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統計(通用17篇)
簡單的統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進一步加深對求平均數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熟練掌握解答方法.
3.學會分析統計表中包括的內容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編制和檢查一個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本節課整理和復習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三項內容.通過學習掌握平均數的數量關系、解題關鍵和方法,進一步明確統計表包括的內容及數量關系,掌握編制、填充、檢查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解答有關求平均數問題的應用題,編制和檢查統計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
1、教師提問導入 .
同學們,記憶是智慧之母,你們誰的記憶最好呢?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在小學階段都學了哪些統計知識?都是在哪冊書上學的?
2、學生匯報.
在第十冊的第一單元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數;
在第十二冊的第四單元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
二、歸納整理.
(一)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1、學生討論匯報.
2、教師說明:統計知識在生產、工作、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要認真學好統計知識,提高統計能力.
(二)整理復習求平均數.【繼續演示課件】
例1.某初級中學七個班的學生人數如下:
初中一年級: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級: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級: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學生讀題,分析條件和問題.
2、獨立解答.
3、教師提問: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必須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數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個班的平均人數,求這七個班的總人數該怎樣計算?
4、啟發思考: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么?
關鍵:先求出一組數的總數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幾份.用總數量除以要分的總份數就等于平均數.
5、練習.
在一堆小麥中取樣五次,每次測得小麥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這五次測得的小麥千粒重平均數是多少?
6、學生獨立解答例2.
振華小學六年級學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個;二班50人,共做292個;三班47人,每人做6個.六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做多少個?
7、思考:結合兩道例題的解答過程,能試著概括出一個關系式嗎?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三)整理和復習統計表.
1、指導看書.
2、教師提問:統計表中橫向有幾欄,縱向有幾欄,分別表示什么?
制作一個統計表,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3、分析統計表中各數據之間的關系,根據已填的數據,把空缺的數據填滿.
4、教師說明:統計表的內容是根據統計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在編制和分析統計表時關鍵要弄清各欄目、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5、練習.
(1)下面記錄的是某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測驗的成績(單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據上面的成績填寫下表,再算出這班女生測驗的平均次數.
參加測驗人數: 總次數: 平均次數:
(2)下面是育新小學六年級兩個班學生上學期體育成績統計表.
①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回答下面的問題:
②兩個班各有多少人?(百分號前面保留一位小數)
(四)整理和復習統計圖.
1、指導看書.
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反映了某市電子儀器一廠、二廠兩個方面的情況,請你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的快?
(2)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人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3)你認為哪個廠的生產搞得好?為什么?
2、比較【繼續演示課件】
3、練習.下面是某班上學期美術成績統計表.
根據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了哪些內容?解答求平均數問題和編制統計圖表的關鍵是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和方法.
2、口述統計表包括的內容,檢驗統計表的方法.
3、口述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五、布置作業 .
1、甲乙兩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輪船從甲港駛往乙港用了4.5小時,返回時因為逆水比去時多用了1小時,求這艘輪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張強三個人的平均體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張強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根據下面的統計圖,編制成一個統計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
六、板書設計
簡單的統計 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精力和體會簡單統計的過程,感受統計的意義和實際中應用,初步形成統計的儀式。
2.使學生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整理;認識簡單的統表,
知道繪制統計表的方法,會填寫表的數據;會根據統計表回答簡單的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合作交流等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教學過程 :
一、引入課題
1.感受統計。
多媒體逐個顯示統計表、統計圖(條形、折線、扇形)
從每個圖表中,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嗎?
2.揭題示標。
這些圖表中的數據反映的是某一階段、某件事的情況,某人某物發展變化的趨勢。這些數據必須經過調查收集,分類整理才能得出,這項工作我們稱之為“統計”(板書)統計工作能為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依據和幫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這節課學會用統計表來統計數據,解決實際問題。(板書:統計表)
二、教學新知
1.創設情景
王老師想為同學們買一批課外書籍,但不知道什么樣的書籍同學們會喜歡,你有什么辦法幫助老師嗎?
2.組織探索
(1)收集數據
要使買的書籍受同學的歡迎,首先必須了解每個同學喜歡那一類書籍,這在統計中叫“收集數據”(板書)
出示調查表,學生填寫,現在老師就收集數據。
(2)分類整理
你有辦法可以了解最喜歡的哪種書的有幾人?
分幾類來統計人數呢?(板書:科普、童話、名著、益智、輔導用書)
像這樣分五類了解有多少人喜歡,這在統計中叫“分類整理”(板書)
現在我們適合那種方法來整理呢?用數人數的方法整理數據,怎樣檢查數據對不對呢?通過分類整理,你能知道喜歡哪類書的最少呢?
(3)繪制統計表
為了整理的數據看上去更美觀、更簡單、明了,我們可以把它們繪制成統計表。
指導學生畫統計表(內容、類別、數據、合計、名稱、日期、單位)
(4)分析數據
分析顯示數據,你能了解什么?
你覺得王老師購買課外書籍時要怎么做比較合適?
(5)小結
剛才我們完成了四5班同學喜愛的課外書籍情況的統計工作,你認為統計工作一般要經過哪幾步?
3.鞏固練習
如果現在給你一些數據,你能填寫統計表嗎?
97、68、100、98、88、76、88、100、92、84、72
80、100、54、98、95、72、97、94、87、63、100、86
96、73、90、70、92、82、90、75、69、85、94、83、
(1)根據上面的分數,填寫下表
分數
100
99-—90
89—80
79—70
69—60
60以下
人數
(2)哪個分數段人數最多?60分以下有幾人?
整理數據后的統計表和原來的紀錄單相比,有什么優點?
三、統計活動
1.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統計知識。
2.調查統計的作用。(9.11事件、北京高速公路三等分、小干部競選統計工作)
3.分組合作完成調查工作
(1)分三大組選組長
(2)選擇課題
(3)全班填寫調查表,分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填寫統計表。
(4)顯示交流,看了這些統計表你有什么想法?
4.小結:課后我們要走向校園,走向社會,把我們學習到的本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四、學習總結
1.學了這課你有什么收獲?
簡單的統計 篇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進一步加深對求平均數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熟練掌握解答方法.
3.學會分析統計表中包括的內容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編制和檢查一個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本節課整理和復習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三項內容.通過學習掌握平均數的數量關系、解題關鍵和方法,進一步明確統計表包括的內容及數量關系,掌握編制、填充、檢查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解答有關求平均數問題的應用題,編制和檢查統計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
1、教師提問導入 .
同學們,記憶是智慧之母,你們誰的記憶最好呢?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在小學階段都學了哪些統計知識?都是在哪冊書上學的?
2、學生匯報.
在第十冊的第一單元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數;
在第十二冊的第四單元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
二、歸納整理.
(一)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1、學生討論匯報.
2、教師說明:統計知識在生產、工作、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要認真學好統計知識,提高統計能力.
(二)整理復習求平均數.【繼續演示課件】
例1.某初級中學七個班的學生人數如下:
初中一年級: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級: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級: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學生讀題,分析條件和問題.
2、獨立解答.
3、教師提問: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必須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數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個班的平均人數,求這七個班的總人數該怎樣計算?
4、啟發思考: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么?
關鍵:先求出一組數的總數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幾份.用總數量除以要分的總份數就等于平均數.
5、練習.
在一堆小麥中取樣五次,每次測得小麥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這五次測得的小麥千粒重平均數是多少?
6、學生獨立解答例2.
振華小學六年級學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個;二班50人,共做292個;三班47人,每人做6個.六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做多少個?
7、思考:結合兩道例題的解答過程,能試著概括出一個關系式嗎?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三)整理和復習統計表.
