感悟。

  教學過程:

  一、預習提要

  1、結合課文插圖,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讀古詩,看看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

  3、認讀生字。

  二、激趣導入,初讀感知

  1、課件展示:秋末景象圖。

  2、仔細觀察畫面,指導看圖:

  ⑴這是哪個季節的景色?

  ⑵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荷盡、菊殘、橙黃、橘綠。)

  3、揭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一首詩《贈劉景文》。

  4、自由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正確。

  5、指名讀,正音。

  6、要求人人都讀正確,要求同桌互讀。

  三、學習生字

  1、互助合作:課件出示生字,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⑴人人會認。

  ⑵交流識記方法。

  2、檢查識字情況。

  3、課件出示要書寫的生字:

  枝記劉

  四、重點講解

  1、讀文質疑:

  師:讀了好幾遍,這首詩的大概意思你知道嗎?把你讀懂的地方跟同學們交流交流。談自己的初步感知。

  哪些詞、句你讀不懂,畫出來打個問號。

  2、請你把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質疑估計:

  擎雨蓋傲霜枝殘

  4、我們想辦法一起來解決。結合圖片,引導理解。

  5、講詩意,誰能連起來把整首詩的意思講一講?

  五、感受意境

  1、通過詩中哪些詞句可知這首詩寫的是秋末的景色?體會秋天特點。

  2、這樣的畫面給你什么樣的感覺?交流感受:

  收獲的季節,富有生機的季節。

  3、師:誰能讀出這種情感?自由練讀,等會兒展示。有感情地朗讀: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a)背誦積累

  師:看誰能背誦這首詩。

  六、課堂作業

  完成《書寫本本》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贈劉景文》

  2、收集秋天的古詩。

  八、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需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九、教學反思

  在教學《贈劉景文》這課朗讀感悟之前,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詩人的情況,再聽教師范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節奏美。學生自己模仿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節奏,再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全班交流:課堂討論疑難詞句,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或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幫助學生讀懂詩句。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學生不斷模仿教師讀,教師可對學生不足指導讀,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初步感知這兩首古詩的大意。啟發想象,感情朗讀;反復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

  在朗讀本詩時,有些句子較難讀,所以這時就需要老師去領讀。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8

  學習目標:

  1、會認菊、殘、君、橙、橘、6個生字,會寫首、劉、枝、記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培養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先來一個實話實說好嗎?一年四個季節里,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

  2、師:古代大詩人們也愛寫詩贊美自己喜歡的季節。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贈劉景文》(出示詩人、題目)

  3、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

  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們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與他很談得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這首詩送給劉景文,所以題目就叫《贈劉景文》。(學生接讀,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讀通詩文、感知詩意。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流利。

  2、同桌相互聽一聽,看看他讀得對嗎?

  3、反饋:

  (1)指名讀(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一聽?)

  評價:聽了他的朗讀,你有什么評價?

  (2)引出生字教學:菊殘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的?

  (3)學生說說識記生字的方法讀生字卡片

  4、朗讀這首詩(誰能大聲地再來讀讀?大家再自信地讀給自己聽聽齊讀) 師幫助指正讀中出現的問題。(贈與景是后鼻音,擎、殘、猶、橙比較難讀。)

  三、反復朗讀、嘗試理解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讀詩光讀還不行,還要邊讀邊想,看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反饋:(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教學)

  (1)擎雨蓋 出示多媒體視頻,引導學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樣子和作用,指導觀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圖片,體會荷花此時的生機勃勃。 (2)荷盡

  出示2幅圖片:為了幫助大家讀得更好,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師給你看這兩幅圖。

  讓學生說說哪幅圖寫出了詩意,并說說理由。(理解盡、擎雨蓋)

  討論:荷花凋謝了,荷葉枯萎了,詩人為什么還要寫這里?

  指導朗讀:那你能通過朗讀把荷花池的美麗表達出來嗎?(個別讀女生讀齊讀,教師隨機評價:真好啊!真是看了還想看。)

  (3)菊殘

  出示圖片,說圖意,理解菊殘、傲霜枝。

  秋風中,菊枝仍精神抖擻地挺立著,你想對它說什么?

  (4)橙黃橘綠

  讀了這幾個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豐收圖)

  出示圖片

  2、蘇軾看到的秋天就這些景物嗎?發揮你的想象,幫詩人說說他看到卻沒有寫出來的景色。

  學生交流一起觀賞這些美景學生說感受:秋天真是一個( )的季節!

