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教案(通用2篇)
《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教案 篇1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一個數(已知)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多(或少)幾,求另一個數。教學時,首先要復習以前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有哪些,關鍵的一步是什么?讓學生明確正確找出題中的等量關系是最為關鍵的。如何找等量關系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單純根據題意去理解,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畫線段圖,通過線段圖的直觀感知去分析、理解題中的等量關系,從幾個等量關系中甑選出一個一般的關系式去列方程。盡管如此,學生找等量關系的時候還是比較困難,究其原因,大多是直接把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較,而沒有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去比較。等量關系猶如解題的拐杖,一定要讓學生認真審題,仔細分析。
列方程解答完后,一定要讓學生養成檢驗的習慣,而且檢驗一定要結合題意,看結果是否符合題意,而不是檢驗方程本身解得正確與否。這一點有些學生往往忽視,往往沒有檢驗的習慣,因此正確率不高。
本課的教學內容與一個數已知,另一個數是一個數的幾倍多(或少)幾比較混淆,當練習課出現這一內容時,大部分學生不假思索地列出了( )x+( )=( )的方程,而根本沒有去分析一個數已知還是未知,到底應采用什么方法解答。這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析“一倍數”到底是已知還是未知,不能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而依葫蘆畫瓢,否則知識在頭腦中只是水上浮萍,沒有根基。
《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教案 篇2
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關鍵在于讓學生能正確尋找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式。掌握了數量關系式,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問題是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缺乏這樣的訓練,對如何分析數量關系沒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這給教學此內容帶來了諸多不便,為此,教者在學生的數量關系的分析上還要多花時間,多幫助學生,“磨刀不誤砍柴功”,為了能讓學生順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終把數量關系的訓練作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教者復習了等式的性質后,出示了“看圖列方程并解答”的實際問題,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很容易根據圖中表示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但這并不是教者的最終目的,學生解答師生共同評價,在此老師向學生拋出了問題:“你是根據什么關系來列方程的?”此時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量關系對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重要。“那么,我們怎樣寫出數量關系式?”師出示第2題復習題“根據條件,寫出數量關系式。”學生通過這次的練習后,對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夠的經驗儲備,這時老師不失時機地出示例題,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數量關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另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者還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對問題展開思考和研究,并要求學生把方程解法和算術方法進行比較,尋找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重點要求學生不能列出諸如“x=0.06+1.39(例7)”這樣的方程,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明白為什么不能這樣列。像學生在解答中出現“36-x=2.5(練一練1)、144÷x=1.5(練習二7)這樣的方程,教者應給予肯定,但也要向學生講清這類方程用我們現在所學的等式性質解決有一定困難,只有以后進一步學習新的本領才能很容易解決這類,在這里既有對學生獲得知識的肯定,也有善意的提醒和無聲的激勵,為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留下思考的空間和探究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