1、指導看書.
2、教師提問:統計表中橫向有幾欄,縱向有幾欄,分別表示什么?
制作一個統計表,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3、分析統計表中各數據之間的關系,根據已填的數據,把空缺的數據填滿.
4、教師說明:統計表的內容是根據統計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在編制和分析統計表時關鍵要弄清各欄目、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5、練習.
(1)下面記錄的是某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測驗的成績(單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據上面的成績填寫下表,再算出這班女生測驗的平均次數.
參加測驗人數: 總次數: 平均次數:
(2)下面是育新小學六年級兩個班學生上學期體育成績統計表.
①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回答下面的問題:
②兩個班各有多少人?(百分號前面保留一位小數)
(四)整理和復習統計圖.
1、指導看書.
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反映了某市電子儀器一廠、二廠兩個方面的情況,請你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的快?
(2)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人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3)你認為哪個廠的生產搞得好?為什么?
2、比較【繼續演示課件】
3、練習.下面是某班上學期美術成績統計表.
根據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了哪些內容?解答求平均數問題和編制統計圖表的關鍵是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和方法.
2、口述統計表包括的內容,檢驗統計表的方法.
3、口述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五、布置作業 .
1、甲乙兩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輪船從甲港駛往乙港用了4.5小時,返回時因為逆水比去時多用了1小時,求這艘輪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張強三個人的平均體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張強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根據下面的統計圖,編制成一個統計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
六、板書設計
簡單的統計 篇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進一步加深對求平均數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熟練掌握解答方法.
3.學會分析統計表中包括的內容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編制和檢查一個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本節課整理和復習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三項內容.通過學習掌握平均數的數量關系、解題關鍵和方法,進一步明確統計表包括的內容及數量關系,掌握編制、填充、檢查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解答有關求平均數問題的應用題,編制和檢查統計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
1、教師提問導入 .
同學們,記憶是智慧之母,你們誰的記憶最好呢?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在小學階段都學了哪些統計知識?都是在哪冊書上學的?
2、學生匯報.
在第十冊的第一單元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數;
在第十二冊的第四單元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
二、歸納整理.
(一)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1、學生討論匯報.
2、教師說明:統計知識在生產、工作、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要認真學好統計知識,提高統計能力.
(二)整理復習求平均數.【繼續演示課件】
例1.某初級中學七個班的學生人數如下:
初中一年級: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級: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級: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學生讀題,分析條件和問題.
2、獨立解答.
3、教師提問: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必須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數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個班的平均人數,求這七個班的總人數該怎樣計算?
4、啟發思考: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么?
關鍵:先求出一組數的總數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幾份.用總數量除以要分的總份數就等于平均數.
5、練習.
在一堆小麥中取樣五次,每次測得小麥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這五次測得的小麥千粒重平均數是多少?
6、學生獨立解答例2.
振華小學六年級學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個;二班50人,共做292個;三班47人,每人做6個.六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做多少個?
7、思考:結合兩道例題的解答過程,能試著概括出一個關系式嗎?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三)整理和復習統計表.
1、指導看書.
2、教師提問:統計表中橫向有幾欄,縱向有幾欄,分別表示什么?
制作一個統計表,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3、分析統計表中各數據之間的關系,根據已填的數據,把空缺的數據填滿.
4、教師說明:統計表的內容是根據統計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在編制和分析統計表時關鍵要弄清各欄目、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5、練習.
(1)下面記錄的是某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測驗的成績(單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據上面的成績填寫下表,再算出這班女生測驗的平均次數.
參加測驗人數: 總次數: 平均次數:
(2)下面是育新小學六年級兩個班學生上學期體育成績統計表.
①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回答下面的問題:
②兩個班各有多少人?(百分號前面保留一位小數)
(四)整理和復習統計圖.
1、指導看書.
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反映了某市電子儀器一廠、二廠兩個方面的情況,請你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的快?
(2)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人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3)你認為哪個廠的生產搞得好?為什么?
2、比較【繼續演示課件】
3、練習.下面是某班上學期美術成績統計表.
根據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了哪些內容?解答求平均數問題和編制統計圖表的關鍵是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和方法.
2、口述統計表包括的內容,檢驗統計表的方法.
3、口述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五、布置作業 .
1、甲乙兩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輪船從甲港駛往乙港用了4.5小時,返回時因為逆水比去時多用了1小時,求這艘輪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張強三個人的平均體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張強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根據下面的統計圖,編制成一個統計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
六、板書設計
簡單的統計 篇5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 “簡單的統計”。
教學目標 :
1、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描述、分析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會制作會看簡單的統計表。
2、培養學生分類整理和初步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3、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一、談話導入 :
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老師今天特意給大家帶來了三位朋友,他們分別是……(多媒體展示米老鼠、機器貓、孫悟空)喜歡嗎?
二、引導探索:
1、設置情境
老師不僅給大家帶來了三位朋友,而且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問題。課前老師收到一位印刷廠廠長的這樣一封來信:(出示)
周老師:
我們廠想生產一批印有米老鼠、機器貓、孫悟空的卡片,可又不知道同學們到底最喜歡什么,可以幫我在同學中調查一下嗎?……
老師想把這個任務交給同學們,你能想辦法幫老師了解到每一位同學最喜歡哪一位卡通人物嗎?有什么辦法?
2、小組討論,交流方法
師: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組內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發言。其他小組的同學如果你贊同發言小組同學的意見就請你為他們鼓掌,鼓勵他們;如果你認為他們的方法很獨特,有創意,而且發言也很精彩,就請你為他們熱烈地鼓掌,祝賀他們;如果他們的發言你沒有聽明白或者疑問,可以向老師舉手示意,大家說好不好?
4、引導交流:你認為這個問題應用哪種方法來整理數據比較好?請闡述你的理由,其他同學通過掌聲來進行評價。
5、師小結:①解決這個問題,確實有很多不同的方法。②面臨一個具體問題選擇整理數據方法時,一定要根據情況而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便捷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論用何種方法來整理數據,都必須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說明: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有個性的思維方式,不強求使用統一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并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各種方法,陳述各種理由,來促進學生自主進行方法的選擇和優化。)
6、談話:下面請同小組的同學商議一下,選擇一種大家都喜歡的整理數據的方法在各自組內進行一次統計,做好分工,合作統計一次,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快?
小組合作統計。
生談合作后的體會。
(說明:讓學生學會合作的方法,并充分體驗到合作的優越性,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自主探索、學制統計表
1、師:可是由于這些統計反映的都是各組的情況,老師仍不清楚我們班到底有多少人喜歡米老鼠和機器貓和孫悟空,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剛才各組收集整理的數據總結一下表示得更清晰,排列得更整齊規范呢?(生:制成表格)你們想由老師講怎樣制表,還是自己試試?
2、小組合作制表。
3、展示交流合作制表的成果。每組一名代表上臺展示,并做適當說明。
4、引導學生說說:你認為制表時要注意些什么?
7、揭示課題
看來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幫助周老師和那位印刷廠廠長解決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么這是一項什么工作呢?
揭示課題并板書課題。
9、自學課本
閱讀第100-101頁上的內容,讓學生觀察書上的統計表結合我們剛才所做的一次統計。
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統計需要分為幾個步驟?
(2)你認為作統計表時要注意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做課本上的“練一練”。
2、小游戲;
兩人一組,拿一枚1角硬幣,從離桌面約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10次。一個做一個記錄落下的情況,然后整理好數據填入發給大家的表格中。
落下情況
字“1角”朝上
國徽圖案朝上
次 數
四、課堂小結:
1、本節課你學到了一項什么新本領?