  3、引出詩句:看來秋天的美景才不止這二十八個字呢!怪不得詩人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你現在明白這兩句詩的意思了嗎?學生說詩意,悟詩情,教師板書:愛秋天。

  4、齊讀古詩:現在再來讀這首古詩,相信你頭腦中的這幅畫會更美。帶著對秋天的贊美語氣來齊讀這首詩。 5、孩子們,你覺得作者寫這首詩送給一個朋友,目的僅僅是為了贊美秋天的景色嗎?(引導:秋天橙黃橘綠,收獲的季節,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堅韌的品格。)

  四、熟讀背誦

  1、說說方法:這么美的詩你想不想把它背出來?你有什么方法告訴大家?

  2、熟讀背誦。

  五、書寫指導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

  2、學生認讀

  3、讓學生觀察,說說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經積累的描寫秋天美景的詩。

  教學反思:

  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是字字落實,解釋詞句成了古詩文教學的主要任務,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著深刻意蘊、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其實,古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我們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學中,我不是讓學生根據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借助音樂、圖片,讓孩子先在頭腦中展開想象,浮現出相似的畫面,順應詩境的朦朧,再根據詩句中詞語的提示,按照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淀、不斷升華,對秋天的贊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理解課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6個生字,掌握“傲”、“君”、“須”,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深層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揭題板快  知詩人,解詩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詩嗎?老師也很喜歡,因為古詩是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贈劉景文》,板書課題,理解“贈”,也就是送的意思,類似的贈寫詩還學過什么?《贈汪倫》李白寫給汪倫的,那么我們今天學習的《贈劉景文》又是誰送給誰的呢?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在詩、詞、散文以及書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多媒體出示  讀)

  劉景文是蘇軾的朋友,與蘇軾友誼很深,有一天,他們在一起飲酒賦詩,蘇軾寫下這首詩送給劉景文。看了《贈劉景文》這個詩題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為什么贈?”、“贈什么?”、“為什么只贈劉景文”、(出示全詩)

  二、初讀板快  古詩,讀通讀順

  1、同學們的問題真不少,讀懂了這首詩,你們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請同學們自己讀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詩讀通讀順。

  2、自讀  指名讀 齊讀

  誰愿意給大家讀讀這首詩?

  (第一二行容易讀得生硬,朗讀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讀得不好,指導后再練,再反饋,“贈”、“擎”、“猶”、“橙”這幾個字稍難讀些)

  讀出節奏   自讀   指名讀

  提示停頓 出示   抑揚頓挫的“頓”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三、理解板快   解字詞、明詩意

  1、第一層

  碰到讀不好的時候,就要這樣反復進行訓練,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多讀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來考考大家,這首詩是寫到了哪個季節,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書

  既然寫的是秋末冬初,我們一定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那么具體是從哪里體現出來的呢?

  a感受是指秋天已過冬天剛到的秋末冬初時節

  b理解   荷盡已無擎雨蓋

  1)什么是荷盡,盡(完,指凋謝  )(出示圖片)

  ——由此帶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時節,荷葉是怎么樣的呢?你們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出示  生齊讀)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盛夏時,荷花怒放,還是用楊萬里的詩來形容,那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出示  生齊讀)

  現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樣?出示衰敗的荷葉,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敗葉,所以作者說:荷盡已無擎雨蓋,

  理解“擎雨蓋” 指荷葉

  擎,用手做一個動作,看看這個字,下面是個手,向上托,雨蓋,原指雨傘比喻荷葉就像是撐開的雨傘。課件出示,荷葉田田,你覺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撐開的雨傘啊!

  下雨了,老師給其中的一片荷葉來一個特寫鏡頭,你們瞧,點點水珠都被撐在了荷葉上,能像雨傘一樣撐住雨點的就是荷葉啊

  師補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謝了,已經看不見像雨傘一樣撐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敗葉。

  2)菊殘猶有傲霜枝。

  還可以從哪里看出來,是寫秋末冬初呢?為什么說可以從這里看出來呢?

  用同樣的方法理解:菊殘(凋謝的菊花)

  猶有:還有

  (平時碰到有不理解的內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組詞,還要會根據詞語來選擇合適的解釋

  傲: a 堅強不屈的樣子 b自高自大   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節,氣溫下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才會出現,早上起來,看見那地上白白的一層,天越冷霜越厚,(看課文插圖)當時天氣怎樣?

