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設計理念:以“走近——走進——感受——評價——頌揚”為線索,圖文結合,開展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初步讀懂課文大意,能給“四件事情”寫合適的題目;理解“飽經風霜”的意思;
2、圖文結合,開展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領會魯迅的言行和心理;
3、初步感受魯迅熱愛和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課前談話(略)
一、走近魯迅
1、教師朗誦《有的人》: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但他還活著。
這個“活者”的人是誰?他就是(媒體出示魯迅先生像)。
2、你認識他嗎?出示:魯迅(1881—1936)你是怎么認識的?你怎樣稱呼他?為什么這樣稱呼?
3、媒體出示:我這里有一張別人為魯迅先生制作的“名片”。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 迅(1881—1936)
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
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
你從這張“名片”中獲得了什么信息?
4、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眼中的伯父——魯迅,是怎樣一個人?(板書:侄女周曄 魯迅)
二、走進魯迅
1、打開課文,自由快速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新詞;
2、(1—2分鐘后提出要求):給魯迅先生做的四件事情分別取一個你認為恰當的題目。
3、檢查四個題目。
教師歸納板書(或讓學生參與板書):談讀書;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
三、感受魯迅
1、導入:剛才我們大致地了解了魯迅先生的四件事情,下面通過“救護車夫”這件事,再來深入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人格風范。
2、指名朗讀本部分。
3、(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圍繞圖文,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救護車夫”):這幅圖,畫的就是“救護車夫”的情景。
(1)第一次看圖,說說主要內容。
(2)第二次看圖,媒體出示4個研究專題:[1]環境;[2]對話;[3]動作;[4]神態和心情。
(3)選擇專題,分組研究(在課本上采用“批注式研究法”)。通過專題研究,感悟語言的內涵和魯迅的人格魅力。
(4)小組匯報研究成果:
基本策略:[1]找出專題相應的句子、語段讀一讀;
[2]讀出了什么?讀出了魯迅先生的什么?
環境:社會黑暗、人民生活痛苦;魯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
討論:這樣的環境與車夫的臉“飽經風霜”有什么關系?
(在生活中你見過“飽經風霜”的臉嗎?)
對話:(與車夫)充滿同情、關心;(與我)憎恨舊社會;
動作:充滿同情、關心;
神態和心情:神態嚴肅,心情沉重。
討論:“我”為什么記得這么“清清楚楚”?
互動:創設情景問魯迅,你為什么要嘆氣?
如果你是魯迅,你會怎么做,怎么說?