五、課后實踐:
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通過統計來解決的?請你選擇一個問題,展開調查,搜集相關信息,完成一份統計表。
簡單的統計 篇6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進一步加深對求平均數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熟練掌握解答方法.
3.學會分析統計表中包括的內容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編制和檢查一個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本節課整理和復習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三項內容.通過學習掌握平均數的數量關系、解題關鍵和方法,進一步明確統計表包括的內容及數量關系,掌握編制、填充、檢查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解答有關求平均數問題的應用題,編制和檢查統計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
1、教師提問導入 .
同學們,記憶是智慧之母,你們誰的記憶最好呢?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在小學階段都學了哪些統計知識?都是在哪冊書上學的?
2、學生匯報.
在第十冊的第一單元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數;
在第十二冊的第四單元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
二、歸納整理.
(一)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1、學生討論匯報.
2、教師說明:統計知識在生產、工作、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要認真學好統計知識,提高統計能力.
(二)整理復習求平均數.【繼續演示課件】
例1.某初級中學七個班的學生人數如下:
初中一年級: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級: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級: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學生讀題,分析條件和問題.
2、獨立解答.
3、教師提問: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必須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數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個班的平均人數,求這七個班的總人數該怎樣計算?
4、啟發思考: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么?
關鍵:先求出一組數的總數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幾份.用總數量除以要分的總份數就等于平均數.
5、練習.
在一堆小麥中取樣五次,每次測得小麥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這五次測得的小麥千粒重平均數是多少?
6、學生獨立解答例2.
振華小學六年級學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個;二班50人,共做292個;三班47人,每人做6個.六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做多少個?
7、思考:結合兩道例題的解答過程,能試著概括出一個關系式嗎?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三)整理和復習統計表.
1、指導看書.
2、教師提問:統計表中橫向有幾欄,縱向有幾欄,分別表示什么?
制作一個統計表,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3、分析統計表中各數據之間的關系,根據已填的數據,把空缺的數據填滿.
4、教師說明:統計表的內容是根據統計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在編制和分析統計表時關鍵要弄清各欄目、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5、練習.
(1)下面記錄的是某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測驗的成績(單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據上面的成績填寫下表,再算出這班女生測驗的平均次數.
參加測驗人數: 總次數: 平均次數:
(2)下面是育新小學六年級兩個班學生上學期體育成績統計表.
①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回答下面的問題:
②兩個班各有多少人?(百分號前面保留一位小數)
(四)整理和復習統計圖.
1、指導看書.
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反映了某市電子儀器一廠、二廠兩個方面的情況,請你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的快?
(2)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人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3)你認為哪個廠的生產搞得好?為什么?
2、比較【繼續演示課件】
3、練習.下面是某班上學期美術成績統計表.
根據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了哪些內容?解答求平均數問題和編制統計圖表的關鍵是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和方法.
2、口述統計表包括的內容,檢驗統計表的方法.
3、口述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五、布置作業 .
1、甲乙兩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輪船從甲港駛往乙港用了4.5小時,返回時因為逆水比去時多用了1小時,求這艘輪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張強三個人的平均體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張強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根據下面的統計圖,編制成一個統計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
六、板書設計
簡單的統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進一步加深對求平均數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熟練掌握解答方法.
3.學會分析統計表中包括的內容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編制和檢查一個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本節課整理和復習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三項內容.通過學習掌握平均數的數量關系、解題關鍵和方法,進一步明確統計表包括的內容及數量關系,掌握編制、填充、檢查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解答有關求平均數問題的應用題,編制和檢查統計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
1、教師提問導入 .
同學們,記憶是智慧之母,你們誰的記憶最好呢?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在小學階段都學了哪些統計知識?都是在哪冊書上學的?
2、學生匯報.
在第十冊的第一單元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數;
在第十二冊的第四單元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
二、歸納整理.
(一)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1、學生討論匯報.
2、教師說明:統計知識在生產、工作、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要認真學好統計知識,提高統計能力.
(二)整理復習求平均數.【繼續演示課件】
例1.某初級中學七個班的學生人數如下:
初中一年級: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級: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級: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學生讀題,分析條件和問題.
2、獨立解答.
3、教師提問: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必須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數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個班的平均人數,求這七個班的總人數該怎樣計算?
4、啟發思考: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么?
關鍵:先求出一組數的總數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幾份.用總數量除以要分的總份數就等于平均數.
5、練習.
在一堆小麥中取樣五次,每次測得小麥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這五次測得的小麥千粒重平均數是多少?
6、學生獨立解答例2.
振華小學六年級學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個;二班50人,共做292個;三班47人,每人做6個.六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做多少個?
7、思考:結合兩道例題的解答過程,能試著概括出一個關系式嗎?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三)整理和復習統計表.
1、指導看書.
2、教師提問:統計表中橫向有幾欄,縱向有幾欄,分別表示什么?
制作一個統計表,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3、分析統計表中各數據之間的關系,根據已填的數據,把空缺的數據填滿.
4、教師說明:統計表的內容是根據統計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在編制和分析統計表時關鍵要弄清各欄目、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5、練習.
(1)下面記錄的是某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測驗的成績(單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據上面的成績填寫下表,再算出這班女生測驗的平均次數.
參加測驗人數: 總次數: 平均次數:
(2)下面是育新小學六年級兩個班學生上學期體育成績統計表.
①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回答下面的問題:
②兩個班各有多少人?(百分號前面保留一位小數)
(四)整理和復習統計圖.
1、指導看書.
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反映了某市電子儀器一廠、二廠兩個方面的情況,請你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的快?
(2)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人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3)你認為哪個廠的生產搞得好?為什么?
2、比較【繼續演示課件】
3、練習.下面是某班上學期美術成績統計表.
根據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了哪些內容?解答求平均數問題和編制統計圖表的關鍵是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和方法.
2、口述統計表包括的內容,檢驗統計表的方法.
3、口述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五、布置作業 .
1、甲乙兩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輪船從甲港駛往乙港用了4.5小時,返回時因為逆水比去時多用了1小時,求這艘輪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張強三個人的平均體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張強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根據下面的統計圖,編制成一個統計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
六、板書設計
簡單的統計 篇8
課題一:平均數和統計表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42—143頁例l、例2和“做一做”,第143—144頁統計表的例題和“做一做”。練習二十二的第l一5題。
教學目的:通過復習已學過的統計初步知識,加深學生對統計的意義及其應用的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求平均數與填寫;閱讀統計表的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復習統計知識及其應用
教師:“我們在小學里都學過哪些統計初步知識?”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我們學過表,還有統計圖。統計表里分為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統計圖里分為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還學過求平均數和求百分數。這些都是統計初步知識。”
教師:“誰知道統計知識有什么用處?”指名學生回答,教師幫助歸納:“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經常需要用到統計知識。例如,為了了解學生的身體發育情況,經常要測量學生的身高和體重,把測量得到的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再制成統計表或統計圖進行分析。又如,工廠要了解每天、每周、每月、或者每年的生產進度或產量,就需要進行統計;要了解本單位的工作效率,產品的質量,計算產品的合格率等,也需要進行統計。”(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再舉出一些例子,說明統計知識的用處。)
二、復習求平均數
1.教學例1。
請全班學生打開教科書第142頁,在書上解答例l。做完之后,教師指名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列式解答的。
教師:“我們在求——組數的平均數時,必須要先知道什么?”(必須要先知道這組數的總數是多少。)“例1中要求的平均數是按照什么平均的?”(是按照班數平均的。)“那么這道題在求平均數的時候,應當怎樣計算?”(用三個年級的總人數除以班數。)
“所以。求平均數的關鍵,是要先弄清被平均的數量是什么,總數是多少;以及要求的平均數是按照什么平均的,要平均分成多少份。這在例1中比較簡單,題目要求按班平均,班數是已知的(7),只要先求出總人數,就可以求出平均每班有多少人。”
再讓學生看一看例1下面的“想一想”,指名學生回答。
2.教學例2。
教師:“請同學們接著在書上做下面的例2。注意這里是要按照什么數量平均,被平均的數量是什么,怎樣求出總數。”
學生解答完之后,教師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列式解答的。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弄清上面強調的關鍵。(這道題中被平均的數量是玩具小熊的個數,要按照五年級所有學生的人數平均,所以必須要先求出玩具小熊的總數和五年級所有學生的人數,就能求出平均每人做幾個。)
3.完成教科書第143頁上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審題和解答。教師只給予必要的提示,關鍵是怎樣求出身高的總數和學生的總數。這里應讓學生練習自己看統計表,取得數據。進行計算。
三、復習統計表
1.閱讀和填寫統計表。
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43頁“統計表”標題下的內容,自己在書上把統計表填寫完整。填寫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比如,合計這一行中的數據表示什么?總計這一行中的數據表示什么?