  在這樣寒冷的季節里,菊花謝了,還剩下枝條傲然挺立著,不怕風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師小結: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潔的代表,時至今日,人們還是對荷花和菊花情有獨鐘,說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說性情恬淡,不爭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齊讀兩句)

  3)理解    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說明都成熟了

  荷葉原來像撐開的雨傘,如今全都枯敗了,再也無法遮擋雨水,菊花也凋零落盡,然而它的殘枝卻帶著孤風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許有人會覺得蕭條無味吧?可蘇軾是怎樣卻說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橘經愛住初冬嚴寒的考驗,不僅枝葉依然,顯出盎然生機,而且結出色形俱佳、味道鮮美可作饋贈禮品的果實。

  4)、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蘇軾對劉景文說了些什么?就像對老朋友說話一樣

  整首詩的意思

  7、師小結:(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順,古詩的語言凝練簡潔,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大一部分字詞的含義產生了變化,在學生的回答中強調可以適當增、換、等,作者寫詩的時候往往要反復推敲,而我們學古詩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領悟出其中的內涵)

  師小結:對老朋友說的這樣親切自然,劉景文聽了一定會很高興的

  四、感悟板塊  悟詩境,體詩情

  1為什么贈?

  師:就像同學們一開始所提出來的那樣,蘇軾為什么要寫這首詩贈給劉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a)簡單介紹劉景文  劉景文,北宋時河南開封人,是蘇軾的朋友,兩人十分投緣,經常在一起飲酒品詩,蘇軾很敬佩劉景文大方豪爽的個性,堅強不屈的品格,稱劉景文是個“慷慨奇士”。

  b)師:其實蘇軾對劉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詩中有所體現,

  君:對人的尊稱

  橙黃橘綠   橘古代稱嘉樹,樹有刺,結的果子卻是圓的,有傲骨,但對人隨和,因為橙、橘經愛住初冬嚴寒之考驗,不僅枝葉依然,顯出盎然生機,而且結出色形俱佳、味道鮮美可作饋贈禮品的果實。

  四個字中,有兩個是表示顏色的,橙、橘經愛住初冬嚴寒之考驗,不僅枝葉依然,而且色彩斑斕、味道鮮美,在這樣寒冷的季節,是多么難得多么讓人喜愛呀。   傲:堅強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

  自然地聯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進而明白詩人是對劉景文的一種稱贊和鼓勵

  2感情朗讀,

  1、在詩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這樣品格的人,他對劉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這字里行間,千言萬語都濃縮在這短短二十八個字里面,讓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自讀——指名讀——教師范讀-——指導后再讀——齊讀

  “荷盡/已無//擎雨/蓋,”

  凋謝的無奈,語調平直舒緩,聲音稍低,表現冬景的蕭瑟凄清。“已無”要適度強調,與下句的“猶有”形成對比。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菊殘/猶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 聲音稍高,強調“猶有”。重讀“傲霜”,表現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須/記,”

  語調高亢、熱烈,重讀“好”和“須”,表現出殷勤囑咐、熱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黃//橘綠/時。”

  重讀“最”和“橙黃橘綠”,讀“橙黃橘綠”時速度慢,四個字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腦中想象橙黃橘綠的景象,表現對成熟豐收的冬天的贊美之情。

  3、師:春華秋實,這看似衰敗的景像中孕育著勃勃生機,看來同學們不但讀懂了蘇軾的詩,還讀懂了詩人的心(齊讀)

  在蘇軾的心目中劉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與節操的人,蘇軾把詩贈與好友,同時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師: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種種磨難和挫折的蘇軾,依然有開闊的視野,豪放的激情,他對藝術的追求孜孜不倦,樂觀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時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真是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他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多卷,遺留二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和許多優美散文。讓我們來背一背這首詩吧在我們的必背古詩里還有另外四首,自讀

  《題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春江曉景 》《飲湖上初晴后雨》

  怎一個“贈”字了得——古詩《贈劉景文》教后反思    童優佩

  這首詩是詩人蘇軾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蘇軾稱劉景文是“慷慨奇士”。本詩寫景、詠物、贊人與一體,贊美劉景文遭受挫折不氣餒,歷經磨難不喪志的品行和節操。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最大的特點可用于一個字來概括“美”:意美、語美、音美、形美。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詩句讀來令人感到美不勝收、回味無窮。音樂美,本詩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產生了音樂美。形美,是指形式美與形象美。“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句古詩,對仗工整,顯示了形象美。

  二、教學要求:

  能說說詩的大意,體會詩的意境,能有感情背誦《贈劉景文》,能說說詩的大意,體會詩的意境。

  學習完蘇軾的《贈劉景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實施新課程以來學生思維的活躍、智力多元化的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我想就可以用一個“贈”字概括。從“贈”的含義開始分析,學生的思維逐步從送別詩的影響中走出來,知道了這首詩的意義在于送給朋友劉景文一種愿望,這種愿望是一種品格的象征。

