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了圓柱的體積,教學時由于學生手頭上早有學具——圓柱體積的演示器,因而學生很容易想到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方法,困難之處是學生在語言敘述時有些困難,比如沿著什么剪,平分成無數個什么圖形……(在形成方法后,讓學生互相說了兩遍)。
在實際教學時還是按部就班,先復習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再由例4圖介入——先出示前面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讓生知道統一的算法后,再出示圓柱讓生猜測之間的聯系,繼而讓學生設法驗證——
但是此處教材設計了引問“圓可以轉化成長方形計算面積,圓柱可以轉化成長方體計算體積嗎?”可是學生早以有了圓柱體的演示學具,顯得有些多余(此是教學的一大困惑)。實際教學時還是由圓過渡到圓柱與長方體的聯系上來,讓學生討論方法及之間的聯系。我又借助了flash課件,輔助認識平均分成更多的份數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有一點,就是學生學具上其中的一塊又被平均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移接到另一端,拼成一個更接近的長方體,而教材上的示意圖并沒有這樣的過程(以前的教材是和學具一樣的)。
我認為教材的方法是很可取的,符合極限思想,因為就是不再平均切分一塊后移接,如果我們均分的份數無限多時,拼成的圖形也一定是一個長方體,何必多此一舉呢?
另外,我在網上的教案中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統一公式:直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覺得有些道理,教學時使用了,讓學生分別說出三種立體圖形的體積公式后,進行發現,得出此點(順水推舟),但是接下來還進行了一些提高性的應用練習,出示了三個直柱體(一個是直三棱柱,一個是直六棱柱,一個是底面是梯形的直柱體)告之底面積和高試它們的體積。不知這一教學環節是否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