填完后,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填的。教師用適當的提問來引導。
教師:“在‘十月’這一欄的合計空格內應當填什么數量?”(應填十月份一車間和二車間一共生產了多少臺。)
“在‘十一月’這一欄‘一車間’這一行的空格內應當填什么數量?”(應填十一月份——車間生產了多少臺。)
“在‘總計’這一欄·一車間。這一行的空格內應當填什么數量?”(應填十、十一、十二三個月一車間一共生產了多少臺:)
教師:“照此把上面的數量填好.再填其他的空格就容易了。”
2,完成教科書第144頁上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提示學生先用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把統計表填好.再計算出統計表下面的平均分和及格率。然后集體訂正。
四、作業
練習三十二的第l一5題。
簡單的統計 篇9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進一步加深對求平均數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熟練掌握解答方法.
3.學會分析統計表中包括的內容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編制和檢查一個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本節課整理和復習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三項內容.通過學習掌握平均數的數量關系、解題關鍵和方法,進一步明確統計表包括的內容及數量關系,掌握編制、填充、檢查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解答有關求平均數問題的應用題,編制和檢查統計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演示課件“簡單的統計”】
1、教師提問導入 .
同學們,記憶是智慧之母,你們誰的記憶最好呢?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在小學階段都學了哪些統計知識?都是在哪冊書上學的?
2、學生匯報.
在第十冊的第一單元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數;
在第十二冊的第四單元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
二、歸納整理.
(一)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1、學生討論匯報.
2、教師說明:統計知識在生產、工作、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要認真學好統計知識,提高統計能力.
(二)整理復習求平均數.【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統計”】
例1.某初級中學七個班的學生人數如下:
初中一年級: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級: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級: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學生讀題,分析條件和問題.
2、獨立解答.
3、教師提問: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必須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數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個班的平均人數,求這七個班的總人數該怎樣計算?
4、啟發思考: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么?
關鍵:先求出一組數的總數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幾份.用總數量除以要分的總份數就等于平均數.
5、練習.
在一堆小麥中取樣五次,每次測得小麥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這五次測得的小麥千粒重平均數是多少?
6、學生獨立解答例2.
振華小學六年級學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個;二班50人,共做292個;三班47人,每人做6個.六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做多少個?
7、思考:結合兩道例題的解答過程,能試著概括出一個關系式嗎?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三)整理和復習統計表.
1、指導看書.
2、教師提問:統計表中橫向有幾欄,縱向有幾欄,分別表示什么?
制作一個統計表,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3、分析統計表中各數據之間的關系,根據已填的數據,把空缺的數據填滿.
4、教師說明:統計表的內容是根據統計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在編制和分析統計表時關鍵要弄清各欄目、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5、練習.
(1)下面記錄的是某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測驗的成績(單位:次)
25 33 31 28 13 36 30 29 32 21
32 29 25 30 19 27 31 35 26 28
根據上面的成績填寫下表,再算出這班女生測驗的平均次數.
參加測驗人數: 總次數: 平均次數:
(2)下面是育新小學六年級兩個班學生上學期體育成績統計表.
①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回答下面的問題:
②兩個班各有多少人?(百分號前面保留一位小數)
(四)整理和復習統計圖.
1、指導看書.
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反映了某市電子儀器一廠、二廠兩個方面的情況,請你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的快?
(2)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人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3)你認為哪個廠的生產搞得好?為什么?
2、比較【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統計”】
3、練習.下面是某班上學期美術成績統計表.
根據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了哪些內容?解答求平均數問題和編制統計圖表的關鍵是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和方法.
2、口述統計表包括的內容,檢驗統計表的方法.
3、口述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五、布置作業 .
1、甲乙兩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輪船從甲港駛往乙港用了4.5小時,返回時因為逆水比去時多用了1小時,求這艘輪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張強三個人的平均體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張強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根據下面的統計圖,編制成一個統計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
六、板書設計
簡單的統計 篇10
簡單的統計
第一課時
復習平均數例1、例2;統計表
教學目標:
通過例1的復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求平均數問題中數量關系的理解及怎樣求出總數等內容和理解。
通過例2的復習進一步掌握求稍復雜的平均數問題的方法。
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整理數據、編制統計表,并能應用原始數據和表格計算有關的問題。
教學過程:
復習平均數。
出示例1
問:要求七個班的平均人數,該怎樣算?讓學生自己算出結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個班的平均人數,求這七個班的總人數,該怎樣算?讓學生自己解答。
通過計算讓學生總結出求平均數問題的計算方法。
出示例2
學生想:要求五年級平均每人做多少個,必須先求出( )和( )
讓學生自己列式解答。
讓學生總結求較復雜平均數問題的計算方法。
完成137頁的“做一做”
復習統計表
出示137頁的例題。
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驗算合計數和總計數,看看計算的結果對不對。
完成138頁的“做一做”
第二課時
復習統計圖
教學目標:
通過復習讓學生歸納整理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和扇區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進一步加深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初步了解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統計圖反映情況較為合適。
教學過程:
復習
回答
你學過哪幾種統計圖?
出示某電子儀器一廠和二廠在三個方面的統計圖。
回答四個問題
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和快?
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人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從扇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外銷產品占銷售總數的百分比大?
綜合上面的分析,你認為哪個廠的生產搞得好?為什么?
引導學生把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進行概括和總結。
讓學生看書或出示140頁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表。
簡單的統計 篇11
復習內容:教材第140頁第11題,第143、144頁第13、14題
復習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眾數的含義,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做教材140頁第11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共同歸納概括
二、鞏固練習
完成143頁第11題
引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討論
三、全課總結(略)
四、作業:教材第144頁第14題的問題。
( 1 )兩個分店銷售額最高的是( )
( 2 )一分店從( )月到( )月銷售額增長得最快。
( 3 )二分店從( )月到( )月銷售額增長得最快。
簡單的統計 篇12
《簡單的統計》教學設計及反思
江蘇省無錫市新區旺莊實驗小學 吳毛華
教學內容:蘇教版教材第九冊第79—81頁例1、練一練、練習十八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通過自己喜愛的情境學習數據整理,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學生感受數據地整理過程,通過自主性學習 ,學會制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并學會分析條形統計圖,能從中獲得簡單的信息;
3、培養學生脫離老師的講解、自主學習,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應用意識,體驗與同伴的合作探索、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
教學準備:自主性學習平臺、課件、液晶投影儀、實物投影儀、統計表格、練習紙。
教學過程 :
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一年中有哪些日子是你感到特別高興的呢?