  1、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撥開迷霧。

  看到詩的題目,學生不僅提出了很多關于“贈”字的問題,他們也在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解決這些問題。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詩文《贈汪倫》,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體會贈的含義,進而理解《贈劉景文》,深入淺出

  2、充分利用媒體來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現,讓學生走進詩境,他們會很輕松地理解殘荷頹敗、秋菊傲霜的形象。在感悟內化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便水到渠成了。

  (一)、知詩人、解詩題

  這是古詩教學的第一步,從詩人、詩題入手。這首詩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容。教師給學生提供蘇軾的生平事跡,拉近詩人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二)、解字詞、明大意

  對于小學生來說,初步感知詩意是學習一首古詩的關鍵,因而,其認識是粗淺的、表層的、概略的。這時教師應該允許“不求甚解”,不必提過高的要求,甚至對某些認識上的偏差,教師也可以暫時放一放。通過指導,糾正初步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逐詞理解意思,為體味詩情、進入詩歌意境做好準備。

  學生對全詩詞句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后,接下來可以指導學生對全詩的理解,說說詩歌的大意,讀懂語句。古詩的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如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等,這些都是學生學古詩的障礙。

  (三)、懂意境、悟詩情

  教師應該及時地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來,著重體會詩人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或明確詩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

  四、覓詩句,練觸發。

  學生學了《贈劉景文》這首詩后,對蘇軾的詩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從中受到樂觀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含義。

  2、體會詩人的動機,感受秋天的美麗,懂得生活總有其美好的一面,我們要積極地去面對。

  3、欣賞情意豐富的古詩,能正確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流程:

  一、回憶導入,明確主題

  1、同學們,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來到我們跟前。關于“秋天”,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課文,你還記得嗎?(學生背誦相關片斷)

  2、自己對秋天的經驗。

  按句式說話:“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詩人蘇軾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贈劉景文》。

  二、初讀古詩,感知詩意

  1、配樂范讀,想象畫面。

  2、讀準、讀通詩句。思考討論:詩中寫出哪些景物?

  3、通讀全詩,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三、賞析詩句,把握詩蘊

  1、夏日荷花是什么樣子的?(當學生說不清時,可引導背誦已學課文《荷花》片斷,板畫“荷葉”理解“擎雨蓋。)到了秋末,荷花又變成什么樣了?(出示“荷盡”圖,理解“盡”。)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時與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殘”圖,理解“傲霜枝”)

  3、比較兩圖,讀前兩行詩。你體會到了什么?

  4、“菊殘猶有傲霜枝”,菊花的,令詩人對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實更以她沉甸甸的收獲,令詩人對秋天偏愛有加。

  (出示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讀詩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還有哪些果實也成熟了?

  (學生說不出時,可引導背誦《秋游景山》片斷“這里的果樹果實累累……”)

  再讀詩句,說說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四、誦讀全詩,體味詩情

  1、學生自由吟誦,配樂朗讀、背誦。

  2、討論:詩人贈給朋友劉景文的是什么?除了這首詩,還有什么?

  3、閱讀現代文《秋天的窗口》。

  4、補充句段,或寫一段話。

  沒有春花的明艷,沒有夏日的蔥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麗的。

  雖然秋風蕭瑟,秋葉飄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寫古詩。

  六、課外延伸。

  查找有關蘇軾及其作品的資料,進一步了解蘇軾其人其文其事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1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會認 10 個生字,會寫 6 個生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培養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之外的古詩。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2.教學難點:體會詩的韻味和意境。

  [教學準備]

  有關文中重點詞句的影像資料、字詞卡片、田字格。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詩人,導入新課

  1.背誦詩文。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語言精練,含意深刻,讀后令人回味無窮。誰愿意繪聲繪色的背誦一首古詩?(自由背誦)誰會背誦蘇軾的詩?

