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三、注重學法指導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學會學習”是對學生“學”的最高要求,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把“觀察、猜想、驗證”的學法指導,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使學生學得主動有效。在探究方法的引導上從回憶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入手,確定轉化的方法,體驗轉化的過程,驗證轉化的結果,使“轉化”、“極限”等數學思想在課中得到良好滲透,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科學、條理的數學思維方式,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新課程觀強調: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課程實施更多地應該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一理念?本人結合“圓柱的體積”一課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片段一]
師生共同探究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后對公式加以應用。師出示教材例4(12冊p8):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由于課前學生已進行了預習,多數學生是按照教材介紹的解法來解答:
1.5米=150厘米 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師:這道題還有其他結果嗎?(學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會兒,另外兩種結果紛紛展現: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師:為什么會出現三種結果?
經討論,學生才明白: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將得到不同的結果。
[片斷二]
鞏固與應用階段,我將教材練習二中的一個填表題(表1)進行了加工組合呈現給學生這樣一個表格(表2)。
學生填表后,師:觀察前兩組數據,你想說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后再小組交流,最后匯報。
生1:兩個圓柱的高相等,底面積是幾倍的關系,體積也是幾倍的關系。
生2:兩個圓柱的高相等,底面積越大,體積就越大。
師:觀察后兩組數據,你想說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容易說出了后兩組的關系。
學生的表述盡管不是很準確完美,但已說出了其中的規律,而這個規律正是解答練習二第17、18題的基礎,又為下一單元的教學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題:量一個圓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徑,算出它可裝水多少克?
學生動手測量自備的圓柱形茶杯的有關數據并計算它的體積。
師: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飲用一定量的水,請大家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計算自己每天需要飲用幾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證健康,并把自己對水的想法寫下來,下節課我們再交流。
[教學反思]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礎 教材作為教學的憑借與依據,只不過是編者對學科知識、國家要求與學生進行整和思考的結晶。但由于受時間與地域的影響,我們在執行教材時不能把它作為一種“枷鎖”,而應作為“跳板”——編者意圖與學生實際的“跳板”。因此,教學時,我們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編者意圖、考慮學生實際,創造性地利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