生:————
師:生日對每個同學來說都是一個難忘的日子,誰來告訴老師你的生日在哪個季度?(學生舉手發言)這么多同學都想告訴老師,可老師記不住,老師還想了解我們班在各個季度過生日的人數情況,你能幫老師想個辦法嗎?
生:———— 師相機板書:統計
二、 調查分析,探索新知
師:那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統計呢?
生:畫“正”字、打“√”————
師: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簡便呢?
生:————
師:統計的時候還要注意什么問題?
生:————
師:現在請班長來幫助老師一起統計我們班同學生日的時間。
(出示黑板上的統計表:第一季度生日的同學請舉手,班長記錄人數;第二季度生日的同學請舉手,班長記錄人數———。統計的時候不要忘了把班長自己也要統計在內。)制好表后再合計一下,看看總人數是不是等于全班人數。
師:這就制成了一張五(4)班同學生日的時間統計表。現在從這張表中可以看出在各個季度過生日的人數,那整理出來的數據除了可以制成統計表外,還可以制成方塊圖,現在老師這里也有一張統計表,(課件出示)根據表中的數據可以制成一張方塊圖。(課件出示)
師: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呢?
生:————(圖中一個方塊表示5人,第一季度12人,就畫兩個方塊和一個表示2人的小方塊,用方塊來表示人數。)
師:在生活中方塊圖很少用到,我們一般常用條形統計圖。
三、 制作條形統計圖
那么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制作條形統計圖,板書:條形統計圖
下面就請同學們跟著電腦老師來學習,想一想制作條形統計圖可以分哪幾步,應該注意什么,電腦老師會通過耳機悄悄地告訴你的。
(學生操作電腦,課件演示制作的步驟)
師:通過剛才和電腦老師的交流,你知道如何制作條形統計圖呢?有哪些步驟?自己可以先輕聲地說一說。
生:———— (點2名學生自己說說)
師:那在制作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 (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直條的寬度要一樣,間隔的大小也要一樣;縱軸上每一小格的數據要恰當)
重點:橫軸,確定直條的寬度、間隔;縱軸,一小格表示的數量。一般把縱軸平均分成5—6份。
師:看來,大家跟著電腦老師學得真不錯,那同學們能否嘗試著將黑板上的這張統計表也用統計圖表示呢?畫在老師發下來的那張練習紙上。
(學生畫圖,畫好后,選一名優秀學生的統計圖投影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并讓他說說是怎樣畫的;再選兩名學生的有缺點的作品也投影展示給全班同學看,一起分析有什么不足之處)
四、 分析條形統計圖
師:剛才同學們自己制作了條形統計圖,那我們還要學會分析統計圖。分析統計圖時一般從上往下,先分析圖中各部分的名稱和表示的意義,然后思考從圖中還能獲得哪些信息。下面請同學們看著電腦老師是怎樣來分析這張條形統計圖的。(介紹方法:只要你的鼠標點到那,就會出現這部分的名稱和意義)
(學生操作電腦,分析統計圖,可以一邊分析一邊講講)
師:通過剛才的分析,你可以解決下面的問題嗎?(課件出示問題)
生:————(點名2位學生說說)
(學生制作的統計圖)
師:下面老師就讓大家來進行比賽,看哪組的同學說得又對又快。
1、(投影學生畫的統計圖)師:我的手指到哪一部分,請你說出這部分表示的意義;(老師指,學生搶答)
2、師:通過剛才的分析,你能回答老師提出來的問題嗎?(師提:哪個季度過生日的人數最多,是幾人;哪個季度過生日的人數最少,是幾人)
3、師:那同學們覺得是從統計表中還是從條形統計圖中更容易看出這些信息呢?(生答)
師:老師還帶來了很多的資料,請同學們看一下(課件出示資料),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相比,有什么優點呢?
生:————
師:(小結)運用條形統計圖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直觀、形象,便于分析和研究問題。 師相機板書:直觀、形象
師:從這張統計圖中你還可以得到其它信息嗎?
生:————(學生講比多少)
(書后的練習)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張我國四大淡水湖面積的統計圖,(課件出示)你能說說圖中各部分的名稱和表示的意義嗎?同桌之間相互說說。(點二名學生上來說說)
師:那從這張圖中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先自己說說,再“專題討論”讓學生輸入得到的信息。
生操作。
五、 總結
師:通過這堂課和電腦老師的交流,你學到了哪些本領呢?
生:————
六、 課外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制作和分析條形統計圖,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會看到一些其他類型的統計圖,(課件出示折線、餅形統計圖)如折線統計圖、餅形
統計圖等,那么我們以后還會學到更多有關統計圖的知識,最后請同學們到網上去查一些有關統計圖的資料。
七、 鞏固練習(課后練習)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這節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并沒有直接選用教材上的五(4)班統計表這個內容,而是采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日著手,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我們班同學在各個季度過生日的活動這樣一個情境,通過復習舊知識(小統計),力圖從真實的生活中提出問題,感悟統計活動的目的 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有必要去進行統計,很自然的進入了調查統計的環節,從而引入課題。因為這是一個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能吸引學生,將學生迅速的引入情境之中。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進行教學,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系,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使數學課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二、 運用電腦,自主探究
教學的第三個階段,是制作條形統計圖,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學生會制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不但因兩者有不可分割的淵源,互為依存,而且這種整合也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自主性學習”平臺,課件循環演示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步驟,并附有教師的講解,讓學生脫離老師的講解、自己嘗試著學習制作,更直觀、形象,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和意識。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嘗試著自己來制作條形統計圖,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還可以再仔細觀察課件的演示過程,其中在制作過程中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也采用多媒體技術加入錄音,這是一般課堂所不能實現的。在學習完條形統計圖的制作后,就要來學習怎樣分析,這部分的教學還是讓學生跟著電腦自主學習,可以反復地操作,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舉一反三分析其它的條形統計圖,學生將自己的見解通過鍵盤輸入,發送到教師機,讓全班學生都可以體會到。自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載體。學生能學的教師絕對不講。借助于“自主性學習”平臺這一軟件載體來學習統計圖的制作、分析,通過信息技術的鏈接、轉換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觀察、比較、思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豐富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增加了對知識深層面聯系的感知。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五種需要,最高層的需要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雖然每個學生的學習背景和目標不同,但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和自身價值實現的愿望。從搜集統計圖,到認識各種統計圖的作用,再到制用統計圖,評價優劣等等,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學生參與,在相互學習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面上得到了不同的收獲,在切磋中學會了用各種方法來學習,打開了學習的視野,既有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又不乏個性智慧的閃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加上信息技術所創設的廣闊舞臺,使學生各施其能。比如,對于計算機,有的學生擅長上網搜集,有的學生善于制作圖表,有的學生熱衷于分析統計圖等等,其所表現程度有一定的開放性,很難有標準的答案,倒是隨處可見閃光點。各個學習環節上各有所長又得到相互彌補。
三、師生關系,重在交流
在課堂師生人際關系上,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藹可親,本堂課中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統計、交流, 課堂上流露出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一個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不以權威者自居,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朋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敢說敢想,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本節課最大的收獲是通過教學形成了對該類知識點的教學模式:觀察統計圖表——自主探索制作過程——制作統計圖——分析統計圖——解決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在學生制作條形統計圖時,除了現場統計的內容,還可以增加一些分散的數據,讓學生通過挑選同一類型的數據制作統計圖,這樣對學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種提高。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間的評價。如學生獨立制成五(4)班同學生日時間統計圖時,可以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評價,如“她畫的怎么樣,你能評價一下嗎?”“你認為哪位同學畫得最好?”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及時激勵學生。
在今后,我將不斷學習,以課改精神為指導,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反思教學行為,勇于改革和創新,扎扎實實上好每一堂課,努力成為一個學生愛戴的好教師。
簡單的統計 篇13
活動目標:
1.樂意與同伴交流學習過程,體驗同伴互助的快樂。
2.初步認識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學會用統計的方法認識事物(事件)。
活動重點: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數據。
活動難點:在實際操作中體會和感受統計的過程,體驗從實物分類整理到表格統計的過程。
活動準備:動物面具四個、水果圖片四個、統計表、方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統計
1.教師:昨天,老師收到了森林國王的一封信,邀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參加他們的化妝舞會,你們想不想去呀?不過我想看看男孩子多還是女孩子多。你們有什么辦法能一眼就看出來嗎?請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2.幼兒自由討論,交流方法,推出一種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統計圖,初步了解統計圖)
3.小結:原來這個統計圖可以又快有準確的看出男孩多還是女孩多。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教師:在舞會上每位小朋友都要戴上面具,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四種面具(教師出示四種動物面具,分別是:老虎、熊、兔子和青蛙),你們喜歡哪一種?