  2.了解詩人。

  你對蘇軾了解多少?隨便說一說。(蘇軾,號東坡居士,人們又叫他蘇東坡,我國宋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詩人。)

  3.導入新課。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詩《贈劉景文》,板書課題。

  二、激發興趣,初步感知

  1.理解詩題。

  (1)齊讀課題。(注意“贈、景”的讀音。)

  (2)你想怎樣學會“首、劉”兩個字?(學后匯報交流,書寫,并擴詞。)

  (3)說說詩題的意思。

  2.播放課件。

  (1)仔細觀察畫面,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教師講述詩歌的寫作背景。(有一天,蘇軾和朋友聚會,其中的一位叫劉景文,學問淵博,詩寫得非常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他看到外面美麗的景色后,詩興大發,便提筆寫下這首詩,贈送給劉景文。)

  3.配樂朗讀。

  你們想不想聽一聽這首詩?聽了這首詩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初讀課文,了解詩意。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不認識的標出,多讀幾遍,想辦法記住。)

  (2)反復讀記,易錯字音。(圈畫出易錯的字音,多讀幾遍,并讓同一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3)小組合作,學習生字。(采用多種方法識記。)

  (4)自讀課文,圈畫詞語。(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想辦法解決。)

  (5)小組合作,理解詞義。(反復朗讀,結合畫面理解詞意,重點理解“擎雨蓋、傲霜枝”。)

  (6)匯報交流,質疑問難。

  ①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目的。

  ②讀字卡:劉 首 菊 殘 君 橙 橘 枝 記

  ③讀詞語:姓劉 首先 首長 秋菊 殘花 君子 國君 橙色 橘子 樹枝 記住

  ④編字謎:以小組為單位,看哪組編得又多又好。

  ⑤質疑問難,探討研究。(在教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

  2.反復朗讀,感受意境。

  (1)教師配樂誦讀,感受韻律、節奏、意境美。

  (2)學生模仿朗讀。自讀、同桌互讀、組內比賽讀。

  (3)指名讀,師生一一評價、導讀,學生再練讀。

  (4)朗讀比賽,看誰讀得最棒!

  3.朗讀品味,體會詩情。

  (1)播放優美的古箏曲,學生隨著優美的音樂朗讀,邊讀邊想象詩情畫意。

  (2)組內讀,評價、指導,再讀。

  (3)分組讀,分男、女生讀,指名讀等形式練習讀。

  4.想象詩境,背誦詩文。

  (1)邊想、邊讀、邊背。

  (2)指名背、齊背。

  (3)配樂有感情的朗誦、背誦。

  四、拓展延伸

  1.背誦蘇軾的詩、詞和描寫秋天的詩詞。

  2.背一首李白的詩《子夜吳歌》。

  子 夜 吳 歌

  李 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1)教師介紹時代背景,朗誦這首詩。

  (2)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五、指導寫字

  1.觀察田字格里“首、劉、枝、記”的結構和應注意的問題。

  2.學生說一說,怎樣書寫。

  3.教師指導范寫,學生觀察。

  4.學生書寫,教師巡視。

  六、教師小結,學生質疑

  1.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

  2.談談收獲。

  3.學生質疑,引導解答。

  七、作業

  1.背誦李白的《子夜吳歌》。

  2.搜集杜牧的資料。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12

  教學目標

  ★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喜歡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重點:認字寫字;背誦古詩。

  ★難點:“橙、橘、斜”的識記;“楓”的書寫;古詩的理解。

  教學主要方法

  ★自主識字、情境感悟

  ★教學準生字卡片、投影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贈劉景文》

  一、介紹引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蘇軾嗎?蘇軾是我國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蘇東坡。他很欣賞一位詩人,叫劉景文,蘇東坡寫了一首詩送給他,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這首詩,好嗎?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聽師讀,要求:聽準字音。

  2、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3、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5、師生交流。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老師相機點播。

  3、師生交流。

  4、教師讀,學生看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朗讀背誦。

  五、想一想,議一議

  你認為一年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六、指導書寫

  1、師寫生看

  2、生抄寫生字,師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山行》

  一、復習檢查

  1、認讀詞語

  姓劉菊花殘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誦《贈劉景文》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贈劉景文》的經驗,討論確定本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三、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師生一起討論解決。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教師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2、學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五、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六、指導書寫

  1、生自主探究寫“于、首”兩個字,師個別指導。

  2、生抄寫生字。

  七、朗讀、背誦古詩

  才藝展示(把自己課內、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學聽)。

  八、板書設計(略)

  課后反思:蘇軾的《贈劉景文》并不常見,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級才接觸到這首詩,所以課前精心備了課。我采用了板畫形式讓學生們理解這首詩,學生們熟讀此詩后,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教學第二首詩感到非常輕松。因為課前先給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后師生討論得出了一個預習計劃:1、讀、涂、注;(邊讀邊涂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2、再讀;(讀準、讀流利、讀美)3、討論。(查字典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新課教學基本按照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其中自學成果展示精彩不斷,學生們紛紛主動上臺讀詩、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如:

  生:停車坐愛楓林晚,就是晚上詩人停下馬車。

  師:晚上詩人停下馬車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為那里風景很美,他停下車欣賞美景。”

  師:詩人都欣賞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楓葉;他在看白云、高山、還有一戶人家……

  (師相機展示楓葉等圖片,馬上把學生帶入到了詩境中。)

  在情境中,學生情不自禁地學著詩人讀起了古詩,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里,他們說:“我好象看見小鳥在白云間飛來飛去,我好象聽見詩人在跟那戶人家的主人說:我能在你這里借宿一晚嗎……”一節課下來,不僅學生們對本首詩倒背如流,而且能夠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麗。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理解課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6個生字,掌握“傲”、“君”、“須”,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深層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揭題板快知詩人,解詩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詩嗎?老師也很喜歡,因為古詩是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贈劉景文》,板書課題,理解“贈”,也就是送的意思,類似的贈寫詩還學過什么?《贈汪倫》李白寫給汪倫的,那么我們今天學習的《贈劉景文》又是誰送給誰的呢?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在詩、詞、散文以及書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多媒體出示讀)

  劉景文是蘇軾的朋友,與蘇軾友誼很深,有一天,他們在一起飲酒賦詩,蘇軾寫下這首詩送給劉景文。師:看了《贈劉景文》這個詩題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為什么贈?”、“贈什么?”、“為什么只贈劉景文”。

  二、初讀板快古詩,讀通讀順:

  1、同學們的問題真不少,讀懂了這首詩,你們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請同學們自己讀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詩讀通讀順。

  2、自讀、指名讀、齊讀:

  ⑴誰愿意給大家讀讀這首詩?

  第一二行容易讀得生硬,朗讀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讀得不好,指導后再練,再反饋,“贈”、“擎”、“猶”、“橙”這幾個字稍難讀些。

  ⑵讀出節奏:自讀、指名讀。

  ⑶提示停頓、出示抑揚頓挫的“頓”: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三、理解板快解字詞、明詩意:

  碰到讀不好的時候,就要反復進行訓練,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多讀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來考考大家,這首詩是寫到了哪個季節,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書。既然寫的是秋末冬初,我們一定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那么具體是從哪里體現出來的呢?

  1、感受是指秋天已過冬天剛到的秋末冬初時節。

  2、荷盡已無擎雨蓋:

  ⑴什么是荷盡:盡:完,指凋謝。(出示圖片)

  ⑵由此帶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⑶在初夏時節,荷葉是怎么樣的呢?你們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盛夏時,荷花怒放,還是用楊萬里的詩來形容,那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現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樣?出示衰敗的荷葉,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敗葉,所以作者說:荷盡已無擎雨蓋。

  ⑷“擎雨蓋”指荷葉:

  擎,用手做一個動作,看看這個字,下面是個手,向上托,雨蓋,原指雨傘比喻荷葉就像是撐開的雨傘。課件出示,荷葉田田,你覺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撐開的雨傘啊!下雨了,老師給其中的一片荷葉來一個特寫鏡頭,你們瞧,點點水珠都被撐在了荷葉上,能像雨傘一樣撐住雨點的就是荷葉啊!

  師補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謝了,已經看不見像雨傘一樣撐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敗葉。

  3、菊殘猶有傲霜枝:

  ⑴還可以從哪里看出來,是寫秋末冬初呢?為什么說可以從這里看出來呢?

  ⑵用同樣的方法理解:菊殘:凋謝的菊花。

  猶有:還有。

  ⑶、聯系上下文,組詞,還要會根據詞語來選擇合適的解釋:

  傲:堅強不屈的樣子、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節,氣溫下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才會出現,早上起來,看見那地上白白的一層,天越冷霜越厚,(看課文插圖)當時天氣怎樣?在這樣寒冷的季節里,菊花謝了,還剩下枝條傲然挺立著,不怕風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⑷、師小結: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潔的代表,時至今日,人們還是對荷花和菊花情有獨鐘,說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說性情恬淡,不爭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齊讀兩句)

  4、正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說明都成熟了,葉原來像撐開的雨傘,如今全都枯敗了,再也無法遮擋雨水,菊花也凋零落盡,然而它的殘枝卻帶著孤風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許有人會覺得蕭條無味吧?可蘇軾是怎樣卻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橙、橘經愛住初冬嚴寒的考驗,不僅枝葉依然,顯出盎然生機,而且結出色形俱佳、味道鮮美可作饋贈禮品的果實。

  5、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蘇軾對劉景文說了些什么?就像對老朋友說話一樣。

  6、師小結: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順,古詩的語言凝練簡潔,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大一部分字詞的含義產生了變化,在學生的回答中強調可以適當增、換、等,作者寫詩的時候往往要反復推敲,而我們學古詩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領悟出其中的內涵。

  四、感悟板塊悟詩境,體詩情:

  1、為什么贈?

