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篇)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反思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小編來告訴你吧,以下是一篇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如何下手的例文,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簡言之,教學反思是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不斷提高教師素養和教育教學效能的過程,
隨著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么,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于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里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為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三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于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么?”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為教學行為,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要對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反思,還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傳媒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并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校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為,反思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如教學中教師控制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師生關系的處理是否符合主體性原則等;二是對課堂教學中采取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小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如“教學中是否出現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好,可以怎樣改進?”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等,
3.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后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為便于掌握和運用,俺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為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小結、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 “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復,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3)檔案袋反思法,即以專題的形式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反思的專題,如“教學策略選擇的恰當程度”、“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程度”、“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師本人根據這一專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并記錄下自己過去的狀況、現在的狀況、自己的進步以及尚需努力之處等,檔案袋建立的過程,就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群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后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后,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四、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專業成長是建立在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逐漸積累富有個性的教育經驗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持續的修煉過程,對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師來說,每堂課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要設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對學生的不同反應,教學中的每次師生互動、教學沖突都會激發新的思考和創造,因此,教師要養成對每堂課進行反思的習慣,而且將反思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做到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的有機結合,教學前反思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然后編寫出符合實際而又風格鮮明的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平時對自己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亮點與遺憾以及瞬間的靈感進行總結分析、學習完善的活動。新課程改革倡導我們教師成為一名合格的反思型教師與實踐者。從新課程的理念看,語文教師不僅僅是課程標準的執行者、實施者,課程設計的參與者,課程實施的組織者,課程開發的促進者,更應當是教學過程之后的反思者。通過反思可以促進我們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使教師在反思中解難,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呢?
一、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反思
學習方式變革的理念是新課程的一大特色。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僅僅是因為學習方式的單一,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倦情緒;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體現語文課程的特殊規律,單純的接受性學習難以發揮語文課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新課程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我們在進行教學反思時,可以反思這節課是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學生主體的自覺能動性,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多樣化地、富有個性化地通過相對獨立的多種探究活動和語言實踐活動,發現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品悟新語言,提高語文整體素質。例如,我在教《長城和運河》這課時,通過插圖和課文學生對長城和運河有了大致的了解,但不深刻,于是我讓他們課后在網上收集有關資料,課內展評,這樣就對我們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跡有了深刻的了解。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這樣的探究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了學生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學生通過相對獨立的探究活動和語言實踐活動,發現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高語文整體素質 。
二、對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反思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的學科。新課標倡導語文課程要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在上完一節課后,我們可以反思這節課有沒有把學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經驗帶進語文課堂。我在教學《軍神》時,為了讓學生切實地體驗劉伯承的堅強意志,引導學生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大家一般都有過身體被擦破或被打針的經歷,當醫生在手指上扎針化驗的時候,我們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而劉伯承呢?他進行的是一次什么樣的手術?用書上的話說就是:“需要摘除壞死的眼球,把爛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這樣的手術又是在什么樣情況下進行的呢?沒有使用麻醉劑。結合我們的經驗,想象他在承受著一種什么樣的痛苦?讓學生體會。“嶄新的白床單居然被抓破了。”在生活中,我們用力撕嶄新的床單,能那么容易就撕破嗎?而這里卻是被“抓破”了,可以想象,劉伯承在手術臺上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他堅強的意志決不是常人所能夠做到的。讓孩子充分的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去感悟、去領會。由于能把學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經驗帶進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甚好,學生感觸頗深,對劉伯承佩服得五體投地,久久不能釋懷。
三、對生成性課堂的反思
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即預設,實際教學過程中的發生即生成。傳統的教學重預設,輕生成。新課程理念在重視預設的同時,也重視生成。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課堂情境是千變萬化的,學生在變,課堂氣氛在變,時間在變,教師自身也在變,常會出現一些我們無法預見、節外生枝的教學情境。基于此《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對于課堂中節外生枝的教學情境、突如其來的“驚人之語”,教師首先要判斷這些語言可否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學,然后再選擇是及時轉移、回歸主題,還是順學而導、升華主題。如果是對課堂教學有積極作用的生成,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生成資源,放大它,讓個別的創造成為全體的創造,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成”的智慧火花。如果課堂上的生成的問題,教師一時無法解決,也不必驚慌,不必回避,可以存疑,不妨把問題留給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在講《蜘蛛》一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她:蜘蛛結網捕食蚊蟲,為什么它自己卻不會被蛛網粘住?備課時并沒有備到這個問題,怎么辦?于漪老師沒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認自己暫時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她鼓勵學生課后去查找資料,走訪專家。在課堂向課外延伸的研究性學習中,問題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學生獲得多方面、多層次的發展。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上網一查,我才知道,蜘蛛的腹部尾端一般有6至8個紡絲器,與每個紡絲器對應的是蜘蛛身上功能各異的腺體,每個脾體能產生不同的絲線原料,蜘蛛視需要而吐出不同的原料,從而織造出黏的和不黏的兩種絲線。蜘蛛在網上活動時,會選擇在沒有黏性的縱絲上,避免被粘住。 如果仔細觀察,還會發現蛛網通常與地面都不是垂直的,蜘蛛只用帶有毛刺的腳接觸蛛網。這樣一來,整個身體就掛在蛛網上,進一步減少了被粘住的可能。萬一碰上有黏性的橫絲時,蜘蛛會使出一招“絕活”。大家都知道,要使物體表面不黏,涂油是最好的辦法。蜘蛛能分泌出一種油性物質并將它涂抹到身上尤其是腳上,正是這種油性物質使它即使碰到了橫絲也不會被粘住。
一次教學活動結束,總有那么多生成性的資源,或是收獲、或是遺憾、或是感悟、或是困惑,是正面的促進,也可能是負面的遷移。如果我們把課堂生成的資源經過思考和處理,經過分析和選擇并在第一時間作為教學反思記錄下來,肯定會給自己以后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研究活動帶來豐富的素材,會使我們以后的課堂更精彩。
四、在教與學的錯誤或敗筆中汲取教訓
作為教師,每上完一堂課都應反問自己:今天的這節課上得如何?哪些較為成功,哪些方面處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成功的原因應及時總結、記錄下來,作為以后從事教學的寶貴素材或案例,不斷加以充實和改進,就可使以后的教學更輕松,更趨于完善。不成功的原因應及時反思,想想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由于當時自己緊張所致,語言表達失誤還是操作失誤?是自己這方面知識欠缺或技能不過關?是由于自己在教學設計中本身出了問題,而自己當初并未曾意識到?是自己的教學理念滯后,未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是只注重教師如何教,而忽略了學生怎樣學?是備課只注重備教材,而忽略了備學習的主體——學生?還是教學方法、手段落后?對自己教學行為及時反思并寫課后記,進行課后備課,通過對自己教學中的案例分析,為自己進一步重新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從而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實現自我提高與自我超越。
總之,重視反思,及時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堅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師成長的不竭動力,是教師不斷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只有準確把握小語新課程理念,對照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自身的課堂教學,才能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