2.請小朋友們自由選擇。
3.小朋友們喜歡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師不知道每種面具要做準備多少個,怎么辦呀?
4.請幼兒在喜歡的面具下面貼方片,再數一數,就可以知道每種面具各有多少個了。
5.師生共同整理,教師畫出統計表。
三、操作練習,鞏固游戲
1.教師:舞會上還得準備點水果,那我們帶上一些吧!老師準備了四種水果,請小朋友們幫助老師統計需要各種水果的數量(教師出示四種水果:蘋果、桔子、梨和西瓜)。
2.請小朋友們自由選擇水果,找出小組最喜歡的水果。
3.整理并完成統計表,找出大家最喜歡的水果。
小結:小朋友們,我們在舞會的準備中學習了一個很重要的數學知識——統計(板書課題),填寫的表格就叫統計表,我們通過統計知道了小朋友喜歡什么面具,喜歡吃什么水果,統計的用處可真大呀。
簡單的統計 篇14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七冊p32-37
教學目標:1、認識復式統計表的結構,能根據收集的數據填寫復式統計表。
2、向學生滲透統計思想,使學生知道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能看懂統計表,分析表中所說明的問題,初步學習根據統計的數據進行簡單的預測和判斷。
教學重、難點:認識并會填寫復習式統計表,知道統計的作用和意義,能看懂統計表,分析表中所說明的問題,初步學習根據統計的數據進行簡單的預測和判斷。
設計思路:
簡單的復式統計表是在學生認識了單式統計表基礎上教學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時需要把幾個有聯系的單式統計表合編成一個復式統計表。在課前教師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聯系學校以即將新建的圖書館為話題,在學生當中做調查,調查的內容是同學們平時愛看的書籍類型。復習的引入改換了書中原有例題(西城小學4個課外小組的學生人數統計表)。所選素材盡量來源自然社會與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反映出一定的思考價值。在進行討論復式統計表如何設計這一環節中,介于我校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學生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利用excel,word兩個office工具的便捷性,運用word現場制表,excel計算總計和合計部分,學生參與輸入數據,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和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并在探索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師提供足夠的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實例,從學生生活中提取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例如為本校網站的子欄目:“成長的煩惱”,做前期調查統計工作, “成長的煩惱”欄目找出本周同學最煩惱和最高興的事。為讓學生感受統計不僅能解決在校園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日常的社會生活當中也經常要用到統計。我從網上查閱,著眼環保這一話題,以綠色奧運為切入點,填寫北京1997-2000年大氣環境狀況統計表,并且交流預測一下2008年北京是否能實現“天更藍,水更清”的目標,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作為課的延伸,提供給學生一些問題條件、解題策略和應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的為體,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上網查閱有關數據,用excel制成電子表格,通過e-mail形式發送,完成作業。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于數學學科,讓學生經歷多角度認識問題,多種形式表現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 數據展示,引入課題
1、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四年級各班同學們喜愛看的書籍情況:
出示:
四年級同學最喜愛的書籍調查情況:
最愛看童話故事書:男生9人,女生25人;
最愛看科幻書:男生54人,女生27人;
最愛看作文選:男生6人,女生20人;
最愛看漫畫書:男生26人,女生28人。
2、 這些就是同學們經調查后整理出的數據。參加這次調查的一共有多少人?什么樣的圖書在同學中最受歡迎?哪幾類書在同學們當中受歡迎的程度比較接近?你能不能通過這次調查結果對圖書館購書提些建議?你能夠用統計表的形式反映出來嗎?
二、 討論交流,嘗試設計統計表 》 》 》
1、 請四人小組合作試一試。
兩種意見:(1)制成四張單式統計表;(2)把四張表合成一張表。
2、 師根據第2種意見提問:
四張表之間有沒有聯系?能不能合成一張統計表?說說理由。
3、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制作復式統計表,現場輸入。
生:都有男生女生,橫欄輸入男生女生,在這之前一格寫合計;再看豎欄,反映四類書的情況,在豎欄部分我們輸入四類書的名稱。
師指數據部分問:這里填什么?
師:在這張表想知道共有多少人參加了本次調查,(指)所以我們在這里寫上總計。
師:觀察這張表要反映幾個方面的內容?(3個)
教師現場制作復式統計表。邊輸入邊講解。
4、 生填表。(四人小組合作)
(1) 請學生說說你是怎樣填的?師提示總計的兩種算法。
(2) 師將單式和復式表對比總結:今天我們所制的這一張統計表將原來的4張單式統計表合編成一張統計表,在表的結構上稍微復雜了一些,反映了三方面的內容,而原來的單式統計表只能反映兩方面的內容,但是更加利于我們比較和分析。我們把像這樣的統計表稱為“復式統計表”。
師提問:現在你能解決先前的問題了嗎?(出現4個問題)
三、統計的運用
1、師:我們能不能就按你們所提的建議去做。學生提出還要參考其他年級的情況。
師:的確不能用一個年級的統計結果對全校學生的情況做出預測,還要兼顧其他年級的具體情況。
2、師出示3-6年級同學調查情況。學生填寫。
3、 問:現在你對圖書館進書還有哪些建議要補充的?
師總結:有時根據局部數據做出的預測不能反映整體情況,還應綜合多方面的情況才能做出最后的決策。
四、練習
1、師:生活中許多方面都需要做調查統計工作,比如說我校網站的一個子欄目“成長的煩惱”,在每周都會對全校同學盡心調查,征集本周同學們當中最煩惱的最高興的事,尋求解決的方法,下面就請同學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幫助“成長的煩惱”欄目找出本周同學們最煩惱和最高興的事。要求學生完整地填寫這張統計表。并思考:根據這張統計表的結果,你有什么發現?(師說明橫欄和豎欄可以交換位置)
2、師:在我們日常的社會生活當中同樣要用到到統計的知識。為更好的迎接2008年奧運會,北京人民提出了“讓北京的天更藍,水更清”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各國十分關注。困擾北京城市大氣污染主要有三個方面: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教師介紹三大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及危害。請學生填寫北京1997-2000年大氣環境狀況統計表,交流預測2008年北京是否能實現“天更藍,水更清”的目標。
(獲中國煤炭教育協會基礎教育分會教學設計二等獎)
植物的不同與相同
徐州市九里區第一實驗小學 喬紅雨
教學內容: 》 》 》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
教學目標: 》 》 》
1、 知道大自然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植物。
2、 學會對各種植物進行觀察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3、 通過對植物的觀察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并有意識的珍惜植物。
教材簡析: 》 》 》
一、 導入 》 》 》
1、 出示唐詩《詠柳》,齊讀一遍,問這首詩寫的是哪一種植物。
2、 你從哪些詩句中看出來的?我們之所以認為這種植物是柳樹,是從它的一些特點上來判斷的。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圖片上的植物你認識嗎?