  師:就像同學們一開始所提出來的那樣,蘇軾為什么要寫這首詩贈給劉景文呢?

  (生答,好朋友……)

  ⑴簡單介紹劉景文:劉景文,北宋時河南開封人,是蘇軾的朋友,兩人十分投緣,經常在一起飲酒品詩,蘇軾很敬佩劉景文大方豪爽的個性,堅強不屈的品格,稱劉景文是個“慷慨奇士”。

  ⑵師:其實蘇軾對劉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詩中有所體現:

  ①君:對人的尊稱。

  ②橙黃橘綠:橘古代稱嘉樹,樹有刺,結的果子卻是圓的,有傲骨,但對人隨和,因為橙、橘經愛住初冬嚴寒之考驗,不僅枝葉依然,顯出盎然生機,而且結出色形俱佳、味道鮮美可作饋贈禮品的果實。四個字中,有兩個是表示顏色的,橙、橘經愛住初冬嚴寒之考驗,不僅枝葉依然,而且色彩斑斕、味道鮮美,在這樣寒冷的季節,是多么難得多么讓人喜愛呀。傲:堅強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自然地聯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進而明白詩人是對劉景文的一種稱贊和鼓勵。

  2、感情朗讀:

  ⑴在詩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這樣品格的人,他對劉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這字里行間,千言萬語都濃縮在這短短二十八個字里面,讓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自讀──指名讀──教師范讀──指導后再讀──齊讀)

  ⑵“荷盡/已無//擎雨/蓋,”:

  凋謝的無奈,語調平直舒緩,聲音稍低,表現冬景的蕭瑟凄清。“已無”要適度強調,與下句的“猶有”形成對比,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⑶“菊殘/猶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聲音稍高,強調“猶有”。重讀“傲霜”,表現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⑷“一年/好景//君須/記,”:

  語調高亢、熱烈,重讀“好”和“須”,表現出殷勤囑咐、熱烈期望的意思。

  ⑸是/橙黃//橘綠/時。”:

  重讀“最”和“橙黃橘綠”,讀“橙黃橘綠”時速度慢,四個字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腦中想象橙黃橘綠的景象,表現對成熟豐收的冬天的贊美之情。

  3、師:春華秋實,這看似衰敗的景像中孕育著勃勃生機,看來同學們不但讀懂了蘇軾的詩,還讀懂了詩人的心。(齊讀)

  在蘇軾的心目中劉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與節操的人,蘇軾把詩贈與好友,同時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師: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種種磨難和挫折的蘇軾,依然有開闊的視野,豪放的,他對藝術的追求孜孜不倦,樂觀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時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真是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他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多卷,遺留二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和許多優美散文。讓我們來背一背這首詩吧在我們的必背古詩里還有另外四首,自讀《題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春江曉景》、《飲湖上初晴后雨》。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14

  之一

  佚名

  一、教材簡說

  《贈劉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擎雨蓋”指荷葉。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

  二、學習目標

  1會認生字。會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三、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

  看圖,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4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想一想,議一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 篇15

  課題

  4、古詩兩首

  年級

  二年級

  學科

  語文

  課型

  新授

  主備

  何繼娥

  課時

  2課時

  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重、難點

  1、重點是學習本課的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難點是通過反復朗讀,能領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多媒體課件。

  學案

  導案

  課前預習:

  1.把古詩讀熟。

  2.圈出生字,用自己喜歡的辦法識記生字并組詞。

  第一課時

  一、開啟智慧窗——激趣導入

  1.出示蘇東坡畫像,了解蘇東坡: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它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得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他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

  2.師:蘇東坡是怎樣用詩描繪這秋景呢?請自由朗讀詩歌:《贈劉景文》。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學習,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自由讀古詩《贈劉景文》,把字音讀準,把古詩讀熟。不會認的字借助課文下面的生字注音認讀,并多讀幾遍。

  2、認讀生字,并給生字組詞。

  三、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檢測讀文和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以小組為單位開火車認讀生字。

  2.點名認讀詞語,并用喜歡的詞語說話。

  3、指名讀古詩。

  三、我是智多星——小組合作,理解內容

  1.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交流,理解詞義。

  4.小組質疑:通過讀詩,你知道了些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之處?

