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統計
課題一:平均數和統計表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42—143頁例l、例2和“做一做”,第143—144頁統計表的例題和“做一做”。練習二十二的第l一5題。
教學目的:通過復習已學過的統計初步知識,加深學生對統計的意義及其應用的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求平均數與填寫;閱讀統計表的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復習統計知識及其應用
教師:“我們在小學里都學過哪些統計初步知識?”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我們學過表,還有統計圖。統計表里分為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統計圖里分為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還學過求平均數和求百分數。這些都是統計初步知識。”
教師:“誰知道統計知識有什么用處?”指名學生回答,教師幫助歸納:“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經常需要用到統計知識。例如,為了了解學生的身體發育情況,經常要測量學生的身高和體重,把測量得到的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再制成統計表或統計圖進行分析。又如,工廠要了解每天、每周、每月、或者每年的生產進度或產量,就需要進行統計;要了解本單位的工作效率,產品的質量,計算產品的合格率等,也需要進行統計。”(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再舉出一些例子,說明統計知識的用處。)
二、復習求平均數
1.教學例1。
請全班學生打開教科書第142頁,在書上解答例l。做完之后,教師指名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列式解答的。
教師:“我們在求——組數的平均數時,必須要先知道什么?”(必須要先知道這組數的總數是多少。)“例1中要求的平均數是按照什么平均的?”(是按照班數平均的。)“那么這道題在求平均數的時候,應當怎樣計算?”(用三個年級的總人數除以班數。)
“所以。求平均數的關鍵,是要先弄清被平均的數量是什么,總數是多少;以及要求的平均數是按照什么平均的,要平均分成多少份。這在例1中比較簡單,題目要求按班平均,班數是已知的(7),只要先求出總人數,就可以求出平均每班有多少人。”
再讓學生看一看例1下面的“想一想”,指名學生回答。
2.教學例2。
教師:“請同學們接著在書上做下面的例2。注意這里是要按照什么數量平均,被平均的數量是什么,怎樣求出總數。”
學生解答完之后,教師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列式解答的。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弄清上面強調的關鍵。(這道題中被平均的數量是玩具小熊的個數,要按照五年級所有學生的人數平均,所以必須要先求出玩具小熊的總數和五年級所有學生的人數,就能求出平均每人做幾個。)
3.完成教科書第143頁上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審題和解答。教師只給予必要的提示,關鍵是怎樣求出身高的總數和學生的總數。這里應讓學生練習自己看統計表,取得數據。進行計算。
三、復習統計表
1.閱讀和填寫統計表。
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43頁“統計表”標題下的內容,自己在書上把統計表填寫完整。填寫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比如,合計這一行中的數據表示什么?總計這一行中的數據表示什么?
填完后,指名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填的。教師用適當的提問來引導。
教師:“在‘十月’這一欄的合計空格內應當填什么數量?”(應填十月份一車間和二車間一共生產了多少臺。)
“在‘十一月’這一欄‘一車間’這一行的空格內應當填什么數量?”(應填十一月份——車間生產了多少臺。)
“在‘總計’這一欄·一車間。這一行的空格內應當填什么數量?”(應填十、十一、十二三個月一車間一共生產了多少臺:)
教師:“照此把上面的數量填好.再填其他的空格就容易了。”
2,完成教科書第144頁上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提示學生先用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把統計表填好.再計算出統計表下面的平均分和及格率。然后集體訂正。
四、作業
練習三十二的第l一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