二、 新課 》 》 》
(一) 認識圖片上的植物
1、 認識科學書圖片上的植物。
2、 補充一些其他的植物圖片資料。
(二) 觀察盆栽植物
每四個人為一小組,發放一盆植物,每個學生發一張活動記錄卡,講要求。
1、 大家一起來研究你面前的這株植物,仔細觀察它的各個部分是怎樣的,它們最主要 的特點是什么?
2、 把你所觀察到的植物的各個部分簡單的畫在活動記錄卡上,并用簡短的語言描述一下。
3、 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三) 陳述研究結果
1、 指名或由學生推選代表說,將盆栽植物捧上講臺,邊說邊講解示范。
2、 將自己畫的植物圖形和植物對照一下,讓大家檢驗你畫的圖是否準確。
3、 比較哪一個小組的研究工作做的最好最仔細,予以表揚或獎勵。
(四) 比較盆栽植物
1、 剛才每一個同學都仔仔細細的觀察了這些植物,大家發現每一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就說明它們有不同的地方,那么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 選擇我們教室里你最想比較的兩種植物,仔細的去觀察它們的異同。
3、 把觀察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卡上,四人小組進行交流。
4、 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的觀察比較結果。
三、 總結 》 》 》
1、 新授內容總結,指出學生在實驗操作上的優缺點。
2、 從實際出發進行愛護花草,保護環境的教育。
四、 作業 》 》 》
1、 將自己畫的簡圖帶回家給父母看,看看他們能否分辨你畫的是哪一種植物。
2、 每人回家養一盆花草,并照顧它生長。
【教后記】
這一課是小學科學第二單元《我眼中的生命世界》的內容。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去進行科學課的學習。本節課教師嘗試以學生的自我觀察為主,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我想這種教學方式就是學習科學課的要旨所在吧!當然在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下,要達到上述的目的,還是存在一些“所謂的不適應”,教師很難處理開放式的教學所帶來的課堂反應和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這堂課的教學是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一種嘗試,應該說是有一些效果的,學生的興趣很濃,最后很多學生都有了自己的研究結果。
簡單的統計 篇15
【活動目標】 1、樂意與同伴交流學習過程,體驗同伴互助的快樂。 2、初步認識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學會用統計的方法認識事物(事件)。 【活動重點】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數據。 【活動難點】在實際操作中體會和感受統計的過程,體驗從實物分類整理到表格統計的過程。 【活動準備】動物面具四個、水果圖片四個、統計表、方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統計。 1、師:昨天,老師收到了森林國王的一封信,邀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參加他們的化妝舞會,你們想不想去呀?不過我想看看男孩子多還是女孩子多。你們有什么辦法能一眼就看出來嗎?請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2、幼兒自由討論,交流方法,推出一種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統計圖,初步了解統計圖) 3、小結:原來這個統計圖可以又快有準確的看出男孩多還是女孩多。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師:在舞會上每位小朋友都要戴上面具,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四種面具(教師出示四種動物面具,分別是:老虎、熊、兔子和青蛙),你們喜歡哪一種? 2、請小朋友們自由選擇。 3、小朋友們喜歡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師不知道每種面具要做準備多少個,怎么辦呀? 4、請幼兒在喜歡的面具下面貼方片,再數一數,就可以知道每種面具各有多少個了。 5、師生共同整理,教師畫出統計表。 三、操作練習,鞏固游戲。 1、師:舞會上還得準備點水果,那我們帶上一些吧!老師準備了四種水果,請小朋友們幫助老師統計需要各種水果的數量(教師出示四種水果:蘋果、桔子、梨和西瓜)。 2、請小朋友們自由選擇水果,找出小組最喜歡的水果。 3、整理并完成統計表,找出大家最喜歡的水果。 小結:小朋友們,我們在舞會的準備中學習了一個很重要的數學知識——統計(板書課題),填寫的表格就叫統計表,我們通過統計知道了小朋友喜歡什么面具,喜歡吃什么水果,統計的用處可真大呀。
簡單的統計 篇16
简单的统计 administrator administrator 2 6 2004-03-30t05:17:00z 2004-03-30t05:17:00z 1 213 1216 hebyc 10 2 1427 10.2625 clean clean 7.8 磅 0 2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简单的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精力和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和实际中应用,初步形成统计的
仪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认识简单
知道绘制统计表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的数据;会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合作交流等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感受统计。
多媒体逐个显示统计表、统计图(条形、折线、扇形)
从每个图表中,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吗?
2.揭题示标。
这些图表中的数据反映的是某一阶段、某件事的情况,某人某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这些数据必须经过调查收集,分类整理才能得出,这项工作我们称之为“统计”(板书)统计工作能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和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的统计。
这节课学会用统计表来统计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统计表)
二、教学新知
1.创设情景
王老师想为同学们买一批课外书籍,但不知道什么样的书籍同学们会喜欢,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吗?
2.组织探索
(1)收集数据
要使买的书籍受同学的欢迎,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同学喜欢那一类书籍,这在统计中叫“收集数据”(板书)
出示调查表,学生填写,现在老师就收集数据。
(2)分类整理
你有办法可以了解最喜欢的哪种书的有几人?
分几类来统计人数呢?(板书:科普、童话、名著、益智、辅导用书)
像这样分五类了解有多少人喜欢,这在统计中叫“分类整理”(板书)
现在我们适合那种方法来整理呢?用(3)绘制统计表
为了整理的数据看上去更美观、更简单、明了,我们可以把它们绘制成统计表。
指导学生画统计表(内容、类别、数据、合计、名称、日期、单位)
(4)分析数据
分析显示数据,你能了解什么?
你觉得王老师购买课外书籍时要怎么做比较合适?
(5)小结
刚才我们完成了四5班同学喜爱的课外书籍情况的统计工作,你认为统计工作一般要经过哪几步?
3.巩固练习
如果现在给你一些数据,你能填写统计表吗?