  四、智慧大舞臺——全班交流,深入讀文

  (一)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思考:詩中寫了哪些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

  3.小組匯報:詩歌描繪的是什么樣的景色?

  4.看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5.用自己的話說說讀了這首詩后,頭腦中形成了什么畫面。

  6.多種方式朗讀。

  (二)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五、我是寫字小能手——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范寫:劉:左右結構,“文”的第四筆改成“點”。

  枝、記:左右結構,注意要寫得“左窄右寬”。

  首:下半部是“自”。

  4、學生練習:

  5、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六、智慧冒險島——拓展學習

  你喜歡哪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第一課時

  一、開啟智慧窗——激趣導入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學習,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三、智慧總動員——小組合作學習,檢測生字學習和讀文情況: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檢測讀文和識字:

  五、我是寫字小能手——指導寫字:

  檢測案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課堂練習冊。

  課堂小結

  《贈劉景行》讀起來非常拗口,學生在讀上要下不少功夫。因為這首詩距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是很感興趣,對于詩意的理解也比較生疏。課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幫助,學習才有效果。

古詩兩首《贈劉景文》《山行》(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古詩兩首(《池上》《小兒垂釣》)(通用14篇)

    設計意圖:小學古詩教學要眼于培養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強調以讀為本,通過組織生動活潑、科學有效的朗讀訓練,引導學生感知語言,感悟形象,體驗情感,體會情感,體會用意。...

  • 《古詩兩首》教學目標和課文簡說(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 4、古詩兩首(通用17篇)

    12月5日上午,南京市鼓樓、玄武、下關、棲霞四城區小學語文聯片教研活動在下關區天妃宮小學舉行。 本次活動,四個城區共有4位教師進行語文同題異構課堂教學展示和研討活動。...

  • 《古詩兩首》公開課教案(精選14篇)

    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學會本課4個生字。理解詩意,能用自身的話說出 兩首詩的意思。3、能說出課后練習3中帶點詞和 詩句的意思,想象并說出《游園不值》這首詩描繪的景象。...

  • 古詩兩首:《小池》、《所見》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3.想象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增強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自主識字。...

  •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通用12篇)

    2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及要求: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全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 古詩兩首《涼州詞》《浪淘沙》(精選12篇)

    教學內容:《涼州詞》《浪淘沙》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資料弄清詩句的意思。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 古詩兩首《詠柳》《春日》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 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背誦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 《古詩兩首》《春日》和《詠柳》教案(通用16篇)

    2古 詩 兩 首教學目標: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全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 等詞語。2、背誦兩首詩。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 古詩兩首《乞巧》教學設計(通用14篇)

    學習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學習重點、難點:1、 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 《古詩兩首》|人教版(通用17篇)

    一、教學內容:這兩首古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天門山》主要寫所見,抒發了贊美之情;《體西林壁》側重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課時)二、教學要求:1、學會本課的生字。...

  • 《古詩兩首》教學實錄和點評《秋浦歌第十四首》《蜂》(通用12篇)

    教學內容: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羅隱《蜂》教材分析《蜂》一詩,借對蜜蜂辛勤勞作的描寫及其意義的反思,贊頌那些象蜜蜂一樣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造福的勞動者。...

  • 《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通用16篇)

    【設計思想】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

  • 《4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通用16篇)

    【課前透視】1、本課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絕句,詩句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明麗。2、《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發,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

  • 《古詩兩首 春雨 春曉》教學設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2、學會本課7個生字,知道這些生字在詩句中的意思。認識一個多音字。2、初步懂得兩首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教學重、難點:1、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视频 | 久久久久免费 | 91桃色黄色| 国产xxxx69 | 亚洲v欧美v另类v综合v日韩v | 亚洲免费区| 91成人免费网站 | 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玩弄邻居少妇高潮潮喷的经历 | 九九热青青草 | 2019国产a全部视频 | 黑人久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红楼 |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 天天干天天射综合网 | 成人av一区二区亚洲精 | 黑白配中文| 在线观看成人福利 | 中文字幕av久久波多野结 | 久久久久久久极品 |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不卡在线 | 性生大片免费观看网站蜜芽 |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 东北妓女口爆吞精毛片 | 国产亲子私乱av | 亚洲无人区码一二三码区别图片 |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 在线免费av网站 |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移动网络 | 欧美a一级 |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欧美自拍视频 |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97 |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 jizz4亚洲| 伊人成人综同网wwwyiren22co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 亚洲成人黄色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