97、68、100、98、88、76、88、100、92、84、72
80、100、54、98、95、72、97、94、87、63、100、86
96、73、90、70、92、82、90、75、69、85、94、83、
(1)根据上面的分数,填写下表
分数
簡單的統計 篇17
單元教學要求1.使學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明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經歷收集、整理數據和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整理結果過程。 2.使學生能根據繪制出的復式折線統計圖分析數據所反映的一些簡單事實,能作出一些簡 單的推理與判斷,進一步認識統計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3.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單元教學重點: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單元教學難點: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分析數據。 (一)復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內容:教材第23~24頁例題、“練一練”,練習四第1、2題。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學會在有橫軸、縱軸的方格圖上用折線表示相應數量的多少和變化情況。 2.使學生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能對復式折線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的能力。教具準備:復式條形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例題的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復合投影片,例題的縱軸、橫軸方格圖每人一張。單元教學重點: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單元教學難點: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方法。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1.出示復式條形統計圖。 以例題中的數據為素材,用復式條形統計圖出示。指名學生說一說統計圖的意思。提問:你是怎樣看出同一年份中兩個直條各是哪一個門市部的呢?(根據圖例表示的門市部來區別)說明:在復式統計圖上,為了區分不同的數量,都要先用圖例來說明每種數量各是用哪種圖來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2.出示單式折線統計圖 統計圖為“電腦公司第一門市部上繳利潤統計圖”,其中數據為例題里第一門市部的數據。讓學生說說折線統計圖的意思,說明是怎樣看出來的。你認為制作這樣一份折線統計圖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年份位置的間隔、縱軸上的數據、相應年份的數據的描點)說明:在折線統計圖上,表示經過一年的間隔要相同,像這里的1994年到1996年要間隔兩個單位,1996年到1999年要間隔三個單位;縱軸上的數據要明確,以便于描點,要對應橫軸、縱軸找出準確的位置描點。提問:如果在這個統計圖上我們還要表示出第二門市部相同年份的利潤上繳情況,你們有什么辦法來解決呢?怎樣才能在統計圖中分清兩個門市部的利潤上繳情況呢?像剛才這樣的問題,就要用到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現在我們來看一個實際問題。二、教學新課1.出示例題。 指名學生說一說兩個門市部上繳利潤情況統計表的意思。2.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 提問:制成折線統計圖的名稱是什么?先要畫什么?(投影橫軸、縱軸)橫軸上要表示哪幾個年份?年份之間的間隔要怎樣處理?縱軸上的數量至少要表示出多少萬元?(投影方格圖)你能在圖上用折線表示出這兩個門市部各年上繳利潤數的增減變化情況嗎?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自己的方格上用折線分別表示出來。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所畫的折線統計圖,并在全班說說各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在課本上看一看,書上是怎樣畫出折線統計圖的,想想自己畫得對不對。(投影課本上的折線表示的數量)提問:圖中兩條折線各表示哪個門市部的數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強調要分清各表示哪個門市部的數量,一定要有圖例,這樣才能使人看明白,同時說明圖例可以自己確定。強調每個點表示的數量一定要寫清楚。3.加深認識。 提問:誰來說一說這個統計圖的意思?(統計圖的名稱,每個門市部的數量)4.簡單分析。 請同學們看第23~24頁統計圖下面的幾個問題,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讓學生在班內說說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結果。提問:你認為統計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5.加深制圖的認識。 提問: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在畫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指出:這兩種統計圖都要有名稱和制作日期,都要畫出橫軸和縱軸來分別表示項目和數量。不同的是條形統計圖用直條表示數量,折線統計圖用描點表示對應的數量,并連點成線表示增減變化情況。所以條形統計圖用來形象地表示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形象地表示數量的多少,還可以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四第1題, 讓學生說一說統計圖的意思。指名學生口答下面的問題。 2.做“練一練”的題。 讓學生說一說統計表的意思。讓學生看清圖例,在方格圖里描點連線,畫折線統計圖,老帥巡視輔導。讓學生相互檢查:年、月有沒有寫?折線與圖例是不是一樣,數據有沒有表示?提問:你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學到了些什么?你認為統計的過程應包括哪些工作?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畫法上有什么不同?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2題。(做在課本上,老師巡視輔導。)(二)統計圖練習教學內容:教材第26頁練習四第3題、第4題。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折線統計圖表示統計數據的方法,加深對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數據的理解,能利用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 2.使學生聯系實際進行統計,經歷統計過程,體會統計在實際中的應用和作用,培養統計的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教學準備:老師復印好歷年班級簿中學生第二學期的身高記錄,為每位學生準備一張畫折線統計圖的方格紙;學生事先了解自己家庭去年下半年每月的電話費支出情況。教學重點:掌握折線統計圖表示統計數據的方法。教學難點:利用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教學過程:一、基本練習 1.做練習四第2題。 讓學生看第3題,說一說第3題的題意和從統計表里知道了什么。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畫出折線統計圖。讓學生相互交流,說說從圖里知道了什么。提問:你從這里可以看出折線統計圖表示的數據比統計表有哪些好處?指出:復式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直接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而且還可以對這兩位同學的成績及變化情況作出比較。 2.提問:你認為完成一項統計要經過哪些過程, 說明:一項完整的統計,先要收集數據并進行分類整理,再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或統計表表示出相關的數據,然后對數據作出比較,分析、推理和判斷。二、實踐性練習 1.做練習四第4題。 讓學生了解題意。要求兩名學生相互合作,按要求從復印的身高記錄上收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數據。要求在課本上制成復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與自己的同伴討論從圖中能得出哪些結論。組織學生在班內交流自己得出的結論。提問;你認為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還可以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數據,幫助我們進行分析? 2.統計家庭電話費支出情況。 讓學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電話費支出情況,要求學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額。你能與自己的同桌同學合作,制作出你們兩家的電話費支出的復式折線統計圖嗎?學生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現在請大家仔細觀察自己制作的復式折線統計圖,看看你們家的電話費支出情況怎樣,比比兩家去年下半年的電話費支出有什么不同。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制作的統計圖把分析情況進行交流。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練習了什么內容?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問題? (三)扇形統計圖教學內容:教材第27~28頁扇形統計圖和“練一練”。教學準備:兩幅扇形統計圖。教學過程一、復習引新 l.復習舊知。 提問:在簡單的統計里我們學習過哪些知識,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 2.引入新課。 出示兩幅扇形統計圖。說明:這也是一種統計圖,叫做扇形統計圖。(板書:扇形統計圖)哪位同學來說一說,這里的扇形統計圖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說明:扇形統計圖究竟有什么特點呢?它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呢?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二、教學新課 1.說明扇形統計圖及其特點。 說明:從上面的扇形統計圖可以看出:它是用一個圓表示各個部分的總數量,在圓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個部分的數量占總數量的百分之幾。這種統計圖清楚地反映出各個部分數量同總數量之間的關系。 2.教學例題。 (1) 出示例題.根據扇形統計圖的表示形式,討論制成扇形統計圖的步驟。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得出步驟井板書: ① 計算百分數; ② 計算圓心角; ③ 畫出圓和扇形; ④ 標明百分數。 (2) 要求學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練習本上計算出各部分數量占總數量的百分之幾。同時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體訂正,用加法檢驗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 先說明一個圓的度數是360度,再讓學生按總數量的百分之幾求出表示各部分數量扇形的圓心角度數。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算式和結果。檢驗幾部分圓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 分割成扇形。 老師說明畫法,同時板書:先畫一個圓,說明表示總數量;再分割成3個扇形,說明各表示哪個數量。 (5) 標明各部分數量名稱和百分數。 指名學生說說每個扇形各表示哪個數量,占百分之幾,老師在圖中板書。讓學生自己畫圓、分扇形并標明各個部分數量的名稱和百分數。 (6) 區分各部分并寫出統計圖名稱。 說明要用陰影或不同顏色區分不同的扇形,寫出統計圖名稱,并讓學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完成在自己的統計圖上。集體訂正。 (7) 小結過程。 提問:誰來看圖說說剛才制作這幅統計圖的過程?你能說一說這幅統計圖的意思嗎?扇形統計圖有什么特點?三、課堂練習 l.做“練一練”第1題。 提問:統計圖里的圓表示什么?這個扇形統計圖表示什么意思?讓學生計算后填寫課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讓學生說說每一個數量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2.做“練一練”第2題。 提問:這個圓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對扇形的圓心角多少度?請大家先計算每項收入相應的扇形圓心角度數,再畫出扇形統計圖。老師巡視輔導。提問學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圖的20等份里的幾份。四、課堂小結 扇形統計圖有什么特點?怎樣根據統計數據來制作扇形統計圖?五、課堂作業練習五第1~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